第7章 王惲
- 元曲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2755字
- 2016-02-23 14:15:18
〔正宮〕黑漆弩
王惲
游金山寺并序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余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后人愛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余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閿,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妓,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于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元人作〔黑漆弩〕曲最著名的是白賁(字無咎),王惲此曲序言中說他的鄰居嚴伯昌常使人唱〔黑漆弩〕以勸酒,就是指唱白賁之曲,白曲第四句作“睡煞江南煙雨”,所以王惲的友人(仲先)建議把〔黑漆弩〕改稱為“江南煙雨”。王惲以蘇軾作〔念奴嬌〕詞,后人因詞中有“一樽還酹江月”,改稱作〔酹江月〕為例,同意他朋友的意見。他們的討論還促使王惲寫作此曲。作曲時間不明,但大致可斷定在大德六年(1302)以前,因據馮子振的〔鸚鵡曲〕序,白賁的〔黑漆弩〕曲至遲在大德六年時就已叫〔鸚鵡曲〕,以首句“依家鸚鵡洲邊住”得名。而王惲卻還在和他的朋友討論〔黑漆弩〕名稱不雅,可見在馮作〔鸚鵡曲〕也即大德六年以前。
題名“游金山寺”,實際寫的是游金山,幾乎未描寫寺。金山在江蘇鎮江西北長江中(現已與南岸相連),所以首句說是“蒼波萬頃孤岑矗”。“岑”本是指山小而高。金山并不太高,但因是突兀地矗立在水面,故顯得很高。第二句“天竺”指杭州天竺山,山上寺廟頗著名。以它來比金山,當是為了略為照應一下寺。此二句寫金山寺地勢雄奇壯偉。三四句則馳騁想像,寫作者登高之豪興。金山最高處有金鰲峰,作者登上鰲頭,釃酒臨江,滿飲三杯,頓覺豪情噴涌,逸興遄飛,仿佛自己的壯氣海量,有如巨大的神鰲,能夠吸盡一江碧綠的江水。這里,作者聯想神奇豐富,極度夸張而又不悖事理。其自謂效顰東坡,就豪氣而言,亦差可比擬。
〔黑漆弩〕分前后篇,前后各四句,后篇又稱“幺”或“幺篇”。王惲此曲后篇一二句中用了“燃犀”典故。據《異苑》和《晉書·溫嶠傳》載,溫嶠到牛渚磯(即采石磯,在今安徽當涂西北長江邊),因聽說磯下水深不可測,且多怪物,于是點燃犀角照之,果然見到奇形怪狀的水族。這二句寫蛟龍怕燃犀,所以興風作浪。驚濤駭浪,本是游金山者常寫之景,但作者卻能別開生面,不落窠臼,用此典故,如信手拈來,頓成妙境,于驚險中又平添了不少神奇怪異的色彩。結尾二句,寫別的游船因懼怕天黑生險而紛紛掉棹回歸,但作者卻偏要繼續登臨,似乎要補償他平生觀賞江景的不足;從而反襯出作者自身的豪情游興和無所畏懼。王惲是北方人,所以作如此說。同時,這末二句又可給人以下啟示:天下奇觀常在驚險之處;只有不畏艱難,才能領略到勝境佳景。游覽如此,做學問、干事業又何嘗不然!綜觀此曲,想像奇幻,氣魄豪邁,是王惲散曲佳作。
〔越調〕平湖樂
王惲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入手風光莫流轉,共留連。畫船一笑春風面。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問何日是歸年。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思鄉曲。其寫法頗為別致。思念故鄉,總要叨念故鄉的好處,訴說故鄉的可愛,而本篇卻完全不是這樣。作者一開頭就盡力描摹他鄉風光、他鄉生活之令人神迷心醉:“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秋天的湖面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眼望去,猶如白練初展,千里橫陳。在隔著輕紗般的煙靄中,傳來了采菱姑娘們的喧嘩聲。李白詩云:“若耶溪旁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采蓮曲》)本曲首句化用李白句意,遂使意境之中融入了姑娘的柔聲笑語;又易“隔荷花”為“隔秋煙”,復使意境之中,平添了一層朦朧之美。“波靜如橫練”,似由謝朓詩“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長安》)化出。唯謝詩寫春江;此寫秋湖。謝詩寫景正面烘托眷戀京邑,此處寫異鄉景卻反襯思歸故鄉。雖化用名句,卻別有異趣。短短兩句,不僅繪出了水鄉的風景之美,而且還寫出了水鄉姑娘的可愛和水鄉生活的寧靜歡樂。
作者原系北人。處此風光旖旎嫵媚的水鄉環境,一度曾經感到十分新鮮可意:“人手風光莫流轉,共留連。”“入手”猶言到手。作者見到如此美好的風光,內心油然而生憐惜之意,故希望風光不要匆匆流轉,以便讓人們共同留連玩賞。“畫船一笑春風面”,則進一步將“共留連”三字的意思補足,以見出“留連”之中,寓有無限柔情和意興。
可是,作者是個例外。眼前的一切雖然可以愛賞留連,卻不能使他樂而忘返。恰恰相反,作者的歸思反而更加騷動起來:“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問何日是歸年。”上兩句化用王粲《登樓賦》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結句直接借用杜甫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二首》)借以表現自己強烈的旅思和鄉愁,可謂恰到好處。
劉熙載說:“詞如詩,曲如賦。”(《藝概·詞曲概》)本曲前五句全用賦法鋪陳他鄉之美,后三句以議論抒寫自己內心思鄉之苦。樂景哀情,相反相成,謀篇布局,深得王粲《登樓賦》之神思,故藝術感染力頗強。
〔越調〕平湖樂
王惲
堯廟秋社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王惲曾出判平陽路(治所在今山西臨汾西)。平陽相傳為唐堯、虞舜建都之地。堯廟即在平陽境內的汾水之東(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一)。本篇描繪了堯廟秋日祭社神的歡樂景象,抒寫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按照儒家的說法,堯、舜時代風調雨順,歲稔年豐,人民富足,天下大治。元朝離唐堯、虞舜時代已經十分久遠,元朝的世風也不可與唐堯、虞舜時代同日而語,但堯、舜故都的人民對唐堯的敬仰之情,依然如故。首句從社祭剛結束寫起:“社壇煙淡散林鴉。”社祭過后,社壇上的香火之煙漸漸變淡,大群爭食祭肉的烏鴉,果腹后也紛紛離去。這時,輪到社祭的人們自己來飲酒作樂了。據柳宗元《霹靂琴贊引》說:“霹靂琴,零陵湘水西,震余枯桐之為也。”“是琴也,既良且異,合而為美,天下將不可載焉。”“壤歌亭”當由堯時老人擊壤而歌得名。
《擊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歌,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以上三句是說,歡樂的村民抱著良琴彈唱,那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誰都不肯相讓,于是,琴聲、歌聲、笑語喧嘩聲響成一片。這情景,配上擊壤亭外古樸的山野風光,仿佛使人重新回到了世風淳厚的唐堯時代。
不過,作者并沒有陶醉于往古。曲中所贊美的,是眼前勤勞、樂觀、充滿活力的村民。他們既滿懷信心地創造當前的和未來的美好生活,又十分尊重自己古樸淳厚的習俗。同時透露出作者積極的用世精神和安于古風淳厚的僻地而與民同樂的志趣。
本曲用典雖多,遣詞雖雅,而不失通俗樸茂本色;通篇于唐堯盛世德澤無一字道及,一氣只在眼前景象上托筆,而自然引發讀者聯想,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