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國風(fēng)(14)

【注釋】

[1]叔:人名。于:往。田:打獵。[2]洵(xún):

確實。[3]狩:打獵。[4]服馬:指騎馬。[5]乘(chénɡ)乘(shènɡ)馬:駕著四匹馬拉的車。[6]轡:馬韁繩。組:絲織的帶子。如組,指手握八根韁繩整齊如絲帶。喻駕馭技術(shù)高超。[7]兩驂(cán):指一車四馬的兩旁的兩匹。[8]藪(sòu):沼澤地。[9]鐔裼(tǎnxī):赤膊。暴(bó)虎:空手搏虎。[10]狃(niǔ):習(xí)以為常,不復(fù)措意。[11]乘黃:四匹黃馬。[12]兩服:一車四馬的中間兩匹。上襄:猶上駕,意為并駕于前。[13]忌:語助詞。[14]磬:通“騁”,放馬疾馳。[15]縱送:縱轡放馬而行。[16]鴇(bǎo):通“鐔”,黑白雜毛的馬。

[17]阜:旺盛。[18]發(fā):射箭。罕:少。[19]掤(bīnɡ):箭筒蓋。[20]鬯(chànɡ)弓:把弓放進弓袋。鬯,通“亪”,弓袋。

【賞析】

《鄭風(fēng)》中的《叔于田》與《大叔于田》,應(yīng)該是基于同一母題而寫成的姊妹篇。兩篇詩寫法不同,但都是以一位出眾的獵者——“叔”作為詠唱的對象,相當(dāng)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對于“叔”的傾慕、欽敬之情;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具有共同夸飾的特色。

人們每稱贊《詩經(jīng)》(特別是其中《國風(fēng)》部分)善于用簡省的語言、樸素的形式,真實而不假飾筆地再現(xiàn)生活,這自然有其充分的根據(jù)。但是,同樣不能被忽視的是,當(dāng)然也有一些作品,在內(nèi)容上帶有一定的理想化的傾向,在語言表現(xiàn)上多有夸飾的特征,或以奇筆取勝,或以工于描摹、富于文采見長,同樣也有不少值得探索、汲取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叔于田》、《大叔于田》正是此類詩作的代表。新的時代和文學(xué)需要向歷史借鑒一切有生命力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手段,而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在內(nèi)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技巧,本來就是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

清人

清人在彭[1]。清邑軍隊守衛(wèi)彭莊,駟介旁旁[2]。駟馬批著盔甲真強壯。二矛重英[3],兩矛裝飾重纓絡(luò),河上乎翱翔[4]。黃河邊歡暢悠閑。清人在消。清邑軍隊駐守在消,駟介夊夊[5]。四馬披甲氣勢豪。二矛重喬[6],兩矛上裝飾著野雞毛,河上乎逍遙。黃河邊閑逛很是逍遙。清人在軸,清邑軍隊駐守在軸,駟介陶陶[7]。駟馬披甲就像風(fēng)一樣的跑。左旋右抽[8],身子向左轉(zhuǎn)又從右抽刀,中軍作好[9]。將軍練武的姿態(tài)好漂亮。

【注釋】

[1]清:鄭國邑名。清人,清邑之人。此指高克統(tǒng)率的清邑兵眾。彭、消、軸:均為衛(wèi)國邊境邑名,在黃河北岸。[2]駟:四馬。每輛兵車用馬四匹。介:甲衣。駟介,四馬披甲。旁旁:“給給”的假借字,強壯的樣子。

[3]二矛:建于兵車上的武器,長二丈,一枝擊刺,一枝備用。重(chónɡ):重疊。英:矛上的飾物,用染紅的毛羽制成。[4]翱翔:猶“逍遙”,悠閑自得的樣子。

[5]夊(piǎo)夊:英武的樣子。[6]喬:“嵬”的同假字,野雞的一種。矛上以嵬羽作飾物。[7]陶陶:“嵬嵬”的假借字,馬疾馳的樣子。[8]左旋:左手麾旗指揮。抽:

《說文》引《詩》作“掐”,抽刃以擊刺。[9]中軍:“軍中”的倒文。作:故意做作。好:容好,指英武的姿容。

【賞析】

鄭國大夫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鄭文公討厭他,想將他趕出朝廷而未得適宜借口。公元前660年12月,狄人入侵衛(wèi)國。衛(wèi)在河北,鄭在河南,兩國相臨,一衣帶水。鄭文公恐狄人渡河侵鄭,遂令高克率清邑之兵進駐黃河北岸衛(wèi)國邊境防御。文公此舉表面上是出師救衛(wèi),骨子里是借機以遂其逐出高克的陰私。所以當(dāng)?shù)胰送俗咭院螅跃镁貌粏净馗呖恕G逡刂畮煖暨吘常娂o(jì)敗壞無所事事,,終于潰散。高克則逃奔陳國避難。鄭國詩人認(rèn)為鄭文公與高克的所作所為是危國亡師之本,因此而賦《清人》。

《春秋》就此役發(fā)表評論:“鄭棄其師。”讀了《清人》,我們對此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高克領(lǐng)兵無方,固然應(yīng)受譴責(zé),而鄭文公命將不當(dāng),也難逃其咎。《詩序》認(rèn)為《清人》一詩的主旨是“刺文公”,原是不錯的。

羔裘

羔裘如濡[1],身穿羔裘潤如膏,洵直且侯[2]。行為正直品德好。彼其之子,他是那樣的好人啊,舍命不渝[3]。至死不渝為國效勞。羔裘豹飾[4],皮袍袖口飾著豹皮,孔武有力[5]。穿在身上勇武有力。彼其之子,那是一位好人啊,邦之司直[6]。國內(nèi)專管整飭法紀(jì)的人。羔裘晏兮,羊羔皮袍子美好無比,三英粲兮[7]。三列豹皮袖口燦爛鮮麗。彼其之子,那是位好人啊,邦之彥兮[8]。國家美士文采第一。

【注釋】

[1]濡:潤澤。[2]洵:均調(diào)。直:正直。侯:美,指能為人君長者的器度。[3]舍命:舍棄生命。渝:變。

[4]豹飾:以豹皮為袖口緣飾。[5]孔:甚。[6]司直:主正人過失之官。[7]晏、粲:鮮艷或鮮明的樣子。英:羔裘衣飾,疑即上文的豹飾。飾物凡三列,故曰“三英”。

[8]彥:士之美稱。

【賞析】

《鄭風(fēng)·羔裘》是鄭人贊頌鄭國古之君子立朝之義的詩篇。《左傳》昭公十六年(前526年),鄭國六卿為來聘的晉國大臣韓宣子餞行時,鄭相國子產(chǎn)曾賦此詩稱譽韓宣子。因為詩中有“彼其之子,舍命不渝”、“邦之司直”、“邦之彥兮”這樣崇高的品評,故韓宣子辭不敢當(dāng)。由此可見,早在子產(chǎn)的時代,這首詩已在鄭國上層社會廣為流傳了。

關(guān)于本詩的寫作手法,朱熹《詩集傳》于每章都有注解:“賦也。”這并不確切。其實每章的首句都是以賦為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表面上是稱美羔裘,里層卻是比喻羔裘的主人有美玉的德行、豹子的勇武和文采。它與次句直賦主人公的德行融為一體,所謂德行以稱服,服所以彰德,從而深化了詩意。詩人就主人裘服的服飾之盛寫起。進而詠嘆他們嚴(yán)己律人的美德、經(jīng)邦濟世的才能,最后由衷地贊美他們對邦國的杰出貢獻。一唱三嘆,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遵大路

遵大路兮[1],順著大路走啊,摻執(zhí)子之嵬兮[2]!拽著你的衣服袖口啊!無我惡兮[3],不要討厭我拉著你啊,不寁故也[4]!故舊不能一下子忘了啊。

遵大路兮,順著大路走啊,摻執(zhí)子之手兮!拉著你的手啊!無我掅兮[5],不要嫌棄我長的丑啊,不嵬好也[6]!相好不能一下子斷絕了呀!

【注釋】

[1]遵:循、沿。[2]摻(shǎn):拉住。嵬(qū):袖口。[3]無我惡:“無惡我”的倒文。不要厭惡我。[4]寁(zǎn):速,速離。故:故人。[5]掅:即“丑”。[6]好:相好。

【賞析】

關(guān)于此詩,歷來人們的說法各不相同《詩序》說:“《遵大路》,思君子也。莊公失道,君子去之,國人思望焉。”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是“淫婦人為人所棄,故于其去也,攬其祛而留之曰:子無惡我而不留,故舊不可以遽絕也。宋玉賦有‘遵大路兮攬子祛’之句,亦男女相說(悅)之詞也。”黃中松《詩疑辨證》不理會兩種說法,自為別解:“竊意朋友有事情而去,思有以留之,不關(guān)莊公事,亦不為淫婦之詞。”而魏源《詩序集義》則綜合了兩種說法,糅為一體,認(rèn)為此詩“托男女之詞,為留賢之什。”詩無達詁,于此可見。我們認(rèn)為,各種說法中,當(dāng)以《詩集傳》為是,只是把詩中忠于愛情的女主人公說成是淫婦人,卻反映了道學(xué)家的偏見,不足為憑。

這首詩構(gòu)思上最顯著的特色,在于它成功地選取和描寫了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從而在《詩經(jīng)》棄婦詩中別具一格。《詩經(jīng)》中具有代表性的棄婦詩是衛(wèi)風(fēng)中的《氓》。《氓》敘寫了女主人公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棄以至決絕的全過程,有著較強的故事性。詩中所顯現(xiàn)的這一個特寫鏡頭,便了解到整個悲劇的全景。而且,正是由于沒有明確交代情事的結(jié)局如何,留有很大的空間去想象,造成懸念種種,才更能激起對女主人公命運的關(guān)注,使人留戀其中,久久不能自已。詩歌如何“以最簡的方法,獲取最大的效果”,《遵大路》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經(jīng)驗。

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女說:“我已經(jīng)聽到雞在叫喚。”士曰:“昧旦[1]。”男說:“天才剛剛亮一半。”“子興視夜[2],你且下床看看天色,”“明星有爛。啟明星兒還閃閃亮。”“將翱將翔,干起來啊起來干,”“弋鳧與雁[3]。射野鴨兒和射雁。”“弋言加之[4],”射鴨射雁準(zhǔn)能射著,與子宜之。和你煮雁做美肴。宜言飲酒,有了美肴就可以下酒,與子偕老。祝福我倆同到老。琴瑟在御[5],你彈琴來我鼓瑟,莫不靜好。“多么安靜多美好。”

“知子之來之[6],”曉得你對我很是關(guān)懷,雜佩以贈之[7]。送給你雜佩答你愛。知子之順之,曉得你對我體貼細(xì),雜佩以問之[8]。送給你雜佩表謝意。知子之好之,曉得你愛我是真情,雜佩以報之。“送給你雜佩表示我倆同心。”

【注釋】

[1]昧旦:天將明未明的時候。[2]興:起。[3]弋:帶絲繩的箭。此用作動詞,猶“射”。[4]加:射中。[5]在御:在身邊。[6]來:猶“兂”,和順意。[7]雜佩:集諸玉、石或珠以為佩,謂之雜佩。[8]問:贈送。

【賞析】

詩以人物對話的方式展示家庭生活的情景。勤勞的女主人在天亮以前就喚醒丈夫,說:雞已打鳴,該起床了。男的本來就不想起床,回說:天還沒大亮哩!女的說:你起來看看,啟明星已經(jīng)亮閃閃了。于是一起起床,唱著歌兒一起出去打獵。

人們習(xí)慣于用“夫唱婦隨”表述和諧的家庭生活,這其實是不恰當(dāng)?shù)摹K嗌賻в心凶鹋暗囊庾R,也就包含著不和諧的因素。而《女曰雞鳴》這首詩中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完全平等的地位,過著真正幸福的琴瑟和諧的生活。就這點來說,它的主題確有永恒的價值。

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姑娘和我一起乘車,顏如舜華[1]。臉兒美麗好像木槿花。將翱將翔[2],步履很是輕盈像飛翔,佩玉瓊琚。美玉佩環(huán)身上掛。彼美孟姜[3],姜家美麗大姑娘,洵美且都[4]。確實漂亮又文雅。有女同行,姑娘和我同路行走,顏如舜英[5]。臉像木槿紅瑩瑩。將翱將翔,我步履輕盈像飛翔;佩玉將將[6]。身上佩玉響叮當(dāng)響兂。彼美孟姜,姜家美麗的大姑娘,德音不忘[7]。美好品德永光明。

【注釋】

[1]顏:顏面。舜華:木槿花。舜,通“兂”,木槿。華,“花”本字。[2]翱翔:飛翔。形容“女”體態(tài)輕盈。

[3]孟姜:指文姜。[4]洵(xún):信然,誠然,確實。都:安嫻大方。[5]舜英:同“舜華”。[6]將將:同“鏘鏘”,象聲詞。指佩玉相碰發(fā)出的聲音。[7]德音:好聲譽。不忘:不忘記。一作“不已”。

【賞析】

從有關(guān)史料看,此詩是為鄭公子忽拒絕齊婚而作。忽是鄭莊公的嫡長子,即后來的鄭昭公。齊桓公非常喜歡忽,先后要把大女兒文姜(即詩中的孟姜)和另一個女兒嫁給他,都遭到拒絕。忽后來娶了陳侯的女兒媯。后來,忽有個弟弟叫突,在宋國支持下,勾結(jié)大臣祭仲,發(fā)動政變,奪了君位,把忽趕出了鄭國。事見《左傳》隱公八年、桓公七年和十二年。詩的開章便寫公子忽迎親。公子忽迎娶陳媯,在隱公八年,此時文姜已適魯。迎娶陳媯已成實事,可見諷勸忽娶文姜之說不能成立。

那為什么不說這首詩不是諷刺的呢?忽第一次拒婚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人各有耦(偶),齊大,非吾耦(偶)也。《詩》曰:‘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第二次拒婚事在忽率師救齊打敗戎師以后,有人問他其中的原因,他說:“無事于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婚)也。民其謂我何?”忽之拒婚,堂堂正正,有何可刺之處呢?難道是忽政治上的失敗還是乃弟突外聯(lián)強國、內(nèi)結(jié)權(quán)臣發(fā)動政變所致,與忽品德無關(guān),是亦無可刺之處的。

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高山上面有大樹,隰有荷華[1]。荷花長在低洼地。

不見子都,不見子都美男子,乃見狂且[2]。倒碰上一個瘋漢。山有橋松,山頭上松樹高高,隰有游龍。洼地里長著紅草。不見子充,美子充不曾見著,乃見狡童。渾小子倒來盯梢。

【注釋】

[1]隰(xí):低洼的濕地。[2]狂且(jū):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且,當(dāng)為‘兂’字之省借”,“狂且,謂狂行拙鈍之人。”且,一作虛詞,聞一多注為“者”。

【賞析】

《山有扶蘇》這首詩,《詩序》謂“刺忽也,所美非美然。”今人有謂:是寫一個女的找不到自己稱心對象而發(fā)牢騷的詩一。也有說:一個農(nóng)家的姑娘,本想去會見她的愛人。可是他碰到了流氓,她就罵他是個混蛋。其實,朱熹在《詩序辨說》中即已指出:此詩為“男女戲謔之詞”,因為“序之者不得其說,而例子是諷刺忽,殊無情理”。余冠英也說:“這詩寫一個女子對愛人的俏罵。”(《詩經(jīng)選》)如此解題是比較符合詩意的。民間的樸實熱烈的愛,都體現(xiàn)在這特別的情調(diào)之中,因此表現(xiàn)在內(nèi)心深處的愛更顯得顯得深沉美麗熱情奔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达拉特旗| 唐海县| 聂拉木县| 贵德县| 吴桥县| 临西县| 股票| 桃园市| 吴旗县| 且末县| 德令哈市| 盐源县| 莱芜市| 五寨县| 易门县| 雅安市| 林西县| 白水县| 安徽省| 温宿县| 泌阳县| 原平市| 卫辉市| 大余县| 罗江县| 达日县| 屯留县| 株洲市| 罗甸县| 兴安盟| 苏州市| 峡江县| 武陟县| 恩平市| 泸定县| 外汇| 五家渠市| 博客| 分宜县|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