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國風(13)
- 詩經楚辭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918字
- 2016-02-23 14:27:28
【注釋】
[1]綿綿:長而不絕的樣子。葛:植物名,藤本,有根塊。莖可采纖維;莖和葉可用作牧草。藟(lěi):藤,像葛,比葛粗大。[2]滸:水邊。以下“邂”(sì)、“汜”
(chún)都一樣。[3]終:既。遠:離。[4]顧:看。[5]有:通“友”,友善。[6]昆:兄。[7]聞:通“問”,恤問。
【賞析】
本詩堪稱為中國最早的游子之歌,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指流浪者之歌。作品中刻畫的文學形象,也無疑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流浪者第一個形象。詩中寫一個遠離家鄉親人的游子,流離失所。顛沛之際,作品中的流浪者因為生活的艱難無靠,精神上的孤寂無依,于是認他人為父、為母、為兄,可這些人卻是誰也不把流浪者當作親人。他在河畔獨自一人哀訴著心中的愁苦。
這首詩情節內容簡單。然而,當我們欣賞它的時候,首先是以詩中的藝術形象為觸媒的。而詩中環境等文學要素,比如主人公為什么遠離家鄉親人?他所稱為人父、人母、人兄的作品形象有什么特定的屬性?主人公后來的遭遇如何……作品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空白不確定,只給我們描繪了模糊的一個圖式框架。作品留下的空白,不同的讀者都會從自身對生活的感受,通過去對作品進行的創造性想象填補、充實、豐富,甚至“再造”。由于作品描寫的特定情態——人在孤獨中希望得到溫暖、獲得幫助、獲得愛——不同的讀者對此多少都有過程度不同的感受,因此,作品有著特定約束的想象,無疑引發了讀者的共鳴,加深了讀者對這首詩的理解。
采葛
彼采葛兮[1],那姑娘正在采葛藤,一日不見,一天沒看見她,如三月兮。就好像過了三個月啊。彼采蕭兮[2],那姑娘去采蕭了啊,一日不見,一天沒有看見她,如三秋兮[3]。就好像過了三個秋啊。彼采艾兮[4],那人去采艾了啊,一日不見,一天沒看見她,如三歲兮[5]。就好像過了三個年頭啊。
【注釋】
[1]葛:見《王風·葛藟》篇注。[2]蕭:蒿類植物名,就是艾蒿,可入藥,可供祭祀。[3]秋:指三個月的時間,即一季。孔穎達疏本句曰:“三秋,就是說九月也。換之言三春、三夏,其義也相同。”[4]艾:植物名,多年生有香氣草本,全草可供藥用,葉可制艾絨,供針灸用。
[5]歲:年。
【賞析】
本篇是一首真摯純樸辭清情深、的戀人之歌。情人雖然只離開一日,然而這一日卻如三月,如三季,如三年。作品極力訴說了思念者的內心體驗,因情感繾綣,思念之深,沒多久而像很久了。
《詩序》和《毛傳》將此詩解為“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假使按照這種說法,詩中“采葛”、“采蕭”、“采艾”的“彼”似乎是君王的形象,而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則成了一個因憂讒畏譏、一天未見著君王,就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別人打小報告的官吏化身。按照這種說法,則詩味全失去了。
大車
大車檻檻[1],你乘的大車急忙滾過發出“檻檻”的聲音,毳衣如菼[2]。你穿的大夫之服顏色就像赤玉。豈不爾思,我怎么能不把你來思念喲,畏子不敢。只是我擔心你不敢和我私奔。大車汜汜[3],你乘的大車急忙滾過發出“汜汜”的聲音,毳衣如汜[4]。你穿的大夫之服顏色如赤玉一般。
豈不爾思,我怎么能不把你來思念喲,畏子不奔。只是擔心你不肯和我私奔。捫則異室[5],生的時候我們各處一室,死則同穴。死后我們應當同葬一穴。謂予不信,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呀,有如捫日[6]。就請看白日的太陽可以為證。
【注釋】
[1]檻檻(kǎn):大車行進時的發出的聲音。[2]毳(cuì):“毳”,獸的細毛。“毳衣”指以獸細毛編織成的衣裳,用來指大夫之服。榃(tǎn):蘆荻的初生者,色在青白之間。[3]汜(tūn)汜:形容車行進發出的聲音。
[4]捫(mén):赤玉。[5]捫:生。[6]捫日:捫同“皎”,白色。“捫日”指光明的太陽。
【賞析】
全詩出于一女子口吻。從外出乘坐的馬車和身上服飾的華美來推斷,那男子一定是一個有身份的人。正是因為這種地位的懸殊,使得墜于愛河的女主人公欲罷不能,打算進一步表白,又害怕遭拒絕。情癡躊躇,惆悵無奈之中,道出了這首哀艷凄絕的相思之曲。
《大車》是一首描寫女子誓為男子殉情的戀歌。在這里我們必須提及一下《詩集傳》里朱熹的注釋。在“畏子不敢”句中,朱注曰:“周衰,大夫猶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朱熹不忍心讓一個堂邑大夫與一個女子調情,而將詩中的“爾”和“子”釋成不相干的兩個人。按朱熹的說法,“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則解成“我怎么能不把你來思念喲,因為害怕大夫的嚴威刑治,所以不敢來思念。”至于《詩序》說:“《大車》,刺周大夫也。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以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則更有點勉強說教的味兒了。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1],在坡上麻林中等多久時光,彼留子嗟[2];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彼留子嗟,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將其來施施[3]。我想到你來我就非常的高興開懷。丘中有麥,小麥生長在山丘上,彼留子國;誰人把那子國留;彼留子國,誰人把那子國留,將其來食。快來飲食情意投。丘中有李,李,長在山丘上面。彼留之子;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彼留之子,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貽我佩玖[4]。你送我的佩玉我永遠不忘。
【注釋】
[1]丘:小山。[2]子嗟(jiē):人名。[3]將(qiānɡ):
請。[4]貽:贈送。玖(jiǔ):美玉。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女子在等待戀人的情詩。詩描寫一位賢淑的姑娘,在樹木蔥郁的山坡上,耐心地等待情人的到來。此時她的心情很是激動,不禁回味起往日的歡欣和未來將會有的幸福。全詩敘述了她和戀人定情的過程,反映了女子對愛情堅貞不渝的思想。盡管戀人尚未有影子,但她仍是一往情深,如癡如醉地沉浸在熱戀之中,赤誠的追求之情,表現得尤為真切動人。在奴隸社會里,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其愛情的自由當然也被剝奪了。
本詩為一首賦體詩,它是通過“直陳其事”的手法,來描寫客觀現實和烘托心理狀態的。歌者是在熱戀中的美麗姑娘,她三次換了地方焦急等待戀人的到來。但是,彼此之間好像隔了一道鴻溝,男子沒有逾越鴻溝,而女子只能深情地等待,在失望之余她用對方所贈的美玉聊以自慰。既生動形象地敘寫了故事的全過程,又以回環連唱形式表達了纏綿悱惻的感情。再說詩的情意,又是采用虛實相生耐人尋味的筆調。女方是實,男方是虛;男子身影愈是沒有出現,女子情思尤其顯得纏綿。虛與實相映成趣,事與情更其相得益彰。《周南》中的《關雎》,是女子沒有出現,只是男子的單相思,給人感到情意纏綿;此詩是男子未出現,讓女子赤誠思念,藝術上也是一樣的效果。此詩為情詩,但它把大自然優美的環境和愛情融合起來,讓人物與風景和諧地融為一體,使得全詩看起來充滿生機勃勃的景象,更富有清新明快的生活氣息,體現了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鄭風
緇衣
緇衣之宜兮[1],黑色官服多合適啊,敝,予又改為兮。破了,我為你做新衣。適子之館兮[2],你去你的官邸去辦事吧,還,予授子之粲兮[3]。回來后,我給你把美食貯備。緇衣之好兮,黑色官服很是美好啊,敝,予又改造兮。破了,我再為你來改造一個新的。適子之館兮,往你的官衙把工作做啊,還,予授子之粲兮。回來,我給你把美食準備啊。緇衣之席兮[4],黑色官服大又寬有舒服啊,敝,予又改作兮。破了,我再為你來改作成新的。適子之館兮,往你的官衙忙你的公務啊,還,予授子之粲兮。回來,我給你把美食準備啊。
【注釋】
[1]緇衣:黑色的衣服。古代卿大夫到官署治事時所穿。[2]館:官舍。[3]還(xuán):回來。粲:通“餐”。
[4]席:寬大。
【賞析】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詩序》說是詩人托為周王以贊美鄭武公之賢而作。后世學者如朱熹等也都遵從《詩序》的這一說法。明、清時一些解經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是一首“武公好賢之詩”(季明德《詩學解頤》)。
本詩的句法突破了四言格式,以五言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字句“敝”、“還”的使用,它使得全詩的結構活潑多變而富有層次。在韻味上,這首詩的特點是,一章兩韻,句句相押。和諧的音律與詩人愉悅的心緒一致,這就使得這首小詩生發出一種和婉動人的美感力量。
將仲子
將仲子兮[1],求求您仲哥兒呀,無逾我里,不要翻我家里巷墻呀,無折我樹杞。可別攀斷杞樹枝呀。豈敢愛之[2]?哪是吝惜杞樹枝呀?畏我父母。怕的是我爹和媽說呀。仲可懷也,小二哥我也很想你啊,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爹媽責罵也可怕呀。將仲子兮,求求您小二哥呀,無逾我墻,莫翻我家宅圍墻呀,無折我樹桑。可不要攀斷桑樹枝呀。
豈敢愛之?哪是吝惜桑樹枝呀?畏我諸兄。怕的是我眾兄長看到了要說的呀。仲可懷也,小二哥真想您呀,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兄長發話也可怕呀。將仲子兮,求求您小二哥呀,無逾我園,莫翻我家菜園墻呀,無折我樹檀。可不要攀斷檀樹枝呀。豈敢愛之?哪敢吝惜檀樹枝呀?畏人之多言。怕的是人多嘴又雜呀。仲可懷也,小二哥不是不想你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人多嘴雜也可怕呀。
【注釋】
[1]將(qiānɡ):請求。仲子:人名。一說:仲,是兄弟排行中的第二個。子,男子的尊稱。仲子,猶“二哥”。[2]愛:吝惜。
【賞析】
這是一首春秋時期流行在鄭國(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的民間情歌。它是一位熱戀中的少女贈給她的小二哥的一首優美的情詩。可是在漢儒眼里卻又變了樣,他們從儒家的“詩教”出發,就是說這首詩是為譏刺鄭莊公縱弟驕橫,導致其叛亂而作。《毛詩小序》說:“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這全是穿鑿附會之說。到了理學盛行的宋代,在滿腦子封建禮教的宋儒眼里,又指責這首詩是淫奔之詩,《詩集傳》的作者朱熹就引“莆田鄭氏(即鄭樵)曰:‘此淫奔者之辭’”作注。這種說法,在清代就遭到《詩經》研究者的抨擊,姚際恒在他的《詩經通論》中就指出:“女子為此婉轉之辭以謝男子,而以父母諸兄及人言為可畏,大有廉恥,又豈得為淫者哉!”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得更明白:“女心既有所畏而不從,則不得謂之為奔,亦不得謂之為淫。”所以,要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拂除千百年來蒙在這首詩上的塵埃,才能看清這首詩的本來面目。
這首詩共三章,是疊章體,即采用章節復沓的形式,每章的詞句沒什么不同,其中只換幾個字。這種手法,一是可以使詩的協韻不至單調,二是為了表現同一個主題,重點突出女主人公再三考慮問題的細致和她屈服于輿論壓力的內心矛盾和痛苦,這正是民歌重在表達感情的特色,具有“一唱三嘆”之妙。如果說《國風》中的愛情詩像一串明珠,那么《將仲子》就是這串明珠中璀璨的一顆。
叔于田
叔于田[1],我的好兒郎打獵出了門,巷無居人。大街小巷就沒有了人。豈無居人?果真是街巷沒有人?
不如叔也,是因為我覺得誰都不如叔呀,洵美且仁[2]!那么瀟灑又慈仁!叔于狩[3],我的好兒郎冒冷去狩獵了,巷無飲酒。街巷無人就沒人拿酒杯了。豈無飲酒?果真是無人拿酒杯?不如叔也,是因為我覺得誰都不如叔呀,洵美且好!那么良善那么美好!叔適野,我好兒郎打獵郊外去,巷無服馬。街巷沒有人能駕馭那些馬了。豈無服馬[4]?果真是有馬沒人馭?不如叔也,是我覺得誰都不如叔呀,洵美且武!那么漂亮那么好武術!
大叔于田
叔于田,叔去到圍場去打獵,乘乘馬[5]。四匹馬兒拉著馬車跑。執轡如組[6],一把韁繩像絲組,兩驂如舞[7]。兩匹驂馬就像在舞蹈。叔在藪[8],叔在湖邊草地,火烈具舉。幾處獵火齊燒。鐔裼暴虎[9],赤膊空拳捉虎,獻于公所。捉虎獻給公爵。將叔無狃[10],不要常常這樣,戒其傷女。防它將你傷著。叔于田,叔到圍場去打獵,乘乘黃[11]。四馬拉車毛都是黃色。兩服上襄[12],中央兩馬在前面齊奔,兩驂雁行。兩旁馬兒像就像雁飛行。叔在藪,叔在湖邊草地,火烈具揚。一片獵火高揚。叔善射忌[13],叔是射箭神手,又良御忌。趕車本領他又高強。抑磬控忌[14],一會勒馬不進,抑縱送忌[15]。一會馬蹄奔放。叔于田,叔到圍場去打獵,乘乘鴇[16]。四匹花馬來拉車。兩服齊首,中央兩馬頭并頭前行,兩驂如手。兩旁馬就是左右手。叔在藪,叔在湖邊草地,火烈具阜[17]。獵火高高的被燒起來。叔馬慢忌,馬蹄越跑越悠閑,叔發罕忌[18]。箭桿越飛越稀少。抑釋掤忌[19],箭捫蓋兒打開,抑鬯弓忌[20]。弓兒被裝進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