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國風(12)
書名: 詩經楚辭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作者名: 盛慶斌編著本章字數: 5030字更新時間: 2016-02-23 14:27:28
【賞析】
關于此詩的主旨,《詩序》說:“黍離,憫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憫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近人研究此詩,卻提出新見:郭沫若以為系舊家貴族悲傷自己的破產(《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余冠英以為是流浪者訴述他的憂思(《詩經選》);藍菊蓀認為是一位有正義感的愛國志士憂時憂國的怨戰之作(《詩經國風今譯》);程俊英則以為是詩人抒寫了自己在遷都時難舍家園之情(《詩經譯注》),《毛詩序》說周人東遷后行役到故都,見宗廟宮室,平為田地,遍種黍稷。他憂傷彷徨,“閔周室之顛覆”,因而作了這首詩。此說在舊說中最為通行,但從詩的本身體味,只見出這是一個流浪人訴憂之詞,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千百年來,故宮禾黍就作為亡國之思的代名詞不斷出現在詩文辭賦中。文選載曹植《情詩》“游子嘆黍離,處者悲式微”、向秀《思舊賦》“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陸機《辯亡論》所言“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愍周之感矣”
皆為其例。或點染荒郊野花、汴堤煙柳,或撮拾萋萋芳草、青青薺麥,通是殘宮禾黍之意,把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渾融在詩境中,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意溢于言外,更覺蘊藉清空,更具興象風神了。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1],丈夫服役去遠方,不知其期。誰知還有幾年當幾年兵。曷至哉[2]?哪天哪月回家鄉?雞棲于塒[3],雞兒回窠來過夜,日之夕矣,夕陽西下夜色降臨,羊牛下來。牛羊紛紛走下山崗。君子于役,丈夫當兵去遠方,如之何勿思!怎能不叫我把他想!君子于役,丈夫當兵去遠方,不日不月[4]。多少月呀多少天的離別。曷其有佸[5]?幾時團來幾時圓?雞棲于桀[6],雞兒跳上木架歇,日之夕矣,夕陽西下夜色降臨,羊牛下括[7]。牛羊紛紛走下山崗。君子無役,丈夫當兵去遠方,茍無饑渴[8]?但愿他粗茶淡飯不為難。
[1]君子:古時妻子對丈夫的敬稱。于:往。役:徭役。
[2]曷(hé):何。曷至哉,什么時候回來啊?[3]塒(shí):鑿墻做成的雞窠叫做“塒”。[4]不日不月:沒有準期。[5]有:又。佸(huó):相會。[6]桀:雞棲的木架。[7]括:來。[8]茍:或許,也許。
【賞析】
這是妻子思念長期服役在外未歸的丈夫的詩。它對長期在外服役未歸的丈夫,表達了真摯的懷念之情。反映了春秋時期戰爭頻繁造成夫妻別離的痛苦,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是對奴隸主階級的有力控訴。這首詩從側面寫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禍,是《詩經》中以黃昏的景物烘托思婦懷人心理的名篇。
《君子于役》選擇黃昏日暮的景色加以描繪,與表現思婦懷人感傷的心理,交互映襯,是獨具匠心而具有開創性的。在這以后無數詩歌、辭賦、戲曲、小說,都紛紛地描寫這種日暮黃昏的境界,無不受到他影響。清代許瑤光的《雪門詩抄·再讀《詩經》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中寫道:“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雖然,這個說明還不夠完整,但是黃昏日暮的景色描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則是確鑿無疑的。
君子陽陽
君子陽陽,君子得意喜洋洋,左執簧[1],左手拿著大笙簧,右招我由房[2],右手招我去游逛《由房》,其樂只且[3]!盡情歌舞真歡暢!君子陶陶[4],君子得意樂陶陶,左執秮[5],左手拿著野雞毛,右招我由敖[6],右手招我去游遨,其樂只且!盡情歌舞真逍遙!
【注釋】
[1]簧:一種樂器。[2]由房:疑為一種,由:從,入。房中樂。胡承珙《毛詩后箋》:“《由房》者,房中,對廟朝言之。”[3]其:那。只且(jū):助詞,無義。[4]陶(yáo)陶:非常高興的樣子。[5]秮(dào):舞蹈時手持的五彩羽飾。[6]由敖:疑即為《驁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敖,疑當讀為《驁夏》之驁。《周官·鐘師》:‘奏九夏,其九為《驁夏》’。”
【賞析】
《王風·君子陽陽》,“陽陽”或作“揚揚”或作“洋洋”,得意躊躇的樣子。《詩序》說:“《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所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與詩義根本不符,不能這樣理解。有人以為這是一首樂師招呼樂工奏樂、演舞的歌舞短詩。因為在詩中有奏笙簧、跳《房》《敖》的場面。這樣的理解似乎太就事論事、縮小于詩的豐富含義。朱熹《詩集傳》說:此詩疑為“婦人所作。蓋其夫既歸,不以行役為勞,而又安于貧賤以自樂,其家人又識其意而深嘆美之,皆可謂賢矣。”認為該詩是相思之詩,此說可以相信。這首詩,可以說是思婦之詩;不過,它是寫征人遠戍生還歸家后的歡樂團聚呢,還是寫思婦回憶丈夫未出征前在家相親相愛的生活片斷來反映思婦對征人的深刻懷念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作定論。但《君子陽陽》是一首思婦回憶丈夫沒有出征前的生活紀實詩,以反映出思婦對征人的深切思念,這樣的理解,似較貼切。
《君子陽陽》通過復沓吟唱,再使上述詩旨加深加濃,因而更能吸引讀者的眼光。而讀者在深切同情思婦的痛苦時,也必然會對造成思婦、征夫悲劇的根源——征戍或勞役發出由衷的憤恨。這不能不嘆服《君子陽陽》一詩構思的奇巧、新穎與深刻。它篇幅短小,但卻充實含蓄;它不過二章八句,但卻內容豐富,聯想廣遠,在這個意義上說,《王風·君子陽陽》真可謂字字珠璣,尺幅千里了。
揚之水
揚之水,悠悠河水向東流,不流束薪。捆柴草漂不走。彼其之子[1],想起那個意中人,不與我戍申。不能同把申地守。懷哉、懷哉!日思夜想無時休,曷月予還歸哉[2]?啥時回家能自由?揚之水,悠悠河水流向東,不流束楚。一捆黃荊漂不動。彼其之子,想起那個意中人,不與我戍甫。我守甫地不相逢。懷哉,懷哉!日思夜想情難控!曷月予還歸哉?啥時我能回家中?揚之水,悠悠河水流不已,不流束蒲。一捆蒲草漂不起。彼其之子,想起那個意中人,不與我戍許。不能同我守許地。懷哉,懷哉!日思夜想愁無比!曷月予還歸哉?啥時我能回故里?
【注釋】
[1]彼其:那。子:女子。[2]曷:何。
【賞析】
《王風·揚之水》,《詩序》說是“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往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他的意思是說,詩中所提到的申、甫、許是三個都屬姜姓的諸侯國。申,就是今河南省唐河縣以南。甫,就是呂,即今河南省南陽市以西。許,就是現在河南省許昌市。申國是周平王母親的娘家。按周朝的制度,如某諸侯國有難,其他諸侯國應當發起聯合軍隊援救。《揚之水》一詩的主人公是前去救援的士兵之一。他長久防守在外,拋妻別子,心有不滿,思念家人,便抒發他歸心似箭、渴望回家鄉的怨情。所以,《王風·揚之水》是一首反映征人懷念故鄉、思念妻室的詩。
這緩緩流淌的河水啊,成了士卒痛苦的戍邊生活以及他的思念回歸故鄉和懷念妻子家人的見證者。“揚之水”成為揭示作品主題思想的有力手段,成為全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構思不可或缺的靈魂:哪一些是比興,哪一些是詩旨,簡直粘連一氣,渾然一體、難以分辨了。加上全詩的反復詠嘆,感情深沉,因此讓它成為《詩經》中反映征防守只兵以及徭役、反映征夫思婦這類作品中較具特色的一首。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1],有棵益母草長在山邊,暵其干矣[2]。蔫蔫地都快枯死折斷。有女仳離[3],有個女子遭離棄,暵其嘆矣[4]。唉聲長嘆心里煩。暵其嘆矣,唉聲長嘆心里煩,遇人之艱難矣!唉聲長嘆心里煩,嫁個男人太艱難!
中谷有蓷,有棵益母草長在山邊,暵其秮矣[5]。蔫蔫地都快枯死發爛。有女仳離,有個女子遭人遺棄離散,條其勯矣[6]。哀哀地一聲聲長長呼喊嘆息。條其勯矣,哀哀地一聲聲呼喊嘆息。遇人之不淑矣[7]!嫁個好人竟是如此無用!中谷有蓷,有棵益母草長在山邊,暵其濕矣[8]。蔫蔫地都快發霉焦爛。有女仳離,有個女子遭人遺棄離散,啜其泣矣[9]。小聲地讓一滴滴眼淚滴落。啜其泣矣,小聲地讓一滴滴眼淚滴落,何嗟及矣[10]悔恨莫及啊空有長嘆!
【注釋】
[1]蓷:益母草。[2]暵(hàn):蔫。干:枯槁。[3]仳(pì)離:離散。[4]嚄:同慨,慨嘆。[5]暵:干枯、敗壞。[6]條:深長。勯:同“嘯”,撮口出聲。[7]淑:善。[8]濕:朽爛(用胡承珙說)。[9]啜:哽咽。[10]何嗟及:同“嗟何及”(用胡承珙說)。
【賞析】
《王風·中谷有蓷》,《詩序》以為“閔周也。夫婦一天天衰薄,饑荒之年饑寒交迫,室家相棄爾”,從詩義看,根本無所謂“閔周”可言。至于“夫婦一天天衰薄,饑荒之年饑寒交迫,室家相離棄”,似乎還涉及了一點詩旨。朱熹的《詩集傳》解釋這首詩時,以為“饑荒之年饑寒交迫,室家相離棄,婦人觀物發起感慨,而自述其悲嘆的句子”,也揭出了該詩的某些旨趣。但無論是《詩序》,抑或朱熹的說法,都把僅僅的把饑荒之年饑寒交迫說成是棄婦悲劇的發生的原因,就未免片面而拘泥,客觀上縮小了全詩的思想含意。《王風·中谷有蓷》是一首描寫被離棄的婦人悲苦而沒有說出、自己哀傷自己憐憫的怨詩。
《詩經》中不乏描寫被離棄婦人之類的詩,也不缺少被人離棄夫人的種種形象。
《中谷有蓷》一詩的棄婦形象既不相同于《谷風》的棄婦那樣多愁善感,也不同于《氓》里的棄婦那樣一縷縷的哀怨,而是以自己哀傷自己訴悼來訴述自身的痛苦。這種自述悲嘆、自我傷悼,又通過全詩三章的語詞上的一層層訴悼遞進。況且,《中谷有蓷》一詩又用了諸如“仳離”、“艱難”等等疊韻詞,再加上每章中的第二、第四、五、六句均用同聲感嘆詞“矣”,而其用韻又在這個“矣”上一字的入聲韻,因此讓全詩有聲調哀傷、觸人思緒的特點,讓讀者讀了倍覺纏綿凄切、悱惻蒼涼、沉痛酸楚、動人心魄、回腸蕩氣、不能自已。總的說來,《王風·中谷有蓷》用簡潔干練的心理刻畫來描繪棄婦,有一定特色,引人注目,很值得重視。
兔爰
有兔爰爰[1],看那狡兔不慌不忙,雉離于羅[2]。野雞不幸落進網。我生之初,我剛出世那個時光,尚無為[3];沒有事故沒災殃;我生之后,偏偏在我出生后,逢此百罹[4]!百種憂患都碰上!尚寐無秮[5]!但愿長眠眼不張!有兔爰爰,看那狡兔不慌不忙,雉離于罦[6]。野雞不幸落進網。我生之初,我剛出世那個時光,尚無造[7];還沒這深重的勞役奔忙;我生之后,偏偏在我出生后,逢此百憂!百種憂患都碰上!尚寐無覺[8]。但愿長眠眼不張!!有兔爰爰,看那狡兔不慌不忙,雉離于罿[9]。野雞不幸落進網。
我生之初,偏偏在我出生后,尚無庸[10];還沒這無窮勞苦奔忙;我生之后,偏偏在我出生后,逢此百兇!卻碰上這千災百殃!尚寐無聰[11]!睡吧永遠睡吧,落得耳根清爽!
【注釋】
[1]爰爰:同“緩緩”,悠閑自得的樣子。[2]離:同“罹”,遭。羅:網羅。[3]為:古與“繇”通,徭役。
[4]百罹:猶百兇、百憂。[5]寐:長眠。秮(é):動。
[6]罦(fú):有機輪的網羅。[7]造:指勞役。[8]覺:醒。[9]罿(chōnɡ):網羅。[10]庸:用,勞苦。[11]聰:聽覺。
【賞析】
《王風·兔爰》是周末的勞苦群眾通過寓言的形式控訴當時統治階級加在他們身上難以忍受的徭役和剝削之苦的詩歌。《詩序》曾說:“《兔爰》,閔周也。桓王失去信用,諸侯開始背叛,開始抱怨并造成傷敗,王師傷敗,君子不樂意或在這個世上。”這是一種解釋,但與詩意稍稍悖逆。《兔爰》全詩三章,每章各五句,形式結構相似。它每章開頭的頭二句,均用四言,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僅僅的兩句表達出統治者的奸險,勞苦者的無辜。一正一反,善惡分明,對比分明。四言二句的后面,接著轉而使用“我生之初、尚無為(尚無造、尚無庸),我生之后、逢此百罹(逢此百憂、逢此百兇)”二句多字句手法,表示詩人對現狀的感嘆,所以,句式拉長,慨嘆之后,全詩結以“尚寐無毗(無覺、無聰)”又一四字句式,感情很是沉痛,全詩便一下子結束。詩雖終結,但卻筆力深厚,給人們留下不盡的余意而久久思索,久久回味:這樣的深重苦難黑暗現實還會繼續多久?
葛藟
綿綿葛樁[1],連綿不斷野葡萄,在河之藟[2]。蔓延生長在河濱。終遠兄弟[3],遠離兄弟別親人,謂他人父。卻把他人叫父親。謂他人父,就把他人叫父親,亦莫我顧[4]。可人家卻不肯對我眷顧。綿綿葛藟,綿綿蔓長的野葡萄,在河之竴。生長在河邊。終遠兄弟,既然已遠離了親人兄弟,謂他人母。把別人稱呼為母親。謂他人母,雖然這樣的把別人叫做母親,亦莫我有[5]。人家也不見得對我友善。綿綿葛藟,綿綿蔓長的野葡萄,在河之竴。生長在水邊。
終遠兄弟,既然已遠離了兄弟親人,謂他人昆[6]。把他人稱呼為哥兒。謂他人昆,雖然這樣把別人叫做哥兒,亦莫我聞[7]。人家也不肯對我體恤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