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國風(11)
- 詩經楚辭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5058字
- 2016-02-23 14:27:28
【賞析】
這是一首棄婦詩,大概是民間詩人所作,也很可能是女主人公的自作。詩中通過女主人公敘述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被虐待、被遺棄的經過,寫出了她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表達了她的怨憤之情。
《氓》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運用回憶和對比的手法,抒發女主人公復雜的思想感情,揭露“氓”的卑劣品質。尤其是回憶中有對比,而對比又是通過回憶展現的。特別是對比手法極為突出,其中有女主人公與“氓”的對比,“氓”前后行為的對比,女主人公前后思想感情變化的對比,使得有情與無義、往昔與今時、樂與悲、笑與恨相互對照,于悲傷中寫出歡樂,則悲增一倍,于無情中思有情,則恨添十分。《氓》詩不僅通過對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還寫出了人物性格的發展,勾勒與塑造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個是癡情、大膽、勤勞、善良、剛烈、理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一個則是虛偽、狡獪、卑鄙、自私、粗暴、無義的“氓”的形象,有其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另外,就近取譬的貼切、比興手法和一些明白如話的口語,也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
竹竿
籊籊竹竿[1],竹竿竹竿細又長,以釣于淇[2]當年釣魚淇水上。豈不爾思[3]?難道舊游我不想?遠莫致之[4]。路途遙遠難還鄉。泉源在左[5],左邊呀,泉源頭,淇水在右。右邊呀,淇水流。女子有行[6],姑娘出嫁到別國,遠父母兄弟[7]。遠離家人怎不愁。
淇水在右,右邊呀,淇水流,泉源在左。左邊呀,泉源頭。巧笑之瑳[8],巧笑露齒少年游,佩玉之儺[9]。行動佩玉有節奏。淇水疣疣[10],淇水悠悠照樣流,檜楫松舟[11]。檜槳松船也依舊。駕言出游,只好駕車且出游,以寫我憂[12]。聊除心里思鄉愁。
【注釋】
[1]籊(tì)籊:長而細的樣子。[2]淇:淇水,自衛都朝歌城北曲轉而西而南。[3]不爾思:不思爾。否定句式賓語提到動詞前面。爾,你,指淇水。[4]致:到達。[5]泉源:水名。《水經·淇水注》:“泉有二源,一曰馬溝,二曰美溝,皆出朝歌西北。”[6]行(xìnɡ):女子出嫁為行。[7]遠(yuàn):遠離,用作動詞。[8]瑳(cuō):《說文》:“玉色鮮白也。”這里指牙齒潔白如玉。[9]儺:通“娜”。指女子走路時腰身婀娜多姿。[10]疣(yóu)疣:河水蕩漾的樣子。[11]檜楫松舟:檜木制的槳,松木做的船。檜,又叫子孫柏、刺柏。楫,古又稱橈或棹。[12]寫:古“瀉”字,宣泄、消除的意思。
【賞析】
一個衛國女子,遠嫁異國,欲歸不得,思念故國和親人之情無法排遣,因賦此詩以抒憂思。
三百篇中,《詩序》指出是寫“衛女思歸”的有兩首詩,一首是《邶風》中的《泉水》,另一首是這首《竹竿》。有人認為,《泉水》、《竹竿》兩詩,和《鄘風·載馳》屬于同一作者,都是許穆夫人所作,也有說是她的媵妾寫的。許穆夫人,衛女,許穆公的夫人,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詩人,而且是位愛國詩人。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狄入侵衛,衛懿公戰死。許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迎接衛國遺民渡河,住在漕丘。許穆夫人聽到衛亡的消息,不顧許人的阻撓,立刻奔到漕丘吊唁。
芄蘭
芄蘭之支,芄蘭枝條柔且垂,童子佩觹[1]。童子佩掛解結錐。雖則佩觹,雖然佩掛解結錐,能不我知[2]。才智低下被人嗤。容兮遂兮[3]!大搖大擺自鳴得意呵!垂帶悸兮[4]!束帶垂垂風中吹!芄蘭之葉,芄蘭葉片含風姿,童子佩疣[5]。童予戴上玉扳指。雖則佩疣,雖然戴上玉扳指,能不我甲[6]。才智低下被人嗤。
容兮遂兮!大搖大擺自鳴得意呵!垂帶悸兮!束帶垂垂風中吹!
【注釋】
[1]觹(xī):古人解結用的角錐。[2]能:而。知:通“智”。[3]容、遂:舒緩放肆的情態。[4]悸:衣帶飄動的樣子。[5]疣(shè):俗稱扳指,古人射箭時用以鉤弦。[6]能:才能。甲:長。這句意謂你的才能還比不上我。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按《詩序》云:“《芄蘭》,刺惠公也。”《鄭箋》對此作進一步闡述:“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謂有才能,而驕慢于大臣,但習威儀,不知為政以禮。”按惠公即位已非幼童,故朱熹懷疑此說,稱“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強解”(《詩集傳》)。近人或主刺惠公之說,或謂刺統治者,或稱勸未成人童子要守本分,或曰男女愛情:寫年輕姑娘對小伙子的追求,寫成年女子嫁給幼童的怨憤。然細究詩意,應為當時人民諷刺那些徒有服飾儀容而無德無才,又早據要津、裝腔作勢的大人物的。
兩章都以芄蘭起興,語言整飭,從字面上看,次章僅換三個字,而內容分量卻大大加重,結構更加完整,前后相得益彰,重章疊唱,也增強了抒情氣息,蕩漾著回環往復的音樂美,體現了我國古代民歌的藝術特色。
河廣
誰謂河廣[1]?誰說黃河廣又廣?一葦杭之[2]。一根蘆葦就能航。誰謂宋遠?誰說宋國遠又遠?蓰予望之[3]。踮起腳尖望得見。誰謂河廣?誰說黃河廣又廣?曾不容刀[4]。一條小船難容放。誰謂宋遠?誰說宋國遠又遠?曾不崇朝[5]。不用一朝到那邊。
【注釋】
[1]河:黃河。[2]杭:通“航”。[3]蓰:通“企”,踮起腳尖。予:我。[4]曾(zēnɡ):乃;卻。刀:通“蓰”,小船。[5]崇朝:終朝,一個早晨。
【賞析】
這首詩,舊謂“宋襄公母歸于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詩序》)。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后,遭離棄歸衛,思子而不能往,以詩怨嘆。此說,乃后世文人主觀臆測,不過借以宣揚封建禮教,即所謂“止于禮義而不敢過”,保存了“先王之化”
(朱熹《詩集傳》)。按衛國在戴公遷漕之前,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位于黃河北岸;宋都于淮陽,黃河南岸,兩地相距不遠。《衛風·河廣》所詠,應為旅居衛國之宋人,因受某種原因阻撓,欲歸不得,面對河水,反復唱嘆。
本詩結構精巧,所謂“飄忽而來,起最得勢,語亦奇秀可歌”(方玉潤《詩經原始》)。通篇以反語發問,正調作答。問得突兀,答得肯定。人謂河廣,我則謂一葦可渡;人謂宋遠,我則謂踮足可望,前后形成鮮明的反差,發人思索。在正面作答中,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或稱河面之窄,或云歷時之短,或顯不平心境,或呈焦急神態,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鮮明突出,抒情氣息極其濃烈。若將《衛風·河廣》與《周南·漢廣》作一比較,兩者皆言所思之處為江河阻隔,欲往不能。前者卻極言河面不廣,一葦可航;后者則強調漢水寬廣,不能泳渡。二詩所表達的愿望強弱的不同,尤為顯豁,而又各極其妙。
伯兮
伯兮苆兮[1],我的哥啊多英勇,邦之桀兮。在咱衛國數英雄。伯也執殳[2],我哥手上拿殳杖,為王前驅。為王打仗做先鋒。自伯之東,打從我哥東方去,首如飛蓬[3]。我的頭發亂蓬蓬。豈無膏沐[4],香油、香膏哪缺少,誰適為容[5]!叫我為誰來美容!其雨其雨,好像天天盼下雨,杲杲出日[6]。天天太陽像火盆。愿言思伯[7],一心只把哥來想,甘心首疾。哪怕想得腦袋疼。焉得諼草?哪兒去找忘憂草?言樹之背。為我移到北堂栽。愿言思伯,一心只把哥來想,使我心痗[8]。病到心頭化不開。
【注釋】
[1]苆(qiè):健壯威武的樣子。[2]殳(shū):古代兵器,長一丈二尺,竹質或木質。[3]蓬:草名。枝葉易折,隨風飛旋,故稱“飛蓬”。[4]膏沐:潤頭發的油膏。[5]適(dí):悅,樂意。[6]杲(ɡǎo)杲:明亮的樣子。[7]愿言:愿然,沉思的樣子。[8]痗(mèi):病。
【賞析】
“伯兮!”這是妻子對丈夫的深情呼喚。年輕的女主人公依戀英俊而又勇武的丈夫,不愿離開他。可是他卻走了,一去就是那么長的時間,怎不叫人日夜思念哩!詩歌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表述思夫的情懷,其中還有“刺時”的命意。《毛傳》說:“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
因愛夫而夸夫,這樣的感情示現方式也帶有普遍性。漢代詩歌如《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羅敷面對太守的調戲,從容訴說丈夫的才能和相貌如何出眾。唐代詩人張籍的《節婦吟》也有類似的描述。這類詩篇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柔而剛。夸夫,反復表現自己對丈夫忠貞不移,這是剛;而抒發感情如蠶之吐絲,纏綿不絕,顯得委婉深沉,這是柔。以柔示剛,剛柔兼濟的好處是多層次多變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這首詩的四章構成四個大的層次,層層遞進,雜以起落變化,其間又有小的層次,小的起落變化(如“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賦比興的手法穿插運用,于錯綜中見整飭,結構的匠心和表達的功力都相當高妙,在古今情詩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學習它,研討它,或許有助于把當代言情詩歌的創作引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有狐
有狐綏綏[1],狐貍行行找對象,在彼淇梁[2]。在那淇水橋梁上。心之憂矣,我的心呀多憂愁,之子無裳[3]。這人身上無裙裳。有狐綏綏,狐貍行行找對象,在彼淇厲[4]。在那淇水渡口旁。心之憂矣,我的心呀多憂愁,之子無帶[5]。這人無帶自彷徨。有狐綏綏,狐貍行行找對象,在彼淇側。在那淇水岸邊望。心之憂矣,我的心呀多憂愁,之子無服。這人竟然無服裝。
【注釋】
[1]綏綏:朱熹謂狐“獨行求匹之貌”。[2]淇:衛國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3]之子:這人。裳:裙,古時男女皆穿。上曰衣,下曰裳。[4]厲:深水可涉處,即渡口。[5]帶:衣帶。
【賞析】
這是一首情歌,寫女主人公見到一位貧苦的單身漢,情意纏綿、愛憐欲嫁的情景。詩的帷幕一拉開,出現在女主人公眼簾的是一只精靈機巧、皮毛豐茸的狐。它緩緩地獨自行進,從那淇水的橋上,走到深水的渡頭,又沿著洪水的岸邊,走呀,走呀,左顧右盼地在尋求愛侶。這一幕幕動人的活劇,激起了女主人公內心的波瀾。此刻,在她的眼前,又出現了另一幅畫面:一位英俊而又貧苦的單身漢,也正沿著洪水岸邊走來。這一形象是女主人公所熟悉的,在她平日的心靈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這首詩的特定場景中,狐在到處尋求,人在孤獨行進,亦此亦彼,起到絕妙的映襯效果。狐為獸類,尚有豐茸的皮毛相飾;人為萬物之靈,卻缺衣少帶,正有人不如狐之嘆,女主人公的憐惜、體貼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她執著地追求愛情,大膽地傾訴心聲,感情質樸深摯,神采飛揚,一唱三嘆,不能自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民間愛情歌謠的特色。
木瓜
投我以木瓜[1],姑娘贈我香木瓜,報之以瓊琚[2]。我拿佩玉回報她。匪報也[3],這樣不是為圖報,永以為好也。永遠相愛早成家。投我以木桃,姑娘贈我甜木桃,報之以瓊瑤[4]。我拿美玉相酬報。匪報也,這樣不是為圖報,永以為好也。相親相愛永相好。投我以木李,姑娘贈我紅木李,報之以瓊玖[5]。我拿美石回贈你。匪報也,這樣不是為圖報,永以為好也。相親相愛永相喜。
【注釋】
[1]投:贈給。[2]瓊琚:珍美的佩玉。[3]匪:通“非”,不是。[4]瓊瑤:美玉。[5]瓊玖:美石。
【賞析】
這首詩的主旨,舊說是指贊美齊桓公的。因衛有狄人之敗,桓公救之,使其復國,衛人欲以厚報。此論未免牽強附會,不可信。朱熹在《詩集傳》中稱此詩:“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辭”,這較為符合詩意。它是一首古代青年男女相互饋贈、傾吐愛情的戀歌。
詩分三章,每章四句,反復陳情,回環迭唱,感情深摯纏綿,語言質樸流動,格調明快自然。詩中,采用清香馥郁的木瓜和晶瑩透徹的佩玉作為信物,相互交換,這就為他們的愛情生活增添了無限溫馨和純潔的意味,具有動人的神采,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憧憬和忠貞久長的美好愿望。
王風
黍離
彼黍離離[1],那兒黍子長的非常茂盛,彼稷之苗[2]。那兒谷子正在漫漫成長。行邁靡靡[3],廢墟上我邁著沉重的步伐,中心搖搖。心神難定,愁怨難消。知我者,能明白我心里的人,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里的焦慮;不知我者,不理能解我的人,謂我何求。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
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此何人哉?是誰害得我這個樣啊?彼黍離離,那兒黍子蓬勃茂盛,彼稷之穗。那兒高粱長出了穗。行邁靡靡,廢墟上我步履沉重,中心如醉。沉沉如醉,蹣跚欲倒。知我者,能明白我心里的人,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焦;不知我者,不理能解我的人,謂我何求。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此何人哉?這都是誰的“功勞”?彼黍離離,那兒黍子整整齊齊,彼稷之實。那兒高粱長足了米。行邁靡靡,廢墟上我步兒慢慢騰騰,中心如噎[4]。喉頭如噎,心中難熬。知我者,理解我的人,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焦;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謂我何求。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此何人哉?這都是誰的“功勞”?
[1]黍:小米。離離:繁茂。[2]稷:高粱。俗稱谷子。“離離”和“苗”兼指兩句。下二章同。[3]行邁:行走。靡靡:遲緩的樣子。[4]噎:氣逆不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