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模式來自馬云的靈感和直覺,來自他5年的互聯網商業實踐,也來自他與團隊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馬云從一開始就覺得互聯網是個很靈的工具,它可以節省貿易成本。
而全球的每年貿易成本是4700億美元,這是多大的蛋糕!為什么會想到面對中小企業,那是因為浙江就是中小企業的海洋。
馬云心中的網站模式是逐漸清晰的,經營模式更是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來的。后來的阿里巴巴也為大企業做過網頁,也開過網上商鋪,甚至做過飯店預定,直到2001年7月阿里巴巴的“遵義會議”,模式才完全清晰。
但這個清晰了的模式并不是馬云想象的模式,馬云心中的阿里巴巴要到10年后的2009年才能成型。
也許互聯網命里注定就是一個模式不斷變化、永遠變化的產業。
1999年2月,新加坡政府組織了一個“亞洲電子商務大會”,會議組織者邀請馬云作為中國唯一的與會者。
當時的與會者80%是美國人,演講者80%也是美國人。所有的演講者講的都是eBay、AOL、亞馬遜和雅虎。輪到馬云演講,馬云發出的是唯一的不同聲音:“美國是美國,亞洲是亞洲,我們不能照搬eBay、AOL、亞馬遜和雅虎的模式,亞洲80%是中小企業,亞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其后,馬云和楊致遠有過一次談話。馬云雖然拒絕出任雅虎中國的總經理,但他和楊致遠一直保持著朋友關系。
馬云問楊致遠:“雅虎到底想做什么?”楊致遠說:“雅虎想做一切。”
馬云說:“從理論上講,你什么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互聯網的走勢越來越縱向化,往橫向發展比較難。”但楊致遠不這樣看。
回來馬云反復思索:他要做橫向,我就做縱向。互聯網上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就做商業,做貿易,做商人的網站,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是真正的趨勢。
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一片喧囂和躁動,人們爭相拷貝雅虎、亞馬遜(Ama-zon)、eBay,拷貝網上門戶、網上書市、網上拍賣,甚至網上生存、電子商務也被炒得火熱。但此時的馬云卻有一份獨有的清醒,在他看來,電子商務對于中國是3年以后的事,因為銀行沒準備好,配送沒準備好。
馬云感到,美國的三種模式都不適合中國,他要推出的是一種新式的B2B(企業對企業之間的營銷關系)模式——這就是后來被國內外媒體、硅谷和國外風險投資家譽為與雅虎、亞馬遜、eBay比肩的互聯網第四種模式。
當時,國內的網站大多數都是門戶網站,也有人做B2C(商家對終端消費者之間的營銷關系),如8848網站。馬云認為互聯網上商業機構之間的業務量比商業機構與消費者間的業務量大得多;在EDI的實踐告訴他,商業機構中最需要電子商務支持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
其實B2B并不是馬云的首創,馬云創造的是一種獨特的亞洲式也是中國式的B2B網站。這種阿里巴巴模式的B2B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呢?首先阿里巴巴是沖著中小企業去的。用馬云的話說就是:不抓鯨魚只抓蝦米。歐美B2B都是對著大企業的,馬云反其道而行之,聲稱阿里巴巴是中小企業的解放者。馬云說:“我為什么不能給他們一個網絡出口呢?”他對中小企業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些中小企業商人頭腦精明,生命力強,非常務實。
他們才不管你什么戰略不戰略,能讓他賺更多錢的東西他就會用,他們不會在乎為此花費一些小錢。電子商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門檻并不高。阿里巴巴目前推出的服務全部免費。“大企業買得起別墅,大企業你去用美國的套路,你可以住在別墅區,買不起別墅的肯定就要住公寓了。兩居室,我們這些人給他們做兩居室,我們要宣傳,而且是不要錢的兩居室,像康居工程一樣。”
阿里巴巴不做電子商務全過程(即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只做交易前,只做信息流。也就是說,阿里巴巴放棄眼下還不成熟的網上交易、結算和網下配送,只做網上信息交流;讓客戶網上交流信息網下交易。阿里巴巴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網絡平臺,一個虛擬電子市場和全球商人社區。
馬云說:“一談電子商務,就是要實現在網上的交易,這實際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電子商務未必一定要實現交易,我們可以在交易前這個階段做得比西方更好:提供信息,提供交流,提供通訊。”
“如果把因特網比作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的話,美國今天只跑了100米,亞洲跑了不過30米,中國只跑了5米。你可能覺得雅虎、亞馬遜他們現在跑第一,他們的模式是最好的模式,但是,沒準在200米、300米后他們會掉下來。當年網景(netscape)真牛,但是,一輪后,它連人都找不到。網景當年想打敗微軟,導致了它的失敗。人類第一代挖石油的人都沒有發財,到了第二代,才真正富有起來。當時的石油不過是鋪鋪馬路,點點煤油燈。所以,未來的因特網、電子商務根本不是我們今天談論的東西,就像100年前人們發明電的時候,打死他也不會想到今天會有空調。你無法去想象三五年后電子商務會怎樣,除非是算命。中國目前只適合做電子商務第一階段的工作,那我們就把第一階段的工作做好。”
馬云創造的阿里巴巴模式,看起來神秘莫測撲朔迷離,點透了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專供企業使用的免費電子公告板。因此馬云說:“我覺得中國有很多的機會,但是每個人千萬不要去拷貝國外的模式,也不要以國外有沒有這樣新穎的模式來判斷我們中國的好壞,別人沒有的,你有了未必是壞事;把美國的模式搬到中國去,不一定能行。中國人喜歡貼BBS,中國長城上每一塊磚上都寫著某某到此一游,中國人就好這個。人家說阿里巴巴是一個公告板,雅虎是搜索引擎,亞馬遜是書店,那又怎么樣?最好最成功的往往是最簡單的。要把簡單的東西做好也不容易。阿里巴巴要像阿甘一樣簡單。”
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開始時的模式是中國國情和網絡市場發展階段的產物。今日的阿里巴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它不但引進了信用(誠信通),而且引進了支付(支付寶),未來的阿里巴巴會變成什么樣,更難預測。
馬云為什么能夠成功
馬云既沒有海歸的背景,也沒有名牌學府的光環,甚至是一個對互聯網技術沒有任何基礎的人。
馬云之所以會取得今天的成績,與他3年的復讀生涯是分不開的。
有一次楊瀾采訪他,他還在說前兩天做了個考數學的噩夢。看似很小的事情為什么他還要在今天相當成功的時候提出來?他小時候所受到的挫折、在復讀時候邊打工邊復習,數學總是只考了幾分……這些事雖然給他帶來了陰影,但正是他不舍地追求,扛住了困難與挫折,所以進入了大學。
復讀生涯給馬云的啟示是什么?其一,事情總有困難而無法克服的一面,以至于到了今天依然害怕數學,但總有一天會過去。其二,正因為復讀給他的痛苦,所以后來的日子里總是在尋求不斷證明自己的機會,好像在不斷地給以前的自己解脫。反觀后來公司的發展,正是如此,無論是翻譯社,還是中國黃頁、阿里巴巴,都走過了比較痛苦的“復讀”生涯,而后來正是馬云在復讀生涯中獲得的啟示,讓他覺得自己總會成功,即使不會成功也會有個比較不失敗的前途(就像當年考取師專而不是本科),就像“寒冬中希望我們是最后一個死去的人”的宣言一樣。再加上證明自己能不斷地給自己解脫的那種強大動力,讓自己不僅僅只是做了個講師,做了個翻譯社的老總,做了個阿里巴巴的CEO,而是要做世界的第一,都源于此!
此外,馬云充分利用了自己精通外語的優勢,充分利用了在大學里6年教書的經歷,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自己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記得曾經采訪過的一位人物曾這樣總結:非偏執不能成大事,能成大事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偏執狂,這種所謂的偏執簡單地理解就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馬云亦是如此。
與大多數人所不同的是,馬云一個鮮明的個性就是敢想敢做,求變求新。
凡成功之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與必然相互交織,缺一不可。馬云與互聯網的接觸來自一個偶然的機會,但對于這一新生事物的準確判斷和執著探索,卻使阿里巴巴的成功成了一種必然。1995年,當大多數人還對Internet一無所知的時候,馬云決定棄教從商,開創一家網絡公司,當馬云把這個想法告訴朋友們的時候,24個人中有23個人反對,只有一個人支持。而馬云就是在絕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開始了自己對互聯網的探索之路。
如果說,一個正確的選擇使馬云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那么,對人對事堅守一定之規,應該也是馬云取得今天成就的又一“法寶”。馬云的人格魅力使他集結了一批“死黨”,而取得最初的成功,他靠的就是人才。馬云認為,做互聯網公司,留不住人才是最大的失敗,而對于“人才”兩個字的解讀,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才是才,才有高低之分,而人的品質、德行卻是最為關鍵的。
馬云曾和金庸大師探討過何為“笑傲江湖”。所謂“笑”,就是眼光深邃、虛懷若谷;所謂“傲”,是必須有實力。馬云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在工作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好的心態和必勝的信念。
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不可仿制的,但是在這些成功的人與事的背后,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