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貿部在全國各地都有代表處,各個代表處把當地中小企業信息放在網上。因為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在互聯網的開放環境下運行的,因而中小企業上網很踴躍,網站很快就盈利了。有了部長的大力支持和地方部門的強力推廣,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而且,國富通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在創建的當年就實現盈利的項目,純利高達287萬元。
此后,馬云和他的團隊又成功地推出了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站點。
另外,在中國政府站點中,外經貿部的網站不僅是國內部委中最早的一個,也是最優秀的政府站點之一,而且在1999年就被評為中國“政府上網工程”的推薦優秀站點。
最讓馬云感到自豪的是,他們做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中國政府首次組織的互聯網上的大型電子商務實踐。就在國富通成立的1998年7月,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石廣生在CIECC創建的我國第一個在線商品采購基地——“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開幕式上指出,建立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方式的一大飛躍。他同時宣布: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是“永不落幕的交易會”。
南歸,馬云再回杭州
盡管公司經營得轟轟烈烈,但敏銳的馬云就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里不是我們的公司,只是政府的部門。而他的預感完全正確,無論是EDI還是國富通,都不是供他自由馳騁的平臺。最初,在做外經貿部的官方網站時,EDI方面提出要建大內網。從這個方案一提出,馬云就表示強烈反對,要求做互聯網。就因為堅持把大內網擴展到互聯網的想法,馬云還和EDI的幾個部門領導發生了一些爭執。
爭執的過程中,馬云漸漸地明白了領導們的意思:請你是來給政府做事的,不是來當領導的,決策的問題是你一個編外人員說了就算的嗎?
事實也是如此。盡管馬云出任中心信息部經理,也算是EDI的中層領導,但他僅僅是個社會編外人員,在一些涉及利益的重大決定上,他不可能有太大的發言權,更沒有一拍腦袋便“一口定乾坤”的決策權。
從雙方在這個項目的分歧上不難看出,雙方的沖突不是個體的小矛盾,而是一種文化的大撞擊:馬云想要實現的是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價值——開放、共享,而機關的領導們則更希望憑借其強勢的行政資源實現兩個目標——壟斷、控制;上升到企業文化的角度上說,馬云想要的是自由,而政府機關里只有服從。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上,馬云都覺得他與那些政府官員們“缺少共同語言”。當然,也許領導們要的就是這種結果,就是要保持國家干部與這群編外人員之間的距離。如果僅僅是自己感到“不爽”倒也能忍,問題在于,他為那些和自己一起北上的伙伴們感到不平。
比如,剛剛帶隊揮師北上時,EDI方面曾承諾給他們的團隊30%的股份,而成績做出來之后(比如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和國富通給外經貿部創造的巨大盈利),當初承諾的這些股份在體制內根本無法真正得以落實。在很多場合,馬云都提到了當時的“委屈”(其實更多是為伙伴們感到不平):“我們那時候就拿幾千元一個月的工資,其他什么也沒有。”
另外,除了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兩個大項目之外,在馬云的帶領下,他們的團隊又先后做了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網站。平心而論,即使以今天的水準來衡量,馬云團隊干的這些活兒都很漂亮,很出色。尤其是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作為中國政府首次組織的互聯網上的大型電子商務實踐,其第一年就實現了凈利潤287萬元。但是,這些功勞與成就,絕不會記在馬云團隊的名下,因為他們都是無名小卒。
當初創建中國黃頁的時候,盡管最終跟杭州電信弄得不歡而散,但是,在1996年之后的杭州城里,從普通百姓到政府高官,很少有人不曉得馬云和中國黃頁,馬云團隊也是當仁不讓的互聯網開創者。如今,在偌大的北京城里,誰認識馬云?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又有多少人會把馬云放在眼里?即便在各個辦事部門里,又有多少人把這群杭州來的十幾人當一回事呢?
所有的委屈、痛苦與無奈,全在這一刻如暴雨般傾瀉而出,忍辱負重的馬云,已經壓抑得太久太久了……
一個寒風凌厲的冬夜,北京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一貫有著頑童般純真笑臉的馬云召集了團隊成員,說有事要宣布。在所有人都到齊了以后,馬云一臉嚴肅地看著大家,以平時極為罕見的平和語調說了一句話:“我近來身體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話音一落,剛才還在嘰嘰喳喳的人們,同時張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有如見到外星人一般,直勾勾地凝視著他。
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聽馬云把話講完。
馬云繼續說道:“現在,你們面臨幾個選擇。第一,你們可以留在部里繼續干,安心待在機關做事,外經貿部名頭響,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錯;第二,在互聯網混了這么多年,你們都算是有經驗的人了,也可以到雅虎(當時的雅虎中國公司已經成立),那是一家特別有錢的公司,工資也很高,每月幾萬塊都有,我推薦,一定會錄用你們的;第三,你們也可以去剛剛成立的新浪、搜狐,也是我推薦。大家仔細考慮一下。”
說完這些以后,馬云不語了。下面聽的人都是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一臉茫然。過了一會兒,孫彤宇問道:“我們在北京干得好好的,而且是為政府部門做事,干嗎要再回去過那種苦不堪言的日子呢?”
馬云理解大家的心情,也清楚他們的想法,所以,他也給大家留了一條“棄明投暗”之路:“當然,你們要是愿意跟我回家二次創業,也可以,但會很苦,非常辛苦。第一,你們每月將只有500元的工資;第二,未來公司的辦公地點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里,而你們自己要租房子住,而且不能離我家太遠,必須在離我家步行5分鐘以內的范圍內,不能打的上班;第三,至于將來具體要做什么,我自己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到底是跟我一起回去還是留在北京,你們自己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決定,我給你們3天的時間考慮。”
5分鐘后,所有的人都做出了一致決定:一起回杭州,重新開始!那一刻,一向堅強的馬云流淚了,他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上涌動。也就是那一刻,馬云對自己說:朋友沒有對不起我,我也永遠不能做對不起朋友的事情!
我們回去,從頭開始,從零開始,建一個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后悔的公司。
在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個晚上,馬云和這十幾個年輕人聚在北京的一個小酒館。那天晚上下著很大的雪,眾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起抱頭痛哭,最后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這群走南闖北的漢子們都回避著“離別”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的詞語。許多人都不記得那天晚上馬云到底說了些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開始將要面對怎樣的生活,但是那個晚上,酒是熱的,心是熱的,歌是熱的。大家就記得唱了一個晚上的《真心英雄》。許多年以后,這首歌伴隨著阿里人度過了許多危難的時期,比如第一次互聯網低潮,比如“非典”。只要阿里人一聽到這首歌,每個人的心頭都會掠過一幕幕的鏡頭,那首歌也許代表了阿里巴巴的一種精神。無論是誰,只要是阿里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只要一聽到這首歌,心中就會立刻充滿感動、充滿希望。這是1999年,這是馬云遭逢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失敗。然而馬云在失敗面前從來不曾氣餒。
無巧不成書,丁磊帶著他的網易北上之日便是馬云帶著自己的隊伍南歸杭州之時。
阿里巴巴橫空出世
馬云團隊在北京的14個月,并非完全失敗。國富通網站當年創建,當年盈利是中國互聯網早期絕無僅有的奇跡。拋開業績不說,馬云他們二次北上的收獲依然重要。他們畢竟做的是外經貿部網站,畢竟是站在了當時中國外貿的制高點上,和世界對話,和互聯網巨頭們對話。
馬云在這里親身感受了國家宏觀經濟的脈搏,感受了世界互聯網產業的脈搏。建在互聯網上的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一開通,各地中小企業反應熱烈的場景不會不給馬云留下深刻印象。
馬云后來說:“我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驗使我了解了許多中小企業的需求,也教會我如何讓互聯網能用于世界和中國的中小企業,這的確對我幫助很大。”
誰也不能否認阿里巴巴是馬云和他的團隊的一個偉大的創新,阿里巴巴的B2B商業模式堪稱是世界互聯網上的第四種模式。但這個模式的影子從1995年馬云在西雅圖放到網上的海博社的網頁上就可以找到,那不也是個貼上去的企業信息嗎?這個模式的影子從后來的中國黃頁的頁面上也能找到,只不過中國黃頁上的企業信息是收費的,而且主要是大企業的信息;這個模式的影子更能從北京的“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頁面上找到,雖然也同樣是收費產品,但那上面已經主要是中小企業的信息了。
1998年年底離開北京時,馬云曾對大家說,回去做什么還不知道。其實那時他心里已經有了一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