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性格正能量喚醒能量巨人,人生無所畏懼(1)
- 正能量:用信念改變自己
- 卡耐基
- 4971字
- 2016-02-24 16:30:15
有兩種人絕對不會成大器,一種是除非別人要他做,否則絕不會主動做事的人;另一種則是即使別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別人催促,就會主動去做應做的事,而且不會半途而廢的人必將成功。
一個人的性格固然有其一定的天分,但也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后天的因素更為重要。要改變性格,就要改變自己,如果你只是去埋怨別人是毫無用處的。正所謂,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引自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良好的性格,不僅能夠使你擁有好的人際關系,更能夠在你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培養良好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你就會覺得自己越來越自由了。
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鋼筋鐵骨,而知識和學問則是澆筑的混凝土。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決定著一個人的交際關系、婚姻選擇、生活狀態、職業取向以及創業成敗等,從而基本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因此,成功與失敗無一不與性格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格決定著人的一生是悲劇、平庸,還是建功立業、身世顯赫。
我的好朋友西蒙金說過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
心理學一般把性格定義為: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經歷了日積月累的過程,沒有誰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改變,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行為中養成習慣,從習慣中鞏固出性格。忽視平時良好習慣的養成而想擁有良好的性格,無異于在空中建造樓閣。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性格。沒有偉大的性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你能播下一種性格,就將收獲一種命運。
成也性格,敗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壞性格毀掉你的一生,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的性格決定。
當你陷入人為困境時,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訓,沒有誰的命運是一帆風順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人生也是如此,有高峰,也有低谷。你要悄悄地振作起來,以期重新奮起。
其實,人是一條魚,社會是一缸水,如果我們是一條熱帶魚的話,那么我們就必須要降低自己的體溫而不是希望水升溫。生存是在有一定的素質后來適應社會,現在讓你低頭你低不了,你就過不去,所以,一個有目標的人,在堅持內心準則的情況下還要學會忍耐甚至是忍辱。
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永遠不要在背后批評別人,尤其不能批評你的老板無知、刻薄和無能。因為這樣的心態,會使你走上坎坷艱難的成長之路。
順應自身的性格,你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逆著自己的性格,你將與成功絕緣。一個人有屬于自己的性格,每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無論哪一種性格,你都應接受它并發揮自己的天性,才能肩負起上蒼所賦予的使命,才能開啟通往成功的大門。
由此看來,古今中外,性格左右著人的一生。
為了自己的命運,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來增加自己的性格正能量,這不僅造福自己,也造福別人!路是自己走的,歷史是自己寫的。想要什么命運,全看自己的思維行為習慣性格。
一個人的成功,有時并不是因為能力有多強,而是由于性格的優勢;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并不是因為能力有多差,而是由于性格的缺陷。性格決定命運,決定人生成敗,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一定是具有優勢性格的人。
人的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它的優缺點,每一個人都應該充分了解自己性格的優勢和弱勢,努力做到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
不要被別人的看法左右
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誰也不能左右得了你,所以,當別人對你有看法的時候不要刻意的去在乎,因為根本沒有用,只要你自己覺得自己夠好就行了。
不必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種多心只能使你步入不幸之途。只要記住,你只是你就足夠了!然而,有時也應表現得比真正的你好一點。
一位年輕作家初到紐約,馬克·吐溫請他吃飯,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達官顯貴。臨入席的時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渾身都發起抖來。
“你哪里不舒服嗎?”馬克·吐溫問。
“我怕得要死。”這位年輕作家說,“我知道,他們一定會請我發言,可是我實在不知該說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們面前丟丑,我就心神不寧。”
“呵呵,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訴你——他們可能要請你講話,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驚人的言論。”
馬克·吐溫的話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適用的。對于年輕人來說,由于一直渴望充分展示才情,當機會突然降臨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第一次演講、第一次獨立做事、第一次被領導委派任務,你可能會緊張得一夜都睡不好覺。這時,你一定要明白,你周圍的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他們沒有那么多時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你身上,他們還是把你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待,并不期望你能干出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只要和別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了、說了,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了。
有人也許會說,好不容易出現了機會,為什么不借此一鳴驚人呢?其實,在這個越來越理智和多元的時代,一個人的優點要通過很長的時間、經過一系列事件才能展示出來,一亮相就能獲得滿堂喝彩的日子只會出現在戲劇中。相反,初出茅廬者過分的標新立異反而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作為年輕人,唯一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看到你確實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你有一個很認真的態度,這就足夠了。
在匆匆走過的人生路上,我們只是別人眼中的一道風景,對于第一次參與、第一次失敗,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不要過多地糾纏于失落的情緒中,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們重新注意到你曾經的無能。你笑了,別人也就忘記了。
有句話說:“2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我們。”這并非消極,這是一種人生哲學。那就是:學會看清自己,才能做到輕裝上陣,沒有任何負擔地踏上漫漫征途,你的人生路途才能更加平坦。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切的真理,都得經歷這樣三個階段,才會為世人接受。第一階段,覺得可笑而不理會;第二階段,視為邪說而強烈抗拒;第三階段,未加思索就欣然接受。所以,一旦你接受了別人的信念,就如神經系統被下了一道魔咒,你的現在和未來,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你個人如果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意見之間,有一個堅定的判斷。否則,我們很可能會失去自我。
生活中,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的感覺了,把自己搞得敏感兮兮的。有些人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路人哈哈大笑,摔跤者在尷尬之下,還會認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著自己出丑。但是,若我們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種事只是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甚至于在他們哈哈一笑之后,就早已經拋諸腦后了,只有當事人還執著于心,沒能放下。
真正愛你的人,才會把你的一舉一動都放在心上,他們會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為你的悲傷而悲傷。但真正愛你的人,肯定不會嘲笑你的丑態,不會看不起你的缺點,他們只會鼓勵和支持你。因此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只要做到最好就足夠了。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個性,不要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在生活中,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要堅持自己正確的做法,才是對的。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要有主見,做回自己,培養一點瀟灑的習慣,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或批評。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跟隨著別人的意志做事,總是要聽聽別人的意見才肯作出決定,哪怕是很小的一個決定,也對自己沒有信心,常常被別人的看法左右。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黑格爾的辯證法認為:
每一個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對待任何事物時,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萬萬不可千篇一律。這對我們的啟示就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正確的決定。
自卑是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并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于他善于戰勝自己的軟弱,讓自己時刻保持自信。成功人士克服自卑的方法就是認識自我,重塑自我,成為自我。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往往為自己樹立一個又一個目標,并通過目標的不斷實現,使自己更加成功。然而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筆直的,在接受成功洗禮的同時,我們更要經受住失敗的考驗。屢戰屢敗,喪失信心者,將會一事無成;屢敗屢戰,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看到光明者,才能登上成功的險峰。
自卑是一種不能自主和軟弱的復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會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我個人認為,自卑情結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同時,自卑心理還是一個人由于不能或不愿進行奮斗而形成的文飾作用。
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像: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對于那些失敗者,往往會出現自卑心理,對自我能力、自我素質開始不斷懷疑,進而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做任何事都缺乏信心。從而陷入了“失敗——自卑——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
自卑已經成為阻礙一個人成功的“心理魔鬼”。
電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和他的助手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不屈不撓地進行了八千多次試驗。試驗初期,他們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復進行了近兩千次試驗,奮戰了五六個月,結果只有白金較為適合,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怎能用于制造普及的廉價的燈泡呢?這就是說,近兩千次的試驗失敗了。
于是,他又從植物纖維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后試了6000多種植物,甚至連馬鬃、頭發、胡須都不放過,終于發現竹絲炭化后作燈絲很好,能發光1200小時。但他并不滿足,派人到世界各地搜集來幾千種竹子,進行試驗比較,最后確定日本的一種竹子最適用。至此,竹絲燈泡才算正式研制成功。(后來,別人又加以改進,用鎢絲做燈絲,一直用到今天。)
當試驗出現挫折,報紙上的冷嘲熱諷劈頭蓋臉向他襲來時,他盡管感到痛苦和焦慮,臉色變得灰白,鬢角上的青筋在蹦跳,蓬亂的頭發披散到臉上,但是他并不被失敗的痛苦所壓倒,仍然堅信自己的發明必將成功:“白熾燈一定能亮起來,這條道兒沒走錯。”
在長期的科學實驗中,他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從失敗中發現成功的因素,看到成功的前景,因而在整個發明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十足的信心。當電燈試驗從初秋進行到初冬,獲得的最佳效果只能亮8分鐘時,他的助手有點泄氣了:“唉,又是白費勁兒!”愛迪生卻從這些微小的進展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反駁道:“怎么白費勁兒?足足亮了8分鐘,壽命不是比上一次長了好幾倍嗎?”愛迪生的辯證觀點啟發了助手,使助手轉愁為喜:“對,就像你說的,做一次試驗,就有一次收獲嘛!”“做一次試驗,就有一次收獲”,這是愛迪生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關鍵。
試想,如果愛迪生經歷多次失敗后,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那么該又是誰為我們帶來光明。正是得益于愛迪生鍥而不舍的精神,才成就了愛迪生的一生。自卑只會讓人一事無成,讓人徒增失敗感,自卑是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病態的自卑感通常隱藏著對自我根深蒂固的懷疑心態,徹底去除這種心態的最大秘訣就是:堅定自己的信仰。對自己的信仰秉持著一種忠誠,時間告訴我們,倘若能在自己心中深植自信的信念,對培養自我的信心將會有莫大的幫助。
一般而言,人們的心中之所以存有不安感或無能感,多半是由于消極的觀念長久以來一直支配個人的思想所致。為了克服這種障礙,必須將富有積極意義的觀念注入心中。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持之以恒、毫不間斷,方能真正地達到目標。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順境中生活,但坎坷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數量和程度上,每個人不同罷了。其實,我們在感到壓力時,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是由于自己的認知造成的,也許在你認為痛苦難耐、無路可走的時候,稍微改變一下認知,就會看到另外一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