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0~2歲:家教從呱呱墜地開始,不讓寶寶傷在起跑線上(1)
書名: 別讓兒童傷在敏感期作者名: 張然本章字數: 4964字更新時間: 2016-03-01 16:27:23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也就是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完成的。在這期間,孩子的視覺發展、聽力訓練、語言發展和認知訓練是一個關鍵期,要是父母做不到位,它會影響孩子的人生發展。
一、寶寶生長特點
1.身體發育特點
寶寶在4個月左右體重增加1.8千克,在第2年的體重增加總量可能只有1.4~2.3千克。
15個月時,女孩的平均體重大約是10千克,身高大約77.5厘米;男孩的平均體重大約是10.4千克,身高78厘米。以后每3個月,孩子的體重就增加大約0.7千克,身高增加大約2.5厘米。到2歲時,女孩的身高大約是88厘米,體重12.2千克;男孩的身高能達到88厘米,體重大約為12.6千克。
在第2年,寶寶的頭部生長也會特別慢。盡管一年內頭圍有可能只增加2.5厘米,但到2歲時,他的頭圍將達到他成年時的90%。
初學走路的孩子容貌的改變比身高體重變化大得多。12個月時,他雖然會走路或會說幾句話,但看起來仍像一個嬰兒。頭部和腹部仍然是身體的最大部位。站立時,他的腹部仍然突出,比較而言,他的臀部仍然很小,他的腿和胳膊既軟又短,好像沒有肌肉,面部軟而圓。
當他活動增加時,上述情況會發生變化,肌肉逐步發育,嬰兒時期的脂肪逐漸減少。胳膊和腿逐漸加長,腳不再扭向一邊,而是走路時朝前了。臉變得比以前更有棱角,下巴也顯露了出來。2歲生日時,他的外貌很少遺留有嬰兒的痕跡。
2.運動特點
如果孩子周歲時還沒有開始走路,那么一歲半以前他應該學會。事實上,2歲期間的主要成就是掌握完美的走路技能。如果他已經開始學習走路,可能還要1~2個月時間,他才能不需要任何幫助地站立和順利行走。
然而,不要期望他按照你想象的方法去做。他的做法是:把手放在地上,伸直胳膊,高高地撅起屁股,然后將腿拉到身子下面;最后,直起腰離開地面,將腿伸直。
本階段末期的運動發育要點
單獨行走行走時拿一個大的玩具或幾個玩具
開始跑,用腳尖站立,踢球
獨自在家具上爬上爬下
扶著欄桿上下樓梯
3.語言發育特點
第2年初,初學走路的孩子好像突然能聽懂你說的任何話語。你說該吃飯了,他就會坐在椅子上等待,你說鞋不見了,他就會尋找。這說明他正在按計劃發展它的語言和理解能力。無論孩子何時開始講話,他最初說的幾個詞匯可能包括家庭成員的名字、最喜歡的東西以及他身體部位的名稱。也許只有你才能聽懂他說什么,因為他常常省略或者改變發音。
本階段末期的語言發育要點
當他聽到某個物體或圖畫的名字時,就指著它辨認出熟悉的人、物體和身體各部位的名稱。
說出幾個單獨的詞(15~18個月時)
會使用簡單語句(18~24個月時)
會用2~4個單詞的句子
說話時反復使用熟悉的單詞
能聽懂簡單的命令
4.認知發育特點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現在,他真正地學會了梳頭、拿起電話咿呀學語、能夠轉動玩具汽車的輪子并朝前或向后拉。開始時,他只是一個人玩耍,但逐漸會與其他伙伴一起玩。女孩會給玩具娃娃梳頭發,拿著書本給你“讀”,讓玩具娃娃假裝喝水,或者把玩具電話放在你的耳旁。
2歲以前孩子對捉迷藏的游戲非常感興趣,在物體離開他視野很長一段時間后,他仍能記得物體藏在了哪里。如果把他正在玩的球或者餅干藏起來,你也許完全忘了這件事,但是他不會忘記。當他懂得捉迷藏時,就更理解你的離開了,他知道你總是要回來的。
本階段末期的認知發育要點
可以找到藏在2~3層下面的物體
可以根據物體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分類
開始虛構游戲
5.社交能力發育特點
本階段的兒童很少了解其他人的感情,所以他們僅對周圍兒童具有身體上反應。即使在探險或表現愛心時,他們相互間指著眼睛或者輕拍,也可能會太重(對玩具動物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不高興時,他們會毫無目的地踢打,而不會認為可能會傷害到其他孩子。所以你要留心,當他發生身體上的攻擊行為時,要快速制止,告訴他不要打人。
本階段末期社交能力發育要點
模仿他人的行為,尤其是成人和比他大一點的孩子與人分開時,逐漸意識到自己漸漸喜歡和小孩子交朋友。
6.情感發育特點
你的孩子在整個第2年期間,有時非常的獨立,有時又強烈的依附你,這種情況通常搖擺不定。此時,他仍然不能完全理解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可以與你以及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分離。尤其是疲乏、生病或者恐懼時,他需要你的安慰,幫助他驅趕寂寞。
他的情緒似乎一會兒一變,或者在突然變得激動之前,似乎好多天時間內成熟而獨立。有些人稱這個時期為“第一青春期”。這些反映了孩子成長并離開你的混合情緒,絕對正常。當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關注和保護是幫他恢復鎮靜的最好方法。
本階段末期情感發育要點
表現的獨立性越來越強
開始顯露挑釁性行為
在第2年中期分離焦慮增加,此后逐漸消失
二、寶寶敏感期解析
1.口的敏感期:我用嘴巴認識世界
每個寶寶在他們出生的時候,能夠使用的器官就是他們的口、眼睛和體感。盡管,在寶寶剛一出生時便有了視覺的敏感期,但是腦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這個時候的寶寶,他們的視覺還并沒有達到足夠完善的程度,他們眼里的世界其實還是非常模糊的,而寶寶的口則并非如此。
每一個寶寶,從他出生的那刻起,就能熟練地使用口。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口就是連接寶寶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一個最自然的通道。
在生命的初始,我們發現寶寶僅僅是用口來認識手,但是,隨著這個小生命的生長發育,我們會漸漸地發現并深深地被這樣一種神奇的現象所折服:
寶寶會用口認識周圍所有的一切,而他們認識的過程,也是那么的簡單而單純——拿什么東西都往嘴里塞。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這些舉動究竟給幼兒帶來怎樣的感覺和認知,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并不是因為寶寶不知饑餓,僅僅是因為寶寶是用口來認識世界的。事實上,全世界的寶寶都是通過這個過程,一步步地走向我們這個可觸摸的五彩斑斕的世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寶寶是用口來打開世界這扇大門的,也是用口來和這個世界建立密切聯系的,這是一個幼兒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而這也恰恰是生命初始的“神奇力量”。
嬰兒3個月的時候,是口的敏感期最明顯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們能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多數兒童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并獨立起來,其次才用口來認識世界。直到寶寶的手被完全地喚醒,并隨著手的敏感期的到來,又進一步地幫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發展。最終,隨著寶寶無處不在地到處觸摸,口的敏感期也就這樣逐漸過去了。
假如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這一階段,那么,未來的成長之路很有可能會出現許多的缺憾。對于那些口的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寶寶來說,他們很有可能會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掉在地上的食物、搶別人的東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難以專心學習。因此,父母在發現寶寶進入口的敏感期或尚未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時,一定為寶寶提供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
口,不僅僅是用來飲食。在最早的時候,口肩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它是喚醒身體其他部分的神奇力量,它是認識外在世界的神奇窗口。每個寶寶都是通過口來感知味覺和觸覺,建構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認識周圍的世界。口的敏感期,就是寶寶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拿什么吃什么,世界滋味口初嘗
寶寶與生俱來的“神奇力量”會激發他們用“口”來幫忙,于是,在接下來反反復復的嘗試中,他們漸漸學會用舌頭、用嘴唇來幫助自己確認各種物體。可以說,這是寶寶天生就有的一種本能,反過來這種活動也能促進口部感覺的發達。
6個月左右的強強總喜歡拿起什么都往嘴里塞,這可讓強強媽大惑不解。
吃飯的時候,強強喜歡用嘴玩勺子,先是把勺子放在嘴里咬來咬去,然后不停地從嘴里伸進拿出,拿出伸進;也喜歡咬勺子把兒的前端,也是不停地伸進拿出,拿出伸進;最后強強還會把整個勺把兒塞進嘴里,強強媽猜想他可能是想感知一下勺把兒的長度,有幾次這個專注的小家伙竟然把剛吃下的飯菜都給嘔了出來。不過,即便如此,在整個過程中,他的表情也仍然是放松的。
午睡的時候,強強的舉止也很令人好奇。他喜歡先用一只手背不停地輕輕拍打自己的嘴唇,接著把大拇指塞進嘴里有滋有味地吸吮著,這個動作持續幾分鐘之后,他又拿出大拇指,把食指塞進嘴里,做同樣的動作,就這樣,他的小手指一個接著一個地輪流塞進小嘴巴里。“玩”得開心時,他還會一口氣地把五個小手指統統塞進嘴里。最讓強強媽吃驚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他的表情是那么的放松、自如。
當然,強強的“喜好”還不止這些。有一次,他竟然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專心致志”地咬一只襪子的后跟兒!天知道,他是怎么把這只襪子搞到手的。強強媽看到后當即制止,但是拿走襪子后,他馬上又拿起另一只接著咬,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最后,強強媽只好把他抱離臥室,即便這樣,他還是戀戀不舍地回頭望著那只襪子。
對于強強的舉止我們無需質疑,此時的他正在嘗試用嘴唇來幫助自己辨別眼前所有的神奇物體。通常,5~6個月的寶寶已經能夠主動伸手抓住眼前的東西,這是寶寶身心發育的一大進步。但是,光靠抓和看,他們還不能確定物體的種類與性質,在他們的小腦袋瓜里,一定在琢磨: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在寶寶身邊隨手放置不衛生或有危險的東西。
記得強強在3個月大時,竟然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吃手。可不要小瞧了,做起事情來還真是蠻像樣的。
每當強強躺在媽媽的懷里時,他總是先高度專注地將手往嘴里放,這樣反反復復試了好幾次,才算“完成任務”。即便如此,強強也沒有忘記接下來的“任務”——吮吸他的小指頭。吮得投入時,他還會發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響聲。
這時坐在一旁的強強媽卻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她會一邊說上幾句“那樣不衛生,快把手放下來”的話,一邊又迫不及待地將強強的手從他的嘴里拿出來。可是,專注的強強哪里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不是“嗷嗷”地哭,就是“哇哇”地鬧。看到這一切,強強媽又會關切地說:“哦,寶貝,你怎么了?是尿濕了嗎?是哪里不舒服嗎?”
看著強強的“工作熱情勁兒”,尤其寶寶因為自己的“工作”被人干擾而惱怒哭鬧時,強強媽自然是一百個不愿意。但是,每每這個時候,又找不出更好的理由來說服自己。
看到眼前的小強強,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猜想:他究竟用嘴干什么?手究竟能讓他感覺到什么?在成人看來,無非是這樣:無味的和有味的,硬的和軟的,不可吃的和可吃的,還能有什么呢?但是,對于低幼齡的寶寶來說,吃手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調查研究顯示,不滿1歲的寶寶中,絕大多數有吃手的習慣;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10%仍然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吃手習慣的比例已下降至7%。
事實上,當我們站在寶寶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時,吃手也并非什么壞事。
對于一個3個月的嬰兒來說,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而吃手恰恰是一種最好的替代和安慰。
與此同時,寶寶也嘗試用吃手這種方式感覺口的各種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極限。而且在寶寶吃手的過程中,他們也在體驗著這個未知的世界,學會選擇究竟能把什么塞進他的嘴里,從而更好地構建只屬于他的自我世界。另外,吃手也是寶寶對愛的呼喚,尤其是那些成長過程中,缺少爸爸媽媽或看護人的肌膚相親,在饑餓、患病時也不能及時給予撫慰的寶寶,就更傾向于選擇從吃手中找到慰藉。
當然,父母也不必過分緊張。因為初到人世的寶寶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大腦的定位系統還沒有足夠成熟,把手放在嘴里吃也僅僅是他們的“興趣愛好”,還不能說是一件可以完成的“任務”。而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多陪陪他,為他營造一個寬松、溫馨的家庭環境。
不使勁地咬,我就品嘗不到人間五味
在最早的時候,口肩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它是喚醒身體其他部分的神奇力量,它是認識外在世界的神奇窗口。每個寶寶都是通過口來感知味覺和觸覺,建構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認識周圍的世界。
相信不少把寶寶母乳喂養到幾個月以后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懷抱著吃奶的寶寶,很舒適地享受著喂奶的愉悅,內心一片安詳。突然間,乳頭上一陣鉆心的疼痛襲來,你幾乎失去控制地慘叫一聲,低下頭看看,原來是小家伙剛剛咬了你一口。這時,如果小人兒沒有被你的慘叫聲嚇呆或者嚇哭,就是被這樣的響動逗樂了,正看著你壞笑著呢!
如果是后一種情況,估計你會一股怒氣沖上心頭,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拔出乳頭,狠狠地批評小家伙一通。其實,即便寶寶被你的慘叫聲嚇哭了,你可能也挺生氣:明明是你咬了我,你哭什么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