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早期家教,一定要規避的誤區(2)
- 別讓兒童傷在敏感期
- 張然
- 3000字
- 2016-03-01 16:27:23
二、嬰兒期最常見的的教育誤區
出生后兩周左右,隨著腦的不斷發育,新生兒出現明顯的條件反射。出生兩個月以后,嬰兒的情緒開始發展:當吃飽、溫暖時,嬰兒就露出活潑而微笑的表情;反之,嬰兒就會哭鬧。因此,這一時期父母應經常和嬰兒交流,多給予關心、照顧和撫愛,提供適當的玩具和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培養兒童良好的情緒狀態。出生4個月后,嬰兒就開始能夠分辨出成人的聲音,并開始發出一些聲音以回答成人。并會聽到母親說話的聲音就興奮地咿呀起來;5~6個月嬰兒由于條件反射的建立和發展,出現了短暫記憶的表現;7~8個月起,嬰兒逐漸能夠將某些詞的聲音與相應的實物或動作聯系起來;10~11個月起,嬰兒開始“懂得”詞的意義、對詞的內容發生反應、模仿成人說話,詞開始成為信號。所以,這個時期成人在與兒童接觸時應盡可能不斷地給予兒童語言刺激,盡快開發兒童的語言能力。
對嬰兒最重要的人是母親,沒有人可以取代。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是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出生后,新的外在環境使嬰兒本能地意識到生存的挑戰。新生兒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完全依賴母親的呵護。如果得不到母親的哺乳和及時的關愛,嬰兒便感覺到死亡的威脅。母親的呵護是嬰兒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嬰兒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
媽媽們應該盡可能地給予新生兒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料。對一個嬰兒,怎樣關愛也不會寵壞的。如果媽媽不能時刻陪伴孩子,請孩子的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盡職的保姆親戚照料孩子,也可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嬰兒的媽媽應特別注意避免以下兩個誤區:
1.不要對嬰兒忽冷忽熱
有些媽媽工作繁忙,有時對孩子呵護有加,有時卻好幾天見不著面;有些媽媽情緒不穩定,有時對孩子好,有時卻嫌孩子煩人。另外,還有些媽媽過早訓練孩子按時吃奶的習慣,即使孩子餓了,不到時間也堅持不喂奶。
忽冷忽熱的媽媽,往往在嬰兒不斷哭鬧的情況下才給予食物和呵護,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于是嬰兒害怕被遺棄,總是哭鬧,以吸引媽媽的注意,逐漸形成了依戀心理。這類依戀兒成年結婚后,強烈的依戀傾向便會傾瀉到配偶身上:占有欲極強,要求配偶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無休止地需要親密;對配偶愛恨并存、怨氣沖天;總在埋怨對方辜負了自己的愛,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迫使對方關心自己;他們嫉妒、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就是不信任;不能忍受被忽視,害怕被遺棄。這樣的夫妻生活無疑也不會幸福。
2.不要對嬰兒持續冷漠
有些可憐的小家伙,是在媽媽不情愿的情況下降生的。因此出生之后就要面對媽媽的懊惱、失望和冷漠。她們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冷漠的媽媽對嬰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很不利。
如果不幸降生到冷漠媽媽身邊,嬰兒對享受媽媽呵護的渴望就會變成失望和痛苦,逐漸形成了回避親密接觸的自我保護方式。他們不??摁[,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什么吃什么,沒有更多要求,不在乎別人是否關心。這樣的嬰兒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媽媽或許還會為孩子早早表現出的“獨立性”而驕傲呢??墒?,當孩子長大成人,這種“獨立性”便會發展成孤獨型人格。他們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面無表情、性格冷漠甚至冷酷,沒有情趣。戀愛的時候,剛開始可能表現出一些熱情,但是親密關系確立后,因為恐懼親近,他們又會冷漠和退縮。他們較少有物質需要,富于獨立和忍耐性,在事業上往往很成功,可是內心的孤獨和痛苦卻始終揮之不去。
三、男女寶寶智力開發不一樣
許多父母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男孩比女孩聰明,或者說小時候女孩可能比男孩聰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上高中以后,女孩的這種優勢就不再明顯了。對此,許多專家進行了反復研究討論,認為雖然男女兒童在身體結構、體質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但性別的差異并不影響人的智力的高低,就整體而言,智力在男女兒童之間并不存在差異。
人的智力活動是有其物質基礎的,這就是大腦結構與其機能,它們在男女之間都是相同的,既然進行智力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相同的,男女之間的智力也就不會有必然的明顯差異。男女兒童在智力的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男女寶寶智力分布情況稍有差異
從整體上看,女孩智力分布比較集中,而男孩的智力差異稍大些。也就是說,在男孩群體中不同的智力水平懸殊較大,而女性智力比較平均。
2.在寶寶智力開發某些方面,男女寶寶各有所長一般女孩的觸覺、痛覺及聽覺分辨能力比較敏銳,尤其是手指尖的感覺發展較快,能較早地學會做比較精細的動作,而男孩以視覺分辨及視覺空間能力見長。女孩的語言表達能力常優于男孩,一般女孩說話早,詞匯比較豐富,語言缺陷較少,口吃患者以男孩多見,而男孩在判斷推理能力以及擺弄拆裝物體的能力常勝于女孩。另外,女孩的形象思維比較好,考慮問題周到、細致,男孩則抽象思維和創造思維較強。
3.男女寶寶智力之間存在特殊才能的差異
一般來說,女孩表演才能占優勢,而男孩操作和運動方面的才能占優勢。
雖然男女兒童智力各具特色,但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又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因此每個父母要針對自己寶寶才能的好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克服缺點,使自己寶寶的聰明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四、過早教育會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許多父母由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都很早地對寶寶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以免寶寶會輸在起跑線上。但根據有關研究,過早對寶寶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如果學習和教育方法有誤的話,反而會給寶寶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寶寶進入小學后真正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因為在幼兒期,兒童的性格、情緒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都處在奠基的時期,這時讓寶寶學習那些對他而言并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知識,會給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寶寶情緒緊張、焦慮,嚴重的還會出現逆反情緒、性格孤僻、遺尿等現象。所以,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要注意一是時間上不要過早,一般應在三四歲以后,二是內容上要照顧到兒童的興趣,不要揠苗助長。
許多父母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認為越早教育寶寶越聰明,把寶寶的學習看得過重,期望值過高。許多寶寶被父母從幼兒園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種學習班學繪畫、學鋼琴,小小年紀就背負了父母過多的期望,這很容易造成寶寶學習壓力過重,嚴重的就會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情緒障礙、遺尿、多動和抽動等。
要避免寶寶出現類似的心理行為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視寶寶的天性,多給寶寶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戲的時間。在玩耍中,寶寶們可以學會與人相處,模仿伙伴們的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良品質和性格。父母應該在寶寶的玩耍和游戲中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違背寶寶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管束過嚴,經常打罵,這樣得到的結果只能與父母的主觀愿望相反。
正常的教育方式應該是3歲以前不記憶,5歲以前不認字,9歲以前不學外語,意思是這些能力都不需要父母去刻意地教授、刻意地給寶寶灌輸,這些都是根據寶寶的發育規律制定的。比如9歲以前不學習外語,是因為這個階段寶寶是通過母語來學習思維能力的,如果刻意地讓他學習外語,語言能力是發展了,但是思維能力卻不能正常發育了。
現在,我國也有兒童出現自閉癥現象,大部分是因為過度的早期教育造成的。
除了個別的天才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超常的天賦可以個別培養,大部分的兒童應該按部就班地進行教育。有根據科學研究證明,至少70%~90%的兒童應該是接受正常教育的,只有5%以下的兒童需要個別教育,但也應該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