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處置程序(2)

三、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特點

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是社會各種矛盾的集中性爆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眾共同的思想感情,或共同的利害關系,因而在語言上比較容易溝通,感情上容易接近,思想上容易形成共識,產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因而引發共同的行動。當前我國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參與的群體性

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是不同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眾共同的思想感情,或共同的利害關系,因而在思想語言上比較容易溝通,感情上容易接近,形成共識,產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

2.行為的突發性

群體性事件往往在短時間內形成,出乎人們意料而突然發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臨時性和不可預見性及整體的組織性。群體性事件往往有一人出頭,百人呼應,極易產生連鎖反應,并且近年來的群體性事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

3.誘因的多樣性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誘因十分復雜:既有現實的情勢,又有歷史的淵源;既有群體間利益的沖突糾紛,也有干群關系、警民關系惡化的因素;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影響。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有的是因為經濟社會的貧困落后、資源匱乏、觀念陳舊所引發的,有的卻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帶來的利益意識、民族意識、權力意識、平等意識等的覺醒而引發的,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所說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

4.事件的多發性

近幾年來,群體性突發事件呈現出多發態勢,涉及的范圍和人數也比較廣泛,小則幾十人,幾百人,多則上千人。一些群體性突發事件現已波及到大多數省、區、市的城市、農村、廠礦、機關、學校等眾多行業和領域。

5.主體的多元性

主要表現在行為人目的的多層次性及參與對象的多層次性。參加者包括在職和下崗失業職工、房屋被拆遷居民、失業農民、農民工、庫區移民、出租車司機、環境污染受害者、個體業主、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權益受損職工、復轉軍人、教師、學生乃至干部等各階層人員,呈現出參與主體多元化的態勢。這種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說明了廣大公民權力意識、平等意識、利益意識、維權意識的覺醒和強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國民主政治、法治建設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利益表達、民意訴求渠道和機制尚未得到健全與完善。

6.利益的主導性

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和滿足是人的一種本性。“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是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利益平衡關系不斷被打破,利益矛盾沖突日漸增多。如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土地征收補償、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土地承包流轉、村務管理、礦產開采、企業破產改革、企業出售、拖欠農民工工資、非法集資、債權債務、經濟賠償等。在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最關心的往往是一些與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利益問題。這些事件的起因大多涉及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并且大多數的利益訴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容易得到社會上許多人的同情與支持。

共同的利益訴求將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目標。同時這類事件又極易得到利益相關者的響應,使得聚集的群體不斷擴大,事態日趨嚴重。可以說,利益在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7.行為的對抗性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矛頭往往針對黨政機關,其主要原因在于群眾認為是黨政機關沒有盡到公共服務的責任,同時,社會轉型期權力制約機制不足導致腐敗現象蔓延,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嚴重影響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加之一些領導機關和干部隊伍中官僚主義嚴重,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簡單,甚至躲避群眾,致使群眾產生怨氣。一般來說,群體性突發事件絕大多數是由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所引起的,雖然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人民內部矛盾的對抗性因素在增強,行為趨于激烈,對抗性加劇,但這不過是指矛盾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的激烈程度,并沒有改變群體性突發事件在性質上仍然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判斷。在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參與者行為的偏激性主要表現為:

①圍堵和沖擊黨政機關。如在政府機關及主管部門門前聚集、靜坐;有的在政府大樓前自焚、自殺;有的事態迅速升級,甚至打傷工作人員、砸壞辦公設施和交通工具、縱火焚燒辦公大樓。對于公安民警的介入,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常常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和抗拒心理,甚至激化矛盾,火上加油,辱罵毆打公安民警,推翻、砸毀、焚燒警車,表現出明顯的對抗性因素。

②阻塞公路,臥軌攔截火車,砸毀機車,制造交通癱瘓,有的人認為“找單位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鐵路”,明目張膽封橋堵路,要挾黨政部門。

③武裝械斗,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例如少數農村地區因地界、資源糾紛和宗教等矛盾久拖不決,引發規模較大的群體械斗。群體性事件作為當前人民內部矛盾的集中反應,往往是有明顯的二重性。在很大程度上,群體性事件行為中既有人民群眾相信黨和政府的主觀傾向,又有持眾要挾的無理要求,甚至擾亂正常的工作和社會秩序的行為。

8.處置的復雜性

群體性事件的處置難度相對較大。因其參與人員的錯綜復雜,行為方式的非正常化,甚至非法化,無形中增加了處置的難度,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造成事態擴大,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群體性突發事件往往是歷史與現實問題相交織,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群體利益與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矛盾相交織,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少數人的無理要求相交織,多數人的過激行為與少數人的違法行為相交織,常常使得事件解決難以當機立斷,一旦應對不當,極易激化矛盾,使事態擴大。這種復雜性還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由于主客體矛盾積怨大,事件一旦爆發,若不能及時處置,就會迅速蔓延擴大,很容易失控,很容易失去把矛盾沖突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的良機。二是由于事件誘因的復雜性、累積性、潛伏性、敏感性、連帶性、涉外性,事件發生后,若不能及時果斷加以處置,就會牽五掛六,迅速擴展,極易造成國際影響,并使事件的性質和表現形式也因此發生變異,甚至產生更大的連鎖反應。三是由于群體性事件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有的是新出現的問題,有的是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結合,有的問題跨地區、跨部門,甚至跨國界的,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協調難度大。四是群體性事件往往是由多種矛盾糾集交織的特定產物,對這些矛盾的處置,關系到各族群眾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切身利益,有的還會涉及某些國際問題。因此,對這些事件的處置是一項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論性、實踐性、群眾性、戰略性、策略性的復雜的系統工作,把握不好,處置不當,往往難以自圓其說。五是有很多參與者眾多的事件是有領導、有組織的,其聚散進退均受骨干分子影響和操縱。比如有的上訪請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擔當組織者和骨干,影響力和號召力較大,甚至還聘請有律師。這也極大地增加了處置事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9.過程的漸進性

任何突發事件都有醞釀、發展、蔓延、爆發的過程。任何突發性事件都是相對地突發,不可能沒有前兆,沒有準備過程。事件規模越大,涉眾越多,其準備的過程就越長。因而,我們一定要高度地關注不同群體性矛盾發展變化的狀況,及時發現鬧事苗頭,發現不安定因素,掌握“風吹草動”,做到“月暈知風,礎潤知雨”,提高未雨綢繆的能力,及時將各類突發事件解決在萌芽狀態。

10.事態的多變性

由于引發矛盾的因素具有多層次性、多發性,因而新形勢下群體性矛盾呈現出內容多變,形式多變的特點。如個別性矛盾、個體性矛盾由于化解不及時就可能變成群體性矛盾;群體性矛盾由于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就可能轉化、激化,成為突發性事件;突發性事件由于處置不當,就可能由非政治性問題轉化為政治問題,如果有國外敵對勢力的滲人,還有可能轉化為帶有國際性的問題。因而,我們要注重群體性矛盾的多變性,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斷化解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妥善解決。

四、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成因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成因十分復雜,既有社會轉型本身的原因,包括體制性、經濟性、政治性、政策性、民族性、國際性、管理性等方面的宏觀因素,也包括個體與群體心理、觀念、意識、情感、思想、見識等方面的微觀因素。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產生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社會矛盾沖突的集中體現。認識和把握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成因有助于按圖索驥,尋找有效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良方,以便對癥下藥,因事施法,因人施教,從根本上把握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總體對策和思路。

陳晉勝從宏觀上把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分為五類:

①政治成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政治意識和民主觀點有了顯著提高,但政府職能和領導觀點并沒有適時而變,仍然奉行全能政府的理念,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的事,在缺乏利益表達渠道機制的情況下,認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群眾為了維護和實現自身的利益,以求快速解決或徹底解決,就通過非正常的方式向黨政部門施加壓力。同時,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國際上敵對勢力的煽動和影響,民族與宗教被國內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和國際反華勢力所利用,封建宗教勢力的影響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外部原因。

②經濟成因。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不同利益群體的分化、整合與形成,導致各種不同經濟利益群體之間產生錯綜復雜的利益矛盾。在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改革措施不到位、多樣的利益群體和懸殊的個人收入這些深層次的原因的影響下,一旦有直接的原因諸如個人或群體利益的引導下,就會爆發群體性事件。

③法治成因。群體法治意識的強烈性和不良性、社會控制中預設的救濟渠道不暢通、訴求渠道不暢通、資源的稀缺性和資源分配的非連續性等等,群眾合理的需求、合理的請求和合理的訴求未能及時得到解決,少數群眾對政策法律法規學習不夠,知之甚少,甚至是曲解、錯解和誤解,他們往往只要權利不要義務,一出現不利于己的問題時就埋怨政府,埋怨社會,以至盲目采取集體上訪、聚眾上訪等非法的維權形式。

④文化成因。傳統文化中的人治傳統、權力崇拜傳統、“法不責眾”傳統和厭訴傳統,現代文化中民主意識的普及、權力意識的覺醒和主體意識的增強也在影響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⑤社會成因。隨著現代開放意識、利益意識和獨立意識的融合,一方面由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變遷,社會流動逐漸加快,社會分層逐漸明晰,社會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逐漸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法治環境、自主的經濟環境和自由的文化環境的存在。而我國社會正在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其間社會階層的日益分化使得弱勢群體在社會格局中處于被動地位,弱勢群體受到社會排斥,結果導致社會心理嚴重失衡。在社會改革的未確定性、個人風險的難以預測性、社會“安全閥”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的這些因素影響下,一旦有“導火索”的引發,就會爆發群體性事件。

五、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基本原則

一旦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事發地政府以及各級公務人員要迅速做出決策、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事態惡化。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下:

1.堅持預防為主防患未然的原則

要在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慮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制定和出臺政策措施,從源頭上預防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群體性事件發生。

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社會穩定的預警工作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及時消除誘發群體性事件的各種因素。

2.堅持正確區分矛盾性質的原則

在對待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問題上,判斷矛盾的性質十分重要。從性質上說,中國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絕大多數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而且多數是與群眾的經濟利益相關,由經濟原因引起的。但也有少數屬于敵我矛盾。對于人民內部的矛盾,應在法律、政策規定的范圍內,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批評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動輒采取壓服的方法去解決。而對于不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則要采取嚴厲的手段加以打擊,從而防止事態的擴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古浪县| 佳木斯市| 英德市| 信宜市| 娱乐| 南昌市| 瑞丽市| 屏东县| 乌什县| 清河县| 青海省| 玉龙| 沧州市| 石楼县| 岳阳市| 沈丘县| 兴安县| 陆良县| 昌宁县| 双峰县| 金寨县| 横峰县| 长葛市| 江口县| 建始县| 绍兴市| 葵青区| 东乡| 万源市| 泌阳县| 佛坪县| 鄯善县| 巧家县| 通化市| 乐至县| 宝坻区| 东宁县| 扶绥县| 康马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