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會裝糊涂,必然犯糊涂(2)
- 可以裝糊涂,不能犯糊涂
- 華閱
- 3840字
- 2016-06-24 13:28:26
4.太完美,不肯裝糊涂,則功虧一簣
要求自己或別人進步,要求自己或別人做得好,這種思想和意識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對自己與別人的要求一定要有個限度,如果過分追求完美,對自己與別人身上的一點瑕疵也不肯裝一點糊涂,不能有一點容忍,那就是犯糊涂了。
完美意識太強,謹慎意識太強,往往會使自己或別人心理緊張,難以放松。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也往往更容易出現失誤或毛病,導致事情挫敗甚至功虧一簣。過于追求完美的結局,必然會使交際關系和事業(yè)發(fā)展走入死胡同。其實完美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可以盡量接近完美,但不可能完全達到完美。這種意識,在我們頭腦中必須牢固確立。
仔細想想,世界上有哪件事是完美的呢?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我們普通人沒有,那些精英和天才們也沒有。
美國前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坦然向公眾承認,如果他的決策能夠達到75%的正確率,那就達到了他預期的最高標準了。羅斯福尚且如此,我們又何必對自己與他人一味苛求呢?
要做好一份工作,講究的是最終的成效,只要你盡了力,而且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就無須再一味追求所謂的“完美”。
再進一步說,“完美”其實并不可愛。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向大學生被試描述兩個人,他們都有很強的能力,都有崇高的人格。但其中有一個從來不犯錯,另一個有時會犯點小錯誤。要求被試回答:這兩個人那一個更可愛?結果絕大多數被試認為那個有時會犯點小錯誤人更可愛。
當我們每完成一項工作以后,我們可以反思,也有必要反思,我們可以總結經驗,也需要總結教訓,但千萬不要因一點小小的缺憾而過于自責。
試想,當你因過分追求完美而陷入自責的怪圈,你還有心思去改進工作嗎?
職場人士中,有許多人具有強烈的成就心,換句話說,就是“野心勃勃”。他們恨不能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因而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件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十分完美,以使自己盡快晉升,盡快實現自己的目標。于是心態(tài)不免有些焦灼,而這種焦灼的心態(tài)常導致“欲速則不達”的效果,欲完美卻紕漏多多的窘境。
所以說,做任何事千萬別過分追求完美,那是自己為難自己,自欺欺人,也是為難別人,使別人難堪。最完美的人生本也是一種不完美,要不,斷臂的維納斯為什么會讓人那般癡迷呢?對于一個成熟的人來說,不但不應苛求完美,而且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學會做最壞的打算。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先想一想,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么?假如這個結果發(fā)生,自己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那干脆就不去做,如果能承受才去做。這樣,我們就不會犯糊涂,即便最壞的結果發(fā)生,我們也不會因為挫折與打擊而一蹶不振。
5.太精明,不屑裝糊涂,則失之狡詐
大家應該還記得美國大片《阿甘正傳》里的阿甘吧。阿甘是一個頭腦簡單、想法單純、目標單一的“傻瓜”。當然,在這里說的“傻瓜”主要是指他比較單純,沒有很復雜的心機,并不是說他真的是個不明世事的傻子。
當一群孩子要欺負他的時候,他的女朋友叫他“快跑!”,跛腳的阿甘沒命地跑,速度比正常的孩子都快;在橄欖球的賽場上,教練告訴他“你什么也別管,當拿到球時就快跑!”;在越南的戰(zhàn)場上,他的上司告訴他“當你遇到危險時就快跑!”他都單純地聽從了。結果是,他逃過了孩子的欺負,跑來了大學文憑,還跑成了“球星”和“國家英雄”。阿甘單純地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化,簡單到只剩下“快跑”而直至成功。
現實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與單純而誠實的人交往,感覺輕松、愉悅、自在,而不喜歡費盡心機地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誠實的人就是傻子,就可以隨意作弄的,而是說這樣的人心地純潔、平和。相反,人們在與過于精明的人交往時,就得時時小心謹慎,處處提高警惕,稍有不慎就會掉入陷阱之中。甚至于你們的交往越深、越久,就越是有一種被欺騙、被愚弄的感覺。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寓言故事,就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結論:自以為很精明,成心謀算他人,結果卻招來別人謀害自己。因而,消除自己多余的心計,不總耍小聰明,則是免于深陷循環(huán)爭斗的妙招。做人太精明,確實能占到一些小便宜,但不會永遠處于占便宜的位置。人可以精明一次、二次、很多次,但沒有人可以精明一輩子。當他人了解你的心機以后,也許會更加精明地防范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次的精明留給他人的是啟發(fā),二次的精明留給他人的是教訓,三次的精明留給他人的便是警惕了。
每個人都愿意做一個聰明的人,都不愿意成為一個糊涂的人,但在人生處世哲學中,有時還是需要一些“難得糊涂”精神的,因為這種“糊涂”恰恰又是一種頂級的聰明。其實,生活中有些時候,“糊涂”加上人情味,絕對要比十足的“太精明”更容易得到好的回報。難怪鄭板橋說:“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福報也。”
太過精明的人會過得很累,由于他們時刻不在算計著別人,自己的心理難免就會產生扭曲,他們會以為別人也可能正在算計他們,也可能正要侵占他們的利益。因此就必須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過日子。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干的一件事,也許什么目的也沒有,但過于精明者就會在心里盤算和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么謀劃會使他吃虧。這樣,他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許多精明者,性情都不開朗,心理都相當空虛,神經都相當過敏。這恐怕就與他們常常過那種緊張日子有直接的關系吧。
實際上,在這大千世界里,無論多么精明的人都無法完全認清世間萬象,無論頭腦運轉的速度多快也趕不上世間萬物的變化。于是人們最終會發(fā)現,心地單純的人的心態(tài),往往是最正常、最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的,倒是自己太過于精明的話,反倒會變得不正常了。
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試圖太過于精明,不要總去算計別人。即使你再聰明,到了該糊涂的時候也要糊涂一下,不要那么在意自己的面子、地位和權勢,要懂得給別人留有余地。
學會給別人面子,你自己才會更有面子。學會從聰明到糊涂、從糊涂到聰明的轉換,你就會在生活中左右逢源,不為生活所擾,不為人事所累。
6.太剛直,無法裝糊涂,則易折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廣笑府·尚氣》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剛直,生活中從來不對人低頭,也不讓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來了客人,父親命兒子去集貿市場買肉。兒子拿著錢在屠夫處買了幾斤上好的肉,用繩子串著轉身回家,來到城門時,迎面碰上一個人,雙方都寸步不讓,誰也不甘心避開,于是,面對面地挺立在那兒,相持了很長時間。日已正中,家中還在等肉下鍋待客飲酒,做父親的不由得十分焦急起來,便出門去尋找買肉未歸的兒子。剛到城門處,看見兒子還僵立在那兒,半點也沒有讓人的意思。父親心下大喜:這真是我的好兒子,性格這么剛直。又大怒:那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放肆?他躥步上前,大聲說道:
“好兒子,你先將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飯,讓為父站在這兒與他對抗!”父親與兒子交換了一個位置,兒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親則站在那個人的對面,如怒目金剛般挺立不動,惹得眾多的圍觀者大笑不止。為了一點避讓的小事,父子竟然接力對抗,這個糊涂犯得是多么荒唐啊!
人生在世,無一點剛直之氣是不行的,尤其是應該心有所主,擁有一些確定的人生準則。這樣,人們可勇氣倍增,可與人抗爭、與社會黑暗的東西抗衡,凸顯出自我的個性和風貌。但是,剛直并不是賭氣,不是盲目地去追求無益的個人“勝利”,就像馮夢龍先生筆下所敘述的這對剛直的父子,僅僅為了避讓的小事,就賭氣與人對著干,不管其他的事了,這就由剛直走向了蠻干,久之必會引起別人的厭惡,最終會在人生旅途中碰得頭破血流。自然界植物中易折易斷的都是那些剛直高大的喬木,低矮細小的灌木則會在低頭彎腰中保全自己。《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剛直嫉惡,直道而行,追求自由的生活和獨立的人格。有一次,他的好友山濤來信,勸他改變剛正的性格,回到朝中好好做官。嵇康鄙視山濤投靠司馬氏,對他勸自己出仕之言不屑一顧,憤然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作答,明確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堅決意志和對司馬氏腐朽統(tǒng)治的決絕態(tài)度。也正是因為這篇剛正不阿的書信,嵇康遭到了司馬氏的迫害。但嵇康視死如歸,臨刑前還從容地彈了一首絕世之作《廣陵散》,琴聲悠遠,音韻激越。他的死看起來很悲壯,其實是多么不值得啊!如果他裝裝糊涂不去對抗,躲避一下,也不至于害了性命啊!
人生于世,行于世,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世事的復雜,時勢的多變,總是要求人們面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來應對對。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曾在《通玄真經·微明》中提出: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智者行天下。”他認為,為人處世,心要細小,志要宏大,頭腦要圓融,行為要正直。智慧圓融的人沒有不知曉的道理,品行正直的人也要有不做的事情。聰明的人才能行走于天下。
剛直,是堅持原則、光明磊落的一種高尚品格,一個人如能以此為做人之根本,則可“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圓融,是審時度勢、靈活變通的一種智慧,一個人如能以此為處世之策略,則可創(chuàng)造“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效果。人生,其實一直處于“方”與“圓”的辯證運動之中。一個人只有真正懂得“方圓之道”,既遵守做人的“方”,又學會處世的“圓”,該方則方,該圓則圓,方圓相濟,才能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guī)律,在社會生活中進退自如,在事業(yè)發(fā)展中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