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會辦事有規(guī)則,進退取舍說道多(1)
- 辦事藝術(shù)模板
- 華閱
- 4966字
- 2016-03-01 16:28:09
雖說“張嘴三分利”,但求人也不是隨隨便便的,畢竟“嘴好張不好閉”,求人不成也是兩頭都很尷尬的事。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些辦事通則,在辦事前既要掂量所求之人的身份、能力與關(guān)系,又要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與實力。俗話說,多大臉辦多大事,求對人才能求對事。
身份低微的人去高攀,可能沒人搭理,沒求到“正頭廂主”可能事情就要費周折。有的人只顧自己著急,而不顧人家的不便,強人所難,導(dǎo)致怨聲載道,這樣做事情肯定辦不地道。有的人求人前又是贊美又是許愿,可辦成事后卻不兌現(xiàn),把人家晾在了一邊,讓辦事的人心寒意冷。
這樣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求人一定要按照人性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則去辦,這樣才會把事辦得圓滿成功。
一、掂著對方身份辦事
求人辦事,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把握好對方的脾氣愛好,揣其所思,投其所好。俗話說“得意哪口喂哪口”,因其性去溝通他,維護他,很多事情就好通融,很多問題就好理順。很多時候,把一件事搞定并不難,把一個人搞定卻不容易。因此,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而搞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話說:“不怕對方不上轎,就怕對方?jīng)]愛好。”抓住了對方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而采取適應(yīng)之策,求人成功的幾率便會大大增加。
琢磨事首先要琢磨人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酌辦的。所以,與其苦心孤詣地琢磨事,不如盡心竭慮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拍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戰(zhàn)國時的張儀,學(xué)了一套“縱橫術(shù)”,帶了幾個鄉(xiāng)人跑到楚國去求富貴。但事與愿違,在楚國卻窮困得無以聊生,生活異常拮據(jù),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氣沖天,都嚷著要回家去。張儀說:“你們是不是因為窮了,享受不到什么快樂就要回去呢?這樣吧,再挨幾天,不是我夸口,只要見到楚王之后,我包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則的話,你們可敲碎我張儀的門牙!”那時候,楚王正寵愛著兩個美人,一個是南后,一個是鄭袖。
張儀那天見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興。張儀就說:“我到這里很久了,大王還不給我一點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話,請準我離開這里,去晉國跑一趟,到那邊碰一碰運氣!”“好吧,你只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趕快離開,便一口答應(yīng)。
“當然,不管那邊有沒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一次的。”張儀說,“但請問大王,需要從晉國帶些什么嗎?譬如那邊的土特產(chǎn),您若喜歡,我可順便帶一些回來。”
楚王冷冷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本國多的是,對于晉國的東西,沒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歡那邊的美女嗎?”這句話像電流一樣擊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連忙問:“什么?你說的是什么?”
“我說的是晉國的美女。”張儀假裝正經(jīng)地說,還做起手勢向楚王解釋,“那真是妙呀!漂亮極了!晉國的女人,哪一個不似仙女一樣?粉紅的臉頰,雪白的肌膚,頭發(fā)黑得發(fā)亮,走起路來如風(fēng)吹楊柳,說話嬌嬌滴滴,簡直比銀鈴還清脆。正所謂比花花枯謝,對月月無光,云鬢壓衡岳,裙帶系湘江……”
這席話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著張儀的手勢轉(zhuǎn),連嘴巴也合不上:
“對!對!對!本國是一個荒僻地區(qū),我從未見過晉國的那些小娃兒,你不說,我倒忘了,那你就給我去辦,多帶些名貴的土特產(chǎn)回來吧!”
“不過,大王,沒貨款辦事可就難了。”
“那還用說,貨款是少不了的。”楚王立即給了張儀很多銀子,讓他盡快去辦。
張儀領(lǐng)到銀子后,又故意把這消息傳開,直傳到南后和鄭袖的耳朵里。兩個人一聽,大為恐慌,連忙派人去向張儀疏通,告訴他說:“我們聽說張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晉國去買土特產(chǎn),特地送上盤纏,給先生做個路費!”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
張儀要去晉國了,他在向楚王辭行時,裝出依依不舍的樣子,說:
“我這一次到晉國去,路途遠,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來,請大王賜我?guī)妆疲o我壯壯膽吧。”
“行,行!”楚王客氣地叫人賜酒給張儀壯膽。
張儀飲了幾杯,臉紅起來,又裝模作樣地拜請楚王,說:“這里沒有別的人,敢請大王特別開恩,叫最信得過的人出來,親手再賜我?guī)妆o我更大的鼓勵和勇氣。”
“可以,不成問題,只要你能早日完成你的使命!”
楚王看在“土特產(chǎn)”份上,特別把最寵愛的南后和鄭袖請了出來,輪流給張儀敬酒。
張儀一見,連酒都不敢飲了,“撲通”一聲跪在楚王面前,說:“請大王把我殺了吧,我欺騙大王了。”
“為什么?”楚王驚訝不已。
張儀說:“我走遍天下,從未見到有哪個長得比大王這兩位貴妃漂亮的。過去我對大王說過要去找土特產(chǎn),那是沒有見過貴妃之故,現(xiàn)在見了,覺得把大王給欺騙了,罪該萬死!”
楚王松了口氣,對張儀說:“我以為是什么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沒有誰會比得上我的愛妃,是不是?”又連忙向左右兩個貴妃獻殷勤,做了個怪樣。南后和鄭袖同時眨兩下眼,嘴角一撇:“嗯!”
從此,楚王改變了對張儀的態(tài)度,張儀也落得個歲歲平安。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楚王的弱點就是愛女色,而南后和鄭袖的弱點則是害怕有人奪去她們的地位。張儀正是抓住這些人的弱點,從他們身上賺取了許多銀兩。
因人之性安排事體
人皆有善性,也有劣性。辦事時要揣其性而授其法。有時可循其善性而為之,有時也可循其劣性而為之。
唐玄宗時,姚崇和張說同朝為相。張說素以“大手筆”聞名于朝野,故為姚崇所嫉妒,兩人經(jīng)常明爭暗斗,有時連皇上也覺得難以調(diào)解。
這年,姚崇患了重病,日甚一日,他覺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兒子們召至床前,說:“爹爹就要撒手歸天了,審視一生,也曾干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事。只是有件事我甚不放心。張丞相與我同朝為官多年,言來語去,多有磨擦。我在世時,他不敢怎樣,但我死后,他會羅列罪名,毀我名聲。一死萬事休,任他說什么,我倒沒什么了,只是放心不下你們幾個。若我一旦獲罪,肯定會株連你們,你們有什么辦法應(yīng)付嗎?”
兒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沒有什么良策對付。姚崇繼續(xù)說:
“制人,要因人之性,借人之手。若能讓張丞相來為我蓋棺論定,出于時風(fēng)所礙,他不會不說好話的。這樣吧,等我死后,張丞相依照慣例會來祭奠。他來之前,你們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飾玉玩都擺在供案上,見機送給他。待他收下,就請他為我寫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稟報皇上批準。這樣,就萬事大吉了。”
姚崇死后發(fā)喪,張說果然來吊唁。剛進靈堂,他就盯上了在靈案上的諸多玉器寶玩,連行禮時也心不在焉。姚崇的兒子們心中暗喜,忙按爹的生前指教,將寶玩玉器盡數(shù)送與張說。張說假意推辭了幾下,最后歡天喜地地收下了。
寶玩送到張說府上,張說還顧不上看個遍,姚崇長子便前來求見,一問,原來是請求為父撰寫碑文的。拿了人家的東西,這點事情,當然應(yīng)當效勞。張說沒加考慮,就一口答應(yīng)了。姚崇長子千恩萬謝地走了。
死人的碑文是等著用的,說寫就得寫。再說,張說也想趕緊應(yīng)付了此事,好細細品玩那批稀世珍寶。于是叫下人磨墨,揮筆寫下了不少贊譽的話。
碑文剛寫完,就有姚府上的人等著取。姚崇兒子們見到碑文,忙按父親吩咐,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請人刻在石碑上。
過了兩天,張說從偶得寶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靜下來,仔細品味,才覺得此事有點不對頭,他姚崇家為何平白無故送這么珍貴的寶玩給自己呢?又一想所寫的碑文,才大呼“上當”,忙派人去姚府,說前日所寫碑文有點不妥之處,請求取回去修改。聽家人回話說,那碑文已奏過皇上并已刻在碑上,張說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長嘆一聲:“又讓姚崇這匹夫算計了!”
姚崇深知張說貪圖寶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賄賂,讓自己的政敵心甘情愿地為自己說好話,避免政敵在自己死后對自己進行攻擊,也為兒孫們免除了一場大劫難。
威廉·霍格思(1697-1764年)是英國著名的畫家、雕塑家。
他喜歡寫實,從不在畫像上刻意去美化別人。
有一次,一個其貌不揚的貴族在請他畫像后很不滿意,她拒絕付錢給霍格思。
由于缺錢,霍格思幾天后給那位貴族發(fā)去了一封信,信上說有一個專門展覽畸形人、怪獸的人,對他的這張畫很感興趣,愿以高價錢收買。
如果三天之內(nèi)收不到錢,他打算把這幅畫再潤色一下,加上尾巴和其他亂七八糟的器官賣給那人做展覽用。
沒過幾天,那位貴族就乖乖地把畫像買走了。
求人辦事你會遇到善人,也會遇到惡人;遇到通情達理的人,也會遇到胡攪蠻纏的人。辦事時要因人之性安排計劃,對通情達理之善人,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其善性而為之;對胡攪蠻纏之惡人,可以毒攻毒,以邪壓邪,循其劣性而為之。
跟秀才動武,別人會說你蠻不講理!跟土匪講理,那還不如跟牛說說話!
要辦成事,就要根據(jù)對方善惡而制定計劃。如果“一視同仁”,分不清好人歹人,那樣就真叫“不識好歹”了。
因其身份采取對策
在辦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對方身份。跟不同身份的人辦事,必須有不同的策略,這樣針對性強,辦事的成功率往往就很高。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什么人都用同一套方式,則可能會被對方認為沒有教養(yǎng),不懂規(guī)矩,因而不喜歡聽你的話,不愿幫你的忙,或者有意為難你,這樣就會給你辦事增加阻力。
孔子帶領(lǐng)學(xué)生周游列國。途中,他的一匹馬因為吃了農(nóng)民的莊稼被扣留。
弟子中子貢能說會道,前去給農(nóng)民講了半天的道理,但農(nóng)民就是不還馬。子貢只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馬夫見狀,笑嘻嘻地走到農(nóng)民跟前閑聊了幾句,農(nóng)民竟然很爽快地把馬還給了他。
孔子見狀,笑著對子貢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游說人家,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怎么能行得通呢?”
子貢自以為能說會道,自告奮勇前去跟農(nóng)夫交涉,講了半天道理后還是灰溜溜地回來了。在舞鋤弄犁的農(nóng)民面前大講詩、書、禮、樂的大道理,正是腐儒的表現(xiàn)之一。馬夫平易近人,大道理不懂一個,但卻順利地要回了馬。
揣其所思,投其所好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訪問日本時,有一項訪問NHK廣播電臺的安排。
當時,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該公司的常務(wù)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這個重大的任務(wù)后,便收集有關(guān)女王的一切資料,加以仔細研究,以便在初次見面時能引起女王的注意,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怎么也想不出好主意。偶然間,他發(fā)現(xiàn)女王有一條愛犬,于是靈感隨之而來——
他跑到服裝店特制了一條繡有女王愛犬圖樣的領(lǐng)帶。
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這條領(lǐng)帶。
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這條領(lǐng)帶,微笑著走過來和他握手。
為了引起女王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野村的主意可謂非同尋常,也是非常藝術(shù)的。他如愿以償?shù)刈屌躞w會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并欣然接受。
可以說,辦事其實就是辦人!只要先把人辦妥了,再大的事也就不叫事了!
辦妥人的方法很多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揣其所思,投其所好,“喜歡哪口就喂哪口”,這樣有很多事情都能順利解決。
二、掂著自己的分量辦事
俗話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又說,“人近有的,狗咬丑的。”身份地位卑微的人在社會上無人待見,身份地位高的人就有人捧場,往往一呼百應(yīng)。所以,求人辦事不僅要掂量著對方的身份,看他能否辦得到,同時,還要考慮自己的分量求人,即,看看自己的地位、社會關(guān)系、財力、能力及發(fā)展前景等能否求得動人。
自己是人微言輕還是位高權(quán)重,依自己的這點分量,別人愿不愿意給辦,是否盡心盡力去辦。社會上很多人都是“勢利眼”,誰人無利不起早,如果對方心甘情愿為你辦事,也絕不會是無私奉獻,他辦完事后總有所圖。所以,求人之前一定要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zhàn)不殆”。
辦事時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份
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不同,社會分工也不同,農(nóng)民種地,工人做工,教師教書,不同角色承載著不同的義務(wù)。現(xiàn)代社會正處在一個動蕩的轉(zhuǎn)型期,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這就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本領(lǐ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不僅要能夠適應(yīng)多變的社會角色,還應(yīng)對自身的角色有一份清醒的認識。如果你對信息方面的知識欠缺,最好不要到高科技地區(qū)一試身手;如果你對股市缺乏足夠的了解,你還是別因一時的沖動而搖身變?yōu)楣擅瘢蝗绻銢]有掌握一定的推銷技能,最好不要去當什么推銷員……
并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在社會上的人格是不平等的,而是說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身份有所不同。而身份不同,其辦事能力也是不盡相同的,現(xiàn)實中,我們常見到這種現(xiàn)象:與親戚辦事,輩分高的人出面一般來說比輩分低的容易一些;在社會上辦事,求有社會地位的人出面幫忙,就比地位不高的人出面順暢。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差異,就在于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同。如常言所說,“人微言輕,位高權(quán)重”,就是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