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資產負債表(3)
- 世界500強CFO的財務管理筆記
- 鄭永強
- 4109字
- 2015-08-17 18:29:31
外界對這起造假丑聞歷時月余的關注頓時達到高潮。奧林巴斯的造假手法并不算高明,但事實直到20年后的今天才被掀開。在此期間,它通過并購等方式,將投資虧損轉移至賬外這無異于用欺騙的手段侵吞了投資人的金錢。
奧林巴斯查出的造假金額可能高達18億美元,日本東京警視廳、日本證券交易監察委員會、英國重大欺詐案件調查局、美國聯邦調查局及美國司法部先后介入調查,奧林巴斯公司的股價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跌去近3/4,市值縮水額最高時超過70億美元。
奧林巴斯信息小貼士
奧林巴斯始創于1919年,是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學儀器技術領域的先驅,1921年首次采用OLYMPUS這個品牌,并于1949年正式更名為OLYMPUS CO.LTD.公司在1920年將顯微鏡商品化,1950年首創胃內相機,1985年推出電子影像內窺系統,在內視鏡相關產品方面掌握了全球約70%的市場。公司的產品覆蓋四個主要的業務領域醫療、影響、生命科學和產業機械,在全球各地設有數十處分支機構和工廠。
數據來源:公司報告
曝光日本“安然”
《FACTA》雜志是日本的一家獨立而又小眾的雜志社,在他們出版的一期雜志上,質疑了對于日本知名企業奧林巴斯(Olympus Corp)豪擲數億美元并購數間奇怪而又不相關的公司的費解交易,揭開了冰山的一角。
而英國人伍德福德(Michael C.Woodford),則是第一個站出來戳破謊言的人。他在奧林巴斯歐洲分公司工作了30年,擔任高管期間成功使歐洲分公司扭虧為盈。奧林巴斯全球利潤中的40%由這個分公司貢獻。在2011年2月10日的董事會上,他被推選為總裁兼COO,6月29日的董事會議上他又被提拔為奧林巴斯CEO。作為日本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外籍掌門人,伍德福德的上任還被看作是奧林巴斯為推進國際化做出的重要之舉。而邁克爾o伍德福德的特點之一是講求原則。在上任后,他注意到《FACTA》雜志中提到的奧林巴斯公司在2008年的一筆收購中支付的巨額的并購咨詢費用。因此他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質詢,質疑這筆交易的合法性。可是公司內部無人肯對此進行解釋,他開始委托普華永道進行調查,并將報告中的種種疑點發送郵件給公司董事會各個成員,得到的卻是一輪靜默。2011年10月14日,奧林巴斯董事會突然宣布解除伍德福德的總裁兼CEO職務。
之后,奧林巴斯的騙局被公諸于眾。2011年10月26日,奧林巴斯董事長菊川剛因為輿論壓力和投資者的質疑而辭任奧林巴斯董事長。同年11月14日,奧林巴斯因未能公布上半年財報而被東京證券交易所列入監理名單,并存在退市可能。
事件起因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與當時世界四大經濟強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簽訂了“廣場協議”,五國政府聯合宣布介入匯率干預。此后,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40日元比1美元快速攀升至120日元兌1美元,日元的快速升值直接打擊了日本的出口產業,日本政府實施金融緩和政策對出口進行補貼,加之大量資金為規避匯率風險進入日本國內市場,使日本市場產生了大量過剩的流動資金。日本國內也興起了投機潮,由此催生了地產和股市的泡沫,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之和超過了美國全部土地的價格,之后的幾年間,大量的企業開始投資有價證券和金融衍生品來“賺快錢”。
據第三方調查報告顯示,奧林巴斯也像許多日本企業一樣,感到制造業的成本增加使利潤驟降,而將資本投入到與主營業務并無關系的證券市場購買金融商品可以更快地提高企業利潤。然而,收益伴隨的是等價的風險,伴隨著資產價格上升而產生的“Japan Money”無法獲得實體經濟的支持,投機者開始退出土地和股票市場,日本政府金融緩和政策也隨之結束,1992年3月,日經指數跌破20000點,泡沫經濟破滅,許多企業和投資者賬面上的資產迅速縮水消失,因此奧林巴斯在證券投資上損失慘重,產生了至少超過1000億日元的窟窿。
如何填補這些賬面上的虧損成為自上世紀90年代起奧林巴斯歷屆公司管理層面臨的重大考驗。但根據當時的日本會計準則,企業持有的投資資產按照成本法記帳,只要企業不出售,即便投資資產已經貶值,甚至一文不值,投資資產仍舊按照歷史買入的成本計價,賬面上并不影響企業的資產狀況。如左下圖所示,即便奧林巴斯賬面上的投資資產一文不值,但只要不出售,賬面價值仍為1000億日元。因此,奧林巴斯盡管手里一直握著一個隨時都會爆炸的“炸彈”,但得益于日本的會計制度,所以這些虧損一直沒有被披露,并被奧林巴斯深深的隱藏。
舊會計準則(2001年前):新會計準則(2001年后):
可是自2001年起,日本政府決定將日本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IFRS)全面接軌,日本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即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必需按照市場價值進行重新估值。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這些巨額投資虧損必將導致奧林巴斯資產大幅縮水,如右上圖,而這些虧損也必將浮出水面出現在財務報表上公諸于眾。奧林巴斯公司開始在主業以外動起腦筋,揭開了虛假交易填補損失的序幕。
造假的丑陋全程
奧林巴斯先是實施損失分離計劃,將這筆巨額投資損失隱藏在金融工具里,再找到相熟的銀行家,利用奧林巴斯的資產向銀行抵押貸款獲取資金,成立了三家獨立于奧林巴斯之外的基金公司,并用賬面價將這筆潛虧的金融工具分別賣給了這些基金公司。通過這一損失分離計劃,在1999~2000年間,他們成功的將奧林巴斯公司640億日元的投資損失分給了自己成立的接收基金CFC(Central Forest Co.),320億日元的投資損失分給了接收基金QP(Quick Progress Co.),到了2003年間,從奧林巴斯公司分入這三家基金公司的總的投資損失約有1177億日元。
由于成立基金公司向銀行借的款項需要償還,期間金融投資的虧損又越來越大。為了獲取資金,2006~2008年間,奧林巴斯以734億日元(當時約合9.4億美元)收購了日本國內三家基本與本業無關的虧損小公司,而這三家公司的總資產僅有3億日元,年銷售額合計僅為54億日元。對于中間的巨大差價,奧林巴斯將其記為商譽,在年度間進行攤銷。然而,當時的審計公司指出了這一商譽被過度高估。
在2009年的財務報表中,奧林巴斯對這三家公司做出了557億日元的商譽減值處理,在2010年3月的財務報表中,奧林巴斯繼續減記了這三家公司的商譽減值損失13億日元(當時約合7.1億美元),減記幅度超3/4,這使其最終減少了一部分的投資損失。
2008年,奧林巴斯又拿出2117億日元(20億美元)收購英國醫療器械公司Gyrus Group。該公司當時銷售額僅為約500億日元,總資產不到1000億日元,商譽部分占了收購價款的一半多。此次收購中,奧林巴斯向華爾街金融顧問Axes公司支付了約6.78億美元的咨詢費用。通常情況下,咨詢費用在整個并購過程中約占并購交易金額的1%到2%,但這筆交易支付的咨詢費用竟然超過了并購支付價款的1/3,可謂是“天價”咨詢費。據調查,該咨詢公司注冊地在開曼群島,在為奧林巴斯提供咨詢服務后便立馬注銷了。
奧林巴斯通過這一系列的公司并購及高額咨詢費成功的獲取了資金,填補了超過1000億日元的虧空,其所有者權益也由2007年報告中的2,250億日元減至2009年的1,109億日元,產權比例也從21.4%下降到10.0%。根據2009年的年報解釋,凈資產較2008年下降1334億日元主要由于留存收益減少,以及匯率和股價的波動。
百密一疏的造假路徑奧林巴斯丑聞的曝光,讓其成為繼1997年日本著名的山一證券倒閉后,日本最大的公司丑聞案。奧林巴斯總裁高山修一將此事歸咎于三位高管,分別是前董事長菊川剛(Tsuyoshi Kikukawa)、審計師山田秀雄(Hideo Yamada)和副總裁森久志(Hisashi Mori)。三人都曾是公司最有權勢的資深人物。這個丑聞案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公司已解雇了涉嫌參與的副總裁森久志。這應該算得上倒霉的高層了。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奧林巴斯的造假路徑,會發現該公司通過高價購買一些小并購標的這些標的可能是相關投資顧問物色的,并對其提供經營幫助來達到將公司資金轉出到相關離岸基金,再由相關離岸基金原價購回那些出現巨額浮虧的有價證券或衍生品,從而把公司的賬目做平。這與將債務、壞賬轉移到分支公司從而掩蓋巨額負債的安然公司的暗箱操作方式如出一轍。“TOBASHI”,日語中的“資產負債表外融資”,便被用來描述奧林巴斯這種將虧損資產按賬面價值轉移到收購對象中去,然后用并購費,資產減記等形式轉移資金到離岸基金,再原價購回虧損證券以漂白資產負債表的財務戲法。
奧林巴斯所采用的做假方式其實是一種慣用的財務處理手法。
首先,它通過海外子公司將資金轉移到貌似毫無關聯的投資基金,再由投資基金以原價購回已經出現虧損的有價證券或金融商品,從而把賬做平。這與安然將債務、壞賬轉移到分支公司的暗箱操作方法如出一轍。
但畢竟這些虧損是實際產生了的。為了填補黑洞,奧林巴斯要設法將資金轉出。與奧林巴斯有深交的經營顧問公司在2005年左右讓一些休眠公司重新開始營業,再在2008年以完全不合常理的高價賣給奧林巴斯。這么老舊的手法得以長年使用,非常令人震驚。
就像安然案的水落石出源于其報表上的疑點“高收入和高利潤下,過低的資產回報”,奧林巴斯的財務報表也泄露了天機。它的諸多疑點在于,現金流很大,這證明它能賺錢,是一家有錢的公司;但其自有資本在過去的5年間卻是在不斷減少。錢一定是被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但財務報表卻不能明確解釋資金的流向。
因此在資產負債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對企業常規的資產負債項目、流動比例、速動比例和資產負債率進行分析外,還需要關注各個資產負債項目以及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尤其對于一些不斷尋找擴張機會進行并購的企業而言,必須對每一筆交易的目的、合理性以及支付價款的來源和去向有詳細的了解,防止企業在并購行為的掩蓋下進行損失或負債轉移。此外,還必須要關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下的不合理變動,一旦發現不合理之處要借助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來輔助分析,往往這些不合理變動便是財務造假企業偷天換日過程中露出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