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15:9的乘法口訣
| 課堂擷段 |
……
師: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時候不僅要吃粽子,有條件的地方還會舉行劃龍船比賽。
(教師播放賽龍舟課件。)
師: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9條龍船。
師:1條船上有幾個人?
生1:8人。
生2:9人。
生3:9人。
師:2條船上共有幾個人?你還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課中賞析】
讓學生通過觀察爭先恐后奮力拼搏的“龍舟賽”場面,集中兒童的注意力,讓孩子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了進一步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同時還讓學生從中受到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的感染。這樣的導入不花費時間,卻起了導入最重要的作用——高度吸引學生。看到學生坐得筆直,眼睛炯炯有神,我們也期待著課堂精彩繼續。
(出示袋鼠跳跳課件。)
師:小袋鼠在干嗎?跳一下是幾?
生:9。
師:表示什么?
生:1個9。
師:跳兩下是多少?
生:18。
師:你是怎么想的?接著跳,現在是多少?
生:3個9、4個9……9個9。
師:方格中的數會填嗎?用乘法算式怎么列?
生:1×9或9×1。
師:乘法口訣怎么編?
生:一九得九。
師:你能根據小袋鼠每次跳的得數列出乘法算式并編出相應的口訣嗎?
生:能。
(翻書完成書上的算式和口訣)
【課中賞析】
教師把編口訣的機會留給了學生,在學習了1到8的乘法口訣以后學生是完全有能力嘗試的,而且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這樣的挑戰。從“扶”到“放”,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一九得九以后,借助“袋鼠跳”的數軸圖,讓學生獨立完成9的乘法口訣的編寫。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很多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口訣的編寫,并能根據口訣寫出相關的乘法算式。在教師的獎勵下,學生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能夠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并做好一件事,他們的內心一定是充滿了成功的喜悅,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在9的乘法口訣中藏著很多奧秘,完成練習第3題,圈出9的倍數,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完成后同桌交流各自的發現)
生:2×9=18,9×9=81,積的個位和十位交換了位置。
師:像這樣的規律還有嗎?
生:3×9=27,8×9=72
(好幾個學生把剩下的全部說了……課件直觀演示)
生:積的個位依次加1,十位依次減1。
生:中間一行都是9。
生:積的個位和十位加起來都是9。
師:舉個例子說說。
生:9×9=81,8+1=9
師:積十位上的數字加個位上的數字等于9是嗎?這樣的例子還有嗎?
生1:7×9=63 6+3=9
生2:8×9=72 7+2=9
生3:6×9=54 5+4=9
……
【課后隨筆】
學生探索發現9的乘法口訣中的規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原本枯燥的識記和計算中引入探究和發現的思路,把這一環節變成了課堂的一個亮點,提高了教師授課的層次。喜歡探索是人的天性,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如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9的乘法口訣的一些規律。課堂上,由于尋找9的乘法口訣規律,教師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以致鞏固練習的時間減少。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和進行適當的練習并不矛盾,但是兩者都需要時間,在探究這里舍得花時間,練習的時間就相對少了,探究如果不花時間那么就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落實到位,這兩者該如何整合呢?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科的特性,利用課堂資源,注重讓學生主動去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能力,我們的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效果更好,也間接解決了探究和練習時間沖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