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概論

第一節 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的基本概念

一、體力活動與體質的概念

(一)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

體力活動,又稱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能使機體能量消耗增加的一切身體運動。體力活動包括工作相關的體力活動、家庭中的體力活動(做家務、照看小孩、園藝等)、交通中的體力活動(步行、騎自行車等)、閑暇時間的體力活動(包括參與各種體育運動,為提高體質與健康水平而進行的體育鍛煉等)。

由體力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出,有體力活動就有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 EE),體力活動的多少與能量消耗成正比關系。與體力活動有關的能量消耗是人體日常能量消耗的一部分。個體每天的能量消耗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基礎代謝(Basic Metabolic Rate,BMR),約占總能量消耗的60%~70%;食物特殊動力學作用,約占10%;各種類型的體力活動與運動,約占總能量消耗的20%~30%。其中,基礎代謝是最主要的部分,影響基礎代謝的主要因素是年齡、性別、身體成分等。體力活動能量消耗雖然遠低于基礎代謝,但它是個體日常能量消耗中最可變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可調節部分。

體育鍛煉(exercise)的概念不同于體力活動,它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閑暇時間體力活動形式,是指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愉悅身心、強身健體、改善運動能力與提高健康水平等為主要目的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的內容包括健身、健美運動、娛樂休閑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等。體育鍛煉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鍛煉的模式(type and mode)、強度(intensity)、頻率(frequency)和持續時間(duration)等。

傳統的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項目多集中在通過增加休閑時間體育鍛煉來減少慢性病風險,提高健康水平。但近些年來的研究證據表明,任何形式的體力活動都可以產生健康效益。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的進展,雖然人們休閑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保持穩定甚至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人們在工作、家庭及交通中所付出的體力消耗越來越少,生活方式趨向于靜坐少動,如看電視、玩電子游戲時間增加、靜坐工作方式增加、較少使用自行車、步行等活躍交通方式、工作中體力消耗的減少等,導致日常總的體力活動消耗在減少,加之營養狀況改善所帶來的能量攝入增加,世界范圍內人群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的風險不斷增加。因此,體力活動干預項目的干預目標不僅要關注休閑時間體育鍛煉的增加,更要注重減少靜坐少動行為,增加日常非休閑時間的體力活動水平。

(二)體質(Physical Fitness

體質是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將體質定義為:“機體在不過度疲勞的狀態下,能以最大活力愉快地從事休閑活動的能力,以及應付不可預測緊急情況的能力和從事日常工作的能力”;并將其分為健康相關體質(health-related fitness)和技能相關體質(skill-related fitness,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兩類。有學者提出除以上兩部分外,還應包括與基本生理功能相關的體質維度(physiologic fitness),其要素包括形態結構、代謝能力、骨骼強韌度等(圖1-1)。

圖1-1 體質的維度與要素

健康相關體質是指那些受生活方式或日常體力活動影響,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的體質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柔韌性、體成分等。其中,心肺耐力與人的健康狀況、疾病及死亡風險關系最為密切,是健康相關體質的核心要素。

技能相關體質是指保持機體最佳工作狀態所必需的、與個體運動能力相關的體質要素,表現為靈敏、平衡、協調、速度、柔韌性、反應能力等。運動能力與個體運動技能、心肺功能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體形大小、體成分、動機、營養狀況等有關。

生理功能相關體質主要用于醫學領域,是指與維持人體基本生理功能相關的體質要素,如形態結構的完整性、機體代謝功能、骨骼健康狀況等。與個體體力活動水平相關、影響與疾病預防有關的重要生理系統功能。

隨著人們對體力活動與健康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入,健康相關體質成為近些年來運動科學與公共健康領域比較活躍的研究內容,其概念也在不斷擴展。在1994年第二次國際體力活動、體質與健康會議上Bouchard等提出健康相關體質(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應當包含更廣泛的內容,可以分為形態結構、肌肉功能、動作能力、心肺耐力、代謝功能等方面。他們認為,體質(fitness)中與運動能力(競技能力、軍隊、特種職業所需能力)相關的部分稱為技能相關體質(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其評估包括心理活動測試、極量及亞極量有氧運動能力、四肢與軀干肌肉力量、爆發力及肌肉耐力、身材大小、體成分等。運動能力的測試成績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營養及動機因素有關。除心肺功能、體成分外,技能相關體質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有限。而健康相關體質更容易通過規律的體力活動得以提高,與健康的關系更為密切。Bouchard認為健康相關體質的評價指標應包括身高標準體重、皮下脂肪分布、腹部內臟脂肪、骨密度、腰腹部肌肉力量與力量耐力、心肺功能、血壓、血糖、胰島素代謝、血脂、脂類與碳水化合物比等(表1-1)。

表1-1 健康相關體質(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的評價指標

二、健康與健康決定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Health

健康的概念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而不斷發展的。在生物醫學模式下,“無病即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將疾病與健康截然分開,認為只要沒有生理性疾病就是健康的。在隨后發展起來的生物——心理醫學模式下,人們開始關注人的生理、心理兩個方面的健康。而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加注重人的整體健康狀態,即形成整體的現代健康觀。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中提出: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指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良好狀態。這一概念體現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健康的概念劃分為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生理意義上的健康是指軀體器官、組織及細胞的健康,要求無病而且健康;心理意義上的健康是指精神與智力的正常;社會意義上的健康是指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的能力。三者相互作用以維護個體的健康或產生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具有三個重要特征:①突破了“無病即健康”的狹隘的、消極的、低層次的健康觀;②對健康的解釋從“生物人”擴大到“社會人”的范圍,把人的社會交往與人際關系和健康聯系起來,同時也強調了社會、政治和經濟對健康的影響;③從個體健康擴大到群體健康,以及人類生存空間的完美。

(二)整體健康(Wellness

以往多數人認為,通過體育鍛煉干預為主的健康促進項目可以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20世紀末期,人們逐漸認識到:降低疾病風險、保證機體良好的健康狀態僅僅靠增強體質是不夠的。例如,一個人通過規律的體育鍛煉可能具有良好的心肺耐力和肌肉功能,體重控制適當;參加拉伸練習使其具有良好的柔韌性。以體質判定標準來看,他可能具有非常好的體質。但是,他可能同時具有很多健康風險因素,如吸煙、過度飲酒、壓力過大、攝食過多飽和脂肪酸等,這些因素仍可使其處于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的危險中而不自知。這些人可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直到出現某些嚴重健康問題。因此健康不能只是具有良好的體質或暫時沒有疾病,而是具有保持健康所需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健適的身心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與整體健康(wellness)的概念應運而生。

整體健康是指持續地、有意識地努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整體健康共包括7個維度:身體、情感、心智、社會、環境、職業、精神的健康(圖1-2)。整體健康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目標,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整體健康不僅決定于個體的健康選擇,還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健康促進不僅關注個體的健康,同時注重創造有利于人群健康的支持性環境。

圖1-2 整體健康的7個維度

(三)健康決定因素(Determinants ofHealth

健康決定因素是指決定個體和人群健康狀態的因素。1974年,加拿大衛生與福利部前部長Marc Lalonde發表了一篇題為《加拿大健康新觀點》(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的著名報告,在理論上全面闡述了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所發現的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了健康領域概念(health field concept),突破了傳統認為所有的健康改善都源自醫學的狹隘觀點,將健康的決定因素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他把影響健康的因素歸納為四大類:人類生物學、生活方式、環境及衛生服務的可得性。這份報告引起了人們對行為生活方式影響健康這一問題的關注,進而促進許多非政府組織與發達國家政府機構實施健康促進項目來幫助人們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健康決定因素的進一步研究與討論。1990年,社會流行病學家Evans和Stoddart提出了健康多因素決定模式(圖1-3),在該模式中,將健康狀態分為三個層次:疾病(disease)、健康與功能(health and function)、安康(well-being)。說明了個人的疾病、健康與功能同時受到社會環境、物質環境、衛生保健服務和遺傳環境的多重影響。

圖1-3 健康的多因素決定模式

(Conceptual Fra mework for Patterns of Deter minants of Health)

(引自:Evans RG,Stoddart GL.Producing health,consuming health care.Soc Sci Med. 1990;31:1347~1363.)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一)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1988年第13屆世界衛生大會提出: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多種形式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向個體或群體傳播健康知識、使人們樹立健康的意識,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達到終生受益健康目的的過程。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教育活動,強調改變人們的行為,以提高生命質量為目標,它重點研究知識的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

健康教育的特點在于使人們自愿地參與到決定自身健康的實踐活動中去,當人們在接受了有關自我保健知識的傳授與技巧之后,會自覺地去掉影響健康的不良行為習慣,而這種改變的持久性與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程度成正比。環境的改善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行為干預(intervention),它提供人們行為改變所必須的知識、技術與服務,使人們在面臨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的問題時,有能力作出正確的行為抉擇。

(二)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健康促進最早由醫學史家Henry E.Sigerist于1945年提出的。他把醫學定義為4個方面的功能: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疾病治療和康復。現代健康促進源于健康教育。它是公共衛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首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渥太華宣言》指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環境的戰略,它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

2000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Brundland在第五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指出:健康促進就是要使人們盡一切可能讓他們的精神和身體保持在最優狀態,宗旨是使人們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選擇。健康促進遠遠超出以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它要求調動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廣泛力量,改變影響人們健康的社會和物質環境條件,從而促進人們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

1996年,Hamilton N等提出人群健康與健康促進的綜合模型(圖1-4),該立體模型的正面表示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即應當在哪些方面采取行動(on what should we take action?);模型的側面是健康促進的關鍵策略即如何采取行動(how should we take action?);模型的上面是采取行動的客體,即應當對誰采取行動(whom should we act?)。該模型形象地描述了人群健康與健康促進的綜合策略,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循證研究與循證決策的基礎上。

圖1-4 人群健康與健康促進綜合模型

(引自:Hamilton N,Bhatti T.Population Health Promotion:An Integrated Model of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Ottawa,Ontario,Canada:Health Promotion Development Division,Health Canada;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秭归县| 曲阳县| 宿迁市| 延庆县| 封开县| 曲阳县| 如皋市| 师宗县| 扬州市| 九龙县| 呼图壁县| 大田县| 赤水市| 凤冈县| 青铜峡市| 大邑县| 怀柔区| 大丰市| 天门市| 富民县| 乐至县| 广南县| 边坝县| 兴宁市| 扎鲁特旗| 东港市| 手游| 托克逊县| 西吉县| 台山市| 绥化市| 斗六市| 方正县| 湖口县| 台东县| 南昌县| 城步| 龙南县| 阳城县| 石门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