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論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在其拳學發展重點歷史時期的重要作用
任何事物在其長期發展、進化的全過程當中,均以循序漸進、優勝劣汰自然規律的法則而發展、而進步、而升華。在其發展的全過程中必然也含蓋重大的、質(本質)的、突變性的轉折、升華過程,此即是事物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必然產生的質變和飛躍性的變化轉機,這是客觀環境、條件和主觀條件具達所至的現象和事實規律。在此條件下,而后必導致以更為先進、正確、科學的面貌呈現嶄新優先的一面,進而由量變達質變,出現正面的大幅度的提高和進步,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條件的必然結果。中國武術在數千年的發展、進步過程中,其機理亦同上述之理,亦符上述科學、進步的發展原則,這也是人類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拳學的發展同步發展的必然規律。
王薌齋宗師所創拳學的發展亦同此理,而在其拳學發展、進步的重要轉折和變化的每一關鍵階段,除在學理、功法、拳學觀方面有具體體現外,在王薌齋宗師的著述文獻中亦有非常明確的進步、變化、轉折、升華的具體內容和體現其提高進步的理念依據,此亦是考證歷史、論析學理、辨識原則、悟其精髓的重點和要義之所在。在王薌齋宗師一生中的重要拳學文獻中無不體現王薌齋拳學發展、升華、進步、改革乃至由初至高、由低至深的全部過程和具體內容。
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創拳的過程和對中國拳學、武術的巨大貢獻,在其拳學發展的每一歷史重點時期,均有重要的重點文獻拳論問世,這充分表明其文獻在其拳學發展的每一歷史時期的重大推進作用和標志性作用,亦表明王薌齋宗師于拳學功、理、心法、觀點的具體變化和實錄內容。研求王薌齋拳學、習練大成拳,亦應對上述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的文獻進行參研、體認,以了解王薌齋宗師拳學的歷史、沿革和進步、升華的義理、內涵,從而習功入道、悟理達通以求精解,而后方可步入拳學造詣境界明達之列。
綜王薌齋宗師拳學創立、發展與王薌齋宗師當時發展重要階段的有關文獻學理的變化,兩者是統一的、一致的,從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論述的研析中更能體現出王薌齋宗師拳學創立、發展的全過程和重大改革、進步、升華的具體內容與論證依據。
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的重要變革階段共分四個過程,這從王薌齋宗師拳學的文獻中的重點論述內容中得以證實,亦為王薌齋宗師拳學創立、發展、變革、進步的象征。
王薌齋宗師于1911年后開始著寫《意拳正軌》,同期將所著的形意拳改稱為“意拳”,對其所練之拳稱謂的變化、授拳的變化、著論名稱和內容的變化,是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創拳過程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分水嶺。在以前是王薌齋宗師以形意拳為主、傳拳、研藝的過程,為王薌齋宗師秉承郭云深先生所傳形意拳學理、功法、以中國武術的形意拳作為其拳的主旨,在形意拳方面已達高層次造詣的修為為第一階段。此階段王薌齋宗師所練之拳并未脫離形意拳之范圍。
于王薌齋宗師著《意拳正軌》,改稱意拳為所創武術的稱謂之后,并同時在傳授意拳時于拳理、功法中多重意感、意念之修練,為其拳學發展、創拳的第二階段,尤其在王薌齋宗師所著《意拳正軌》一書中,王薌齋宗師于形意拳的基礎上以嶄新的學理內容、功法內容,全面突出體現其拳學觀創立變化之特點;如其內容(一)中的樁法換勁,首以“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夫樁法之學,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神斷則受愚。”于(二)鍛煉筋骨中有“氣如火藥,拳如彈,靈機微動鳥難飛?!薄坝行斡幸舛际羌伲嫉綗o心始見奇?!绷碛小叭裟苡袆又畡?,出于不動,有為之為,出于無為。”“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即是處。計謀精變化,動轉用精神,心毒為上策,手狠方勝人。”而其文中亦有五行相克之說,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之說。于《意拳正軌》中不難看出王薌齋宗師在精神、意感、拳勁、剛柔并濟的變化與對意、氣、力,以及重樁功、重意念、重變化、忌身心用力的功法、拳理等,諸多區別于形意拳的拳義內念和功、理法則,已進入創立意拳的成熟時期。時《意拳正軌》一書原為王薌齋宗師于民國初在天津傳藝時所著,李英昂先生整理,在1929年由王薌齋宗師補序,于商務印書館印刷后問世,為王薌齋宗師于20世紀20年代創立意拳的經典之著。故此階段為王薌齋宗師拳學創拳發展第二階段創立意拳、傳授意拳,別于原來形意拳階段過程的同步之作。
自20年代至30年代末王薌齋先生走遍大江南北,會各派武術名家數十人,互相較技、切磋、印證,廣為交流,吸取諸家拳術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拳藝造詣、境界已達更進一步的提高、發展的地步,從拳的功法和學理論上將中國原始拳術的簡單、易行、實用的內容歸納為系統的整體,以養、練、用合一,神、形、意、氣、力、聲六法全面含括的“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體、力不出尖、聲由內運、氣貫全身”,區別于其拳學發展第一階段“形意”為主的“形意拳”,又區別于重“意”含修為的“意拳”,而以“神、形、意、氣、力、聲”同修,并具嶄新的拳學理論、功法、授徒、傳藝,亦以諸法包容、自然松整之力養生、技擊精髓為基礎進行練用。
至1940年初王薌齋宗師于北平(現北京)《實報》公開發表聲明,以武會友(前文有載),當時國內外來訪的技擊、武術名家均敗于王薌齋先生手下。
1940年4月2日,北平《實報》刊載張璧先生《大成拳的命名》、何紹文先生《四存學會體育班》兩篇文章,認為王薌齋先生所創拳學已臻大成之境界,推薦王薌齋先生所創拳名為“大成拳”。自此王薌齋宗師在其創拳的過程中已進入由“意拳”到“大成拳”的又一嶄新的發展階段。于1944年王薌齋宗師在北京中南海萬字廊著寫《大成拳論》(又名《拳道中樞》)問世,此階段是王薌齋宗師創立大成拳的拳學發展、創拳第三階段,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在同期的同步之作《大成拳論》是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歷程進入創立大成拳第三階段的歷史時期中的標志性文獻的同期拳學巨著,亦為以后參研大成拳的必讀經典之作。
《大成拳論》的內容綜王薌齋宗師拳學造詣、境界巔峰時期的綜合特長、特點、內涵,以站樁、試力、試聲、發力、自衛(技擊、斷手)等多種功、理和武德信條、拳學定義等明顯區別于以往著述,更為全面、更高層次的學理內涵和功、理、心法內容而著論。《大成拳論》中尤在拳學(武術)定義上于“自志”一文中首先寫到“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情感,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固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逼湔撌且酝魏稳摗⑷V、武術著述中從未有過如此全面、系統對“拳”和“武術”的高境界定義的全面、正確、科學之論述,是將拳學提高到與國家、民族、人生哲學、社會教育的高度而立論,亦明確指出拳學使命的具體內容和嶄新的義理內含,即其拳學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情感,改造生理,發揮良能,神明體健,利國利群的角度來識、為。而“利國利群”更為突出王薌齋宗師對大成拳乃至中國武術的使命宗旨之定義,此論在拳界是史無前例的?!洞蟪扇摗吩谖涞碌率胤矫嬉嘤兄匾顚拥母呱钊瓕W觀之論,如“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言,首重武德,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親、敬長、重師、尚友、信義、仁愛等,皆是也”,另有“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己從人之蓄志”等更為深層的拳學武德修為造詣之標準。而在其功法、拳理、心法之論中亦別于以往之著,而體現王薌齋宗師拳學觀、拳學造詣、境界高深、精奧不同于以往的綜合修為之處。故《大成拳論》和大成拳的創立是20世紀40年代以后王薌齋宗師拳學體系和拳學文獻論著的統一體,其標志著王薌齋宗師的拳學已達發展、創立的更高深的大成拳(第三階段)的開始。
20世紀40年代初至1947年,王薌齋宗師已將武術定義為拳學的更高境界領域來研求、傳授大成拳。故王薌齋宗師于1947年在北平(北京)太廟角亭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掛扁、傳藝。實王薌齋宗師已于《大成拳論》中多處,以“拳學”之稱論述大成拳拳學功、理而著文。故王薌齋宗師于1963年仙逝后,其眾親屬、弟子、門人為王薌齋宗師在北京立墓,其碑文亦以“拳學大師王薌齋先生之墓”而文之。此即王薌齋宗師晚年已將大成拳之研,以科學、學術的拳學作為“拳學”來傳承、研求,進入王薌齋宗師拳學的發展、創立,最為鼎盛的時期,將大成拳定位為拳學的高度來研求,是其拳學創立發展的第四個階段。
總之,王薌齋宗師一生在中國武術、拳學的發展的歷程中,在其拳學發展、創立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其拳學觀理念、拳學功、理內容、拳學名稱的確立和拳學的定義,每個過程中無不體現在王薌齋宗師當時同期的文獻和論述內容之中。尤其在拳學重大的進程轉化、革新、進步過程中,亦在其同時期的文獻中必有更確切、具體的與其拳學發展變革極其相關的明確論述。故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的精研、深解,其參學之指導性與所獲之益是多方面的拳學綜合性義理和具理實用的拳學要義精研、深悟之學,是研求王薌齋宗師拳學、習練大成拳的重中之重,萬不能輕率地等閑而視之(有關王薌齋宗師拳學創立、發展的全部沿革詳細過程,請參看《大成拳學》第一部中有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