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三次金融大爆炸:大發展還是大平倉(1)

雖然次貸危機拔出蘿卜帶出泥,不僅將華爾街推下神壇,更將金融危機背后內在的價格危機邏輯、金融創新“天使與魔鬼”兩面性,乃至一國長期經濟發展模式所存在的問題等一網打盡,但其遠不是“歷史的終結”。金融危機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宿命般地“十年一輪”的客觀事實,需要我們不只是剖析危機,還要從整體角度、更為中性的角度,去把握金融虛擬經濟產生、演化及發展的相關特征。

何謂三次金融大爆炸

第一,什么是金融大爆炸?從狀態上說,首先一國經濟發展積攢的貨幣數量巨大,產業資本龐大,為金融大爆炸積蓄了足夠的能量;其次又在逐利本質的驅使下,資本不停地折騰運作,蒸發別人,增肥自己;再加上技術手段的完備以及金融開放等概念的疊加,使得一國在金融領域發生由漸變向突變的爆炸式劇變條件成熟。從實證上分析,當一國虛擬資產如股票、債券、儲蓄、外匯儲備等從規模上已遠超實體經濟當量,虛擬經濟便具備了獨立運作的條件。

第二,金融大爆炸“如何表現”?從國際經驗上看,金融大爆炸的表達方式有好有壞,20世紀80年代,英國金融大爆炸的結果是“炸”出一個倫敦金融城。一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土地為英國貢獻了3%的國內生產總值,其發展壯大又奪了華爾街的“標”,使英國在一個世紀里再次享受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妙滋味。幾乎與此同時,在日本發生的金融大爆炸卻以《廣場協議》表現出來,后果是近7000億美元順差的“鳥蛋精光”,日本陷入10年的迷失,獨自舔舐傷口。所以,金融大爆炸在現實中的表達方式無非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火爆,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自成系統、大行其道,新的游戲規則與制度體系將區別以往,資本與暴利替代實物與增長成為經濟的主題詞。

第三,金融緣何大爆炸?這是經濟大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誰是世界經濟的超級大國,誰就有這個機會與可能,因為存在巨額的、超越實體經濟這只“錨”,就能掛得住資本,所以,在金融領域發生化學反應幾乎無法避免,這既是經濟發展的機緣,也可能預示著風險。也許這就是主流與非主流各執一詞、互相爭吵的緣由,但就像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長短不一的起飛期一樣,金融大爆炸的發生也是命中注定、身不由己。

第四,金融大爆炸的影響如何?這大體有兩個方面:一是成為金融掠食者、成為國際金融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享受利用資本陰謀掠奪別國財富的好處;二是被“炸傷”,大傷元氣,重蹈日本人的覆轍。當然,不排除一方面成為掠食者,同時也被內訌所傷的可能。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發生爆炸的結果,傷者肯定不會只有自己,產生的能量也將傳導到整個系統內。

英國炸出了倫敦金融城

1986年10月27日,撒切爾夫人發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金融改革。這場改革不僅對英國傳統金融制度產生了劇烈沖擊,而且對世界金融業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稱之為“金融大爆炸”。這次改革奠定了目前英國金融業繁榮的堅實基礎,使一度被認為衰落的倫敦金融城迅速發展,勢力范圍不斷擴大,獲得并強化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紐約華爾街。

這一時期,英國金融業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金融服務業自由化:取消經紀商和交易商兩種職能不能互兼的規定,經紀人與出場代理人互相兼任,放開交易所會員資格的限制;取消證券交易的最低固定傭金限制,實行證券交易代理手續費自由化;取消非交易所成員持有交易所成員股票的限制,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可以參加證券交易所的活動;廢除各項金融投資管制,銀行開始提供包括證券業務在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等。在監管方面,英格蘭銀行將監管銀行業的職能移交給了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

英國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英國本土及英聯邦國家金融分業經營的體制,促進了商業銀行業務與股票經紀業務相融合,以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相互結合。英國的商業銀行紛紛收購和兼并證券經紀商,逐漸涌現出一批超級金融機構,業務領域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各個方面,成為與德國相類似的全能金融集團。

如同“撒切爾革命”引發全球市場化改革浪潮一樣,倫敦城的“金融大爆炸”引發了全球范圍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美國炸出了華爾街

獨立戰爭后的百年間,美國一直實行混業經營的自由銀行制度,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較低,政府對金融企業經營范圍的干預也較少。1929年,“大蕭條”時代到來,紐約股市崩潰,大批銀行破產。美國國會成立的銀行調查委員會經過大量調查后認為,商業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不僅造成了短期負債與股票、債券等長期資產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而且極大影響了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定性,進而損害了儲戶的利益,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不宜繼續下去。1933年,美國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對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商業銀行不得經營證券業務,不得為自身投資而購買股票,即使購買公司債券也有嚴格限制。

此后60余年,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國際化漸成大勢。美國人意識到,限制自由競爭與發展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已成桎梏。金融企業為尋求發展空間,頻繁使用相互持股、并購等手段以規避該法。由于該法的掣肘,美國法院對相當數量的金融企業兼并案件一籌莫展,不得不延期審理。究竟是堅持分業體制,還是實行混業體制,經濟學界和法學界開始了激烈的爭論。

1999年11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當月12日,時任總統克林頓簽署該法案,并稱:“它將帶來金融機構業務的歷史性變革”。《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首次提出了金融立法的新觀念——“效率與競爭”,將舊存的數量巨大的金融法律法規規范集中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予以清理并修改。該法案共計7章219條,主要內容是: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核心條款,允許并提倡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之間的聯合經營,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繼承將金融服務業與工商業嚴格分離的美國金融法律傳統,并予以強化;建立聯邦儲備理事會和財政部之間的協商制度;加大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加大對小企業和農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力度;等等。《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不僅整合了美國龐雜的金融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允許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可以聯合經營的金融體系。最早在美國實行并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國際金融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在它的發源地走向終結,混業經營的新紀元就此到來。

繼《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之后,隨之而來的是2000年《商品期貨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場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員會監管。這兩項法案既推動了美國經濟進入21世紀的持續繁榮,特別是信息技術引領的網絡經濟奇跡般崛起,同時又承認華爾街的新格局,進一步推動了投資銀行的發展,為衍生品泛濫、投機猖獗創造了條件。以過去10年間增長最為迅猛的信貸違約掉期(CDS)為例,這種可用于對沖投資者持有債券價值下跌或相關信貸違約風險的衍生品完全在場外交易,不受任何監管。

但是,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負面作用。在它的推動下,貪婪的華爾街金融機構可以肆無忌憚地轉嫁風險,躲過監督和問責;美國經濟逐步走向了過度的虛擬化和自由化,網絡泡沫、房地產泡沫接連破滅,金融衍生品泛濫成災。而且這一法案放松了金融監管,其所訂立的監管機制是功能與機構管理的混合制。由于美國在監管機構上屬于多元模式,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中央銀行等,各自有著不同的監管范圍,在發生問題時必須跨單位協商,因而導致監管的效率低下而成本高昂,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在次貸危機中,這種監管制度的致命缺陷暴露無遺。

第三次,日本炸出了一地雞毛

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金融部門遭受不良貸款的沉重打擊。與此同時,世界各地都在加速解除金融管制,日本認為本國的政府保護金融體系已經過時,日本需要像倫敦和紐約那樣更加透明的、自由的金融市場。于是繼歐洲宣布發行歐元后,日本參照英國的樣本,從1998年4月1日起啟動一項名為“東京版金融大爆炸”(Tokyo Big Bang)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方案,實施新的《日本外匯及外貿管理法》和《日本銀行法》。如果說前者的實施是金融大爆炸的起爆劑的話,那么后者則是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其意義在于:日本的金融將完全與戰時體制告別,正式走向自由經濟競爭的“不歸路”。

根據規定,日本將放寬外匯交易限制,外匯交易的場所并不局限于特許銀行,甚至連超級市場也可以從事貨幣兌換。也就是說,日元以及美元可以在日本市場上自由流通,一般的商店和飲食店也可以接受用美元結賬。與此同時,規定到1999年廢除對股票交易收取固定傭金的做法,傭金不再固定,而是轉為可以自由磋商,競爭將使得傭金收費下降。另外,限制某些生產品交易的條例也將放寬。從1998年12月開始,銀行可以在分行出售相互基金(mutualfunds);到2000年,進一步放寬銀行和保險公司分業經營的限制,屆時保險公司可以設立銀行,而銀行也可以設立從事保險業的附屬公司。

但幾年過去了,日本大銀行現有的壞賬相比以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成為全球呆賬最多的國家。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也比以前少,這使中小企業難以維持。日本銀行在海外的競爭力不但沒有提高,市場份額反而減少了。過去,日本大銀行分行行長的年薪大約在1600萬~1800萬日元(約合15萬美元),現在減少到600萬~800萬日元。盡管年薪大大減少,但分行行長們不得不繼續做下去,否則就得失業回家。

日本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日本金融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脫離日本國情,理想超越實際,并操之過急。日本的金融企業與歐美企業不同,日本的金融企業與政府的關系較為緊密,由于有了政府協調,日本金融企業在市場中的交易成本較低,所以在過去30多年里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日本“金融大爆炸”改革的核心是讓金融企業與政府脫離關系,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就顯得不夠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日元升值,導致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經濟失去了國際市場競爭力。從1985年日元升值以來,日本出口貿易就受到不利影響。原因在于日本出口貿易大都采用美元結算,如果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出口創匯就相應減少,不但外匯的價值減少,外匯的數量也減少,因為日本企業出口積極性受到日元升值的影響。

金融大發展的“第一層油脂”

毫無疑問,在當今世界,美國、英國已經率先進入了金融大爆炸、大發展階段,且各有各的表達式:英國的金融文明是經典的保守型模式(以銀行和保險為主),它有效地幫助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和貿易大發展,并且規避了風險;美國的金融文明主要是以股市、衍生品市場為代表的投機型模式,它吻合美國人的投機天性,助推美國順利完成西部開發、修鐵路、造運河等工業文明的主要階段,并從工業文明迅速跨入新經濟文明。除了擁有適應各自國情特色的金融文明,美國、英國的金融文明還成為它們控制世界的戰略要點,“控制國際銀行系統”、“控制全球硬通貨”、“掌握國際資本市場”等國家戰略手段確保了美國、英國的金融文明獨占鰲頭。從深層次分析,還有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美國、英國的金融過剩最早、最多,虛實經濟的脫離最徹底。近年來,全世界的金融資產以倍數計地快速上升,其中,光美國就占據了全球金融規模的1/3。以股市為例,危機前美國、英國股市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高達160%。美國的虛擬經濟規模是中國的20倍以上,英國的虛擬經濟規模也比中國大10多倍。金融過剩到一定程度,虛擬經濟就會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存在。目前全球外匯交易已經基本背離實體經濟運行,在每天3萬億美元的交易中,98.5%的交易量是沒有任何貿易背景和生產背景的,純粹是為了資金的逐利需要。這部分虛擬經濟的運行遵循自身的規律,如高脆弱性、觀念定價等,在這里充分體現出金融資本經濟的游戲規則,與工業文明的游戲規則截然不同。過剩的金融資本與虛實經濟分離為金融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喀什市| 自贡市| 平江县| 云林县| 林西县| 潮安县| 罗平县| 凤山市| 澜沧| 义乌市| 连平县| 拉孜县| 任丘市| 容城县| 福海县| 万荣县| 鄂托克旗| 枣强县| 靖远县| 紫云| 东乌| 清新县| 乾安县| 陈巴尔虎旗| 石泉县| 栖霞市| 古丈县| 连城县| 张家川| 桂阳县| 习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吉安市| 丰原市| 瑞丽市| 肇州县| 镇原县| 进贤县| 丰台区|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