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5章 后記
- 第54章 參考文獻
- 第53章 結束語中華民族會怎樣出現于世界民族之林?
- 第52章 附錄金融與未來--展望中國的前景(4)
- 第51章 附錄金融與未來--展望中國的前景(3)
- 第50章 附錄金融與未來--展望中國的前景(2)
第1章 序金融 國家與世界的未來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日益明顯的今天,金融在一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一國金融的發達程度對國家的實力有著重要影響,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曾說過:“金融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機”。因此,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問題,能對各國經濟的發展和跨國企業的經營帶來有價值的啟示。
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開始成為企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正是這種兼并成就了摩根、洛克菲勒等一代寡頭的輝煌,并且引領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到寡頭壟斷時期,隨后發生的四次兼并浪潮,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脈絡,也顛覆了企業成長的路徑模式。在這些兼并事件的背后,是什么力量發揮著作用,是哪只“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兼并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的問題;而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結合,并發揮其主導作用進而促進產業資本的整合,是當今世界很多兼并事件的幕后“推手”,因此,探討“兼并重組背后的金融資本”是我們深化對兼并重組認識的重要方法。
在金融資本推動產業資本的整合過程中,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產生了影響深遠的“金融巨頭”。從這些巨頭們的發展歷史看,單純的產業資本或金融資本都很難在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下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而隨著產業(或金融)資本的成長,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加,而且很多風險還是單純的產業(或金融)資本很難規避的,這就需要實現兩者的結合,從而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共同抵御風險,在這種背景下,“影響世界的九大金融巨頭”就誕生了。
大型財團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游戲規則。因為財團的實力雄厚,不僅能夠在金融市場上掀起風浪,而且能夠通過對產業資本的影響,對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沖擊。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資本流動的放開,大型財團能夠對多國市場和經濟發動沖擊,從而引發了“影響世界經濟的金融事件”的產生。
金融財團的誕生和金融事件的發生,擴展到國家層面上,就涉及到了“金融霸權和大國崛起”的問題。正因為財團具有雄厚的實力,必然會通過資本的力量來影響國家政策的導向,從而為自身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樣金融財團就和國家政權結合起來,從而使得國與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因為金融實力的強弱而發生不對等的變化,部分金融實力強大的國家就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大國,而當該國的金融霸權不再時,也往往會導致該國實力的削弱從而走下世界的巔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金融霸權的輪回而導致了國家的興衰”歷史畫卷。
《金融學家講故事》系列叢書共分為四冊,分別是《公司兼并背后的資本力量》、《影響世界的九大金融巨頭》、《影響世界經濟的金融事件》、《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重現了過去100多年來這段驚心動魄的現代金融業的演變史。其中本書是關于金融霸權和大國崛起問題的。
說起大國的崛起,CCTV的系列紀錄片《大國崛起》就不能略過:該片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僅僅是因為該片完整且系統的總結了15世紀以來主要世界大國的崛起之路,還因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國力已經逐漸增強的中國下一步如何走,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話題。如果我們拋開那些帶有嚴重的利益目的,以更加平和、更加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個國家的崛起和衰落,我們就會發現下面這些無法避免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崛起到底是那些因素的合力,而金融作為當今經濟的核心,又對國家的興衰有什么樣的影響,世界的未來又與世界金融格局的變化有什么樣的關系。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鄭永年教授就說“崛起中的大國,都是因為它內部的國家制度的健全,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延伸”。一個國家的崛起,必定是一個多種力量的合力結果。雖然,在這個問題上,一萬個人會有一萬個說法,但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政治、經濟、體制、軍事以及人文精神和社會潮流等要素匯聚一起,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點以共振的方式完成。15世紀到現在500多年的歷史基本上證明了這一點,從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到英國、美國的稱霸世界、再到二戰后日本、德國的重新崛起為我們刻畫了一副壯觀的世界歷史發展的畫卷。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是因為它們在中世紀的歐洲最早形成了民族國家,而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可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來實現國家的發展,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肯尼迪教授以“就像把你的雙手放在一起,你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來形象地比喻這一現象。荷蘭是因為在金融領域進行了諸多的創新,開啟了金融業的新時代,進而憑借這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新,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帝國,從而成就了“海上馬車夫”的輝煌。
英國的崛起則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力量合力的結果。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成為大國的道路上,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提升了英國人的人文精神,科學家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大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認為“一個理想的世界大國,應該在更廣的角度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要成功做到這一點,應該將其有吸引力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相結合”。美國的崛起則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軍事力量的壯大為美國成為世界霸主提供了基礎,而民主的政治制度、創新的體制和自由的文化則對外部世界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日本和德國的崛起則較為明顯的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董正華教授認為:“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如德國、日本等,是后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這些國家大都剛剛經歷了國家重建,相對于社會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教授認為“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入流的過程,而入流的過程中,必須要由國家來主導”。
如果說60年前的大國更多的是依靠軍事實力作為崛起的杠桿,那么今天則是以綜合國力作為崛起的標志;如果說60年前的大國要的是帝國,那么今天的大國所要的則是市場,而作為市場體系的核心,金融市場就成為各種力量的焦點,本書的分析也就從金融角度來探討大國的崛起問題。
分析一國金融在世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基本上可以從該國貨幣的世界地位和國際金融中心是否坐落在該國兩個角度來展開。對于一國貨幣的世界地位,可以從我們都知道的貨幣的“鑄幣稅”上說起。鑄幣稅,也稱為“貨幣稅”,指發行貨幣的組織或國家,在發行貨幣并吸納等值黃金等財富后,貨幣貶值,使持幣方財富減少,發行方財富增加的經濟現象。這就說明,如果一國貨幣成為世界流通的貨幣,能夠取得世界貨幣的地位,那么單靠鑄幣稅這一個方面就可以獲得大筆的收益,更不用說貨幣流通帶來的貿易發達、資金流入等隱形經濟利益。簡單地講究是發行貨幣的收益。一張100美元的鈔票印刷成本也許只有一美元,但是卻能購買100美元的商品,其中的99美元差價就是鑄幣稅,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因此,可以通過一國貨幣的世界地位來判斷該國在世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
世界金融中心對一國金融和經濟的影響就更加明顯。金融中心作為資金和各種金融工具的集聚地,在促進一國經濟發展方面意義重大。而且金融中心往往能取得一些其它市場的定價權,對于維護該國經濟和政治利益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因此,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鞏固,是一個國家在世界金融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標志。
如果我們以金融這條主線再次回顧1500年以來的世界歷史發展,可以看出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國家金融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國在世界政治版圖上的地位,從阿姆斯特丹--倫敦--紐約的替換,也伴隨著荷蘭--英國--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的更迭;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德國的東山再起,也如影隨從般的顯現出東京、法蘭克福的身影,歷史長河為我們呈現出的這幅壯麗畫卷,無疑點出了金融對國家崛起的重要意義。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發達,固然有著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掠奪的功勞,但是,當我們站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從金融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國的興衰真可謂是“成也金融、敗也金融”。當時西歐各國多實行的是金本位制,一國金融實力(包括經濟實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國擁有的金銀的數量,這也是為什么當時西歐各國競相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限制金銀外流的原因。而西、葡兩國率先建立了強大的民族國家,并且通過地理大發現而在海外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掠奪了數量驚人的金銀等貴金屬,一時間兩國的國庫充盈,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但是,由于這兩個國家的統治者沒有運用這些貴金融來發展經濟,而是用作奢侈品的消費和軍費開支,也就是說這些貴金屬并沒有以貨幣的價值和流通手段發揮作用,而是僅僅作為財富的手段來出現,因此,當海外的貴金屬來源受到限制時,兩國的實力也就逐步走向衰落,被后來者所代替。
荷蘭被歷史學家譽為是第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海上馬車夫”的稱號足以概括其當年的輝煌與發達。荷蘭在金融制度上的創新,不但開創了世界金融領域的新篇章,也為其國家的崛起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荷蘭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來聚集資本,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壟斷了當時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比紐約的交易所早了三百年,資本市場由此產生;他們還率先創造現代銀行,并發明了我們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但由于受到“郁金香泡沫”的影響,阿姆斯特丹喪失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荷蘭也從此走向衰落。
英國繼荷蘭之后成為另一個稱霸全球的國家,“日不落帝國”就生動體現了當時英國在世界版圖上的地位。借助于工業革命,英國實現了經濟騰飛,并且在海外建立了面積廣大的殖民地;但是,英鎊成為世界通用貨幣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無疑使得英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英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再僅僅是商品的出口和軍事的占領,還包括金融的滲透和貨幣的控制,英國用金融這只“隱性的手”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政治,并收獲隨之而來的豐厚利潤,為大英帝國的稱霸提供了又一層保障。
19世紀末期,隨著第一次重工業化浪潮的興起,華爾街迅速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紐約取代倫敦,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而美元也通過二戰之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世界通用貨幣,美國在世界金融版圖中的領導地位得以確認,經濟獲得穩步發展,成為與蘇聯并駕齊驅的兩大超級大國。在紐約金融中心和美元全球通用的推動下,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引領了高科技的浪潮,幫助美國實現了從傳統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的轉型,鞏固了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并在蘇聯解體之后成為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霸權地位無人能敵。
二戰后,日本在廢墟之上東山再起,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推動。借助二戰后有利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工業產品出口遍及世界,金融業也隨之蓬勃發展,日元也成為世界重要的兌換貨幣,東京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金融中心,對外投資隨著金融實力的增強而日益擴大,隨之而來的國家實力也獲得了增強。
目前,世界金融市場已經形成了紐約、倫敦雙足鼎立,東京、法蘭克福、香港、巴黎群星閃耀的格局,金融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各國之間的競爭。出于對金融的重視,各國紛紛采取措施來加快本國金融業的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博弈日趨白熱化,這對未來各國國力的變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變數。
中國作為一個正處于上升勢頭的發展中國家,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發達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這需要創造良好的市場運營環境和基礎設施,緊密服務并依托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加強資本市場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建設等。通過多種措施,提高人民幣的可兌換性,并使其體現合理的價值;積極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力發展上海的金融中心功能,并且實現港、滬的合理互動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中國在世界金融版圖的地位,并以此帶動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擴大我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影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