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明的宿命(6)
- 第四次金融大爆炸
- 王德培
- 3318字
- 2015-08-12 14:21:45
一方面,此輪危機實際上是對發達國家過度消費、過度金融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徹底清算或修理,并非局部的市場震倉。這意味著經濟不可能再回到危機前的狀態,但對于未來是個什么樣,目前尚處于盲人摸象階段。另一方面,華爾街“自導自演”的金融危機更刺破了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神話,政府干預大行其道,經典的經濟指標越來越難以反映復雜的經濟態勢。為了應對危機,各國政府普遍“想當然”地采取了以政令為主導的補救和刺激措施,以至于在美國三季度3.5%經濟增長數據的背后,主要依靠的是“舊車換現金”,該計劃刺激的汽車銷量增長占到了一半左右;房屋投資四年來首度作出了正面貢獻,但也是由政府出臺的8000美元首次購房稅收減免計劃推動的;還有一個百分點要歸因于庫存水平的調整。而危機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投資“單騎救主”也早已不是秘密。這些推動因素都是暫時的,單憑向好的數字,無法讓人們對復蘇勢頭保持信心。
不僅如此,由于沒有從補市場失靈、阻止過剩蔓延的角度去看待危機,而是急于尋求經濟增長數字上的安慰,全球經濟正進一步陷入過剩及其連鎖反應造成的混亂中:資產泡沫、貿易保護主義幽靈、高失業率以及金融市場中的道德風險統統得以延續,甚至成為危機的替身。
說到底,此輪金融危機既有周期性、經典性,吻合市場經濟原罪——“過剩—蒸發”的內在邏輯,同時也具有百年難遇的顛覆性、非典型性;同理,走出金融危機也將呈現出經典與非典型的雙重特征。
在美國,這意味著首先要看金融有毒資產的清除狀況。次貸危機直接引爆了一場“既跨產品又跨邊境”的金融衍生品危機,全球有近65萬億美元的信用產品(CDS)受到嚴重沖擊。從貝爾斯登、美林等大的投資銀行的倒閉、銀行體系沖銷減記的程度看,有毒資產的清除剛剛過半。其次是看銀行而非投資銀行倒閉潮的底部。2009年上半年,由于債券和股票發行飆升,大型投資銀行再次興旺起來,但與此同時,這種燦爛景象卻未在商業銀行和零售銀行領域顯現:2009年11月1日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最大的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CIT集團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隨后又上演了美國中小銀行9家銀行同日關門的“盛況”。CIT集團破產說明美國中小企業時日艱難,而之后幾個月,隨著企業融資難、違約持續增加,信貸表現日益惡化,美國銀行業的底部遠未清晰。再者是看失業率狀況等。美國2009年10月失業率達到10.2%,創下逾26年來最高水平。美國經濟回暖并沒能帶動就業復蘇的現象,很可能意味著美國將面臨一種非典型的“失業型復蘇”,即服務業崗位的大量流失是此輪危機的主要特征,其背后或許映襯了美國經濟存在的人力資源外包以及低端制造業轉移等長期結構性問題。
在中國則首先看外貿。這是中國最為直接感受金融危機沖擊的領域,也是測試危機是否觸底的首要指標。雖然中國的出口已有所恢復,但并不穩固,預計仍將隨美國經濟的起伏而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其次是寫字樓。與住宅市場的火爆不同,作為衡量地區商業冷暖的另類微觀指標,上海寫字樓市場大打價格戰,供大于求的尷尬可見一斑。2009年,上海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從2008年初的5%已升至15%左右,有機構曾預計2009年全年租金將下調15%左右,并繼續在2011年觸底,亞洲金融危機時空置率曾一度跨越50%大關。再者是中小企業景氣度。吸納就業達90%的中小企業是經濟生活的細胞,細胞健康與否決定了經濟體的健康程度,但金融危機將中國大量的加工型中小企業拒之門外,“炒房炒股不加工”已成溫州資本的真實寫照,而4萬億元投資又將一部分實業型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可見,一邊是美國失業率高居不下、尚未來得及清算的有毒資產如鯁在喉,一邊是中國外貿難由自主、微觀活力釋放遇阻,危機遠未觸底。至于是否會有更深的探底,考慮到各國政府應對危機的速度和決心,其出現的概率并不高,而可能是危機被進一步拉長、壓扁、隱藏了,畢竟“頭痛醫頭”的做法只是緩解,真正的風險則被推后或轉移了。
金融危機長期化、扁平化、隱性化,這意味著沒有經濟秩序、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僅僅重蹈上一輪亞洲金融危機的經典路徑,如財政刺激、放開房產市場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走出的可能已經不大。然而,希望在于隨著互聯網的解構與重構、金融山寨化的蔓延、低碳以及體驗經濟的普及、城市網格化小趨勢化,現有的經濟方式如貿易方式、就業方式、融資方式、經營方式、消費方式等正呈現出種種非典型特征。例如,已開始積極拓展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以及技術和服務貿易的增加;居家辦公的宅就業或自由就業的涌現;產品消費服務化、智能化、體驗化……一方面,類似IBM、海爾這樣不賣產品賣方案的企業將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類似自助、互動參與等以精神體驗帶動物質消費的業態也將層出不窮;還有通過網絡做小企業、做大業務等。阿里巴巴在其10周年慶典上就語不驚人地宣布了未來10年的宏偉目標:讓1億人就業,給10億人供應產品,為1000萬家中小企業服務,提供10000億元金融信貸。顯然,當越來越多的、意想不到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乃至新就業模式悄然興起時,危機已過萬重山。
<;注解1>;: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注解2>;:期權是指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利,是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指權利金)后擁有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指美式期權)或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指歐式期權)以事先規定好的價格(指履約價格)向賣方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物的權利,但不負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稱其為期貨。互換,是一種雙方商定在一段時間內彼此相互交換現金的金融交易。)最為知名。國際互換和衍生工具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利率互換、匯率互換和利率期權交易的發行在外賬面價值達到286萬億美元(約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倍。
<;注解3>;:摩爾定律是指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1倍,性能也將提升1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而獲得的。“摩爾定律”歸納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等),創意、管理、文化、人才、技術、信息、組織等要素對企業的革新抓住了人們的視線,從而使資本的力量相對下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一出一進”,體現的就是從“資本”說話(1985年被董事會趕出)到“知本”說話(1997年因其管理、技術的無可替代而重掌大權。
<;注解4>;:中國傳統文化是樹根型文化,以封建禮教為特征,強調血緣關系和人情味,扎根于小農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和農業文明社會。它封閉、保守,且穩定性強,懼變求穩,安于現狀,研究歷史重于探索未來。
<;注解5>;:與“雙新”(新生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時代接軌的、面向未來的星云型文化,是像浩瀚的宇宙一樣,無邊無際、無常態、敢于碰撞、不斷選擇、善于學習和創新的新型文化。
<;注解6>;:一種暴風驟雨的模式,而非其他地方國有企業改制“逐家逐戶”推行的思路。2005年,蘭州240家市屬國有企業改制完成,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8萬名職工解除國有身份,一個原本龐大的群體一夜之間消失;2006年,33家外來投資者被引入,吸收投資40.1億元;2007年,該市在進一步規范企業股權結構的基礎上,開始重點培育15家企業上市。
<;注解7>;:五大投資銀行分別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貝爾斯登。
<;注解8>;: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分別為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和安永。
<;注解9>;:這一時期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歷史上稱之為“羅斯福新政”。
<;注解10>;: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于2009年6月29日提出建議,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