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英文第一版前言(2)
- 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
- (美)羅恩·徹諾
- 3288字
- 2015-08-06 12:46:50
20世紀80年代后期,摩根擔保公司卷入一股敵意兼并的狂潮。至少在此以前,它還最好地保持了歷史上的摩根文化——紳士般的禮讓和保守的交易。它作為聯邦儲備銀行和其他中央銀行的密友,仍然表現出一派老政治家的風范。相反,摩根士丹利游離得距其老祖宗最遠,從1935年到整個20世紀70年代,它一統天下的威力今后再也不會有哪個投資銀行能與之相提并論。它的客戶包括七個姊妹石油公司中的六個(海灣石油公司除外),美國十大公司中的七個。如此巨大的成功使其傲睨自若和虛榮諧謔。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位合伙人離開該公司加入了第一波士頓,這時,另一位合伙人向他"祝賀"道:"真是令人激動?,F在您將和一些二流客戶打交道了。"誠然,任何兩個競爭對手的客戶名單加在一起也趕不上摩根士丹利的客戶。該公司于70年代開始做廣告時,一家廣告代理商設計了一幅圖畫,畫面上是一道閃電刺破烏云,標題為:"如果上帝要融資,他也會找摩根士丹利。"對于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來說,這句話簡明地概括了它在宇宙中的地位。在1988年年會上,有人詢問該公司關于受限客戶的政策,帕克·吉爾伯特董事長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答道:"我們沒有受限客戶。"摩根士丹利曾得了個綽號:"血緣、智能和金錢"公司。它十分講究,要求各公司客戶與其建立獨家業務關系。如果客戶膽敢問津另一家公司,它們便會得到告誡:"那就上別的地方找銀行吧!"華爾街對這副"金手銬"也嘟嘟囔囔,但無論是華爾街還是司法部都砸不開這條鎖鏈。然而,各家客戶并不感到受約束,相反,它們對摩根神話趨之若鶩,以俯首帖耳、任其擺布為榮。在上市股票或發行債券時,摩根士丹利堅持要求只有它一家擔任主干行,并獨領風騷,將其名字光彩照人地印在募資碑銘的上端。這種神氣十足的派頭本身就是個聰明的廣告,它使得摩根士丹利成為"投資銀行家中的勞斯萊斯"。
今天,摩根士丹利占據了紐約市埃克森大廈中的16層。它從一個弱小的、文質彬彬的證券承銷公司起步,逐步成為令人目眩的大金融集團,這一歷程也勾畫出現代華爾街興盛的歷史。摩根士丹利一直是戰后金融不折不扣的帶頭人。有好長時間,人們一直認為雖然該公司獲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但是過于保守。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它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質變。從此以后,它面目全非,變得咄咄逼人。從前,它曾是華爾街最為保守的公司,可現在它卻違反了刻意堅持多年的禁忌,使一種極為粗野的金融方式顯得頗為體面。1974年,它進行了第一次現代敵意大兼并,就此主宰了那個蠻橫的世界(1989年初,它仍舊是美國頭號兼并顧問,據稱,同年上半年交易額達600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它使垃圾債券登上大雅之堂,積聚了高達12億美元的巨額專項基金,進行杠桿收購,成為20世紀80年代最富于風險的創舉。摩根士丹利竟然與公司兼并者為伍,震驚了華爾街。后來它又親自下水,購得40個公司的股票。十多年來,一家對此難以置信的商報驚呼:"難道這就是摩根士丹利嗎?"同時,它的股本收益率達30%,一直被列為上市證券公司中效益最好的。摩根士丹利的戰略決斷向來正確無誤。
摩根家譜中還剩最后一位,就是摩根建富,它是倫敦聲望最高的商人銀行??v觀其全部歷史,我們可以感覺到伊頓公學、鄉村別墅、紳士俱樂部和薩維爾街的成衣商號裁剪考究的氣息。該公司地處相當于華爾街的倫敦金融城,位于L形的大溫徹斯特街的拐角處,沒有懸掛招牌,為一面高大的飾有山花圖案的薄紗門簾所遮擋。大樓內部像私人宅邸那樣,有著曲折隱蔽的走廊,旁邊是一排以已故合伙人的名字命名的小會議室。
二戰結束初期,摩根建富的經營者是一群無精打采、心灰意冷的老貴族,因此,摩根擔保公司的人就將之譏稱為"上議院"(現在它高貴的董事會中還剩幾個騎士和勛爵)。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它主要為幾個受人尊敬的工業客戶發行證券,并極力試圖克服因成功而產生的懶惰和疲沓風氣。后來,像摩根士丹利一樣,它振作起來,一舉成為倫敦最強大的公司,專門從事氣勢奪人的企業兼并。像摩根士丹利一樣,它利用自己的聲望來盡量提高人們對其行為的容忍程度,從而成為倫敦金融城的紳士強盜。它作為20世紀80年代倫敦兼并市場上的一顆巨星,一掃曾將其作為典范的英國金融城的穩健作風。整個20世紀80年代,在倫敦的兼并大戰中,它總是名列榜首。到了1985年,在倫敦金融城六個最大的收購業務中,有四項收購業務都是摩根建富承辦的。后來,公司搞蓄謀控股投資的花花公子們肆無忌憚地操縱股票價格,釀成了一場吉尼斯大丑聞,這起丑聞號稱為本世紀倫敦第一,當事者為摩根建富兩個管理人員,瑪格麗特·撒切爾首相親自出馬,下令拿他們開刀。
這三家摩根銀行的歷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歷史。一百五十多年來,它們在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榮和股市崩潰中都首當其沖。它們經受了戰爭和蕭條、丑聞和審訊、轟炸和未遂暗殺?,F代世界還沒有哪個金融王朝如此穩定地維持著其顯赫地位。它的編年史就像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研究高額融資的風格、職業道德及禮儀規范上的變化。為使這個巨大的歷史畫卷井然有序,我們將其傳奇經歷劃分為三個階段。這一劃分框架主要適用于摩根各家公司,但我認為也大體適用于其他銀行。
1913年以前是皮爾龐特·摩根的領主時代。這時銀行家是經濟體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的話講就是"萬物之靈"。他們為運河、鐵路、煉鋼廠、航運公司融資,從而為新生的工業社會提供了資本。在那樣一個桀驁不馴的競爭時代,是銀行家解決了公司間的爭端,并組織了托拉斯來遏制競爭。他們作為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監督著大規模的工業發展。因為是他們在配置稀有的資金,所以他們往往比接受融資的公司更有勢力,日益掌握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由此產生了一代難以馴服的銀行家。他們的錢財如神話般滾滾而來,引起了公眾的恐慌,最后促成了一場政治運動,以控制銀行家過度的影響。
在小J.P.摩根的外交時代,私人銀行家們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搖身成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與各國的中央銀行平起平坐。摩根銀行家們這時變成了政權掮客和全球會議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們作為國王、總統和教皇的摯友,在華盛頓或英國白廳的嚴密監督之下從事外交活動。在國外,他們似乎經常成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國內,它們仍舊是各個公司"傳統的開戶銀行",但是這些公司盡管仍然算得上忠誠,卻越來越不需要強大的銀行家的幫助。摩根合伙人與客戶維持著排他的關系,因而享受一個高貴奢華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閑自得,不受現代標準的侵擾。
在戰后的賭場時代,銀行家們面臨著全球市場激烈的隱姓埋名的競爭,對客戶失去了控制。跨國公司此時壓倒了銀行家,在資本和金融技巧上與他們一爭高低。機構投資者,比如說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成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夠在各國籌措各種貨幣的資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著不利于銀行家的方向大大傾斜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每天都充斥著令人眩目的新聞報道:買賣一錘子就是十億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財團的歷史所表明的那樣,這一新型的金融攻勢,實在是銀行家虛弱的癥狀。隨著老客戶們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紳士銀行家們也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攬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盤。他們就在那殘酷無情的公司兼并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地盤,這樣一個世界挽救了他們,卻危害了經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時代,銀行家們已經拋棄了自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統治英美金融界的傳統。
本書的主題是,今后再也不會有哪家銀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財團那樣強大,那樣神秘,那樣富裕了。19世紀的羅斯柴爾德和20世紀的摩根所代表的那一切,在21世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再現。銀行家們不再能夠壟斷巨額資金,世界金融已經成熟,權力也已分散到眾多機構和金融中心?;仡櫄v史,往日的銀行世界——大筆的財產、豐富的藝術收藏、豪華的遠洋游艇以及與國家元首摩肩接踵、自視為君主的銀行家們,一切的一切,都從我們的視野中迅速地遠離了。然而,與一般的透視法相反,摩根財團離我們愈遠,其形象就愈加高大。
1989年7月
于紐約布魯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