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英文第一版前言(1)
- 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
- (美)羅恩·徹諾
- 2956字
- 2015-08-06 12:46:50
本書敘述美國銀行業帝國摩根財團的興盛、衰落和復興的歷史。也許再沒有別的組織機構比摩根財團更富于傳奇色彩,更充滿神秘氣氛,以及更讓人爭論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匯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處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嚴地主宰著美國金融界。華爾街23號這座低矮的建筑物,兩側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聯邦紀念館,入口在兩條道路的交點上,并無懸掛字號,表現出一副貴族般超然的氣派。我們的故事就緊緊地圍繞著這座輪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筑以及曾經踏上過其臺階的眾多總統、總理、顯貴和百萬富翁而展開。根據現已公開的資料,我們可以沿著他們當年的足跡,步入這家世界上最為秘而不露的銀行。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聯合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于1838年創辦于倫敦,后由摩根家族所繼承,遷至紐約后聲名鵲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兩位最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個復合式巨人——J.P.摩根,其勢力整整持續了長達100多年之久。他們父子兩人相貌酷似,都是禿腦門,圓鼻頭,鴨梨般的身材,這就使人們分不清誰是誰。對于欽佩者來講,這兩位J.P.摩根代表了正統的舊式銀行家,他們以言為約,以握手為印;對于詆毀者來說,他們是偽君子,欺壓其他公司,里通外國,誘使美國參與戰爭,大發不義之財。對于摩根的評價,從未有過中立之論。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前,華爾街23號是一個金融帝國及其外國前哨辦事處的總部。在百老匯街一側,坐在拉蓋辦公桌后面的是紐約的合伙人,他們還聯合了另外三個合作伙伴——倫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謂的費城分公司德雷克塞爾公司。其中摩根建富無疑勢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國倫敦——紐約的軸心,成為越過大西洋傳遞英美國家機密的郵局。在實行"新政"之前,"摩根財團"可指紐約的J.P.摩根公司;廣義上講,亦指全部合伙人這張無形的大網。
老字號摩根財團滋生出上千條陰謀理論,使好幾代愛揭丑的記者忙得不亦樂乎。摩根財團作為最顯赫的銀行,服務對象包括許多名門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爾特家族等。它避免與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諸多的猜忌。因為它的融資對象中有很多工業巨頭,如美國鋼鐵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這些公司的理事會,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恐懼,使大家害怕銀行勢力過大。早期摩根財團的性質似乎介于中央銀行和私人銀行之間。它曾經制止過幾次大恐慌,拯救過金本位,三次解救紐約股市,還仲裁過不少金融爭端。如果說除了唯利是圖之外它還關心什么的話,那便是它有一套特殊的本領,使人覺得其優質的服務確實應該一分錢一分貨。
摩根財團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乃是由于它與政府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古老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樣,摩根財團似乎滲透到許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之中,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意大利、比利時和日本。作為美國海外勢力的工具,摩根財團的行動具有十分廣泛的外交政策的意義。曾幾何時,當美國眼光偏狹、孤立于世之時,摩根銀行的海外關系,特別是與英國君主的關系,使其性質變得模棱兩可,它究竟效忠于哪個國家引起了人們的質疑。老一代摩根合伙人是金融大使,其日常工作與國家事務密不可分。即使在今天,與其他銀行相比,J.P.摩根銀行與各國中央銀行的關系也許最為密切。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瓦解了這個金融帝國,因為該法案在經營存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和發行銀行、債券的投資銀行之間豎起了一道高墻。
1935年,J.P.摩根決定繼續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分離出摩根士丹利這一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從資本到人員都來源于J.P.摩根公司,所以,幾十年來,清楚地表現出與其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擁有共同的祖先。它們有許多共同客戶,保持著家族般的感情,既不拘禮節,又有活力。然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不禁止J.P.摩根持有一家海外證券公司的少數股。1981年之前,它持有摩根建富三分之一的股權。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會看到,這三家摩根公司在新政結束之后很久,其作用仍然相當于昔日一統的摩根大財團。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它們甚至考慮過重新聯合起來。今天,這三家公司沒有正式聯系,相互之間競爭激烈,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倫敦和紐約對金融業放松管制之后,鏟除了規章制度上的障礙,這三家公司便爭相提供類似的服務,于是沖突便日益增加。人們往往只知道三個摩根公司的名字,而對它們的業務甚感困惑。它們所進行的銀行業務與標準的零售銀行業務大相徑庭。在這里沒有出納員的隔離式柜臺,不發放消費者貸款,不進行抵押。相反它們的銀行業務繼承了歐洲古老的傳統——批發銀行業務,服務于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因為它們實行高額融資,所以養成了謹慎的工作作風。它們避免設立分行,極少懸掛招牌,直到最近還不肯做廣告。它們的戰略是使客戶感到自己獲準參加了一家私人俱樂部,摩根銀行的賬戶就相當于貴族社會的會員卡。
老一代摩根財團最正統的繼承者是J.P.摩根公司,亦以其商業銀行子公司的名字稱為摩根擔保信托公司。J.P.摩根公司的世界遠離大通銀行或花旗銀行之類凡夫俗子的塵囂,它用皮革軟椅、座鐘和擦得錚亮的黃銅燈具吸引著富人。他們在私人餐室里舉行各個賬戶的周年紀念,而客戶們收到的紀念品則是雕版印刷的菜單。摩根銀行不會隨便讓任何人的金錢玷污它的白手套。另外,很多儲戶也將公司的關系網一并帶來。雖然銀行不愿透露精確數字,但它吸收個人存款時要求至少有500萬美元,偶然才會屈尊降至200萬美元,作為特殊照顧。摩根銀行是早期美國資金儲存的最重要的機構。
雖然私人賬戶給摩根銀行蓋上了迷人的印記,但其產生的利潤僅占一小部分。銀行的業務集中在藍籌公司和各國政府,以及組織大額信貸、發行證券、買賣外匯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銀行曾夸口說,美國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6家都是它的客戶,并暗示剩下的4家中有兩家不夠資格,因而被拒之門外。至于個人賬戶,它從來不想顯得過于熱衷,它不是到處設辦事處,而寧愿讓客戶到這里朝圣。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其海外前哨辦事處:要想見到摩根銀行家,里昂的商人就必須到巴黎,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商人就必須到倫敦。即使在今天競爭愈發激烈的世界上,J.P.摩根在一國設立辦事處超過一個的情況也十分罕見。一百多年以來,這一經過反復驗證的傳統模式所獲得的回報是相當可觀的。在1987年股市崩潰的前夕,J.P.摩根公司是美國要價最高的銀行。雖然按規模講,它僅屈居第四位,但按股票價格計算,其價值為85億美元,超過了花旗銀行。盡管J.P.摩根的子公司摩根擔保信托公司為拉美40多億美元的債務所困擾,它仍不失為美國唯一一家信用評級為AAA的大銀行。20世紀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它的股本收益率在所有銀行中最高,利潤僅次于花旗銀行,而資產卻僅相當于花旗的一半。它作為美國主要的信托銀行,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經手證券達650億美元。人們稱贊它"無論以何種尺度衡量,質量都是第一","對很多人來說完美無暇"。雖然頗有一些重大失誤和互不關聯的丑聞減弱了這種夸張的說法,但這種論斷一般說來仍然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