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泄氣,想想又瞎、又盲、又聾但一生過得充實快樂,著書鼓勵無數人的海倫·凱勒。
——哈佛格言
拒絕抱怨訓練營
抱怨是一種消極的行為方式,它表達的是消極信息。抱怨給生活貼上負面的標簽,從而讓心態變得消極。抱怨之后非但沒有輕松、釋懷,反而會使心情更加灰暗、更加抑郁、更加沉重。因此,當我們心生抱怨時,不妨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自我調適:
1.想抱怨的時候吃塊口香糖。停止對一件事情抱怨的最好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心煩意亂,想抱怨時,不妨趕緊吃塊口香糖,占著嘴巴的同時也讓負面情緒在口香糖的泡泡中被吹走,心里也就自然不想再繼續抱怨了。
2.想說“我沒有”的時候,趕緊換成“我有”。抱怨的時候,人往往只會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我沒有她漂亮,我工資沒有她多”這樣的話只會讓你對自己更失望。此時,不妨試著把“沒有”變成“有”,想一下你擁有的東西,你的心理就會適當平衡一些,進而恢復生活的斗志了。
3.心情不好時,到水邊去散散步。研究指出,因為人在嬰兒時期就置身在羊水中,所以人與生俱來就是親水的。
煩惱來臨想要抱怨時,不妨到水邊去散散步,放松一下身心。即使煩惱再多,在綠樹流水的環境中,你也能暫時拋開一切,為自己“偷”得片刻悠閑。
4.周末去吃一頓大餐。吃一頓大餐的美妙之處在于,不但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還能讓你感覺自己受到了特別禮遇,心情也會不知不覺地變好。這時候,即便你還有抱怨,也不那么想說了。
5.一有空閑就鍛煉身體、吃喝玩樂或看書。讓自己忙起來,這樣你就沒有時間抱怨了。但是如果你忙不起來的話,那就讓自己多參加鍛煉,多出去玩,或者多看書等,從書中發現另外一個世界。
6.對每個幫助自己或沒幫到自己的人都說“謝謝”。
很多時候,別人是沒有義務為你做任何事的,人家不做是本分,做了你就應該心懷感恩。擁有這樣的心態,你就能慢慢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抱怨不如改變
抱怨往往都是來自錯誤的心理暗示,也就是消極的心理暗示。總是抱怨的人看待問題很消極,認為生活不美滿,與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抱怨情緒便由此產生。
太多的思想家和教育者一再強調不抱怨的重要性,但他們卻沒有明確指出,不抱怨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可以通過自我暗示修煉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狀態。
哈佛大學的一名畢業生,畢業后的生活十分糟糕,為此他懷疑自己的能力。在紐約聽著名心理學家墨菲講了幾堂心智科學的課之后,他對墨菲抱怨說:“我一生中的每一樣事情都亂七八糟的。我失去了健康、財富和朋友。每一件事情一碰到我,就會出毛病。”墨菲告訴他:“在你的想法中,應該先建立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的潛意識,它會用無限的智慧引導你,使你在精神、心智和物質各方面,都朝著好的方向走。然后你的潛意識就會自動地在你的投資、決心等方面給你睿智的指導,并且治好你的身體,恢復你心靈的和平和寧靜。”
墨菲為這位哈佛畢業生建立了前提,其實是為他提供了這樣一種暗示的方法:“無限的智慧在各方面引領、指導我,我會有健康的身體;調和的定律在我的心靈和身體方面發揮作用,我會有美、愛、和平和富足;正確行動的原則和神圣的意旨,將控制著我的整個生活。我知道我的前提是置于生命永恒的真理之上,而我更知道并且相信我的潛意識,會根據我意識的想法的性質而產生反應。”
過了不久,這位哈佛畢業生寫信告訴墨菲:“一天有好幾次,我都會帶著愛心緩慢而靜靜地重復著前面的幾句話,知道這些話會深入到我的潛意識中,而結果必定會跟著出來。我非常感激你跟我的談話,而我的生活及各方面都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了。這種辦法真有效。”
確實,有什么樣的心理就有什么樣的人生,人的能力、理想、愿望等無一不受著他的心理支配。積極的暗示產生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又會讓人們積極地面對一切。
不同的心理暗示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我們大多數人的境遇,既不是一無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什么都好、事事順利。這相當于在沙漠中的半杯水,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告訴自己:“嘿,真好,還有半杯水呢。”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卻讓自己垂頭喪氣:“唉,只剩下半杯水了。”
顯而易見,前者必然會以樂觀的心態接受那半杯水,懷著積極的心態穿越沙漠;而后者往往會抱怨自己命苦,生活不公平,從而失去了走出沙漠的信心。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而這個自我意識,就是我們提到的心理暗示。
抱怨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暗示,它使人們對事情產生消極的思想。與其在困難的環境中自怨自艾、駐足不前,或是一味地抱怨命運不公平,倒不如去嘗試墨菲教給那位學生的方法,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心理暗示,讓生活的各方面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即使在糟糕的境遇中也能否極泰來。
【心靈透鏡】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住著一個小人,你告訴他好的信息,他就會照葫蘆畫瓢做出正確的、積極的行動,從而改善你的現狀;你告訴他壞的信息,他就會消沉低落,失去斗志。因此,多給自己好的暗示吧,你的生活會因此而改變的!
【24小時心理課堂】
約瑟夫·墨菲(1898-1981),哲學博士、法學博士、心理學家,是挖掘人類潛能方面的權威人物。他花了近五十年時間,在世界各地講學、著書立說,講述人生的法則和生命的內在含意。他的“心想事成法則”一經發表,便在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他最知名的著作是《潛意識的力量》,此外,他還著有《想有錢就有錢》、《易經的秘密》、《內在的賺錢能量》等。
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大學
《孟子》中寫道:“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告訴我們:哪怕此時命運多舛,窮困痛苦,都無需抱怨,因為上天是想要磨礪我們的心性,使我們更加堅強,以活出有作為的人生。
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貧困家庭中。父親是宮廷唱詩班的歌手,卻整日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男孩自幼表現出了對音樂的天賦,這讓他的父親產生了要將他打造成音樂神童的強烈愿望。他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就逼迫他練琴和演出,稍有不如意就毒打他。在男孩的記憶中,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父愛。清貧的家庭、殘暴的父親、不惹人喜愛的外表,這一切組成了男孩不愉快的童年。
他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有一個善良慈愛的母親,但她卻在男孩17歲的時候去世了。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男孩的肩上,但他卻沒有被命運的障礙牽絆住前進的腳步。他繼續跟很多名人學習作曲,終于贏得了他在音樂上的首次成功。可是,命運又一次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耳朵變聾了。就像劍客失去了手臂一樣,他的生活陷入了一片絕望之中。
他沮喪過、絕望過,為此放棄到王宮去聽他喜歡的音樂會,因為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認為一個聽不見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但是,他在短暫的消沉后,又重新振作起來,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于是,他用一顆火熱的心戰勝了命運的不幸,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
這個人就是貝多芬。他一生的命運曲折坎坷,但他沒有被命運之網束縛,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仍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經久不衰的音樂作品。也正如他所說:“我只希望自己能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音樂,然后像個老頑童一樣,在各位體面的先生面前了解塵世上的事。”
人的一生,難免會經歷迂回曲折、坎坷不平,但這就是現實。有些人遭遇不幸,就會把自己當做失敗者,整日嘆息著人生,讓別人覺得自己好似瓷器一樣容易破碎。而當看到周圍的人做事順利時,心中就會更不平衡,嫉妒憤恨之心也會隨之而來。殊不知,正因為命運與因果報應法則才交織成了人生,而遭遇苦難或是考驗時,最后的結果完全取決于人們的態度。
我們要摒棄掉感性所帶來的煩惱,不要總是杞人憂天、自憐自艾。我們要以成熟的心態與命運抗爭,戰勝困難;再不順的命運也要用率真的心去面對。當改之事就在今日立即改正,即使我們無法解決,也不要因此而憤憤不平,用寬容來回報命運的不公平,用仁德來回報怨恨之心。
與其整日抱怨命運不公平,抱怨自己不幸運,不如正確地評價自我。遇見困難時,要警惕自己的抱怨憤恨之心,多提醒自己,抱怨再多也是無用的,并且增加信心,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的一切,以一種不斷挑戰自我、永不屈服的心態面對命運為我們設置的障礙。這樣才能讓我們掌控自己的命運,讓未來的路越走越寬。
【心靈透鏡】
當生活中充滿了坎坷,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時,不妨問一問自己:“是不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果自己實在無法看清自身的缺點,那就找家人或朋友來指出自己的缺點,并及時改正。在這段時間里,盡可能地不要抱怨,因為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只會讓心情越來越糟糕。從自身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扭轉坎坷的命運。
【24小時心理課堂】
自我寬恕定律是指我們對于自己的錯誤、缺點總是可以很輕易地原諒,而對于別人的卻不行。正是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習慣于抱怨別人,而不愿意從自身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