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武術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影響
一、中華武術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華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來華夏大地各民族在勞動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發展并完善的,具有鮮明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博大精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中華文化豐富的養分,具有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獨特、豐富的攻防技擊技術為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世界、人生哲理、審美情趣等文化特性;它具有完整、科學、獨特的文化體系,其中浸透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
中華文化的修習途徑很多,人們可以從任何一門學科入手,通過不斷的修習和實踐深“悟”其中之“道”,從而獲得中華文化的真諦。其修習途徑大致可劃分為文修和武修兩大類。中華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修習與傳播來完成的。歷史上的許多大家均十分注重文武雙修,講求文治武備。因為在中華武術文化中,倡導人們修習和養育的是一種“內圣外王”的“浩然之氣”。以此作為門徑進而通盤理解中華文化的全貌與核心。此即所謂“以武修道”。可以說中華武術是現代人修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絕好切入點,這也是中華文化中最獨具特色的部分。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支脈,中華武術文化同樣是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子孫對世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它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的內容,為世界人民提供永續享用的精神養分。
(一)中華武術文化的哲學特性
中華武術文化不同于一般的體育和競技、搏擊運動文化,她是具有完整哲學理念的獨特文化體系,涵蓋從生命原理與實踐、人體結構、心理學、中醫學、美學、養生學、倫理學、心理學、天文學、宗教學、兵法學的理論精髓一直到武器的具體應用。
武術文化的哲學和思想直接取自于中華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項具體實踐。它遵守儒家的率性明德、中和養氣之說,“神勇兼備”思想和“仁愛”倫理道德法則,具體應用了道家的“道論”、“氣論”和“天人合一”的認識論和“物極必反”、“守靜致柔”、“以靜制動”、“后發制人”的方法論思想,以及釋家的禪定參悟等思想;也吸納佛教“靜心為本”、“修忍修慧”的思想和道教“陰陽相濟”、“形神兼修”的世界觀和行為法則。可以說是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的具體應用與實現。
(二)武術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武術文化具有十分鮮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從武術文化的地域發展來看就是多元的。她依托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獨立發展出具有地域色彩的不同流別,可謂派別林立,有所謂“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也有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等以地域劃分的拳種。從仿生角度來看,還有猴拳、鷹拳、螳螂拳、鶴拳、蛇拳、虎拳等眾多的不同象形拳門派之別。從使用的兵器器械來說,更是琳瑯滿目,僅主要類別就分有單器械、雙器械、長器械、短器械和軟器械,以拋擲彈射類兵器等。全國正式在冊的武術拳種就有129個。其適用對象也是不同個體、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和不同階層,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
武術的修煉形式、方法及形體表現也是豐富多彩的。有競技對抗性的技擊、散打、推手和兵器對抗等,有各類功法、拳法、套路、技能、器械的修煉和表演等。
(三)武術文化的民族性
中國武術的拳種、流派和練功方法世代相傳,在民間的傳衍過程中,習練者從入門到出徒,再到收徒傳藝,始終都沿襲著本門本派的清規戒律。正因為如此,中華武術文化才有了它特有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因為有了民族性,武術才能被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完整地保留下來。
武術是用身體運動來保存文化和表現文化的,因為它有了不可逾越的民族性,所以才能很好地表現出本民族文化傳統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才具有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過去,武術一直在小范圍里互相傳授,而且還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傳統形式,因為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沒有文化的互相滲透,而且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怎樣起勢怎樣收勢,都要按照要求不得有半點馬虎。武術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正是因為受到了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慣、經濟生活、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才形成了符合該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特征。
(四)武術文化傳承中的變異性
武術在歷史的長河里,經歷了無數劫難,在坎坷中為了保存自己,它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掩護偽裝自己,這樣就產生了各樣的宗教組織,隨著宗教的滲入,武術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生存環境等因素都發生了變化,相應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特征也就發生了變化。
武術,是實用性搏斗形式和表現性舞練形式的套路運動,這是武術特殊的表現形式。套路的素材從格斗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以意識主導動作,使“內意”與“外形”達到高度的統一,而內在的意識是隨著外部的環境變化而轉變的,外部的形態更是隨機應變的,在中國古代的易經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武術是最能反映這個思想意識的了,“不通則變,變則通……”
當外來文化涌入這個古老文化時,隨著商業、新興工業的發展,經濟、文化生活的改變和高科技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曾顯威稱能的武術技擊,被槍炮取代,武術的實用性消失了,武術順理成章地由實用性的“擊”向娛樂性的“舞”發展過渡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武術,作為民族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民族生存中智慧的結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并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消亡,相反,它在社會向前發展中不斷吸取豐富的營養,完美地充實其表現形式和內容,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開拓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又使它自身繁衍出能成為現代人的文化娛樂、健身益壽的一種體育運動,也就是隨著功能的轉變,武術的一部分也將由原來的純粹搏斗技擊轉變成了一種具有搏擊特色與內涵的健身自娛的運動形式。
二、武術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影響
(一)武術與中國哲學
中國傳統哲學是從中國人看待和處理天人、道器、人際、知行、價值等問題的傳統思想觀念中歸納出來的一門學問。它以《易經》的“陰陽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性、博大的系統性、鮮明的主體性。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在其產生、發展和完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并吸取和借鑒哲學原理和用語,使武術理論和技法體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哲學的色彩。以拳種為例,太極拳與老子“重柔主靜”思想相通,要求動作柔緩圓活,強調“以靜制動”。八卦掌以易理為拳理,要求“以動為本,以變為法”,強調“拳禪一體”等。以拳式動作為例,武術動作要求意、氣、勁、形四者和諧統一,一動俱動、一到俱到。這種“內外合一”的整體運動規律,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觀念。武術動作的運動路線和節奏多表現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開先合、欲起先伏、欲急先緩、欲重先輕、欲緊先松等。這種從欲達方向的反向著手開始動作的表現方法,可溯源自《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思想。另外,行拳換勢時要“動中求靜”,定勢時要“靜中求動”,運動追求“剛柔相濟”,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這種既要細確事物對立雙方,又強調對立雙方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技法要求,是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在武術技法中的運用。從各拳種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各家拳術都是先有了技術體系的基本雛形,才在其技術特征的基礎上,借助哲理來闡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來規范拳技,指導實踐,并借用哲學名詞命名于拳派和拳式,比附某身體部位。這類“借助”和“借用”的逐步發展和積累,奠定了“武術哲學”的框架。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武術哲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拳家無極說、拳家太極說、拳家兩儀說、拳家陰陽說、拳家剛柔說、拳家四象說、拳家五行說、拳家八卦說、拳家先后天說、拳家天人合一說、拳家自然說、拳家神形說、拳家體用說,從而形成了武術哲學。武術哲學的形成,使中國傳統哲學又多了一個分支。
1.“陰陽”辯證法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陰和陽是宇宙萬物最基本屬性,是古人對自然界想到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的對立雙方,以及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種因素的抽象概括。《易傳》一書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恒運動屬性的同時,還著重探討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認為一切運動都源于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相互作用。《易傳·系辭》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就是說,無論春夏秋冬的循環推移,或是晝夜明暗的交替,無一例外地產生于陰(柔、月、寒)陽(剛、日、暑)的相互作用,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處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中生長、變化;若陰陽一旦毀滅,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也就不復存在。在此基礎上,《易傳·系辭》中明確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乃是世界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世界萬物的生成、變化,無一不是陰陽相擊、變化的結果。古人運用陰陽學說創立了中華傳統醫學、中華養生學及武術基本理論。醫學上運用陰陽變化規律的理論調治百病,武術則用陰陽來論技和指導強身健體。
根據陰陽原理,在武術傳統養生理論中,依據陰陽所反映的自然屬性,結合武術的技法理論,將技法運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如“陽”代表著動態的、向外的、向上的、進取的、積極的、剛硬的特性,以及“陰”所代表的特性,以陰陽來解釋技法。論身體,正面為陽,背面為陰;論運動,動態為陽,靜態為陰;急快為陽,緩慢為陰;論方向,進出為陽,退入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論勁力,剛勁為陽,柔勁為陰,實勢為陽,虛勢為陰;論攻防,攻為陽,守為陰等。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陰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屬性。《素問·生氣通天論》稱:“生之本,本于陰陽。”所謂“本于陰陽”,一方面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陰精”和“陽氣”的矛盾運動,一方面則是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它的一切組織結構均可劃分為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
尤為可貴的是,中華養生理論所理解的平衡并非一種絕對靜止,而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特殊運動形式。《素問·六微旨》中就提出了“升降出入,無品不有”的觀點,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的平衡都是運動過程中的一種相對靜止狀態。
不僅如此,武術家還強調以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為武術技法的基本原理。依據此理論,武術家們要求做任何一個動作時,都要注意主動肌收縮(陽)與對抗肌舒展(陰)的有序配合,這樣陰陽統一一體,動作才會協調靈便,動作的高低起伏、急緩快慢、剛直柔圓才會對立銜接,有層次感。
2.武術文化中的系統論——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形態的基本物質。五行學說就是用上述五種基本物質來解釋世界構成的一種具有古代樸素辯證法因素的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先賢認為宇宙間的許多事物都具有五行屬性,并對五行做了相應的歸屬:凡有寒涼、滋潤、向下、靜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之于“水”;凡具有溫熱、升騰、昌茂繁盛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之于“火”;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之于“木”;凡具有肅殺、潛降、收斂、清潔等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之于“金”;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之于“土”。
古人將自然界千變萬化的事物采取類比方法按其不同性質、作用納入五行的屬性:

五行學說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以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的觀點來探索、闡釋復雜系統內部各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在此基礎上體現出來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調控機制。“五行相生”,就是指某一事物對它事物的促進、助長和滋生等積極作用,作用的順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則是指某一事物對它事物的抑制、約束等消極作用,作用的順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所以對于其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聯系。以“金”為例,它與“土”之間為“生我”關系,與“水”為“我生”關系,與“火”為“克我”關系,與“木”為“我克”關系。在古代哲學家看來,正是事物內部結構的這種相生相克關系造成了該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性運動,而正常的循環性運動則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要前提。
五行學說是反映“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整體觀的主要模型之一,而五行六氣則是其基本內容。中醫學運用五行六氣來解釋人體生命過程機理并診斷疾病;武術和氣功學運用此闡釋養生原理,指導練習實踐。幾千年來,中醫學、中華武術、氣功學的豐富實踐,又不斷發展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內涵。因此它們有關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與源于天文、地理的五行六氣論在本體上有所不同。
五行六氣原本是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總結。在古人看來,天體的運動歸根結底是以太陽的運動為主宰,五行的運動是以六氣為主宰,是大地上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與天體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星陣相對應的運動。六氣包括天氣陰陽六氣和地氣陰陽六氣。天氣陰陽六氣指的是三陰(蕨陰、少陰、太陰)之氣和三陽(少陽、陽明、太陽)之氣。地氣陰陽六氣則指風、濕、寒、熱、燥、火。人是天地的產物,以五臟適應天地之五行,以六腑藏天地之六氣。
“五行”說在古代被運用得很廣泛。統治者視之為治理山川國家的法則;兵家以它論述勝負因素的相互關系;醫家把五行與人體內外、自然環境結合起來觀察病理變化,辨證施治;拳家以五行結合拳勢、人體,用以解說拳理和鍛煉方法。概括起來:一是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某些基本拳勢配為五行內容(太極拳以此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配作五行);二是以五行結合人體臟器而形成內五行(肝、心、脾、肺、腎),以五行配五體(筋—木、脈—火、肌肉—土、皮毛—金、腎—水);三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解釋拳勢的攻防作用,即以相生相克的辯證關系來說明拳勢中相互制約的關系。這都說明了傳統哲學對武術的指導,以及依靠傳統的思想習慣而形成的特定的武術文化的內涵。
3.三才學說
按中國傳統哲學理論來解釋“三才”,是指天、地、人。三才之道指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人道仁義。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風;人有三才:精、氣、神。它不僅突出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還被運用于武術理論中,用于解釋武術中的一些基本技用方法。某些武術家借用三才比附人體頭、手、足,并引申為上、中、下三盤。也有指認的“三體”:氣體,人身中的真氣;液體,人體中的津液、血液;固體,人體中的五臟六腑、筋、肉、皮、骨組成的身體。
從這三方面看,武術家們用“三才”來解釋和聯系武術的技術技法內容,也反映了對陰陽、八卦的具體運用和發展,闡明了陰陽的多層次性和普遍意義。如果說,“三才”是用來說明天、地、自然與人的密切關系的,那么陰陽就是用來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準則。由此看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論就在于人的行為與天地、自然規律相和諧而構成的健身原則之一,就是要表明人體的運動以技術技法為內容,以自然規律來影響健體強身的各種活動,才能稱為“天人”和諧,這才是中國武術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原理,這是中國武術養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中國武術中“天人合一”觀的形成,可以通過“三才”學說得以具體體現。
4.八卦學說
古之圣人“觀變于陰陽,而立卦”。八卦是“易”的基礎。《周易·系辭》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儀和陽儀。八卦包括卦名、卦畫、卦象。
拳家依據卦的這種象征作用,以拳勢比附卦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卦配象。拳術中八卦象征人體部位。乾—頭、坤—腹、震—足、巽—股、艮—手、兌—口、坎—耳。
二是以卦性立象。如八卦掌以卦立象,由于乾卦為剛健之性,孫祿堂認為獅性最勇最烈,故以獅性為乾卦,作為“獅子掌”的取名。
三是以卦形喻象。拳家以坎卦形成外虛內實之象,故內功拳家以小腹為坎,要求小腹飽滿,即其中腎水足、丹田內氣足。
四是以卦的方位名象。如太極拳理論解釋基本八勢,“夫棚、捋、擠、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
5.“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天人關系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古代思想家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認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
在哲學領域中,關于天人關系的見解,對傳統養生文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一方面是由于養生學直接以人體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傳統養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學作為其深厚底蘊。
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黃帝內經》中明確地提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界的統一關系。《靈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出,人亦應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些論述都強調了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人體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并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
俞琰在《周易·參同契發揮》稱:“夫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二氣則運動乎其中,一升一降,往來不窮,猶橐龠也。人受沖和之氣,生于天地間,與天地初無二體,若能悟天地之妙,此心沖虛湛寂,自然一氣周流于上下,開則氣出,闔則氣入,氣出則如地氣之上升,氣入則如天氣之下降,自可與天地同其長久。”這正是“天人相應”的哲學觀念在傳統養生方法的創立基礎,“天人相應”的觀念為傳統養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哲學依據。
在傳統的養生理論中,陰陽五行學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這種學說的產生,恰恰是以“天人相應”的觀念作為自己的哲學依據的。所謂“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營養一身”,實質上正是“天人相應”哲學理論在人體陰陽學說中的具體展現。這一點《素問·天元紀大論》則講得更為透徹:“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中華養生理論的產生和完善是與“天人相應”的哲學觀念息息相關的。
中國武術依靠傳統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學說,即“天人合一”說,來解釋武術的天人相類的傳統思想,認為“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天人關系就是大宇宙與小宇宙的相互關系,充滿小宇宙的陰陽二氣與周流于大宇宙的陰陽二氣相互通融,“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即指“天人相通”。大宇宙的氣化運動能引起小宇宙的氣化運動,此所謂“天人感應”。由此,以天人相通和天人感應為基礎的天人合一,可以說成是“身宇合一”、“物我合一”、“內外合一”,具體表現為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即重視人的一切生命活動要適應和順從天、地自然的變化。進一步說,無論練拳和使藝皆強調符合自然變化的規律。如四時運轉、晝夜更替、以及一切自然現象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
武術是人體的運動,人體自身的運動和宇宙的自然運動是緊密相連的,要達到武術的目的,就必須要和宇宙自然運動統一、一致。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是武術的主要原則。傳統武術練功十分注重按照自然界四季和人本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化。只有順應四季的變化,讓主觀順應客觀,才能提高鍛煉效果,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就會招致損害身體的健康。如形意拳理論中非常重視練拳與四時的關系,強調順乎春、夏、秋、冬四季發展的自然規律。春季象征著大地的蘇醒,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植物經過嚴冬冰霜的摧折,開始萌芽。所以在春天練拳時,應注意內氣、內勁的煥發,發勁宜柔,使筋絡漸漸舒展。夏天溫度升高,陽光充足,植物生長旺盛,生機勃勃,一片盎然。對人體來說,此時的肌肉、筋骨有力,練拳時發力不易受傷。秋季是植物由旺盛走向衰落的時節,果子成熟而氣候由熱濕變得干涼,日照短、不充分。這時練拳“則應少發暴力,內收勁力”。冬季氣候轉寒,冰霜雪雨,一些動物、植物終止了生命,光照時間最短,夜長晝短。練拳時應深藏勁力,不可急發暴力。
利用“天人合一”思想理論,武術家們在大自然尋找無窮奧秘,大自然更賦予了武術家們不少的靈感。他們從自然生態中受到啟迪,創編出了許多模仿動物的拳種,這些拳種以動物名稱命名,如虎拳、猴拳、螳螂拳、鷹爪拳等。這些拳種把飛禽走獸的形象、動作融入拳術的一招一式中,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象形拳,從而大大豐富了武術內容和表現形式。
(二)武術與兵家
武術與兵家也具有水乳交融的關系。武術與軍事可謂同源之水、同本之木,這是由二者有著最本質的共同特征——攻防格斗技擊術所決定的。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促進不僅表現在技擊之術上,如兵家練兵多采用武術的練習內容,同時軍事戰爭又促進了武術技術的提高,這種滲透與促進更多地反映在戰略戰術等基本理論上。如“知己知彼”、“兵之情主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戰略戰術思想,即使在當今的軍事戰爭和武術競賽中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武術與傳統美學
武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從生活中捕捉美的形象、美的動作、美的節奏、美的情感,不斷地從舞蹈、體操、戲劇、雕塑等造型藝術中吸取精華,從而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武術美。武術運動具有許多美的內涵,從項目來講,既有太極、八卦等拳種的連貫圓活、灑脫飄逸的陰柔之美,又有長拳、翻子拳等的勇猛、頑強、氣勢磅礴的陽剛之美;從技術上講既有以柔化剛、避實擊虛、給人以圓潤飽滿之美的柔勁,又有疾風暴雨般的沖拳、彈腿給人以力量之美感的剛勁。總之,武術既有和諧的優美,又有崇高的陽剛美。武術美是通過實戰搏擊動作的攻防實效性和套路運動的藝術性表現出來的。武術美的審美形式有:形體美、技藝美、神韻美、武德美、名詞術語美。
1.形體美
拳術、器械、套路的練習對手、眼、身法、步都有嚴格的要求,技擊練習對力量和時機的掌握的要求,都有利于塑造運動員的形體美。形體美是由姿態美、身體美、服飾美組成。同舞蹈、體操、戲劇一樣,武術也同樣有造型藝術美的方面。如長拳的舒展大方的動作,站如松,立如雞;象形拳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動物的千姿百態;技擊比賽時,重如鐵、快如風的搏擊等,這些武術演練者的優美的姿態、漂亮的動作,構成了一幅幅靜態和動態的藝術造型。武術運動員的身體美是通過健康的身體、強勁的體魄表現出來的。顏色協調、精美合身的民族服裝和裝飾,器械的彩綢,以其色彩特定的美感,喚起人們對武術服飾典雅美的審美情趣。
2.技藝美
武術技藝美,是與拳術、器械、套路的技術結構特點和習武者演練時的技術發揮相聯系的。拳術和器械的演練,反映出習武者的創造性、藝術性和獨特性,以及拳械的風格特點,能充分地體現武術的技藝美。武術的技藝美,又包括技巧美、對比美、動態平衡美等多種審美因素。以小力打大力、四兩撥千金、以短勝長、以柔克剛的技巧中,會感受到武術的技巧美。從動靜相間、剛柔相濟等“反向相求”的技法中,會感到對比美。從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時求運動的運動中,會感受到動態平衡美。在技擊搏斗中,運動員表現出來摧枯拉朽、無堅不摧的力量;掌握稍縱即逝的戰機,虛實真假戰術的應用所表現的智慧,這些都是美的外在表現。
3.神韻美
在激烈的技擊搏斗和高速的套路演練中,招法千變萬化,同一動作力量幅度的變化,運動起來,快如疾風閃電,緩如雄鷹翱翔,重如鐵,輕如葉,這些強弱、快慢、輕重、剛柔等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產生明快的節奏,使人賞心悅目。武術運動有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是,它形神兼備,以形傳神,也就是通過各種動作反映運動員心、神、志的活動,在靜態和動態中塑造出剛毅、雄健、勇猛、靈巧、優美的形象,以及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同樣有一股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充滿了神韻美。
4.武德美
習武者有遠大理想和信念、高尚的品德和修養,并且尊師重道,講究禮儀等,構成了武德美。歷史上有多少武林志士戍邊守關,抗擊外寇,匡扶正義,為國捐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頌歌,體現了他們遠大的理想和信念。習武者不恃強凌弱,點到為止,與人為善,凡事忍字為上,注重手德、公德、口德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正是青少年朋友今天應當提倡和發揚的。習武時尊敬師長,比賽時尊重裁判,處處注重禮儀,這些正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再現。
5.名詞術語美
武術動作名稱、套路的名稱也獨具特色。可以說名實相符,十分貼切。這些名稱概括力強,而且富有詩意,能使人浮想聯翩,喚起美感。如武術中上舉拳這個動作,名曰“擎拳摧朽”,向前踢的動作則稱為“春雷驚筍”,原地跳躍則冠以“旱地拔蔥”。這些術語既文雅,又形象,又能反映動作的本質。又如蘇秦背劍,哪吒探海,武松脫銬,織女穿線,懷中抱月,葉底藏花,大鵬展翅,螳螂待機,古樹盤墩,林間撲蝶等,這些典雅的名稱就足以使人陶醉、神往。武術諺語是民間武壇流傳沿用,通俗簡練,富含習武經驗的一種俗語。武術諺語上下對仗又簡明易懂。一條諺語具有一個完整的含義,可獨立成句運用。由于武諺來源于口傳身授的民間武壇,實踐性強,揭示了武術運動的基本要素和一般規律,而且口語化,念起來朗朗上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被廣為傳頌。
(四)武術與傳統醫學
中醫是中華民族保健、延年和醫疾治傷的醫學。武術運動具有強健體魄和防身制敵的作用。兩者雖屬不同學科,但都以認識人體生命活動規律,認識自然環境、藥物作用、物理刺激、導引肢體對人體的影響等作為基礎。中醫依此探索施治之術,武術依此研制練武、用武的方法。因此,在武術和中醫之間形成了一些相互聯系、融合的領域。
古代武術以防身制敵為主要價值,訓練離不了搏斗形式,得藝后試敵運用,也皆以格斗發揮技能。在格斗中難免傷害一方或兩敗俱傷。拳家強調要研究藥功,以便自救和救人,《國技大觀》中說:“武術殺人之技也,知有殺而不知有救是大背人道矣。”歷代拳家正是在這類思想指導下鉆研跌打損傷療法,出現了許多醫治跌打損傷藥方,但自古以來,都被視為家寶,很少外傳,所以鮮為人知。
武術擊法歷來講究點穴位、打要害,力求迅速以小力擊敗大力,控制對手。拳家點穴法是自發出現,而借助中醫知識趨于完備的。另外,拳家某些穴位被擊中后,刺激沿經絡的雙向傳輸感,練功過程中獲得的意氣循經流注感,又為中醫經絡學說提供了驗證,為針灸師鍛煉認穴的準確能力,提供了練習方法。
擒拿法是武術基本技法的一種,包括使對方關節超出活動限度的拿風法,抓拿對方筋肉空隙的拿筋法和捏拿對方穴位的拿穴法。欲拿骨,須知關節活動的限度和影響肌肉的關節角度。欲拿筋,須知筋肉的結構。欲拿穴,須知經絡走向和穴位位置。歷代拳家在習練和運用擒拿法的實踐中,逐步積累和傳承著認識人體結構的知識。在中國古代,由于受禮教束縛,解剖尸體雖早有記載,但甚微。幾乎沒有以解剖運動器官(骨、關節及肌肉)來認識其功能的。因此,可以說擒拿法傳習者對人體結構的認識,豐富了中醫識骨、認筋、辨穴的知識。大多拳家擅長醫治跌打損傷諸癥,與他們的這類認識有關。遺憾的是,古代拳家重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沒有將他們對人體結構的認識記載成冊,乃至現代擒拿技術,多借鑒運動解剖學知識解釋技法。
習武能掌握攻防技術,也能強健體魄,并以強健的體魄作為發揮攻防技能的基礎。因此,歷代拳家都重視總結和積累習武健身經驗,同時積極借鑒中醫攝生的理論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包括武術健身理論、健身功法和拳術,以及佐功藥劑等內容的“武術健身術”。
武術健身術以“壯內強外”為目的。這種整體健身觀是由武術“幾個互導”、“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原理和“內外合一”的技法原理決定的。這種整體健身觀與中醫攝生的整體觀一致。中醫理論中順應自然、適應四時氣候、避外邪侵襲的“天人相應”整體觀,以及體內臟器與體表四肢相關的“藏象”整體觀,都直接為武術健身整體觀的形成提供了借鑒。
總之,從武術萌生發展的角度來看,武術既具有自發的醫學成分,又具有移植或借鑒中醫知識技能的醫學成分。武術中的中醫成分,促進了武術技法的合理化,完善了武術運動訓練理論,促成了武術自身體系中藥功、骨傷科的發展,并逐步形成了武術醫療體系。從中醫形成發展的角度來看,中醫是以總結中華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人們與疾患做斗爭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形成的。武術領域的醫學實踐經驗,是中醫的一部分。練武用武的實踐經驗,增進了中醫對人體活動規律的認識;武術內功法和健身拳術,豐富了中醫的保健手段;武術醫療促進了中醫治療手段的發展。
(五)武術與宗教
數千年來,在中國大地上傳衍著的武術與宗教,他們相互借鑒和影響。宗教徒曾以武術為延年、護身的手段,還曾借武術宣傳宗教法力。晉代已有道士以劍為法器,執劍作法。唐代有所謂“圣劍成就法”,說能練劍隱身。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借硬氣功表演,宣稱神助拳、刀槍不入,下面著重談談宗教對武術的影響。
原始宗教活動,促進了武術的萌芽和形成。在原始社會,原始人類把那些生活依賴的、或強悍可畏的動物,奉為半人半獸的神進行崇拜,形成了一種較普遍的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它對武術萌芽和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人們羨慕牛以角搏斗,希望借助牛角的功能來戰勝對手,發展成模仿牛斗,以角抵人的格斗法。后世將徒手較力稱為“角抵”。后來角抵逐漸發展成了徒手搏斗的總稱,其中衍生成的手搏,就是后來的拳術。
道教促進了武術養生思想的形成和太極、八卦等拳種的創立,對武術影響較大。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道家學說為本,兼容陰陽、墨、儒、法諸家理論形成教理和教義,認為通過方術修煉,能獲得長生不死、今生成仙的歸宿。作為道教教理核心的“道”和神仙修煉方術,都曾影響過武術的發展。清代問世的太極拳和八卦掌,被認為是受道教影響最多、道教色彩最濃的拳種。太極拳和八卦掌在其產生時,就受到道家養生修煉思想的影響,后來相繼出現了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太極拳流派,道家色彩更見濃厚。從它們的拳理來看,都強調任其自然,注重順遂,與“道法自然”的教義一致。其次,太極拳強調以“柔”為體,以“不爭”為用。逐步步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的境界。從動作要領來看,太極拳和八卦掌都要求練拳時排除雜念,意識只專注于動作,采用腹式呼吸法,胸部寬舒(太極拳稱含胸、八卦掌稱暢胸)、腹部充實。這些要領與道教修煉術的基本要求相同,與《老子·三章》所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不謀而合。有很多道教教義和修煉術滲入武術、影響武術發展的例子,這里不一一例舉。
佛教促進了少林武術的發展,形成了拳禪一體的武術思想。佛教產生于古印度,西漢時傳入中國,至中唐時,慧能對其進行改革,提出人人都可通過修煉今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修煉方法以佛教戒、定、慧為本,兼容儒、道,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由于禪宗教義符合中華民族的自尊心理和傳統文化習慣,逐步滲入社會各界,也滲入武術。可以說,禪宗對武術的影響,代表了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武術的影響。這一影響在少林拳法中表現尤為突出。少林武術對中國武術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佛教對武術的影響也是廣泛的。
其中少林拳以“拳禪一體”為特點,是佛教文化滲入武術的集中表現。禪法與拳法相結合,出現了以禪理解說拳理、整理拳技的現象。佛教的諸多戒律影響到武術界,各門各派一般都有其戒律,如同道互助、尊敬師長、戒傳暴徒,還有戒欺狂、偷盜、色欲、貪婪等,都是借鑒了佛教的戒律而產生的。
民間宗教對武術的影響也很大。滿清入關后,民間宗教林立,如白蓮教、青蓮教、羅教、清水教等,這些宗教以反清復明和反抗外來侵略為宗旨,他們以教拳為掩護,聯系群眾,發展教徒;以練拳為名,在教內設置武場,形成武裝力量。這無疑推動了武術的普及。與此同時,民間宗教的神秘因素也滲入了武術。例如,一些教門宣稱其崇拜的神能保護教徒渡過劫變,教內傳習的拳棒就是神下凡、或附體、或轉世傳留等。于是伏羲轉世傳八卦拳、孫悟空下山傳大圣門拳技、二郎神下凡傳二郎門拳技等神傳仙授說也隨之充斥武壇。可以說,明末清初大量涌現的何門傳自佛主、何家得自道尊、何藝受自異人等附會傳說,都是清代民間宗教神秘色彩對武術影響的后果。青少年朋友應該認清其不科學性與危害性。
(六)武術與藝術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武術與藝術是同源的。它們都產生于生產勞動,并作為不同的文化形態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系統中按各自的發展規律逐步成熟起來。由于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所占的地位及在其發展過程中同武術的特殊關系,它對武術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舞蹈、戲曲、影視中的武舞、武戲和武打,是采用武術攻防動作以作為形體表現手段的三種舞臺藝術。武術是技擊美和技藝美兼容的一項體育活動。兩者雖屬不同的兩個體系,但有著密切的聯系。武舞、武戲和武打,從武術中吸取動作素材,武術從武舞、武戲和武打中借鑒表現手法。各自將吸收借鑒來的方法,融入自身體系,促進自身的發展。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內涵極其豐富,遠不只武術技術本身,它還包括了中國古代哲學、宗教、中醫、兵學、藝術等許多內容,可以說中國武術是中國各種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或者說一個載體,難怪有時外國朋友說要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中國武術,這句話不無道理。今天青少年朋友在學習現代科學的同時,也應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所繼承和發展,學練武術就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