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武術
  • 王忠政主編
  • 5785字
  • 2019-01-09 14:14:16

2.4 武術文化欣賞

武術除了具有健身和自衛的價值之外,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武術的這種觀賞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觀看高水平的武術比賽和表演,是人們文化娛樂享受的一部分,要進行這方面的享受,同樣要有欣賞武術比賽的能力。青少年朋友要想從武術比賽和表演中獲得高度的享受,就更要具備武術欣賞能力。由于武術運動的特點是種類多、派別多、風格各異、技術復雜,加上比賽的種類和形式非常多,這就給觀賞武術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只要大家掌握了觀賞武術的方法,再看武術比賽和表演就容易多了。

首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武術知識。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要想欣賞武術,首先要對武術的基本知識,如武術的定義、內容、特點、作用、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武術在總體上有所了解,對看懂武術比賽和表演大有益處。青少年朋友應當通過自學掌握更多的武術知識,為看懂武術比賽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另外,還應對武術的各個拳種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起碼應掌握幾個主要拳械(如長拳、太極、八卦、形意、劈掛、通背、象形等拳術,刀、槍、劍、棍等器械)的特點、風格、技法要求等。這樣,當看到運動員演練時,就能做到認出他所演練的拳種,了解其風格特點。這是看懂武術比賽的核心。

其次,要對武術比賽的形式、方法和規則有一個大體了解。因為了解比賽形式和規則,是看懂武術比賽的關鍵。大家知道任何一項體育比賽都是在其規則的嚴格約束下進行的,如果對規則一竅不通,就會給欣賞比賽帶來許多困難,就會產生諸如不知運動員如何得分,為何獲勝,對裁判員的一些判決不解等問題。因此青少年朋友有必要對武術競賽規則有所了解。目前,武術競賽主要有三個規則:武術套路競賽規則;散手競賽規則;太極推手競賽規則。長兵、短兵的競賽規則,目前正在試行階段,可以作為參考。

再次,掌握鑒別方法。在武術表演及電影、電視中,觀看精彩的武術動作,看到拳打腳踢、刀光劍影,覺得煞是好看。但好在哪里?卻不是每個人都說得清楚的。無論你自己演練,還是觀賞別人表演,總想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來評定。或者,從提高的角度來說,總得有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古代和近代的武術比試中常采用這種形式,叫“打擂臺”?;蛘哂蓶|道主來坐莊,讓各路英雄上臺較量武藝;或誰打勝,誰就站在臺上接著打,最后的勝利者,武藝是最高強的。今天,武術中的散打、短兵、推手比賽仍然是以較量中的勝敗論優劣的。但是目前這些技擊類的比賽有了很大的改進,有了規則的限制。技擊項目勝負的判定主要可分兩種情況:

一是優勢勝利。當一方技術、體力等方面處于絕對劣勢時,或者一方倒地不起,或者因一方犯規受警告過多時,對方就獲得優勢勝利。

二是得分勝利。在沒有優勢勝利的情況下,就用運動員得分的多少來判定勝負。得分是以擊中對方有效部位的效果和次數來計算的。

那么,今天廣泛開展的武術套路是如何評定演練水平高低的呢?采用前幾種方式來評定顯然是不行的,因為它是由每個人演練的技術水平決定的,即使是對打,也并不是真正的交手,只是通過雙方你攻我防的默契配合來顯示他們的技術水平。它與體操、花樣滑冰等運動項目的評判方法比較接近,即看誰動作完成得好,干凈利落,富有勁力,技巧和節奏掌握得當;看誰動作準、質量高。一句話,看誰的功夫深、功夫純。當然,武術與體操由于項目不同,評定的內容也不一樣,就正式比賽來說,要從動作規格、勁力協調、精神、節奏、布局、結構等方面來評分。而對于業余武術愛好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評定。

1.動作準確而穩健

一個武術套路總是由許多動作有機連結組成的,動與靜不斷交替出現,一般來說動則為招,靜則為式。所謂動作準確,乃是要求每一動作由動到靜,無論動作路線、身體形態都要符合規矩,如同寫大楷字一樣,一筆一畫都要符合標準,整體來說又要勻稱、工整。拿靜止動作來說,其基本姿勢要求頭正、頸直、收額、沉肩、挺胸、塌腰、斂臀等;上肢動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動作要求輪廓清楚,弓是弓,馬是馬,不能含糊。當然每個動作又有各自的具體要求,但總要成規矩,拳家們說要“五體”相稱,才成規矩。其次,動作要穩健。武術動作常常是在快速運動中戛然而止,“一靜無處不靜”,做到“動迅靜定”。也就是說動作成型要快,又要穩定,不能慢慢騰騰,也不能搖搖晃晃。比如我們看見有些優秀運動員在騰空旋轉中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旋風腳,一落地便成了一個馬步架打,紋絲不動,不偏不斜,這種穩定性和準確性恰恰表現了很深的功夫。另外還有一層意思,除了準確、穩定以外,還要勁健,通常說動作的力度好,華拳中說要有“筋骨”。如頭歪、頸軟、拱背、彎腰、曲腿,動作松軟,那就是既不美,也不健。武術中常常通過撐、拔、張、展、勾、扣、翹、繃等要求來使身體的各部位表現出剛健的姿態,猶如書法家的字寫得既勻凈齊正,又強勁有力,有入木三分之感。

2.方法清楚而完整

方法是每一個招式的內容和旨意,攻防技術的具體體現。一個人的武術動作很干凈、工整、準確,但不講究方法的表達和運用,則顯得空洞、呆板、無味。方法首先講究要“清”。要交代清楚,自己對這一動作的內涵就須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蓋、掛、撩等掌法,又有沖、撞、劈、砸、彈、貫、崩、挑等拳法,以及頂、盤、磕、壓等肘法,各有各的具體要求和用法。演練時,不僅路線要清,部位要到,力點要準,還要得法,符合它的運動規律。有的同學受武俠小說的影響,一心想練得倏忽神奇,不講方法地求快,將各種不同的手法、腿法、步法、身法混淆,那么這種快是無意義的。武術十分講究眼疾手快,但是這個“快”是在清楚基礎上的快,如同寫字一樣,楷書未練,筆法未弄端正,就練狂草,只能是自欺欺人。青少年朋友在觀看武術比賽和表演時,要注意這一點,不要被一些運動員的所謂“快”所迷惑。武術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現踢、打、摔、拿等技術,可以說方法非常豐富,有的很相近,若要練得好,應能加以區分,準確無誤地表現,才算方法清。其次要做得完整,所謂“招要圓”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僅要求做得有頭有尾,過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體各部位達到高度的協調,因為一個完整的動作常常是綜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身法、眼法的協同。武術中稱為“八法”的“外四法”,如手持器械,還有該器械的方法。要做到協調配合、完整統一。如《強身拳》中的第十五動擊步摟手貫拳,不僅要求出步輕快,步法走出弧形來,同時在擊步中左手虎口張開由右向左平摟,緊接右手由右向前向左橫貫拳,右腳上步也剛好完成。通常說“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正是說步與拳緊密配合的道理。除此之外,軀干的活動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隨身轉”,如上述動作,身體還要有在迂回閃讓中進擊的旨意,身體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側身,極其微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身法”要活。還有,眼睛要隨著運行,“眼隨手動”、“目隨勢注”。動作停了,眼睛在運動中也止住,注視于一點上,這樣才算把一個動作方法表達完整了?!巴馑姆ā敝幸獢瞪矸ㄗ铍y表達,“打拳容易身法難”,身法是最見功力的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動作變化,表現出吐、吞、閃、展、沖、撞、擠、靠的身法,是很有奧妙的。只有在動作準確、完整,練到純熟的基礎上反復琢磨,才會有富有神韻的身法。

3.勁力順達而充實

力度和勁力不是同一個概念。力度是人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內含的勁,相關的肌肉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人感到勁健有力。武術中的勁力通常指發勁,尤其是在擊打動作中用一定方法打出來的力量,武術中常要求具有“寸勁”,也就是講究爆發力。不同的拳種發勁方法不同。諸如剛勁、柔勁、化勁、崩撼勁、翻扯勁、纏絲勁等不一而足。然而最基本的一點是要求勁力要順達,講究發力順序,武術中有“三節”、“六合”的說法,手和腳為梢節、肘膝為中節、肩和胯為根節,這六個部位在運動中相和諧,稱為“六合”。比如一個沖拳動作,它常常不是單憑上肢肌肉的力量來打的,而是“起于腿、發于腰、傳于肩、順于肘、達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來打拳就顯得很不活順。有些動作起于根節,而有些動作則是起于梢節,如云手、翻腰等動作,兩手常常要積極帶動身體的轉動。其次是勁力要充實,假如一出拳、一踢腿軟綿綿的(個別拳種除外),人們會搖頭,懷疑你到底會不會練武術。長拳中發勁在“順”的基礎上要“達”,“達”就要在末端使力量顯示出來,沖拳要力達拳面,彈踢要力達腳尖,打出來要有“蹭蹭”的聲音,鏗鏘有力。要使動作力量充實,除了講究順序之外,還要看是否會用剛柔法,許多動作都是開始起動要放松,逐漸加速,力達末端時達到最高速,這種動力既速敏又有彈性。如果開始就使足全身的力氣,該放松的骨肉也過分緊張,勁力不但發不出來,而且顯得笨拙,武術中稱為僵勁。俗話說:“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生鐵雖硬卻太脆,不堪一擊,而合金鋼則硬中有韌性,才堅固。青少年朋友在觀察運動員用力是否順達時,主要抓住其打拳、踢腿的力點是否準確,也就是說力順達的關鍵是力點準確。

4.節奏鮮明而多變

古書《禮樂記》中說:“節奏,謖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這種間律上或奏或停的變化體現了節奏,其表現節奏遠不止如此,時間、空間中的一切運動變換構成了更廣義的節奏。表現在武術中除了動與靜,還有輕與重、快與慢、起與伏、長與短的變化。武術中動與靜變化,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節奏,它要求要么不動,動則快如疾風;要么不停,停則驟然止住,周身無處不停。應當說動靜分明是武術最基本的節奏特點。在整個套路中往往不都是拳拳到肉的實力,常常是有重有輕,猶同歌曲中的重音、輕音符號一樣,時重時輕,使節奏更加跳蕩悠揚,武術中十二型中有“重如鐵”、“輕如葉”之說,如震腳、砸拳、踏步等動作力沉千鈞,而弧形步、“燕子抄水”則要輕巧,若風飄柳絮。就一個動作來說也常常包含輕與重兩個方面,或先輕后重,或先重后輕,強烈對比,則顯得重者更重,輕者更輕。起與伏,則是從動作的空間運動來講節奏變化的,它像樂曲中的音調一樣,時而高昂,時而低回。武術中的動作大致分為高、中、低三種動作,叫“上盤”、“中盤”、“下盤”。從動作結構上說,要求“三盤”錯落,跌宕起伏;從技術要求上說,高的動作要挺拔,有頂天立地的氣概,低的動作要低得下去,有魚翔淺底的本領,而中盤動作則穩如磐石。這種高低的變化不僅提高了健身效果,而且從美的角度,高低呼應,相互襯托,才激蕩人心。快與慢也體現一定的節奏變化,像樂曲一樣,時而激昂奔騰,時而徐緩舒卷,武術總的節奏是快的,但卻不是那種形同木偶般地一快一快,一快到底,優秀運動員為了充分地表達身法和動作的韻律,常出現以慢帶快或快后轉慢爾后更快的生動節奏,增加了動作的生動感。諺語中說:“快而忌毛”、“慢而忌溫”,正是從快慢上提出的要求。長與短的變化,也體現了節奏的變化。說得再簡單些,它像寫文章點標點似的,有時是長句,有時是短句。運動員在練套路時根據動作結構的有機聯系,有時連續做四五個動作,有時則做一兩個動作即停,使用長短相參,使節奏多變,否則就會像讀破句一樣,把應當緊接在一起的動作分離開;或者像小學生背書一樣,分不出哪里有標點符號。武術中的“長句子”稱掛串動作,似珠炮連發,似急浪翻滾,浩蕩奔放;武術中的“短句子”稱頓挫動作,一頓一挫,簡明有力、生動活潑,又有一種味道。

如上面所講,武術中鮮明而多變的節奏通常在較高水平的運動員中才顯示出來,對于初學者則主要是強調節奏鮮明,一動一靜干凈利落,動靜分明就可以了,隨著套路技術的復雜化再進一步強調節奏的多變性。在觀賞表演時,則要看動與靜、快與慢、長與短、輕與重、起與伏處理得是否恰當、生動,是否符合武術內含的技擊意義和運動規律。

5.精神飽滿而貫注

武術中有“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說法,一口氣是一種內在東西的表現,其中也包含精神。精神要飽滿貫注。所謂飽滿就是從一上場、一起勢開始,就精神抖擻,毫無倦怠,兢兢業業地練好一招一式,自始至終。快而不躁,慢而不松,誠如蔡龍云先生所講的“心力要堅強”,“要把自己擺進一個戰斗的場合”,有一股堅韌不拔的斗志,有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這樣,不但有外在的激烈剛勇的動作,也有內在的奔涌激蕩的氣血,才能達到“內外合一”。如果練武術時心灰意懶,充滿倦意,斷然是不能稱為練武術的。當然也不可齜牙咧嘴,橫眉怒目,要“怒”在其內。

所謂貫注,則是指精神貫注于動作的一招一式變化之中,通過眼睛的傳神會意表現出來。眼神的表現有各種眼法,而最基本的是“隨眼”和“定眼”。要“眼隨手動”,隨著運動中的一攻一防,一架一擋,一個上步進擊,一個退步格守,眼睛都在貫注中緊密配合,左右顧盼,傳神會意;要“目隨勢注”,當動作戛然而止時,眼睛全神貫注、神采奕奕,透出一股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這樣,通過傳神會意來體現人的精神面貌,才會使動作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做到形斷氣不斷,勢停意不停。外形的運動暫停時,內心的精氣神仍在活動,令人感到靜中生動,雖靜猶動。這種內外合一、神形兼備的演練,時常令人達到忘我的境地,感到練武者的動作簡直一氣呵成,使你目不轉睛地一看到底。等到他練完時,你卻又有回味雋永的感覺。當然精神與氣不無關系,武術常稱為精氣神。如果不善于運用丹田之氣,使氣血上涌,造成氣促力衰,則既不可能氣脈貫通,也不可能氣勢雄壯,精神勢必大減。武術中講究“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正是這個道理,在激烈運動中善于運用呼吸、調節氣息,使氣盈而勁剛,才會表現旺盛的斗志和飽滿的精神。

6.風格突出

武術有眾多的流派,它們有各自的特點,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流派風格。因此,優秀的武術運動員在表演中還能充分表現不同拳種的風格特點。如華拳的瀟灑大方,查拳的緊湊敏捷,八極拳的渾厚有力,通背拳的蒼勁舒展,太極拳的柔和優美等。優秀的武術運動員不僅能表現出拳種的風格特點,還能表現出個人的風格特點,尤其是自選拳,更能充分表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創造出神采奕奕、氣韻生動、精神煥發的美的意境。

以上六個方面雖說還不夠全面,然而若能做到,是能看懂比賽、評價運動員水平的高低的,這是欣賞武術的初級階段。在觀賞別人和優秀運動員表演時,也可以從形體美、技藝美、神韻美、武德美、技擊美、語言美等方面去衡量、品評,從高層次進行欣賞。從更高的層次出發,即從美學角度出發來欣賞武術,從武術比賽和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和心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云龙县| 兴宁市| 康定县| 中宁县| 开化县| 九龙县| 百色市| 盐亭县| 镇沅| 汤阴县| 新兴县| 左贡县| 徐闻县| 万盛区| 巴东县| 津市市| 静安区| 鹿邑县| 理塘县| 青浦区| 昭通市| 南阳市| 保山市| 长汀县| 克山县| 克什克腾旗| 奉新县| 长岭县| 仲巴县| 探索| 柳州市| 伊金霍洛旗| 咸宁市| 耿马| 抚松县| 崇阳县| 张掖市| 徐水县| 南澳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