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yǎng)勇敢寶貝
- 譚地洲 戈凡
- 1732字
- 2019-05-29 16:09:19
03 一味順從的“好孩子”
好學生、好孩子就一定會成為人才嗎?從現(xiàn)代化教育的眼光看,是否應(yīng)當有新的評價標準呢?中國的孩子從小聽得最多的詞便是“聽話”,他們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不是好孩子”。因此,中國孩子明顯的特點是“獨立性差”和“膽小”。從現(xiàn)代教育的眼光看,是否應(yīng)當重新評估“聽話”二字呢?
聽話兒童可能是問題兒童
著名女作家冰心先生曾說過: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同時還提出,“聽話”兒童可能是問題兒童。據(jù)說,這個觀點在上海曾引發(fā)了一場大討論。
為什么說“聽話”兒童可能是問題兒童呢?我們稍加觀察即可發(fā)現(xiàn),所謂“聽話”兒童,一般他有問題也不提出來,更不與長輩爭論。不與長輩爭論的孩子,可能具有尊敬長輩的美德,但只強調(diào)“聽話”容易培養(yǎng)兒童的奴性,使其毫無獨立性可言,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以致人格扭曲,成為“問題兒童”。媒體經(jīng)常報道的某某模范人物自殺或犯罪之類,往往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大人的。但是,這些案例至今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警覺。
解放頭腦、實事求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十分精辟。他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p>
假如所有家庭都能實施陶先生的“六大主張”,培養(yǎng)新型人才便有了保障,因為未來人才的旗幟上最鮮明的兩個大字是“創(chuàng)造”,而帶著鎖鏈是難以創(chuàng)造的??墒?,為什么“假如”呢?因為過了半個多世紀,情況依然沒有改變,我們還在“假如”。我建議父母們不要期待上帝施恩,從自己做起吧,從自家做起吧,最先解放者必定是最先覺醒者。
當然,作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化的孩子,接受成年人的教育是極為必要的,許多道理和忠告是要聽的。但是,一句“聽話”過于含混籠統(tǒng),因為不少腐朽的毫無道理的觀念,也往往夾雜于成人的說教之中,難道這些“話”也要“聽”嗎?
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要求孩子“聽話”常常是命令式的,甚至剝奪了孩子思考與選擇的權(quán)利。譬如說:“聽話!你還猶豫什么?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我說的還有錯嗎?聽我的沒錯,你這個小毛孩兒懂什么?聽話!”這樣做的嚴重后果是人們意識不到的。習慣于“聽話”的孩子容易失去思想與辨別力,更談不上自主性,甚至會安于任人擺布。
北京大學的一位尖子生,從小極為“聽話”,從不招惹是非,更不頂撞師長。進北大后,因交友出現(xiàn)挫折,竟不聲不響地往朋友的牛奶杯里投毒,被判刑11年!北京某市重點中學一位保送生——連年的三好學生、少先隊大隊長,因老師的一句批評,先割腕后跳樓……當這些悲劇發(fā)生時,父母與老師普遍感到不可思議。
兒童也應(yīng)該被尊重
討論“聽話”兒童問題的核心是兒童觀。依照《兒童權(quán)利公約》,兒童生來就是一個權(quán)利的主體,他對一切能夠發(fā)表意見的事物都可以談個人見解,并應(yīng)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保護。因此,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家長的話不應(yīng)該是命令式的,不應(yīng)該是強加于人的,而應(yīng)該是講明道理,友好協(xié)商式的。家長應(yīng)允許孩子獨立思考與選擇,也應(yīng)允許孩子反駁。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培養(yǎng)人格健康的兒童,逐步減少問題兒童。
看來,真正的隱患是意識不到的危險,而“聽話”兒童身上真正隱藏著這樣的危險。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里,他可能變成一個有主見、善自由表達的人;若生活在專制的家庭里,孩子就可能變成一個自卑且順從的人。
有一句話叫童言無忌,孩子是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后來為什么不敢了?是因為父母和老師討厭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特別任性,實際上是父母在任性。家里要有民主氣氛,要讓孩子談自己的想法,如果鼓勵孩子了,孩子就愿意提問題。武漢有一個小學生叫江典帥,三年級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教材有問題,便大膽地向老師質(zhì)疑。這么小的孩子哪里來的勇氣呢?因為他從小就愛提問題,媽媽回答不了就把孩子提的問題記下來再去查資料。孩子看到媽媽這么認真,就愿意多提問,這樣的媽媽就能培養(yǎng)健康的孩子??傊?,一定要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在品性,要給他們表達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