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當生活處處是課堂
在眾多的教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時時留心,處處教育”的理論,可能會使簡單的事情復雜化。父母應該盡量淡化教育痕跡,減少功利目的。
有些父母總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變成教育活動,就像學校的活動之后總要寫作文、寫感想、開班會一樣。的確,孩子的一切都是成長,父母的一切都是教育。所謂教育也就是影響,父母的一切對孩子都會產生影響。不過,父母應該淡化教育痕跡,教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道理要少而精,要多做少講。比如,帶孩子出去釣魚,父母給孩子講釣魚要專心等要領,聽上去是在講玩,實際上玩里面有道理。但實際情況往往是,父母的每一個步驟都要說教,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就變成了教育過度。所謂教育過度,就是一個本來很自然的活動,變成一堂活動課了,父母把很多人生道理都通過活動講出來,回來后告訴孩子:你這次活動是不是有很多收獲,寫一篇作文吧。這樣“沉重”的游戲,誰還愿意做第二次呢?

淡化教育痕跡
要盡量淡化教育痕跡,要減少功利的目的。釣魚后要寫日記,孩子可能會反感,說:“那我還是不去了,因為我不想寫作文。”淡化教育痕跡,不等于沒有教育。比如在釣魚過程中,肯定要告訴孩子釣魚的方法,這些都是常識。父母要讓孩子盡情地玩,不提出學習任務,因為那樣做孩子會緊張的。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總把教育掛在嘴上。比如孩子一次做事不小心,父母就說:“你將來要是管理一個工廠,就會造成大損失。”這樣孩子在家里就會精神緊張。父母不要讓孩子過于敏感,不要無根據地聯系。例如:你不好好寫作業,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把一個很小的細節和未來找不到工作聯系到一起,這是一種牽強附會。孩子的教育還是要就事論事,不要過度聯系,也不要制造恐慌。父母很容易犯的一種毛病就是高、大、全,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
身體力行地塑造
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要先嚴格自律,通過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這樣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說教,孩子自然就品行優良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年紀大了,身體極其虛弱,生活難以自理。于是,就搬去與兒子、兒媳及5歲的小孫子同住。由于中風留下的后遺癥,老人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顫抖,步履蹣跚。剛開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兒子兒媳就發現上了年紀的老父親搖晃著的手與衰弱的視力使他無法順利進餐。比如米飯會經常從父親拿著的湯勺上抖落下來;當他握著杯子時,牛奶會潑到桌布上。兒子兒媳終于忍不住了,開始對老人白眼相對,有一天,兒子甚至因為老人弄翻飯碗而呵斥老人。
沒過多久,夫婦倆就在墻角設置了一張小飯桌。在那個角落,父親一個人孤獨地吃著飯,家中其他成員則在另一邊享用著美食。再后來,當父親打了兩個盤子之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個木碗里面——飯和菜被拌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老人的眼里總是含著淚,他顯得那么孤獨和無奈。然而,這對夫婦所能夠給予老人的唯一話語仍舊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這一切,5歲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天晚飯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塊,父親見了,覺得好奇,就走過去,柔聲問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許是被父親特別的語調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長大以后好拿來給你們用。”5歲的孩子一邊說一邊開心地削他的小木塊。
父母一下子呆在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大滴大滴地從面頰上滾落。雖然都沒有說什么,他們卻都知道應該怎么做了。那晚,丈夫小心地扶著老父親的手,將他帶到飯桌上,從此后,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都沒有再在意諸如菜掉到桌子上、牛奶潑出來、或者桌布被玷污了之類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原則往往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植根于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將來人生態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長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須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讓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獲得好的影響。
有的父母不斷地告訴自己的孩子:要聽話,要樂于助人,要尊老愛幼,要……可是他們自己做起事來卻無所顧忌。等到發現孩子的品行出了問題,就會說:孩子在外面學壞了,在家里我們給他的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熏陶。其實這是父母對熏陶的錯誤理解,熏陶不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輔以身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家長的言行舉止,都不能不考慮對孩子的影響。家長做某一件事說某一句話,本不是有意做給孩子看、說給孩子聽的,但事情往往很奇怪,做者、說者無心,而看者、聽者卻是有意,看到、聽到了就會跟著學。
要熏陶孩子,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說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講道德、守紀律、求上進,自己卻不學無術,整日沉浸在吃喝玩樂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一位母親平時不斷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可是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位老人搖搖晃晃在她身邊站著,她卻一點也沒有起身讓座的意思,那么坐在身旁的孩子該怎么想呢?他到底該接受母親語言熏陶還是行為熏陶呢?

因此,為人父母者要熏陶孩子,就要先嚴格自律,切莫讓自己的不良言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