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期望變成扭曲的價值觀
我問過很多父母,“你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希望他今后能有好的前途,生活得比較富足”;“希望他能找到好工作,不要為生計奔波”;“希望他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希望他能有出息,光宗耀祖”……概括起來,父母們的期望無外乎是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確,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以上三點是每個家庭的渴望,但恰恰是我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這種高標準不可能在每個人身上都實現。這樣脫離社會實際、脫離多數孩子實際水平的要求,特別容易導致童年恐懼。
中國孩子的悲劇在于,在成長過程中別人的聲音總是大于自己的聲音,即成長的主動權較低;而中國教育的悲劇就在于,父母、老師、社會都不由自主地夸大了學習的壓力和學習不好可能導致的后果,讓孩子將學習視為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
我們常常能聽到父母這么“嚇?!焙⒆樱骸澳阋遣缓煤脤W習的話,連掃馬路的工作都找不到!”,“你現在不聽話,不努力,以后怎么辦?睡馬路、喝西北風嗎?”稍一犯錯誤,甚至還不知自己犯了何種錯誤的孩子,一下子就被說成是沒有前途、連生計都成問題的沒用的人,難怪孩子也覺得自己毫無希望而想要放棄自己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一個不聰明的人,可能熱情勤勞、能吃苦、很踏實;一個不會琴棋書畫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手工業者、很好的服務人員、很好的管理人才;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可能更愿意參加社會實踐,從事與運動技能有關的職業。孩子生來具有不同的天賦和能力傾向,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既不科學,也不人道。
在美國,童年恐懼發生的概率要比我國低得多,因為美國的父母愿意教育孩子成為他們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他們告訴孩子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你可以開花店、當售貨員、學習美容美發、飼養動物……這些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不像中國的父母只允許孩子作“非凡”的人。這樣片面的價值觀不僅無法實現,最終只會害了孩子。
片面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導人行動的思想觀念。追求成功和勝任感是一種價值觀,而一定要出人頭地就是一種片面的價值觀;希望體現人生價值是一種價值觀,而過分重視名利則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這種種片面的、扭曲的價值觀,正是出現童年恐懼的思想根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幼兒園的集會上,上主席臺講話的都是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孩子,被選為家長代表的也都是各界的成功人士、知識分子,平凡的工人、農民階層是不被矚目的。日本的幼兒園要求小朋友們尊敬一切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比如吃完飯要向廚師鞠躬,感謝他們做了那么好吃的飯;放學的時候要向門衛叔叔說再見;要對打掃衛生的阿姨問好等等。而我們的幼兒園,孩子們只對教自己的任課老師、主任和校長表示尊敬,對其他人一概視而不見。這種輕視底層勞動者、一味追求高社會地位的價值觀,就是片面的價值觀。
我們常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觀念,其實也很有問題。為什么非要當狀元呢?如果說因為愛一行而干一行,那種對事業的熱愛已經足夠了,那為什么一定要當狀元呢?為什么一定要向上爬,才是好士兵呢?我們的家長就常常被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左右。當孩子對我們表達“媽媽,我喜歡彈鋼琴”這個愿望時已經很好了,我們只要鼓勵他們,充分享受音樂的美好也就足夠了。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好呀,那你要爭取當最優秀的鋼琴家!”這樣的要求不就是在制造恐懼嗎?
還有士兵與將軍的價值取向問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照樣是好士兵,甚至可以說,太想當將軍的士兵應該不是好士兵,非當將軍不可的士兵就一定不是一個好士兵。非要當將軍的士兵們在一起一定是一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軍隊。因為如果每個士兵都這么想,這個軍隊就沒辦法和諧,非但不能戰勝敵人,反而會被自己打敗。人都是有差異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領袖才能,不是每個人的體力和智力都是一流的,有領袖才能的人是少數。而且,只有具備領袖才能的人當了將軍,軍隊才有希望,大家才有平安幸福;不具備領袖才能的人,一心要當將軍,一旦他當了將軍就是軍隊的災難。
現在有句話叫“做最好的自己”,這句話說得很好。人的潛能和特長是有差異的,誰都不應該和別人比,也不需要和別人比,只要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者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就應該感到很愉快。要避免那種一做什么就要當狀元的想法,因為狀元意識就是悲劇意識。
學會賞識孩子
片面的價值觀強調唯一的出路,在唯一的出路下,苛責在所難免。父母們都十分愛護自己的孩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最勇敢、最完美無缺的人,這樣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才有面子,這樣孩子的將來才能有出息。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一來孩子們的天賦各有不同,二來孩子們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會存在許多階段性的缺點,如淘氣、不聽話、不愛學習、不講衛生、說謊等等。于是一些父母就覺得很失望,責罰孩子,嚴厲地教導孩子,希望他們能很快改正缺點,希望他們能夠盡善盡美,結果孩子越管越糟,他們會更失望。
一位家長沮喪地找到孩子的老師:“老師,您幫我好好管管曉杰吧,他怎么這么不爭氣啊?說謊、打小朋友、不聽話,從來就沒見過這么壞的孩子,這樣下去我還有什么指望???”老師驚訝地看著這位家長:“你就是這樣看待曉杰的嗎?”老師隨手拿起一張被墨水弄臟了的白紙,“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長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塊墨跡嗎?”老師笑了,“為什么你就只看見了墨跡而看不見這張白紙呢?臟了的只是一小塊,可他還有更多的優點呢!他聰明、會畫畫、動手能力強、熱心……”家長笑了:“我可真是個粗心的父親??!竟然忽略了孩子的優點,謝謝您,老師!”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跡而看不到大張的白紙,這種情形對教育孩子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家長只看到缺點,就會不停地責備孩子,責令孩子改正。而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是越罵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運用“賞識”的手段,發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優點,才能幫助孩子戰勝缺點,不斷進步。
一個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兩人。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對他贊不絕口:“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難得,小小年紀就懂得禮貌,還知道吃東西的時候要分一份給奶奶!而且呀,我的寶貝孫子都知道幫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歡吃的雞蛋糕獎勵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一進門,媽媽開始數落:“像你這么調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難找,要多搗蛋有多搗蛋,看衣服臟的,多討厭啊!”爸爸也跟著罵他:“一天游手好閑,不愛學習,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會有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著,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這是什么原因呢?奶奶總夸獎他的優點,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訓斥他的缺點,于是越罵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壞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千百次的實驗與觀察發現:小孩子總是在無意識中按大人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父母獎勵或者抱怨中屢次提到的“期望”。因此家長們應掌握賞識的策略,不要只顧批評孩子的缺點,而是要反過來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肯定。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正缺點,成為父母所期望的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點的孩子被呵斥與責罵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為父母們認為,這完全是為了孩子好,不罵孩子怎么會改正錯誤呢?然而這只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幾乎百分之百的孩子會認為,大人們這些無休止的嘮叨與責罵,簡直就是黑暗統治,特別是對一些有缺點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場災難。父母們也許并不知道,沒完沒了的嘮叨與責罵,會徹底擊垮孩子的自信,會促使孩子更加沉淪。

有時候,許多孩子喪失上進心,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求上進,而是因為他們在取得一些進步并表現出自己的上進心的時候,被父母、老師所忽視。而當他們不經意地表現出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時,卻會遭到父母們不分場合、不講分寸、不論方式、無休止的呵斥打罵,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評、嘮叨。
其實,聰明的父母應該知道,與其揪住孩子的缺點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多發現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加以贊揚和肯定。用肯定優點的方法糾正缺點,會逐步將他們引導到積極上進的道路上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閃光點。作為父母,應該抓住這些閃光點,通過鼓勵使它成為孩子進步的啟動點,用這小小的星星之火,點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個孩子都能迸發出點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認真對待每一顆心靈迸發出的火花,抓住它,強化它,也就是說努力去發現、鼓勵、擴大孩子的每一個優點,把每一個優點都當作潛在的啟動點。
看問題的著眼點不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家長們應該多肯定孩子的優點,而不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那么孩子一定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向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