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勇敢寶貝
- 譚地洲 戈凡
- 1801字
- 2019-05-29 16:09:20
04 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的憂慮
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是軟弱的表現。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樂觀、積極地面對,才是真正的勇敢。那么,該如何發現并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呢?通過前面的事例發現,孩子的有些情緒是由具體事件直接導致的,可是有一些情緒是不容易發現的。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在遇到心靈的困惑時,還是會以各種方式向父母發出求救的信號,細心的父母是不應該麻木不仁的。
這里有兩個建議:第一,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讓孩子把心里想的事情說出來,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傾訴本身也有助于緩解壓力和緊張。有些時候,是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也有些時候,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表達方式。當孩子說“我害怕”、“媽媽,我發愁……”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一定經歷了一番掙扎,并且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氣的。父母此時應該耐心地鼓勵他們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說:“嗯,媽媽以前也有過你這種感覺,你能具體說說嗎?”或者:“我很愿意分享你的煩惱?!边@個時候父母的忌語是:“有什么可怕的?”“別人都不怕,你怕什么?”“小孩子也知道什么叫發愁?”

第二,告訴孩子樂觀也是一種勇敢?!坝赂摇笔墙浘貌凰サ膭钪窘逃5?,簡單的一句“勇敢”會粗暴地壓制孩子的內心需求。有時候,這兩個字仿佛千斤巨石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他們為了變成一個勇敢的孩子,將恐懼、焦慮慢慢積攢在自己的心里,無處排解,最終造成不良后果。應該讓孩子們明白,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是軟弱的表現。相反,企圖通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決問題也絕對不是勇敢。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樂觀、積極地面對,能夠全家人齊心協力地解決,才是真正的勇敢。
有的時候,父母可能有意無意地說一些帶有恐嚇色彩的話,諸如“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我砸鍋賣鐵供你讀書”等等。其實父母只是嚇唬孩子,并不會真的這樣做,但孩子卻會有因為父母說的一句話而害怕好久的經歷。曾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幼時被丟棄在熱鬧的街上,雖然只是大人嚇唬小孩子常用的把戲,卻時常令我一次次陷入無比絕望的境地。越是喧囂的街市越是讓我感到近于窒息般的恐懼,越是陽光明媚越會覺得就快黑暗下來,那么多陌生人的臉在頃刻間層層疊疊壓下來,頭頂上的天空始終讓自己覺得仿佛深陷于枯井中……”孩子們自己可能無法用語言描述出這樣的感覺,但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情緒體驗。
兒童期的特點是感受性強、分析性差。舉個例子,同樣60℃的熱水,大人可能覺得正合適,可是孩子幼嫩的肌膚卻已經覺得太燙了。再比如打針這件事,對于成年人,也多少有點恐懼和疼痛感,但是成年人經歷過各種各樣的痛苦,知道針刺的疼痛感屬于哪一種程度,同時考慮到它治病的功效,一般都能夠忍受。可是對于兒童,打針是一件非??謶值氖虑?,是他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大的痛苦,再加之,有時父母總是以“再不好好吃藥就去打針”這樣的話語嚇唬孩子,使打針帶上了懲罰色彩。對于有些兒童,打針無異于施以酷刑。所以,成年人覺得并不構成傷害的話語,在孩子聽來卻像是嚴厲的責罰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父母會在兒童面前訴說自己的壓力,特別是對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可能覺得他們很小,不懂事,即使聽了也不明白,更不會放在心上。這種把孩子當成透明人的做法其實是不合適的。我們不能忘記孩子也是有思想的,有些孩子不但能聽懂,而且會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記,但是他們卻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兒童更容易專注地去感受某件事情,并且他們的感受比成年人更加強烈,但是他們無法完全理解聽到的事情在成人世界中意味著什么,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思考。比如,有些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說“我們家沒錢了?!睂τ谝粋€掌管家中財物的成年人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手上可以支配的現金不多了,但可能還有存款、有投資,并且知道自己有固定的月收入,因此不會過分擔心。但是,對于一個不能客觀分析家中狀況,又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的孩子來說,聽到家里沒錢了,反映出來的恐慌就是馬上要過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了,他怎么能不恐懼、不焦慮呢?當父母以為孩子們正專注于玩玩具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很有可能在豎著小耳朵聽大人們的談話呢。因此,不僅不能直接以孩子為傾訴對象,就連大人們之間的談話,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大人列席旁聽。如果這樣的談話已經發生了,可以告訴孩子“放心,媽媽會處理好的”,或者“其實情況并不那么糟,爸爸剛才只是想發泄一下情緒”等等,不要讓孩子有過大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