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
最新章節
- 第55章 多與老師溝通,配合好孩子的教育
- 第54章 接受老師建議,管理好孩子的睡眠
- 第53章 做好集體意識啟蒙
- 第52章 媽媽為孩子入園做好準備,是對幼兒園工作的支持
- 第51章 《家園共育: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孩子產生入園焦慮,大人無須崩潰
- 第50章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第1章 前言
《3歲前,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出版后,獲得了眾多媽媽甚至爸爸的認可和支持。從他們的購書反饋里我了解到,他們覺得這本書促進了自己對孩子的認識和了解,幫助他們建立了科學的育兒理念,使得他們不僅重視孩子的身體成長,還學會了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遇到教養難題懂得去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被情緒主宰。總之,在教養這件事情上,他們變得更有信心了。
一些媽媽還說,在閱讀過程中,懂得了育兒是爸爸媽媽都要參與的事情,缺少了誰,都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遺憾。于是,很多媽媽讀完后還讓孩子爸爸看。有的媽媽是和孩子爸爸一起看的。還有的爸爸看過后,推薦給了自己身邊的好朋友。
這很符合我的寫作期待。
看到家長們購書后一條又一條發自肺腑的留言,我被鼓舞了。讀者受益了、孩子幸福了,我的寫作初衷就實現了。爸爸媽媽們已經懂得,在育兒的路上,需要不斷學習、自我修行,才能走得更順暢。
在外人看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自然而然的、變化的過程,但對教養者來講,卻是一個不斷學習科學育兒知識、了解孩子個性特點、知悉孩子發展情況、促進孩子發展的歷程。如果教養者不學習,即使孩子還在幼兒階段,爸爸媽媽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也會很焦慮,常常“搞不定”孩子,覺得孩子不爭氣、不聰明。當孩子落后于同齡孩子時,他們就會急躁,但吼完孩子又會后悔。他們還擔心孩子因自理能力差在幼兒園里照顧不好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在幼兒園里表現好一點兒,愁孩子跟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莫名地擔心孩子的未來,等等。
和世上的任何事情一樣,我們要做好教養這件事,難免會遇到困難、會出現不如意的情況,會迷茫、會失落,關鍵在于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會這樣,該抱持一種什么樣的教養心態,如何建立一種能指引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法的科學教養觀。
歷時近十年的思考和學習,我又寫了《3—6歲,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這本書立足于3—6歲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孩子成長的關鍵點,解析日常教養過程中孩子的特別行為,幫助教養者看清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情緒情感、意志品質的發展特點,力促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建立起一種面向未來的“全人”發展觀。
這本《3—6歲,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不僅是送給媽媽的育兒心理書,也是送給爸爸的育兒心理書。書名中之所以用了“好媽媽”,是為了表述方便,更是為了督促每一位養育者都能給孩子如“媽媽十月懷胎”般親密、貼心的愛。
本書秉承《3歲前,好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一書所具有的科學、實用的理念,雖僅著眼三年,卻是把這三年嵌在孩子的一生中來研究,使得家長在把握這三年的教養重點的同時,也獲取對孩子整體成長的認識和思考。本書立足心理學理論與實驗,從科學與發展的視角詳細解析了孩子的日常表現,不僅深挖了五大領域的關鍵點,還包括家長們特別關心和容易困惑的內容,以及這個年齡段非常重要的成長任務、容易忽視的方面等。
3—6歲這個階段,仍然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那么,家長怎么做才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呢?本書首先讓家長看到3—6歲孩子的認知處于什么水平、具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樣的;然后結合日常生活環境,給出家長怎么做才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使他們變得更聰明的方法。
3—6歲還是孩子性格發展的塑形期,因為幼兒期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活動傾向,常常是一個人個性的核心成分或中堅結構。雖然后天通過教育或者自我修正也能對其中一些不良個性特征進行改造,但往往是量的變化,而且需要外界的強烈刺激或者自身的艱難掙扎,否則,一個人已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活動傾向是很難改變的。
那么,爸爸媽媽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的性格塑形呢?首先要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社會化任務。家長可以透過孩子的行為特點,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鼓勵符合孩子成長需要的行為,從日常小事中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更具體的做法,在書里會有清晰的呈現。
除以上談到的內容,本書還包括3—6歲孩子的情緒情感發展、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游戲游玩、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生活等,都是與3—6歲孩子成長與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都是需要爸爸媽媽以科學方法來對待的內容。
總之,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爸爸媽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做到:分清孩子的行為性質是成長表現,還是問題行為;正確地愛孩子,而不是溺愛;懂得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不與孩子的情緒較勁兒,不打壓、不嫌棄;重視運動和游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會陪孩子一起玩,在玩的時候做好孩子的“腳手架”;在孩子的日常表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孩子各方面的水平提升。
每一個成長得好的孩子身后,都有懂教養的爸爸媽媽。他們看似云淡風輕地就養出了好孩子,實則在教養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耕細作的腳印。他們眼光長遠,深入了解兒童心理,不斷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堅守養育好孩子的初衷。歲月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們收獲了最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