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征服王朝與胡漢雙軌制(2)

①朔方兵 朔方,唐方鎮名,治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玄宗時邊防十節度使之一。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所率軍隊即為朔方兵。途的局面—唐代的節度使基本上是直接聽命于皇帝,并不很受政府的節制;而中央政府的官僚,不是北方漢人就是南方人士,他們對于中央訊息的回饋,反映的是文治地區的百姓生活,往往不能夠反映胡化軍人地區的實況。“漁陽鼙鼓動地來”②,而中央并不很清楚北方已經起了亂事,這個責任不能完全怪罪于楊國忠蒙蔽圣聽,當時的朝士們其實也不是特別清楚北方已經離心離德。大亂之時,戰爭幾乎都在中原發生,南方相對而言是安定的,“安史之亂”幾可說將一個中國分成兩半。

①漁陽鼙鼓動地來 語出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時安祿山駐軍在漁陽(今天津薊縣),鼙鼓指軍中用的小鼓,漁陽郡響起了戰鼓,指安祿山舉兵叛唐事。

②工部員外郎 工部為隋唐六部之一,掌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尚書。于各部之下諸司設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

唐代的官僚系統和漢代不太一樣,漢代的察舉是全國性的,唐代選士卻是由各地的士人群集首都,再由中央政府選出一些賢才。這一批文官,往往集中在一些官僚派系的大家族,或者是他們垂青的才子,他們并不具有全國的代表性,不能帶來各地的訊息,而各地也沒有人替中央作倡導和解釋政府政策。唐初情形還好,“安史之亂”以后,地方當局有權力自己以中央的名義委任官員,甚至于以中央官員的名稱留在當地。例如,杜甫是經過四川的地方長官委任為中央工部員外郎的,但他根本沒有在中央擔任職務,只是在四川聽差遣而已。這樣的官僚集團,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按照唐初設計的中央體制執行政令。相對來說,唐代地方政權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很多事情不用請示中央,就在當地自己決定了。他們也有權力調動當地的資源,做一些地方的建設,不必獲得中央的許可。

唐代治理外族的策略

唐代雙軌的體制,使得政府不得不關心許多外族的事務。唐代西方多事,尤其是在伊斯蘭教忽然崛起之時,自西方往東方擴張使得中亞一片混亂,這對中國有骨牌效應。唐朝在中亞一帶總共擁有二百多個羈縻州府①,都是中亞的地方部落取得唐朝的官號,唐朝不過派一個都督,表面上監督而已。唐將高仙芝與黑衣大食②戰于怛羅斯河③,唐軍大敗,中國從此喪失在中亞的霸權。那許多被打敗的部落大批奔來中國,中國必須給他們一個安置,只能安插他們在廣大的北部,從今天的甘肅、寧夏,一直到山西、山東,都有這些中亞部落的后代居住。這是“天可汗”頭銜要付出的代價,因為在胡人心目之中,“天可汗”確實是東亞各種胡人的總領袖。中國人的血統之中,因此增加了許多中亞和內亞①的成分。后世北方的漢人,其中許多人都有中亞胡人的基因。

①羈縻州府 唐、宋、明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領為都護、都督、刺史、縣令,世襲,受都護府、邊州都督或節鎮統轄。

②黑衣大食 “大食”本阿拉伯一部族名,波斯人用以泛稱阿拉伯人。自唐代起,中國史籍常以大食稱阿拉伯帝國。因阿拔斯王朝旗幟尚黑,故中國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③怛(dá)羅斯河 怛羅斯,古城名,故址在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江布爾城,唐時為西域交通中心之一,天寶十年(751年)唐將高仙芝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戰于此,史稱“怛羅斯之戰”,自此唐朝逐漸喪失對中亞地區的控制權。

傳統的中華帝國是天下國家,應當只有遠近、沒有界線,上述“天可汗”的功能,其實也是源于它是一個天下國家。中唐以后,中國以西有許多強邦,西藏的吐蕃在唐初就忽然興起,同時青海大草原上的吐谷渾也忽然強盛。這兩個大部族的興起,可能是因為天然氣候的改變使青海西北一帶水草豐美,也可能因為從隋唐開始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絲綢之路旁邊的部族都得到了過路財神的利益。唐初花了不少氣力才平定了吐谷渾,唐軍損失也不小。杜甫的詩“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就是描寫唐軍曾經在討伐吐谷渾的時候損失十幾萬。

吐谷渾平定了,吐蕃沒有旁邊的對手就開始迅速擴張,唐代不得不下嫁文成公主,以此換取和平。唐蕃會盟碑文表現的是兩個平等政權之間的約定—吐蕃不是“天可汗”的屬下。

①內亞(Inner Asia) 歐亞大陸的內流河區域,歷史上與中亞、蒙古、西藏文明相對。在今天的新疆,突厥的后人分散為許多族群,在中亞一帶忽分忽合,他們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羈縻州府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面對新興的回鶻和伊斯蘭教派的大軍,他們大批遷入中國,于是西方至少有吐蕃、回鶻和伊斯蘭教派的大食三個大邦。

到中唐以后,中國在西方的事務上不再能以天朝上國的姿態應對了。 面對這些強權,唐朝干臣李泌①的政策是遠交近攻,在這三個西方大邦之間,聯結兩個打一個,聯結一個打兩個,采用的是十足的國際政治手腕,不再是以大帝國的姿態君臨天下。

唐代的對外貿易十分活躍,陸路有許多說粟特②語的商人經過絲綢之路往返販賣,他們也有不少在中國落戶生根。唐政府對他們的管理方式是委派他們自己選舉的“薩寶”管理內部事務,有點像今天外國僑民的領事官,只不過是他們自己選舉的領袖而已。這種處理外朝事務的方式,從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同樣地,經由海道出入中國的海商,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或猶太人,唐政府也是讓他們的宗教領袖管理這些居住在中國的大批外商人戶。這些制度又一次說明了一國多制的管理形態和傳統的天下國家相當不同。

①李泌(722—789年) 唐代大臣,位至宰相,多謀略,曾為肅宗籌劃平定安史叛亂。

②粟特 中亞細亞古地區名,其居民經營農牧業及商業活動,往返于絲綢之路兩端。粟特語是當時中亞國際貿易的通用語言。

貴族社會的終結

唐朝的覆亡,是個漫長的過程。自從“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就沒有安定過,不過唐朝真正走向滅亡,應當是唐末的大規模農民戰爭導致的。在“黃巢之亂”前后,發生過不止一次的大規模農民戰爭及農民叛亂,通常是因為農民活不下去了。唐末的氣候并不寒冷,照說不應該有過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為課稅太重,而政府上層不了解民情,百姓實在沒法忍受的時候,才會鋌而走險起來造反。前面我們講到漢朝統治結構的中央神經系統和末梢神經的對應關系,唐朝雖然已經有了科舉制,吸收了大批民間的才智之士進入政府,但是唐朝終究還是一個貴族統治的社會。《二十四史》只有唐史部分有所謂的《宰相世系表》,這說明唐朝政府的上層是由一小群貴族長期壟斷的,那些來自民間的科舉進士,其中不少也是貴族的子弟。更何況,科舉出身的寒士很難真正進入決策階層。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員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來者,對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經常更換職務。因此,漢代地方官員可以承擔的回饋信息的職能,在唐朝并不能實現。于是,小亂變成大亂,大亂連續不斷,那么龐大輝煌的朝代,也就在農民的鋤頭和鐮刀下,分裂成許多小國。

唐朝的制度并不是一條鞭到底的中央集權,對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甚至于不同的容忍方式。同時,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在唐初似乎是統一了,但是實質上“南北朝”的劃分并沒有完全消失,“安史之亂”以后,雖然南北都在一個政府的法理統治之下,但南北之間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其實相當不同。這個南北的差異,在中國的后世歷史上延續不斷,只是程度的強弱不同而已。我們一直以唐代和漢代相比,我個人曾經說過,漢代厚重,唐代宏大,“厚重”可以說是充實的一塊,“宏大”卻是松弛的一片,漢唐的發展,終究是不一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山阴县| 北安市| 武城县| 宜章县| 且末县| 无为县| 五莲县| 罗源县| 天柱县| 林口县| 闻喜县| 沐川县| 龙泉市| 山东省| 新干县| 萨嘎县| 寻甸| 金川县| 永州市| 齐河县| 江安县| 土默特右旗| 呈贡县| 蓝山县| 桦甸市| 于田县| 措美县| 乌鲁木齐县| 红河县| 武陟县| 揭阳市| 同心县| 慈溪市| 马山县| 孝昌县| 镇平县| 黔东| 怀化市| 丰镇市|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