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征服王朝與胡漢雙軌制(1)

公元二百年到約公元六百年,是整個地球的寒冷時期,甚至可說是小冰河期。北方的族群都受寒冷氣候的影響紛紛南移,骨牌效應使得后面的族群推動前面的族群,一波一波地往南推。到了氣候溫暖地區,人口眾多,新來的北方族群侵入了南方,也可能往東、往西蔓延出去。西歐歷史上的“蠻族大入侵”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從此以后,歐洲的人口面貌完全改觀。同樣在中國的北方,也有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持續三四百年之久,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五胡亂華”。一般歷史書上說,“五胡亂華”是中國最為混亂的時期。其實,這一波族群入侵不僅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

征服王朝都是兩種制度的混合

三國時期的中國談不上什么大帝國。“五胡亂華”前后建立了十六個小國,大多數也不能算是帝國—至多前秦①可以算一個,它曾經統一了幾乎整個中國北部地區。不過,這些小國卻有值得注意之處:他們的領袖都擁有兩個頭銜,一個是“大單于”②,一個是“大皇帝”,前者意指胡人的領袖,后者是中國的皇帝。這種雙軌的體制,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許久,除了宋明兩代以外,所謂的“征服王朝”③,包括采用“混合體制”的唐代都是雙軌制。一個國家混合采用兩種制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國兩制”。這種體制的特點是訊息的向下傳達和向上回饋都經過不同的管道,會產生訊息混亂的毛病。

①前秦 十六國之一。352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盛時疆域東至大海,西抵蔥嶺,南控江淮,北極大漠,東南以淮、漢與東晉為界。394年為后秦所滅。

②大單于 本為匈奴最高首領的尊號,但在西晉末年、南北朝時期,又被一些少數民族官員采用為一種虛銜,一般有大單于封號就有權力號令少數民族。

③征服王朝 美國漢學家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提出的歷史學名詞,意指中國北方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朝代。

“五胡亂華”后期,北方的局面逐漸澄清,鮮卑人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疆域廣大,不僅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也統一了草原和沙漠地帶。經過好幾代的涵化①,北魏逐漸變成中國的王朝,可是北部沿邊地帶卻保留著相當程度的胡人文化,甚至于中央派到那里去駐守的軍人,也變成胡化的漢人。北齊的高氏,就是從今天河北搬到北方去的漢人,后來卻完全以胡人的姿態出現。北魏、北齊、北周三個朝代的統治者,始終在漢化與胡化之間搖擺不定。北魏本身的漢化,經過了相當復雜的程序。在孝文帝時代,完成了制度上的漢化,先解散北族的部落制度,再建立漢人社會的官僚制度;可是,沿邊的六鎮②卻始終不愿意漢化,最后六鎮反撲,取代拓跋政權,建立了北齊、北周。北齊、北周的六鎮集團,本身就是胡漢混雜的軍閥們。

鮮卑人建立的三個王朝,統治疆域不算小,內部并不和諧。漢人社會只在表面上接受胡人政權,即使胡人已經漢化了,漢人還是在各地建立起相當程度上自治的小區,國家其實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統治。胡化的軍閥們,更是回到以軍事組織為名的部落組織。所以,這些王朝在幾百年里不斷地調節和重整,從分裂中尋求整合。

①涵化 指不同文化相互接觸而引起的原有文化模式的變化,是文化變遷的一種主要形式。

②六鎮 北魏初為防御柔然,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陰山以南,設置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

文化的沖突和重整

這種征服王朝面臨的文化沖突和重整,在中國歷史上不僅限于這一次而已,往后歷史上的幾個征服王朝,無一不要處理同樣的難題。而且,因為他們處理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過去的歷史教科書上總是說胡人進入中原就被漢化了,其實不然,整個中原也是在不斷地接納胡人文化,逐漸改變、豐富漢人的文化性質。

單以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而言,“五胡亂華”帶來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漢代的席地而坐逐漸演變成坐在椅上、睡在床上,進門脫鞋也變成穿鞋入門;房間的高度增加了,窗戶的位置也提高了;以穿衣服而論,寬袍大袖改變成窄袖長衫。這些改變都是兩個文化混合后的結果。

在政治上,胡人統治者對其他的非漢人,即使不是自己的族群,也覺得親切一點。因此,胡人帝國與中原四鄰的心理界限相當模糊,這甚至于影響了他們對信仰的選擇—胡人覺得印度傳進來的佛教也是一種胡教,是他們感覺比較親切的宗教,所以他們對佛教的庇護,往往比漢人政權要更為積極。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的迅速擴張,有不小的成分是因為胡人統治者的接受和擁護。

這種信仰的取舍與族群的認同之間的相關性,在別的國家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歐洲接受基督教是在蠻族入侵時,羅馬軍隊有不少蠻族的兵丁,他們信仰基督教促成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①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再有一個性質不太相同的例子:近代日本侵占了朝鮮,很多朝鮮人選擇信仰基督教,以排斥日本式的佛教和神道教。這個例子的結果相反,但深層的心理動因卻是相同的。

唐代的胡漢雙軌制與文武分途

隋唐大帝國,尤其唐代,一般都被認為是中國正統的朝代,其實也有胡漢雙軌制背景。唐代的府兵制②并不是全面征兵,而是將北魏軍人集團按家戶分散在各地,他們擁有土地,也有農奴,是由民間維持的軍人世家,他們基本上都是胡人集團的后代。唐代府兵制和均田制有相當大的關系,這可以在今天的新疆地區找到其存在的證據,但在廣義的南方,我們至今還沒找到同樣的痕跡。

①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約280—337年) 即君士坦丁大帝,古羅馬皇帝,306年—337年在位。313年曾與李錫尼共頒《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②府兵制 中國古代兵制,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

③天可汗 “天可汗”是唐代少數民族首領對唐太宗的尊稱,太宗皇帝成為當時天下的共主。

唐代開疆辟土,北方和西方的胡人稱唐太宗為“天可汗”③。因此,唐代的政權包括兩個部分,除了漢人之外,還有廣大的胡人族群,從今天的東北延伸到今天的中亞,在他們的心目中,李家皇帝是“天可汗”,也就是說,李家其實也是胡人,才能統治胡人地區。唐代的軍人有很多是外邦人,高仙芝是朝鮮人,安祿山是東北的雜胡。“安史之亂”以后,叛軍的首領幾乎都是有胡人背景的。政府自己的將領們也有不少根本就是胡人,如李光弼、仆固懷恩,甚至于郭子儀的朔方兵①里也有很多回鶻人,他們的后勤補給(尤其馬匹的供應)靠的是回鶻人。“安史之亂”后一直到唐末,今天的華北一直到東北這一帶,不聽中央號令也不讀孔孟之書,基本上是一個胡化地區。

但另一方面,本來以北方為基礎的隋唐政權統一了南方。他們是以漢人身份統一中國的,對南方的士大夫非常優禮,對南方保留的中國文化也十分尊敬。所以,唐代政府的文人官僚有很大比例是南方的世族,而科舉取士也以南方為多。南北佛教的統一,實際上也是以南方為主軸;同樣的情形見于南北道教的統一,南方的道教傳統也是占了上風—這廣義的南方包括今天的中南半島和西南中國。在音樂、工藝和醫藥上,都是南方成分占了強勢地位。

這種南北文化的雙軌制,使得唐朝的治理呈現出文武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正定县| 曲水县| 长宁县| 文水县| 荣成市| 汉源县| 屯门区| 秀山| 磴口县| 赞皇县| 塔城市| 景东| 黄龙县| 华蓥市| 荥阳市| 连城县| 界首市| 禹城市| 无极县| 奎屯市| 旺苍县| 宜春市| 民丰县| 奉节县| 社会| 弥渡县| 明光市| 高尔夫| 中牟县| 汽车| 大悟县| 青河县| 邵武市| 鄂伦春自治旗| 滕州市| 柞水县| 平原县| 丹寨县| 昌邑市|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