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羅漢入門(1)

  • 五百羅漢之謎
  • 云一
  • 4906字
  • 2015-09-24 17:44:15

01.羅漢的含義

羅漢的觀念起始于印度,但對羅漢的信仰則形成于中國。羅漢信仰的興起與確立,在很多佛典中都有記載,但總的來說,還有賴于中國羅漢造像藝術的渲染與推動。因此,可以說羅漢信仰與羅漢造像作為一種宗教觀念與物質形態并存的文化現象,完全是中國化的產物。

羅漢又稱阿羅漢,意譯作“殺賊”、“應供”、“不生”等。“殺賊”即殺一切煩惱之賊;“應供”則謂到達阿羅漢果位,已然斷滅一切能導致生死流轉的“有漏”法,身心清凈,應受人天供養;“不生”即是說阿羅漢已進入永恒不變的涅槃,不復生死輪回。

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得的最高果位。小乘佛學認為修到羅漢境界,就已經斷盡三界煩惱,滅除見、修二惑,永遠解脫輪回。因此,阿羅漢果位,又可稱為“無極果”或“無學果”,表示已到達極點,所學已盡,再無可學之處。但在大乘佛教中,羅漢遠非最高果位。至高無上的當然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后才是羅漢。在大乘佛教中,羅漢的職能是常住世間不入涅槃并護法弘法。

據說,一位小乘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一種成就叫一個“果位”,有點類似于現代的學位。這四種果位是:初果,名為“預流果”(音譯須陀洹),獲得了初果,在輪回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指變成畜生、惡鬼等);二果,名為“一來果”(音譯斯陀含),得到此果,輪回時就只轉生一次;三果,名為“不還果”(音譯阿那合),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表示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做已做,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證得羅漢果呢?傳說古代印度次大陸的彌蘭王曾經特別問過那位在佛經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為阿羅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那先比丘告訴他,須具備一個條件——居士成為阿羅漢那一天,如果不當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險。因此,成阿羅漢果的全是和尚。

佛教經典,特別是早期佛典中,提到過許多羅漢,釋迦佛著名的十大弟子,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阿難、羅睺羅都是修得阿羅漢果位的圣者。而中國佛教藝術作品中流傳廣泛的卻是大乘佛教中其職能經過改造的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

02.羅漢概念的演變

羅漢概念的由來,最早見于漢末支謙所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一心之道謂之羅漢。羅漢者,真人也,聲色不能污,榮位不能屈,難動如地,已免憂苦,存亡自在。”

《佛祖統紀》有關阿難證得阿羅漢果的記載,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蘊:“迦葉入定以天眼觀,阿難一人煩惱未盡,手牽令出。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過,疲極偃息,仰臥就枕,霍然即悟。”

這里所指的便是那種斷除輪回,諸漏已盡,六通具足的羅漢圣者。這是典型狹義上的“羅漢”,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這是羅漢最早的意義。

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羅漢”的意義有了新的衍生,即得道高僧也被稱為羅漢。《洛陽伽藍記》載云:“(菩提)流支解佛義知名,西土諸夷號為羅漢。”《釋迦方志》也稱瓊州沙門智儼為“羅漢”。此時的羅漢,大多作為佛陀的侍者出現,如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的龍門賓陽洞,在賓陽洞中就刻有兩位羅漢隨侍三尊坐佛。

隨著大乘佛教的逐漸興起,“羅漢”的含義及其地位便有了相應的變化,西晉竺法護(266—313)所譯《彌勒下生經》和稍晚曇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皆有相關記載:“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游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徒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睺羅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

由上可以看出,早期小乘佛教中獨善其身,“存亡自在”的阿羅漢,至此已接受了佛陀的囑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了。這是小乘羅漢由“自了漢”轉小向大,成就阿羅漢的開始。

類似的經義亦見諸東晉時譯《舍利弗所問經》:“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大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于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缽嘆、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至此,小乘圣者的羅漢已經被明確地賦予了“流通佛法”的使命,因而大乘菩薩的色彩更為明顯。

03.羅漢造像的出現

自二三世紀,中國佛教造像初興,三四世紀石窟藝術崛起以來,雕塑的題材總是以說法佛像,或交腳彌勒菩薩像等為主尊,而石窟壁面上,或施以佛傳故事、本生經變、維摩法華經變等題材,或以千佛飛天、伎樂供養天等為裝飾,而有關“羅漢”這個題材的創作,在這一時期還是相當少見的。

但是就文獻所載,最早在四世紀便有人畫羅漢像了,東晉時代的戴逵曾經畫“五天羅漢像”,或許五天羅漢不是后世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的其中之一,也不是釋迦世尊在世時的弟子比丘之一。但既以羅漢為名,最起碼也是指道德修持已有成就者,或是高僧,或是善知識者;他們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西域人。

公元四世紀,賓頭盧羅漢的信仰已悄悄流布。如東晉高僧道安便曾圖畫供養賓頭盧尊者。南朝劉宋泰始年間(465—471年)僧法愿、法鏡也曾圖畫圣僧(即賓頭盧)像,梁武帝也曾祈請愈疾。唐代高僧道宣在所寫的《道宣律師感通錄》中,記載了當時有座賓頭盧圣僧像立房供養的事。賓頭盧的羅漢造型以“頭白眉毛長、形甚庸陋”為特征,雖屢有畫造賓頭盧供養的文獻記載,但南北朝以前的實物遺例,卻是一件也沒有發現。現存年代較早的羅漢像實物,應是甘肅張掖金塔寺石窟西窟內中心柱北面龕上的幾尊佛弟子像。其像有坐姿也有立姿,均頂上光圓,五官秀麗,表情親和,身著通肩大衣,緊密貼身,帶著濃厚的秣菟羅式樣,是北涼時代(397—440年)的作品。

北魏以后,羅漢像創作漸多,依其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石窟位置,而展現出不同的類型。歸納之,有如下數種:

第一,侍佛二比丘——迦葉阿難像。在釋迦世尊坐像的左右兩旁,創作了一老一少二比丘,以為侍者。此種題材在北朝后期便相當興盛,如甘肅麥積山石窟的北魏窟、敦煌的北周窟、響堂山的北齊石窟都有相當傳神的老少佛弟子像。

第二,涅槃變相中哭泣的弟子。麥積山石窟在北魏時代已有涅槃變相,在立體的臥佛身后塑作出幾位身量較小的佛弟子像,作悲哀哭泣的神情。敦煌北周窟428窟的壁畫上,也出現涅槃變相。

第三,十大弟子像。典型代表是云岡第十八窟,洞壁四周以圓雕和浮雕雕出十大弟子像。每位弟子的頭部是圓雕,上半身為浮雕,下半身則沒入石壁中,每個弟子的頭部造型均不相同,很能表現不同個性的羅漢特征。

第四,經變或說法圖中的聽法比丘。如龍門石窟寺北壁西側有浮雕菩提樹和羅漢。

第五,供養圖、禮佛圖中引導貴人的比丘,如龍門蓮花洞、石窟寺壁面。

以上所述為北魏至盛唐之際最常見的幾種類型的羅漢。一般而言,這些羅漢在石窟中多是居于陪襯和次要的位置,且附屬在說法圖中,雖然和菩薩平列,畢竟還只是配角,而非洞窟中的主尊,有的甚至僅作為裝飾之用。

04.羅漢造像成為主角

南北朝以后,漸漸有了多位羅漢像,成群成列地排在一起,脫離了附屬的地位,而且各個羅漢像造型均不同,各盡變化,以表現那相異的性格、感情,創作手法上較前又進入另一階段。如十大弟子像,在北魏時期的云岡已肇其端了。例如張僧繇曾畫佛十弟子圖及十高僧圖,至宋代還被御府收藏,如今畫跡遺品雖已全失,無從見其風格,但從日本現存同時期的遺作可略窺唐代十大弟子像的造型。

日本天平時代的雕刻風格,受唐風影響甚大。日本興福寺西金堂內的釋迦十大弟子群像,塑作于天平六年(734年) 。在這十大弟子中,今尚存六尊,是為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羅睺羅,群像為干漆塑造,均高約145.5厘米,為七頭身像,身子稍顯瘦長。這些群像最值得稱頌處,是能把握佛弟子的性格,表現其內心的感情,在表情、手勢、衣紋上都有極富變化的刻畫。

另有表現羅漢姿態變化的羅漢像,為龍門石窟看經寺洞的二十九羅漢。龍門石窟看經寺洞,大約建于盛唐武則天時代,看經寺洞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壁間所刻的二十九尊浮雕羅漢像,雖然造型一律呈立姿,但顏面表情豐富,變化多端,有的皺紋滿面,有的風采俊逸,有的髭須滿腮,有的光潔如洗。而頭面的轉向及雙眼神情,更是生動活潑,或昂頭注目,或低眉沉思,或回首相望,均相當寫實。尤其雙手的表現法,由合十到結各種不同的法印,由握禪杖到持香爐、持數珠、持如意、持蓮花等,趣味橫生。

在現存羅漢像中,為數眾多,而又表情豐富具多樣變化者,看經寺洞的浮雕是為時最早的一群。看經寺洞的這二十九尊羅漢,以人物面部表情來彰顯其內心的精神世界,是人性化的表現。在中國造像史上,是神性化走向人性化的開端,也是宋代羅漢造像鼎盛的先兆。這二十九尊羅漢浮雕直接影響了五代、兩宋以后羅漢的造型。

羅漢造像的確立和興盛緣起于唐代高僧玄奘,自玄奘翻譯出《法住記》之后,羅漢名號及屬性便有了明確的定位,羅漢信仰進入了鼎盛時期,羅漢造像也隨即成為藝術家們造型、畫像的題材而廣泛流傳開來,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刻均保留下諸多的作品。唐、五代時期的名家盧楞伽、王維、陶守立、貫休等,都是畫羅漢的名家。

05.十六羅漢

現在所說的十六羅漢,主要依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一書,簡稱《法住記》。《法住記》所記載十六羅漢的名稱是:一賓度羅跋啰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哩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睺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相傳釋迦佛滅度時,他們曾受釋迦佛囑托,不入滅度,留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流通、護持佛法,直到將來彌勒佛降世。

關于十六羅漢的故事,早在北涼時道泰所譯的《入大乘論》中就已提到。經中說有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散布各處守護佛法。但十六人的名字卻沒有一一列舉。此后一些佛典,如《續高僧傳》、《法華文句》等都曾提到過十六羅漢,表明這一說法已逐漸流傳。但直到唐玄奘譯出《法住記》,才具體列出十六羅漢之名,以后各說均以《法住記》的為準。

十六羅漢的像,出現也較早。據《宣和畫譜》記,梁代畫家張僧繇曾繪有十六羅漢像一幅。晚唐段成式《寺塔記》載上都大同坊云花寺的佛殿西廊立有十六尊高僧像,當為十六羅漢的塑像。等到《法住記》譯出后,有關十六羅漢題材的塑像和畫像就更多了。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繪的十六羅漢像,姿態各異,骨相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系傳世名作。

06.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十八羅漢中的前十六位,與十六羅漢的說法一致;但是對于后兩位羅漢,則眾說紛紜,說法并不一致。

由十六羅漢演變成為十八羅漢,主要是繪畫方面造成的。現在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是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阿羅漢,蘇軾得之于儋耳(地名,在今海南境內),為之題了十八首贊,但未標出羅漢名稱。其次是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蘇軾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見之,為之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于十六羅漢外第十七為慶友尊者,第十八為賓頭盧尊者。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啰惰阇,為重出,只是一個是簡稱,一個是尊稱罷了。

另有一說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嘆兩位尊者。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此說,宋代凈覺(仁岳)亦采此種說法。此系合并《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與《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省略其中重復的兩位尊者所成。

西藏地區所傳,則加上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其中,達摩多羅被認為是編纂《優陀那品》的法救,但無明確的證據。其像為背負梵篋,類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其起源與中國唐末的契此和尚頗有關聯。另從其周圍圍繞若干幼童看來,也可能與多產神訶梨帝母的配偶半支迦有關。此外,又有加上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等不同說法。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后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民風,再加上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靖远县| 基隆市| 临西县| 汉沽区| 万载县| 贞丰县| 金川县| 五华县| 商洛市| 资源县| 博野县| 抚州市| 丰县| 天台县| 哈密市| 普洱| 贵南县| 屏山县| 台湾省| 班戈县| 唐海县| 玉环县| 广丰县| 岳池县| 汾西县| 措勤县| 周至县| 铜陵市| 大城县| 桐梓县| 内丘县| 鹿邑县| 辉县市| 海南省| 凤冈县| 延川县| 三门县| 图们市| 垣曲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