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8評論第1章 是非本是身外事,放下就是擁有
看透是非,遠離煩惱
滾滾紅塵是非迭起,看得透才能放得下,把功名富貴美色等統統放下,回歸寧靜,回歸真我。
弘一法師講解《觀無量壽佛經》這一經本時,曾用一句話來解答人們對“煩惱”二字的提問:“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大師云:“此文是《觀無量壽佛經》中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她覺悟了,她親眼看見的。當時她遭遇家庭變故,痛不欲生,求釋迦牟尼佛替她找一個安身之處,不愿繼續住在這個世界。佛很慈悲,并沒有給她介紹一個地方,而是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跟前,她看來看去,覺得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請佛幫助她生到極樂世界,不愿意再待在這個娑婆世界。韋提希夫人此種舉動是警惕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留戀娑婆世界的人?!?
有時候人們所追求的并不是他們內心想要的,他們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于暫時的煩惱而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大師講經,并非要每個人都棄世出家,只是教化眾生如何看破世間煩惱,如何回歸真我。無德禪師收了很多年輕的學僧,并告誡他們必須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否則山門是不會容納他們的。
但是學僧們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懶做,有的貪圖享受,有的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無奈之下,無德禪師只得將他們召集起來,希望可以度化他們。無德禪師對學生們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如果聽完之后你們依舊不能有所悟,就請離開?!?
有個人死后,靈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剛一進門,司閽就問他:“你喜歡吃嗎?你喜歡玩嗎?你討厭工作嗎?”
這個人說:“我喜歡吃喝玩樂,不喜歡做任何事情?!?
司閽說:“那好,這里正是你最好的歸宿。這里有很多誘人的食物,你可以隨便吃喝;也可以在這里無憂無慮地睡覺,不會有人打擾;這里還有很豐富的娛樂活動,讓你盡情地歡樂?!?
聽完司閽的話,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了下來。
很快三個月過去了,這個人漸漸厭煩了這種生活,跑去見司閽,央求道:“這種日子實在是太乏味了。因為玩得太多,我已經膩了,對娛樂提不起任何興趣;由于吃得太飽,我的身體不斷發胖,行動非常不方便;由于睡得時間太長,我的頭腦已經變得很遲鈍。您能給我找一份工作嗎?”
司閽笑了笑說:“實在很抱歉,這里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個人實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閽:“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寧愿下地獄!”
司閽哈哈大笑道:“這里本來就是地獄?。∵@里能讓你失去理想、失去創造力,沒有了前途、沒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將會漸漸消沉,人格也會漸漸腐化。這種心靈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人生的意義不是享福,而是經歷實現夢想的過程,經歷通向幸福的過程。所以,有夢想、有創造、有挑戰、有目標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切被煩惱所擾,被誘惑所蒙蔽的選擇都是離自己越來越遠的選擇。
還自己一份真實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學會時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矯正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欺騙一生,才會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會明確自己心中的最終愿望和理想,才會鼓足勇氣一直堅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紛擾繁雜中還自己一份真實。
弘一法師指點善友看透紛擾:“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這是弘一法師引用的蓮池大師的一句話,其意被佛家解為:世間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戲就容易體會是假的。人生如夢境,夢醒之后,想想夢里的境界均非真實。佛在經中常勸我們不要造惡,他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泵靼走@個道理,決定不造惡業。在世間吃虧上當,還是歡歡喜喜地接受,因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師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凈宗無比殊勝的特點是教我們抓住一個真實的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為其他任何宗派所不能。其他宗派要想如此成就一生圓滿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凈土。中國兩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禪宗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凈土,此乃徹底覺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實的。
佛家對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應該悟透其中道理,還原真我才對。禪宗六祖獲得了衣缽心印之后,害怕別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連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很快眾僧侶就得知了這個消息,紛紛追趕而來。
一位叫慧明的僧侶最先追上了禪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說不是為了衣缽而來,而是真誠地為了求法而來,懇請禪宗六祖接見。
禪宗六祖說:“既然你是為了求法而來,那么請先拋棄一切外援,斷掉心中所有思戀的念頭。”
過了一會兒,禪宗六祖接著說道:“你不要想著善,也不要心存邪惡,你問問你自己,你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
聽了禪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頓時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接著他又請求禪宗六祖再告訴一下秘密的意思。
禪宗六祖說:“如果我能夠告訴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聽了,感激地說:“我遁入空門已經很長時間了,卻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點,使我感覺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對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別被人情世故所累
世情常常牽扯著人們,讓人們左右難舍、舉棋不定。其實,在人生路上掙扎的人們看不清,世情濃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輕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弘一法師也告誡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為世間情愛所累。不求奢侈豐盛,心在道上,不要為了顧念人情世故,讓道心退失?!?
顧念人情世故是一種外在的心態,人有時候就會被這種外在的心態所束縛而讓自己的決定左右搖擺,苦累其心。
來看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的父親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禪師說:“久聞大師慈悲,請你為我的父親超度吧!”
佛光禪師欣然同意了,并開始籌備香花素果之類的供品,這個人看到這些東西之后想到了誦經的費用,于是不停地追問禪師誦一卷《阿彌陀經》需要多少錢?
佛光禪師知道他是一個吝嗇鬼,所以想教訓他一番,答道:“誦一卷《阿彌陀經》要十兩銀子?!?
“十兩銀子太貴了,禪師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還是打個折吧!給你八兩銀子,怎么樣???”
禪師點頭道:“好吧!”
誦經如期開始了,只聽禪師念念有詞地道:“十方諸佛菩薩,請將今天誦經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亡者,讓他能往生東方世界?!?
這位“孝子”聽了后感覺不對,于是打斷禪師問道:“禪師,你不會是在開玩笑吧,只聽說人死后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怎么讓父親到東方世界呢?”
禪師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十兩銀子,你堅持要給八兩,只好超度他到東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說道:“我再加二兩好了,還是麻煩你超度我父親到西方世界吧!”
這時,棺木里的父親突然發起火來:“你這個不孝子,為了省幾兩銀子,害得我一下子到東方,一下子到西方,讓我東奔西跑,好不辛苦??!”
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夠用金錢衡量呢?佛經上說:“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同樣,施舍也不能因為受者的價值不同而千差萬別。
佛法無價,不能以金錢的多寡來決定功德的大小,同樣,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也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親情、愛情、友誼、公益事業、愛心……都是無價之寶,都值得我們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這位“孝子”一樣,既顧念金錢、之后又顧念世情,你的心最終會被累到筋疲力盡。
放下心頭紛擾事,感受快樂
很多事是無法提前完成的,過早地為將來擔憂,于事無補,新的一天總會遇到新的問題。不要試圖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實實做好今天的事情才會留住本該屬于自己的快樂。
弘一法師曾引用了石屋禪師的幾句話來教化世人,幫助人們化解心結走出過去,“過去的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其意思被名家解釋為:“過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梔子都有季節性,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不能空空放過?!?
人本該抓住現在,這樣煩惱才會少,步履才會更堅定,如果為當下的事情煩惱而想改變明天,還不如理性地過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寺廟里,有一個小和尚每天負責早上清掃寺院里的落葉。對于這個差事,他早就厭煩了。
秋天到了,落葉更多了,這讓小和尚更加頭痛,于是去討教廟里的師兄弟:怎么辦才能讓自己輕松些?
后來,住持知道了他的煩惱,便主動找他談話。小和尚很誠實地對住持說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對他說:“明天你在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后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聽了住持的建議之后非常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開始搖動寺院里的樹木,一直到所有的樹木都不會再落下一片葉子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細地掃了一遍。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晚上,小和尚高興地想明天也許就不用這么累了,微笑著睡著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頓時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費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過來,語重心長地說:“傻孩子,你知道我為什么給你出那個主意嗎?我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明白: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聽完住持的話后終于頓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像小和尚一樣的困惑,企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煩惱都解決掉,而實際上,我們無法超越每一天,放下對未來的擔憂,感受每一天的快樂和簡單就足夠了。
心永遠是定的
如果心永遠是定的,人就永遠是理性的,他的智慧也就時刻為他服務。如果心念被打擾,就像石塊落入水中,必然引起內心的層層漣漪,當情緒迷了心竅,一切紛擾就會紛至沓來。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弘一法師在對善友說法的時候也曾提到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思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
修行人對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聽,也不要打聽,不必想知道。古人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狈彩菍τ谇鍍粜挠蟹恋K者,都要遠離,反之,心就迷了。
口舌是非若起于別人,大多時候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口舌是非起于身邊的至親至愛,有時候我們將無法抵擋,那么聽信口舌之后的惡果也只能自己承受。
來看看這樣一位母親對孩子的口舌迷惑吧。一天早上,佛陀與弟子們前往毗舍離城,途中經過犁越河畔時,發現有一艘漁船捕到一條大魚,數百名漁民們費盡力氣才將大魚拉上來。但是當大家看到魚時,不禁目瞪口呆——這條魚身上,竟然長了上百個頭,有的像驢,有的像馬、有的像駱駝、有的像虎、有的像狼、有的像猿猴、有的像狐貍……叫得出名字的、從未見過的,一應俱全。
就在眾人錯愕驚慌之時,佛陀安詳地走到百頭魚身邊,詢問了三次:“你是迦毗黎嗎?”
魚皆答:“是?!?
佛陀又問:“當初教養你的人,現在在什么地方呢?”
魚說:“她已經墮入阿鼻地獄,經受苦難……”
聽到百頭魚竟然會說話,眾人更加疑惑,于是請求佛陀詳解魚的來歷。
原來,在迦葉佛時代,有一位婆羅門老來得子,起名叫迦毗黎。迦毗黎非常聰明好學,從小到大都表現得非常出色,從不曾讓父母失望。后來,年邁的婆羅門過世了,迦毗黎與年老的母親一起生活。
一次,母親問迦毗黎:“孩子啊,你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吧?”
迦毗黎誠實地回答:“不,母親,迦葉佛的智慧非常廣大,不是我能比得上的!任何人有疑問去請教他,都能得到滿意的回答??墒?,我卻有許多問題答不出來。因此,總是會有人嘲笑我?!?
對兒子寄予厚望的母親說:“那么你何不去學佛法呢?這樣,你就不會輸給他了?!?
迦毗黎又誠實地說:“母親,您不明白,一切佛法,以恭敬為本,為成無上大道,必須發恭敬心出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真正體悟佛法的深義?!?
聽到此話,母親有些猶豫了,她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怎么舍得讓他出家呢?但她又實在想讓兒子成為全天下最聰明的人,于是說道:“好,我就讓你去出家學佛,可是我們約定在先,一旦學成了,你就要趕快回來孝順我?!?
單純誠實的迦毗黎進入了僧團,開始研讀佛法,以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了解了經典的道理。每隔一段時間,他的母親就會去探望他,并滿心期待地問:“孩子啊,你現在學得怎么樣了,可以勝過迦葉佛了吧?”可是誠實的迦毗黎一次又一次搖頭。
終于有一天,失望的母親忍不住對兒子說:“我教你一個可以成為最聰明的人的方法!聽著,以后只要有人說法勝過你,你就用不屑的口氣回罵他‘你們真是太愚癡了,沒見識!比豬頭還不如……’這樣,就沒有人敢再說下去,也沒人再敢譏笑你了。你就是最聰明的人了?!?
誠實天真的迦毗黎受到母親的誘惑,加之想到自己如此努力還是不能趕上迦葉佛,心里不免急躁了起來。從此,他真的開始用罵人的方法來掩飾自己的不足,來回擊別人的嘲笑。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原本純真、誠實、善良的迦毗黎,變得愈來愈傲慢,愈來愈口惡。他用他能想到的一切動物來罵人,甚至用這些來侮辱圣者。
最終,迦毗黎招感墮為水族的惡果,身上長滿了百余顆畜生頭。而她的母親也下了地獄,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
聰明才智雖然可以帶來榮耀,但是卻無法克制惡念對任性的侵蝕,千萬不要輕信那些可以使自己變得墮落的秘方,相反要時常反省、化度自心的迷惑。
弘一法師曾啟示大眾在生活中開悟自己,他說在日常生活中常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悟了才能改過自新。自己有過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說我的過失,若是修行人馬上向此人恭敬頂禮;迷惑的人聽了,馬上就發脾氣。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動。一個人獨處也是如此,在熱鬧場面心仍不動,贊嘆毀謗亦不放在心里,心永遠是定的。心中無事就不夾雜,凈念相繼就不間斷。
弘一法師這份淡定坦然的心境能托起人們的夢想,能讓人以一顆修為之后的智慧心面對一切繁雜。有些事情,心境坦然不受束縛,事情反而不攻自破,發生了轉機。
別讓時光空流過
只因為心頭的負擔,讓時光空流20年,很多時候,我們不應該把對他人他事的揣測放在心頭,放下負擔去求證會更有收獲。
佛心懷慈悲、普度眾生。弘一法師在給僧眾們演講的時候也曾就佛的慈悲度化之心與眾人分享:“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凈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凈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愿,決定愿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慈悲就是為大家而忙碌,并非一己之私。有一次,佛光禪師問克契和尚:“你到這里來學禪已經二十余年了,但是從來沒有向我問過道,這是為什么呢?”
克契和尚答道:“禪師每日都很繁忙,我實在不敢打擾?!?
時光荏苒,很快又三年過去了,佛光禪師再次見到了克契和尚,于是問道:“你到我這邊來,今天我有空,我們談談?!?
克契趕快合掌作禮道:“我知道禪師很忙,不敢浪費您老的時間!”
佛光禪師知道他是過分的謙虛,便說道:“學道是需要不斷參悟的,不來問我怎么參透?。俊?
克契依然說:“因為禪師太忙了?!?
佛光禪師聽后大聲呵斥道:“忙!忙!忙!我是為大家忙,當然也包括你?!?
聽了禪師的話,克契和尚終于有所悟。
原來禪師一直為大家忙碌,一直為度化眾生而忙碌,他忽視了禪師的慈悲之心,一直以一顆自私之心去揣度別人,以至于光陰空流二十年。
讓煩惱不攻自破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明白活著的真正價值,追逐世俗的金錢、愛情和名譽,心靈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實上真正的快樂來源于奉獻,來源于施舍,來源于付出。
弘一法師對人們說:“世間人的煩惱都是來源于自身。以和氣迎人,則乖滲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骼刻當矯之以渾厚。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有三個信徒愁容滿面地去找無德禪師,想向他請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無德禪師得知他們的來意之后,說:“你們先說說自己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甲信徒回答道:“我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我不愿意死?!?
乙信徒說:“我活著,是因為我想在年老的時候看到兒孫滿堂,享受其樂融融的晚年生活?!?
丙信徒想了想道:“因為我要撫養一家老小,所以不能一死了之?!?
無德禪師笑了笑說:“你們活著,要么是由于恐懼死亡,要么是為了等待享受天倫之樂,要么是由于不得已的責任,而不是出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充滿了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是絕對不可能生活得快樂的。”
三位信徒聽了無德禪師的話后,面面相覷,不約而同地說:“那請禪師賜教,我們要怎樣生活才能真正獲得快樂呢?”
無德禪師回答說:“你們想得到快樂,那你們先告訴我,怎樣你們才能快樂呢?”
甲信徒不假思索地說:“我認為有錢就能快樂?!?
乙信徒接著說道:“我認為有甜蜜的愛情就會快樂。”
丙信徒說:“我要是能有很高的名譽和地位就會快樂?!?
無德禪師聽后,輕輕地搖了搖頭,說:“我明白了,你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你們對快樂的理解不正確。追求錯誤的東西,當然永遠也不會快樂。當你們真正擁有自己所追求的金錢、愛情、名譽以后,所有的煩惱和憂慮也會接踵而來。”
三位信徒聽后,不知所措,他們問:“禪師,請告訴我們該怎么辦呢?”
無德禪師說:“你們先要改變思想觀念,有了金錢要學會布施才有快樂,有了愛情要學會奉獻才有快樂,有了名譽和地位要用來給大眾服務才會快樂。”
當你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發現自己活著的真正價值,才會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諦,才會真正活得快樂。
舍棄虛榮,得真相
虛榮是指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棄虛榮才能夠得到真相。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佛時教化世人不可有虛妄之心,當還事物本來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執著于虛榮表象,事情就會還原。有位禪師很喜歡用偈詩來概括事理,讓弟子自己去領悟。
有一天,他來了雅興,順手寫了兩句話:“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讓弟子們參研。
一個弟子自作聰明地搶先說:“其中沒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禪師聽了后不語,只是緩緩地搖了搖頭。
接著另一個弟子說:“我想這應該是一次局部雨。這種現象雖然不多見,但還是有可能碰到的。沒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沒有下雨的這邊。”說完這話,他滿懷信心地看了看師父。
禪師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語。
第三個弟子見師父沒有表態,于是說:“你們的解釋太牽強了,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個沒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闭f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兩位師兄一眼,準備接受禪師的贊賞。
禪師朝弟子們笑了笑,緩緩地說道:“你們都非常聰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設想出種種不淋一人的條件或理由,但是你們鉆入了牛角尖,錯誤地執著于不淋一人這一點上。事實上,如果你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在淋雨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思維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鉆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約定俗成的東西,認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規蹈矩,無法解脫自我。事實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原來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人們有時候不愿意舍棄原有的認識,所以才不會有新的開悟。虛榮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獲,有時候這收獲就是給眾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禪師在晚上說法時沒有點燈,有位能忍禪僧就問他:“為什么不點燈呢?”
洞山良介禪師聽后,對侍者說:“你去拿三斤燈油送給這位能忍禪僧!”
能忍當時并沒有去想洞山禪師的話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經過一夜的參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積蓄,舉辦齋會,供奉大眾,并跟大眾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過去了,他來向洞山禪師告辭,意欲他去。
這時雪峰禪師剛巧在洞山禪師身邊,等能忍走后,他問洞山禪師:“這位禪僧走了以后,不知還會不會回來?”
洞山禪師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可以再回來。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豈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禪師立刻跑去向洞山禪師報告此事。洞山禪師說道:“他雖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較,卻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東西,該舍棄的一定不要留戀,一個人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貪念所累。只有放棄了該放棄的東西,才會有機會去爭取更加有價值的東西。
心念起時是非起
心念一起,必有是非,世間一切事,是非善惡都在起心動念之間。
勞苦總是給人以警醒,弘一法師曾教化那些迷醉于聲色場上的人們:“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垣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被煩惱束縛的凡夫,假如沒有貧窮疾病,也不一定會順暢一生。如果沒有這樣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樂造罪業??嗳藳]有時間金錢,自然可以避免許多罪過。誰肯在得意時想到將來會墮落,得意時難免損人利己。
大師曾指點聽佛的善友們,吃苦心是一種生存能力,是一種能夠承擔悲喜的淡定。有兩只老虎,一只被關在籠子里供人們觀賞,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對另一只老虎說:“我們換一換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應了。于是,籠子里的老虎走進了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則走進了狹窄的鐵籠子。
從籠子里出來的老虎在森林里感受到了無比的自由,盡情地奔跑著;走進籠子里的老虎也很快樂,因為它從此不再為食物而發愁。
出人意料的是,兩只快樂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餓死,另一只則是憂郁而死。很顯然:從籠子里走出來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卻沒有同時得到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的空間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時候,表面上雖然有所損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壞事。當你成功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說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著你;當你失敗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或許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堅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橋頭自然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一切事情,無論對錯,只要過去了就不要背負精神的重擔。坦然地面對困境,人就會更理智;坦率地面對朋友,路就會更開闊;坦誠地面對過去,你就會更睿智。
弘一法師在講解佛《遺教經》的時候曾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
他也曾勸誡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鞓返纳?,然而幸??鞓酚赡睦飦砟??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并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塵。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一般來說,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觀點,決定了人與人內心想法的不同。來看看這師徒二人的迥異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與徒弟在去某地說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河水雖不湍急,但因為剛下過大雨,河溝泥濘不堪。
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后面來了一位穿著得體、體貌端莊的年輕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辦,但是到了河岸邊后卻面露猶豫之色。
看到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對姑娘說:“施主,貧僧背你過去吧!”
緊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彌聽到坦山和尚的話,心里不解,嘀咕到:“平日里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么今天自己卻犯清規呢?”
小沙彌本想當場問師父,但是又怕惹怒師父,只得忍受九回腸的折磨,悶悶不樂地跟在師父后面。
很多天過去了,小沙彌還在為當日師父背姑娘過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終于憋不住了,于是問坦山和尚:“師父,您經常教導我們,出家人不可以親近女色,可為什么前些日子,您卻背漂亮的女施主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小沙彌的問話,訝異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過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她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其實,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過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彌的煩惱,完全是自己找的。人之所以煩惱,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為情執,放下情執,才能活得自在。
弘一法師把放下看做一種內心境界,放不下便飽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為沒有欲念,內心沒有欲念,才能不受憂慮所擾,才能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才能將一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你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東西便會在無欲無求中悄然到來。
以修佛之心修身
心是身體的主導,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須降伏自己的心,能夠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聽話了。
大師講經時,教人們依照《法華經》所云,擺脫苦惱修行自身?!斗ㄈA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因佛法是真能,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
迷信,而與以正信。
惡行,而與以正行。
幻覺,而與以正覺。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養身養的是一身輕松,修心修的是一份淡定,佛法在于點化世人破除謬見,以超然的心態面對生死。
有一個老婦人,她與兒子相依為命,生活得非常艱難,不幸的是,兒子無緣無故得了一種怪病,死了。老婦人痛不欲生。
鄰居幫著老婦人把兒子掩埋后。老婦人哭著待在墳邊不肯離去,不吃不喝,好幾次哭昏在墳地里。幾天下來,老婦人的身體虛弱,生命危在旦夕。
無奈之下,人們想到了廟里的虛竹和尚,于是派人趕緊將虛竹和尚請來開導老婦人。
虛竹來到老婦人身邊問道:“你為什么待在你兒子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呢?”
老婦人哽咽著說:“我就這么一個兒子,只求和兒子一起離開人世?!?
虛竹大師說道:“你想不想讓你的兒子活過來呢?”
老婦人一聽,頓時來了精神,欣喜地說:“當然想了,你真有辦法讓他活過來?”
虛竹大師說道:“我有個辦法,不知你想不想試一試?”
老婦人一聽,立即爬了起來,說道:“我愿意試一試,只要他能夠活過來,讓我做什么都行?!?
虛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說:“如果你能找來一炷香火,我就能用這炷香火為你的兒子續命?!?
老婦人急忙問:“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
虛竹慢慢地說:“這種香火只有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
老婦人聽了虛竹大師的話后,急急忙忙上路了。
她來到一戶人家,敲開了門問道:“你家里死過人嗎?”
“死過?。 敝魅嘶卮鸬健?
于是老婦人又敲開了另一戶人家的門問道:“你們家死過人嗎?”
“死過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边@家的男主人笑著說?!?
就這樣,老婦人跑了很多人家,結果卻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無可奈何地回來告訴虛竹大師:“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沒找到一家有你說的那種香火,因為每家每戶都曾經死過人??磥磉@樣的香火我是取不來了?!?
虛竹大師笑了笑說道:“既然是這樣,那你又為什么為兒子的死而過度地傷心呢?”
聽完大師這番話,老婦人的失子之痛頓時化解了很多。
生老病死乃人類繁衍生息的法則,所以沒必要總是沉靜在悲傷里。死亡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必然的,關鍵在于對待死亡的態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變這個現實,那么最好還是接受這個現實,以淡定的態度來面對。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一個行囊,如果裝得太滿就會很重、很累。一個生命背負不了太多的行囊,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人生大道上,我們注定要拋棄很多。有些時候,果斷地放棄才是最好的選擇。
弘一法師告誡人們要懂得放下:“有貪有嗔,諸佛如來都救不了,自己要精進不懈,把貪嗔癡三毒從內心中拔除。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東西,要舍棄。貪嗔癡害不了別人,只害自己?!?
若真放下,才有感應,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在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環境亦得自在,順逆都自在,自在是真正幸??鞓返娜松?
有一個人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外出辦事時也從不結伴而行,即使路途遙遠,跋山涉水也不例外。可是有一次他外出時不小心掉進了深谷里,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伸手奮力抓住深谷邊上的一根枯藤,暫時保住了性命。
但是他人在半空,上不得也下不得,危險隨時還會來臨,在這危急時刻,他突然看到佛祖就站在不遠處的懸崖上,于是他求佛祖解救自己:“大慈大悲的佛祖!求您救救我!我被困在這半山腰真的是難受死了,我知道我過去做過很多錯事,但是如得到佛祖的救赦,我一定一心向佛,多做善事。”
佛祖微笑著說:“我就是來救你的,但是你只有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
“只要佛祖發慈悲,我一切聽從安排?!?
“那好,請把你的手放開!”
此人一聽,心想:“下面是萬丈深淵,如果我放手一定會跌得粉身碎骨,佛祖這不是害我嗎?”于是他搖搖頭說:“佛祖你還是想想別的辦法吧!”
佛祖見他如此執迷不悟,只好搖搖頭走了。
其實由于天氣太黑,看不到下面的情況,他離地面不過幾米而已,而且下面還是厚厚的沙土。
放手,未必會死。所謂舍,就是失去;所謂得,就是得到,舍與得實際上是并存的,是一種取舍的哲學。舍得之間,體現了一種和諧之美,是一種大智慧。
人生是一個患得患失的過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乃是常事,不肯舍,就不會得。當你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就只能擁有這件東西;但如果你肯放手,表面上雖然有所損失,可是會得到更多的選擇機會。不肯放下,你的人生道路只會越走越窄。
放下執迷真性自現
人生在世總是經受很多考驗,紙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惑人們的心智,讓生命中那顆通靈的自然之心沉睡。在繁忙過后的瞬間我們要學會卸下疲憊的重擔,讓心靈回歸通靈的自然之性。
弘一法師在講授佛法時曾借仁潮禪師的幾句話道出世間的浮華真假:“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翼,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圣,其孰與而覺之歟?”
瑣是瑣碎、微不足道,即指蕓蕓眾生。營營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蟲在器皿中亂飛亂撞。化是變化,生死是變化,化海即六道輪回,何時才能有個頭緒。人生實在是夢中之夢,等證到羅漢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場夢。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大士,想到從前作羅漢時也是在做夢。六道眾生把假的當作真的,從未悟過,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怎會曉得。
有時候人們無法讓自己的內心保持通靈,是因為無法放下心中的負擔,放下既是佛,放下就是回歸原始的自然之美。一個叫黑指的婆羅門運用神通,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說:“放下。”
于是婆羅門將左手的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說:“放下?!?
于是佛陀又將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了。
可是佛陀依舊重復那句話:“放下?!?
黑指婆羅門不解地問道:“佛陀,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您怎么還讓我放下?。 ?
佛陀微笑著說:“我叫你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將這一切都放下時,就會得到大解脫。”
黑指婆羅門頓悟。
人生中我們該放下的東西太多了,事業、愛情、家庭、金錢、榮譽……但是“放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也正是這樣,很多人過得很痛苦、很累,所以,必要時“放下”其實是通向幸福、得到解脫的最好捷徑,也是通向內心通靈自由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