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6)

  • 跟諸子百家學養生
  • 李丹溪 田丁
  • 4953字
  • 2016-01-14 10:00:48

飴糖,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有緩中補虛、生津潤燥之功。治勞倦傷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但脾胃濕熱、中滿嘔噦者不宜。源于《傷寒論》的中醫名方“小建中湯”,便是以飴糖為君藥補中緩急,配以桂皮、生姜溫中助陽,白芍、甘草、大棗緩急止痛,調和肝脾。用于治療肝脾失調、里急腹痛、喜溫喜按,或虛勞、氣血不足、心悸不寧、面色無華。

蜂蜜,能改善血液的成分比例,促進心腦和血管功能,因此經常服用對于心血管病人很有好處。常食蜂蜜對肝臟有保護作用,能促使肝細胞再生,對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食用蜂蜜能迅速補充體力,消除疲勞,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蜂蜜還有殺菌的作用,經常食用蜂蜜,不僅對牙齒無妨礙,還能在口腔內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蜂蜜還能治療中度的皮膚傷害,特別是燙傷,將蜂蜜當做皮膚傷口敷料時,細菌無法生長。失眠者在每天睡覺前口服1湯匙蜂蜜加入1杯溫開水后,可以幫助盡快進入夢鄉。蜂蜜還可以潤腸通便,只要是天然成熟的真正蜂蜜都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洋槐蜜性清涼,有舒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壓等作用,臨睡前服用能起到催眠作用,常服本品能舒緩人的情緒,達到寧心安神效果。紫云英蜜有清熱解毒、祛風明目、補中潤澡、消腫利尿之特殊功效。對風痰咳嗽、喉痛、火眼痔瘡等有一定的輔助療效,是虛火旺盛人士之保健佳品。桉樹蜜能抗菌消毒,預防流行性感冒,治療咽喉發炎。野菊花蜜也稱為排毒蜜,能排毒養顏,消炎祛痘,是消除口腔潰瘍、無名瘡毒,祛除青春痘的保健美容佳品。

生姜,味辛,微溫,歸肺脾胃經,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用于解表。生姜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于治療感冒輕癥,煎湯,加紅糖趁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做預防感冒藥物。生姜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作為止嘔要藥,生姜可單獨應用,主要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療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用生姜解魚蟹毒,可單用或配紫蘇同用。

夏季適當多食生姜,可以預防腹痛腹瀉、傷風感冒和腰肩疼痛。生姜還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

香菜,亦稱“芫荽”。主治風寒感冒、麻疹透發不暢、食積、脘腹脹痛、嘔惡、頭痛、牙痛、脫肛、丹毒、瘡腫初起、蛇傷等癥。本品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氣,為溫中健胃養生食品。日常食之,有消食下氣,醒脾調中,壯陽助興等功效,適宜于寒性體質。胃弱體質以及腸腑壅滯者食用,可用來治療胃脘冷痛、消化不良等癥狀。

小兒出疹痘,可取香菜制成香菜酒擦皮膚,或水煎,趁熱熏鼻,或蘸湯擦面及頸部,可以加速疹痘發出,如已出者則應停止使用。亦可與橘皮、生姜共入粳米粥內,制成香菜粥,可增強散寒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常用于治風寒頭痛、胃弱食滯等癥。高血壓患者,可用鮮香菜10克,加葛根10克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服50毫升,服10天為1個療程,對治療高血壓有輔助療效。

五、因人制宜——名家

§§§第一節邏輯游戲——名副其實的哲學

名家,戰國時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義為主,主要代表為鄧析、惠施、公孫龍等。《莊子·天下》中有名家辯辭的記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名家苛察繳繞……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漢書·藝文志》記載:“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梁啟超在其《論諸家之派別》也說:“名家言起于鄭之鄧析,而宋之惠施及趙之公孫龍大昌之。”

【兩大學派】

名家萌芽于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并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于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合同異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離堅白

如果說“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那么“離堅白”則強調事物的差異性。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即由其提出。

戰國末期,后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兩大代表】

惠施

惠施,宋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公元前334~前322年)間做魏的相國,主張聯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國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定過法律。到公元前322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到公元前319年,由于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做處于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側斜),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事物剛誕生的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辨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公孫龍

公孫龍,相傳字子秉,趙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間,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約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據《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為了說燕昭王以“偃兵”。公孫龍又曾游魏,與公子牟論學。另據《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龍曾在趙國與趙惠文王論偃兵。

公孫龍還善于辯論。《公孫龍子·跡府》記載,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后不知所終。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后人匯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余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第二節從名家思想看中醫學養生——含有辨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辨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粒子構成,同樣基于“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做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里就包含有辨證的因素。

【實同名異看中藥】

從藥之名察藥之實

中藥的命名大多都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根據藥物的產地、生長特點、藥用部分、功效、氣味、形態、顏色等諸方面的特征,單獨或綜合起來命名的。

1.以產地命名

如川芎、川貝等,皆因主產于四川而得名;廣藿香、廣木香產于廣東;建曲產于福建;云茯苓產于云南。還有蜀椒、杭菊、浙貝、阿膠,皆因產地而得名。

2.以生長特點命名

如半夏,農歷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謝而得名;忍冬藤因經冬不凋而得名;冬蟲夏草因其冬為蟲、夏為草,成蟲體與菌座相連而得名。

3.以藥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藥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藥的有萊菔子、菟絲子、枸杞子等;以葉入藥的有艾葉、蘇葉、淡竹葉、側柏葉等;以藤入藥的有海風藤、夜交藤、雞血藤等;以根入藥的有葛根、蘆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藥的有秦皮、五加皮、地骨皮;以木質部分入藥的有蘇木、竹茹。以動物藥用部分入藥而命名的有蟬蛻、牛黃、鱉甲、龜板、鹿茸。礦石入藥的則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4.以藥物功效命名

防風能治諸風頭痛;澤瀉能泄利水濕;益母草能治婦科病;千年健能“祛風延年”;遠志能益智安神強志;骨碎補能活血壯筋、續骨療傷等。

5.以氣味命名

有酸味的酸棗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參、辣味的細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魚腥草因其葉具有魚腥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牡丹、臭茉莉、臭梧桐則以臭味而得名。

6.以形態命名

如植物藥牛膝,因其莖節粗而膨出,狀似牛的膝關節而得名;白頭翁則以其“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黃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其他如馬兜鈴、連翹、兩面針、八角蓮、木蝴蝶、七葉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態而得名。

7.以顏色命名

許多中藥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也成了藥名的來源之一。如紅色的有紅花、赤芍、丹參等;黃色的有黃柏、黃連、黃芩、大黃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大青葉等;白色的有白術、白芷、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另外,有些中藥的別名也頗耐人尋味。甘草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國老,故又稱“國老”;大黃瀉下作用猛烈,功大力專,好似勇猛無敵的將軍,故也稱“將軍”;其他如灶心土稱“伏龍肝”,花生衣稱“鳳凰衣”等,也富有情趣。

實同名異效不同

1.生地與熟地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兩者均可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證。但熟地黃功專補血養陰、填精益髓,為滋陰補血要藥。而生地黃功偏涼血,宜用治血熱陰傷、陰虛發熱。

2.紅參與白參

“紅參”系人參經兩次蒸制加工而成。其色紅潤,亦有褐黃者,呈半透明狀。性溫,味甘而微苦,其氣濃香。紅參具有良好的大補元氣、回陽固脫的功用。因此,對于大失血、大吐瀉及久病虛損至極,元氣大傷的危重病癥,最好選用紅參。至于常見的肺虛久咳喘嗽、脾虛久瀉久痢、中虛胃冷、血虛眩暈、心虛胸痛、驚悸失眠、腎虛喘促、呼多吸少等,都可選用紅參進補,以益氣補虛,緩圖功效。

紅參以外的各種人參加工品,如生曬參、白糖參、白干參等,一般統稱為“白參”。白參性味甘平,微苦稍寒,具有補氣生津、寧神益智的功用。凡是溫熱病后、津枯液少或肺燥干咳少痰、胃枯內燥口渴、腸燥便秘以及經常遺精、脫血者,或欲健身延年,都應該選用白參。

【治病亦需因人異,九大體質各不同】

人有九種

中醫體質類型劃分的依據是,用中醫病理表現特點來確定病理體質分型,因為體質理論本身是中醫認知論證的特色,這里談的中醫體質9類(分為平和型、氣虛型、陰虛型、陽虛型、濕熱型、氣郁型、痰濕型、血瘀型、特稟型)標準實質上有8類為病理性體質。

認識自己的體質

平和型:飲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暢、性格開朗,適應社會和自然能力強,此為典型的平和體質。這種體質男性多于女性,且年齡越大,平和體質的人越少。因為年齡大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體質上的偏差,有很多疾病會慢慢產生。

氣虛型: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疲乏無力,這就是氣虛體質。這種人從性格上來說,一般性格內向,情緒不夠穩定,比較膽小,做事不愛冒險。有統計表明,氣虛體質者多分布在西部、東北部地區,可能與西部高海拔、低氣壓,以及東北冬季長、春秋氣溫比較低有關。沒有工作的人、學生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也容易氣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皋兰县| 特克斯县| 丹江口市| 谷城县| 盐津县| 六枝特区| 奉节县| 衡山县| 武穴市| 昆山市| 神池县| 伊通| 西宁市| 全州县| 柳河县| 平利县| 高台县| 金昌市| 固阳县| 鲁甸县| 灵寿县| 开平市| 台安县| 紫金县| 涡阳县| 开阳县| 根河市| 古交市| 利辛县| 苍南县| 安陆市| 佳木斯市| 左权县| 和平区| 吴江市| 柯坪县| 沙雅县| 张掖市| 巨野县|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