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宗教方面言之,孔孟以前已有所謂“天人合一”之思想。
吾國人習于天人合一之觀念,合之于陰陽五行之說,于事情之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兩面,皆認為可以并存而不可偏廢,故民族兼容并包之量最大。
吾人對于宗教之態度,在好的方面言之,謂其兼容并包,在壞的方面言之,可謂雜亂無章。此其所以然之故,由于平日言天事不離乎人事,因而缺少事天之誠敬,陷于信仰上之不專一。蓋吾國人之思想之中心為“天人合一”。在宗教方面,以天道遷就人事,則天道流于淺薄。而在藝術方面,以天地納入于山水之中,則山水自具有一種穆然意遠,與天地為韋侶之意。
———張君勱
一. 道家智慧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道家學派概述及其理想管理目標
《漢書·藝文志》這樣介紹道家:“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道家起源于老子,正是其五千言的《道德經》標志了道家學派的面世。
戰國中前期,在隱士楊朱等人的思想基礎上,老子所著五千言的《道德經》開道家學派之端序。進入戰國中晚期,隨著諸侯兼并戰的加劇,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者出于對社會現實的絕望,提出了“齊物論”的觀點,泯滅事物的差異性。他們悲觀厭世,逃避現實,而絲毫不注意構建系統的治國原則和管理方法。
但西漢前期盛行的黃老學派卻能夠正視現實,汲取其他思想學派的合理內容,尊奉講事功的黃帝學說,豐富和發展了先秦的道家學派,體現出“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驗格”(《呂氏春秋》高誘序)的思想特色。司馬談對道家的總結用在這些新型道家身上顯然更合適: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兰沂谷司駥R唬瑒雍蠠o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些新道家與先秦道家最大的區別是它的明確功利性,即“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呂氏春秋》高誘序),由消極避世一變而為積極入世。
因此,孔祥驊在《國學入門》一書中將道家分為四派:
一是道家的有為派。始于黃帝,西周名臣伊尹、太公望、鬻熊諸家及春秋齊國名相管仲都可歸于此列,這些人都建有事功。
二是無為無不為派,老子即是。
三是無為派。此中又分莊子任天派、楊朱縱欲派、陳仲子遁世派。他們對自己所面臨的社會動亂深感絕望,悲觀厭世,逃避現實。他們或泯滅是非界限,主張“齊物”,如莊子;或將自我中心觀推至極致,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為”,如楊朱。
四是韓非的無不為派。
大體來說,道家的理想世界是一種“小國寡民”的至德之世。他們的理想治境應該像道生化萬物又任萬物自然生長一樣,任萬民自為,按照民意辦事,而不做萬民的主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四十九章》意思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他只以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
《漢書·藝文志》列道家三十七家,其主要代表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莊子》,列御寇的《列子》。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稱老聃,據傳為楚國昔縣(今河南鹿邑縣)歷鄉曲仁里人,一說為今安徽渦陽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
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修行治道之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宗。他在周久居之后,見周室衰微,于是離周而去。到達散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歸隱了,一定要為我著書?!庇谑抢献泳椭鴷箅x去,不期所終。此書即《道德經》,又稱為《老子》,分上下篇,上篇論“道”,下篇談“德”,共五千余字。
作為道家文化源頭,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有許多的差異性。雖然二者都強調道德的自我完善,但儒家提升人格的方法是主體的積極進取,主動在社會中求取合適的身份,是入世的;而道家則認為完善之道在于主體內心的寧靜和諧,在于主體與自然的順應,是出世的。所以,孔子注重的是對“術”的把握,是具體方法上的指導。比較而言,老子偏重于對形而上的問題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
張岱年先生在《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一文中這樣說道:“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這是確然無疑的?!谥袊軐W本體論的發展過程中,道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痹诶献拥膶W說體系中,最高的范疇是“道”,也就是自然。
老子主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遵循自然主義的原則,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人們只要順其自然,柔弱、無為、知足、謙下,崇尚“不爭之德”,以柔弱勝剛強,以無為勝有為,就能得到“道”。太史公說老子“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指的就是老子學說的內向性、含蓄性及高度順應自然性。
·莊子與《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晚期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關于莊子的生平事跡的歷史資料不多,只知道他做過蒙城的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此后,終身不仕,留下《莊子》一書。
《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子自己寫的,“外篇”和“雜篇”可能是莊子的弟子或莊子學派里的人寫的?!肚f子》一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魯迅贊揚莊子的文章說:“其文則汪汪辟闔,儀態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見該書文字的雄美。
莊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繼承并發揮了老子的思想,他在承認“道”是天地萬物本源的基礎上,對“道”的非物質性做了更為夸張的描述。在他看來,“道”是“自本自根”,自己生出自己;是“無為無形”,超感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從這種認識出發,他把萬物都看做是虛幻的“物化”,從而提出“齊物論”的觀點,認為“齊萬物而為一”(《齊物論》),泯滅了事物間的差異性。他提倡一種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以此構成一種逃避現實的人生哲學。他自己遵循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
據說當時楚威王聽說莊子有才干,就派使臣攜千金聘他為相,但他卻對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禮,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它就是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也不能?!北硎咀约簩帪椤肮码唷?,不作“犧?!?,甘愿逍遙物外。
·列子與《列子》
列子,名御寇,戰國時期鄭國人,主張空、靜、無為,獨立處世,善于修身養性?!肚f子·逍遙游》中,列子“御風而行”,衣袂飄飄,完全一幅“仙人”模樣。相傳《列子》即為其所作。
《列子》共八卷,是道家三大經典之一。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下旨置“玄學博士”,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為必修的科目,士人習之可以應試科舉。其中一部《沖虛真經》(宋朝時又加上“至德”二字,稱為《沖虛至德真經》)便是《列子》。其內容形式多為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神話等,如“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皆源于它,主旨為萬物產生于無形,并變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規律。
道家思想的現代應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的道,強調領導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管理,要求領導者具有致虛極、守靜篤的修為,能夠以無為來實現有為,以戰略上的“退”來獲得戰術上的“進”,從而實現無邊界、無模式的無極管理。歷史上,很多官員都是這種無極管理模式的好榜樣。
西漢時,有一個非常有名、非常正直廉潔的官員汲黯。汲黯是濮陽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性情沉刻嚴肅,不能容人之過,就是皇帝也敢當面揭短,是個典型的斗士型人物。據說有一次,汲黯竟在朝會上直斥漢武帝:“陛下說什么要招集天下文學儒者,修治所謂的堯舜盛世,您雖然講的都是仁義之詞,其實內心頗多欲望?!边@使漢武帝異常惱火,回到后宮還生氣不止,說:“甚矣,汲黯之憨也!”但這個不能容人之過的汲黯卻是一個深悟黃老為官之道的人。
在汲黯為謁者令時,有一次奉詔前去視察東越一帶族人紛爭的情況。走至半路,汲黯就開始返回了。面對旁人的不解,他解釋說:“越人相攻,是其風俗使然,久則自平,不足以辱勞天子使節前去視察?!?
后來汲黯任東海太守,更是以清靜為務。治官理民,擇其大者而治之;其小處,則任民自擇。汲黯多病,于是便經常高臥不起,閉門養病。一年多時間,東海大治,上下一片稱頌之聲。后又任淮陽太守,依法炮制,淮陽又大治。這也就是“臥而治之”一詞的由來。
自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后,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道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遠影響,不亞于表面上居于官學地位的儒家。從制度層面看,在儒家“德治”、“仁政”的外衣下,在黃老影響下的法家政治理念構建了封建政治制體的骨架;從行為層面上看,儒家“仁義”理想與道家“以弱制剛”處世方針互為表里;其“道法自然”的核心治國思想更是影響歷代最高統治者,給歷朝政體打下深刻烙印。
西方人應向東方學習之第四點,是如何使文化悠久的智慧。我們以前已說,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歷史久而又自覺其久,并源于中國人之自覺的求其久而其久的文化。這個智慧不只是一中國哲學的理論,而是進到中國之文學、藝術、禮儀之各方面的。依這種智慧,中國人在一切文化生活中,皆求處處有余不盡,此即所以積蓄人之生命力量,使之不致耗竭過度,而逆反人之自然的求盡量表現一切之路道,以通接于宇宙生生之原者。
———牟宗三,《中國民族性》第164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二. “無為而治”的道家管理主張
返璞歸真,復歸于嬰兒的自然管理理念
道家倡導的是一種返璞歸真,復歸于嬰兒的自然管理理念。在道家學者看來,當時社會環境物欲橫流,人的本性受到了嚴重扭曲,因此,要復歸,還人性以最本真的面目。
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道德經》一書曾多次提到“嬰兒”、“嬰孩”等詞,認為人最本真的狀態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十九章》),是一種樸實、單純的嬰兒狀態。比如《道德經·二十八章》中“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主張人應該復歸到嬰兒狀態中去,復歸到最本真的狀態中去。而到了莊子,干脆贊賞“同與禽獸居”的原始社會,認為這才是“至德之世”,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人的本性才能得以保存。
中國哲學一開始就特別關注促進個人的幸福和社會及國家的和諧與秩序。儒家的道德觀念和儒學的許多思想家都清晰地表示了這種心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并沒有一派哲學或思想家認為哲學只是一種思辨的活動,而是嚴肅地注意到實際訓練、教育或改變人(或哲學家本人),使人成為一較好的存在和具有較佳的了解。易言之,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有一種特殊的向度,這個向度就是透過哲學的修養或自我修養來實現自己。
———成中英,《中國民族性》第172~173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東人之日常生活,以靜為本位,以動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動為本位,以靜為例外。試觀東人西人同時在驛候車,東人必覓座靜息,西人必來往梭行。此又起居什器之不同也。更以觀于思想:東人持厭世主義,以為無論何物皆無競爭之價值,個性之生存,不甚重要;西人持樂天主義,凡事皆依此精神,以求益為向上進化發展,確認人道能有進步,不問其究極目的為何,但信前事唯前進奮斗為首務。東人既以個性之生存為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是謂定命主義;西人既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一本自力以為創造,是謂創化主義。東人之哲學,為求涼哲學;西人之哲學,為求溫哲學。求涼者必靜,求溫者必動。
更以觀于宗教,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東方教主告誡眾生以由生活解脫之事實,其教義以清靜寂滅為人生之究竟,寺院中之偶像,龕前之柳,池中之水,沉沉無聲,皆足為寂滅之象征;西方教主于生活中尋出活潑潑之生命,自位于眾生之中央,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斗。更以觀于倫理:東方親子間之愛厚,西方親子間之愛薄,東人以犧牲自己為人生之本務,西人以滿足自己為人生之本務,故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更以觀于政治: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政治,有世襲之天子,有忠順之百姓,政治現象毫無生機,幾于死體,依一人之意思,遏制眾人之愿望,使之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