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道法自然”的道家管理思想(2)

  • 國學管理
  • 申明
  • 2827字
  • 2015-10-27 17:50:14

東人求治,在使政象靜止,維持現狀,形成一種死秩序,稍呈活動之觀,則詆之以搗亂;西人求治,在使政象活潑,打破現狀,演成一種活秩序,稍有沉滯之機,則摧之以革命。東方制定憲法,多取剛性,賦以偶像之權威,期于一成不變,致日新之真理,無緣以入于法。

———李大釗,《中國民族性》第247~248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如此,道家就對領導者提出了要求,《道德經·十二章》這樣說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喧囂聲音令人耳聾,錯亂五味令人敗口,奔馳游獵令人心狂,稀有寶貨誘人盜竊。所以,優秀的領導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能有所獲取。也就是說,優秀領導者秉承的是一種自然的管理理念,與其把持使之保持盛態,還不如放任自然,“持而盈之,不若其以”(《道德經·九章》),從而達到一種領導者“無為”而民“自化”的理想狀態。這便是《道德經·五十七章》所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所為,讓人民自我教化;我持靜,讓人民自然走上軌道;我不攪擾他們,讓人民富足;我沒有貪欲,讓民風樸實。

生命個體對自由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產生于堯舜時代的《擊攘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老子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對潛在自由文化力量的認同,提出了他“無不治”的圣世理想。這種管理理念充分尊重了個體的自由和尊嚴。

漢初陸賈說:“君子之治也,坦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此“四無”即是對自然管理理念的闡釋。

在漢之后,雖然道家是非主流學術,但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可以看到它的印跡。

致虛極,守靜篤的領導修為品質

與“無為而治”的自然管理理念相對,道家要求領導者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意思是說心虛無欲達于極點,保持清靜無為且堅定不移。萬民都在活動,我要看他們有往有復。萬民紛紜眾多,各應回復到他們的根本。回復到根本,則無欲無知,不爭不亂,這叫做靜。靜是人們回復自然賦予人類的德性,這叫回復天賦。回復天賦,可以致太平,這叫做社會永恒法則。懂得社會永恒法則,叫做明;若不明社會永恒法則,愚蠢蠻干就會自嘗惡果。一旦明白了永恒法則,就能深通一切。這種普遍的法則又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則,而這些王道法則又是自然界的法則,這種自然界的法則就是道。道是永恒的,即便人的軀體不復存在,所總結出的道理是會流傳于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致虛極,守靜篤”六字,是道家對理想領導者品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要求領導者對事業要有一種超然態度。《道德經·二章》指出:“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是說,圣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事,用“不言”的方法來施教,任萬物自然生長,萬物生長而不據為己有;萬物各有所為而不自恃其能;事功成而不居其功。正因為不居其功,反而贏得尊敬和愛戴,他的功績永遠丟失不了。可見,道家并不重視成就動機的激勵作用,雖不反對有作為和建立功業,但并不以之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道家追求的是長久永恒的功業,因此,強調對事業的一種超然態度。

其次,它要求領導者沒有私心,重視民心民意。“圣人”(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是“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四十九章》),能夠淡泊名利,擁有一顆厚實博大的包容心,一個海納百川的大胸襟,從而做到知人并自知。所以,明代大學問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解釋說:“舉世都是我心。去了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內無一些界限。”

可見,“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是道家對領導者“治身”的要求,是領導者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

“不知有之”的隱性控制模式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經·十七章》)在這里,老子提出了評判領導者優劣的四個標準。在他看來,太上型領導是領導者的最高級別,這種領導給民眾的印象是“不知有之”,就好像這個領導不存在似的,也是因為領導真正地做到了“無為而治”,“身教不言”,他雖隱于眾,卻能以無形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來規范民眾的行為,使民眾以為是自己就那樣干的,而不是受領導支使所為。

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矣。”他提倡“無為”,實則“無不為”。“無為”是一種這樣的“為”:在該不為的時候就不為,在該為的時候就要為,這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難得造詣,它體現的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發展趨勢,也是才能方法論中最特殊、最智慧、難度最高、效益最好的技術。“無為”即順應自然和事物變化的規律進行管理,這樣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西漢的“文景之治”,就是50余年奉行“無為”政策,用隱性領導的藝術來使經濟復興的。

著名管理大師曾仕強分析老子“無為”思想時曾說,無為當然不是不為,而是無不為。但只有站在無為的立場來無不為,才能夠“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盡力而為。不爭功也不諉過,自然一切秉公處理。

《道德經·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意思是道永遠都是順其自然的,然而它能生養天地萬物,則又無所不能作為。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自然規律,則萬物將要自己生長變化。在生長變化中,欲望可能發生,所以我將要用“無名之樸”來鎮定他們,如此一來,他們就沒有欲望了,因而就能安靜,天下也就會太平。

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體現在治國上,就是主張“不尚賢”,讓領導者隱于眾,使人民不知道還有統治者。漢朝有一個大官叫公孫弘(官至御史大夫),對這一點就看得比較清楚。在沒有當官以前,他曾給漢武帝上書:“我聽說堯舜時代,并不注重官位和賞賜,而老百姓卻能互相勸勉向善;并不注重刑罰,而人民卻不犯法。因為在上位的人,能夠立身正直,講究信用。后來官高位貴,賞賜厚重,人民反而不能勤勞;刑罰嚴重,而作奸犯科并沒有停止。因為在上位的人立身不正,而又不講信用……”(參見《二十五史智慧大全》)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不尚賢”與“任人唯親”并不是一回事,與“任人唯賢”也并不矛盾。

執行管理制度時,領導者也可以嘗試采取“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老子《道德經》五千言,貌似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這里所說的“無為”,并非消極的“無為”,并非要求人們毫無作為,聽從命運的擺布,而是在執行管理過程中,運用撼人心靈的藝術手法實施管理,強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項管理措施既合乎道理,又激發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讓企業的員工忘記領導權威在他們身上的壓力,而完全以主人翁的精神為企業服務,這才是管理的精髓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莎车县| 巴林右旗| 濮阳县| 泸西县| 米林县| 黔西县| 麻栗坡县| 永顺县| 浦江县| 德惠市| 定远县| 余姚市| 香港| 抚宁县| 同江市| 贡山| 镇远县| 平阳县| 万山特区| 栾川县| 扎鲁特旗| 诸城市| 乃东县| 霍林郭勒市| 额济纳旗| 荆门市| 邵阳市| 绵阳市| 津市市| 崇礼县| 凤台县| 蕉岭县| 万州区| 黑河市| 达州市| 张家川| 多伦县| 萍乡市| 仁寿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