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給自己一個理由(2)
- 左右我們生活的28條潛規則
- 林閱海
- 2607字
- 2015-08-17 14:50:24
后來,針對這個問題,塞里格曼又重新設計實驗進行了研究。實驗是這樣的:他讓狗在接受無法擺脫的電擊的實驗之前,先學會如何逃脫電擊。方法是先把它們放到可以躲避電擊的那個籠子里,當它們接受電擊時,只需輕輕一跳,就可以免受電擊的痛苦。等到狗能輕易地學會從籠子的一邊跳到另一邊時,再讓它做幾次練習。再按照前面介紹的實驗程序對它們進行處理,結果發現它們不太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改用那些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小狗做實驗,進行同樣的處理,發現它們也不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
在現實生活中,因絕望而悲觀、意志消沉、成天借酒消愁、怨天尤人、甚至想一死了之的人,比比皆是。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假如想讓人們遠離絕望,那么,必須要讓他們有過成功快感的體驗。其次,必須有適度的自由度,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能讓他們從生活的各種磨難中學到應付環境的技能和信心。只有經過這樣的歷練才能自然地建立成功的信心與成就感,在未來的困難面前不至于陷入“習得性無助”。
◎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
懶惰并不是失敗的理由,但是懶惰會吞噬人的心靈,使心靈中對那些勤奮之人充滿了嫉妒。懶惰的人如果不是因為身體上的不適,就是因為還沒找到最喜愛的工作。沒有人天生就是懶惰的,人總是期望有事可做。比如病中痊愈的人,總是盼望能起床,四處走動,回到工作崗位上做點事——哪怕做任何事都可以。
懶惰會引起無聊,無聊會導致懶散。相反,工作卻可以引發興趣,興趣則促成熱忱和進取心。克萊門特斯通曾說:“理智無法支配情緒,相反,行動才能改變情緒。”因此,你要選定你最擅長、最樂意投入的事,然后全力以赴以獲得成就感。
許多職場人都抱著這樣一種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奮地為他工作。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雇主,但受傷害更深的其實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費很多精力來逃避工作,卻不愿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們以為自己騙得過老板,其實,他們愚弄的只是自己。老板或許并不了解每個員工的表現或熟知每一份工作的細節,但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很清楚,努力最終帶來的結果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不會落在玩世不恭的人身上的。
如果你永遠保持勤奮的工作態度,你就會得到他人的稱許和贊揚,就會贏得老板的器重,同時也會獲取一份最可貴的資產——自信,用自己所擁有的才能贏得一個人或者一個機構的器重的自信。
那些思想貧乏的人、愚蠢的人和慵懶怠惰的人只注重事物的表象,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他們只相信運氣、機緣、天命之類的東西。看到人家發財了,他們就說:“那是幸運!”看到他人知識淵博、聰明機智,他們就說:“那是天分。”發現有人德高望重、影響廣泛,他們就說:“那是機緣。”他們不曾親眼目睹那些人在實現理想過程中經受的考驗與挫折;他們對黑暗與痛苦視而不見,光明與喜悅才是他們注意的焦點;他們不明白沒有付出非凡的代價,沒有不懈的努力,沒有克服重重困難,是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的。
對于成功的渴望每個人都有,但是任何人都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獲。收獲的成果多少直接取決于這個人努力的程度,現實世界中并沒有機緣巧合這樣的事存在,不能只對未來心存幻想而不付諸努力。
人畢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動物,與機器不同的是人類在一定條件下能被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潛能,但是人們在論及信息和管理時,根據的往往是它們的功能和商業流程,而忽略了如何鼓勵員工并激發他們的熱情。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于是,這里需要了解情緒資本的概念。
到底什么是情緒資本呢?情緒資本由兩大核心要素組成,那就是外在情緒資本與內在情緒資本。外在情緒資本存在于顧客和股東的內心。這種資本有時被描述成品牌價值和商譽。它們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的重視,并被納入到企業資本的核心。內在情緒資本存在于企業員工的內心,這種重要的資本即將引起眾多企業的關注,并將同樣被納入企業資本的核心。
外在情緒資本已被確認為品牌價值的一部分,被列入企業資產進行考查。而有關品牌價值的論述業已成為產品的價值,贏得顧客的信任,引發重復購買行為,甚至將這種信任推向更高潮,與顧客建立一種終生關系,并由顧客口耳相傳,發掘并培養更多的潛在顧客。
內在情緒資本則指向員工的內心,具體包括企業員工的感受、信念和價值觀。這種資本對員工工作產生的影響,會關系到公司產品的質量或所提供服務的優劣。管理學家阿里德赫斯在其著作《長壽公司》中是這樣描述這些企業的:“當人們談及這家企業時,仿佛是在談論一個具有心智和個性的生命體。”然而實際上“人性化”的概念卻一再地被忽視,人們對企業職能的認識總是止步于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
然而,企業不僅僅是由數據和圖表組成的商業實體,即使是最冷漠的企業也都具有自己的性格,有些隨和可親,有些則稍顯冷淡,還有的是獨裁,甚至惡毒。企業的性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由人所構成的,而人是企業的命脈。
我們應該明確企業的真正含義:“它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是人的集合;它的所有要素,包括產品、服務、品牌,都與情緒交織著存在。而它的性格也是員工智力和情緒所造就的。因此,情緒資本還包括了員工對企業品牌的反應,以及他們對企業的整體感覺。”企業的性格,主要是由其員工與股東的情緒、感受和特點所組成的。而能夠成功地贏得員工心靈和意志的企業,就一定能塑造出充滿熱情、執著和激情的企業性格,這一點對于顧客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所有企業都是有內在的情緒和生命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它就是優秀的。情緒是人們行為的強大驅動力,在商界亦如此。情緒有助于品牌和企業本身都像人一樣生機勃勃,而它們也正因為由人所創造,而反映出企業的性格組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企業的主管和經理們意識到企業性格存在的同時,公司員工、顧客和廣告商也同樣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當今社會,員工已不愿繼續呆在僵化而冷漠的官僚組織里面,他們希望在個人喜歡的、與自己的性格有些類似的企業里工作;顧客們也喜歡購買符合自己品味的企業的產品,而這才是企業性格的精髓所在。
不同的性格有千千萬萬,要想全盤拷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想我們認識的人當中,有哪兩個人的性格會是完全相同的呢?另外,還有一些企業試圖營造一種性格的假象,這種做法最終都被證明是失敗的。因為處于當前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商品社會,性格的塑造必須出于真誠,夸大的形象或虛構的性格根本是行不通的。您或許不用跟商品的牌子較真兒,但要想偽造公司的性格,只會使自身的企業陷入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