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藍柏格定理(Lamberg’s Law)——壓力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化為動力(1)
- 左右我們生活的28條潛規則
- 林閱海
- 2599字
- 2015-08-17 14:50:24
管理者們都認為給員工制造一定的危機感是實現有效管理的必要的手段。雖然壓力與動力是一對矛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壓力都能轉化成動力。壓力變成動力,需要一個轉化的條件,那就是壓力的承受者有承受壓力的能力。若是沒有這個條件,壓力就只能做慣性運動了。所以,面對壓力,我們要積極地改變自己、充實自己,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各種壓力,使之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壓力轉化的條件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要干事總會有壓力。常言道:“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有時,壓力猶如泰山壓頂,但會干事的人總會把壓力化成動力。對于一個期望事業有所成的人來說,壓力越大,動力越大。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里,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是在井里痛苦地哀號著。
最后,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于是他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解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凄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后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里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面。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這只驢子便上升到了井口,然后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樂地跑開了。
正如驢子的遭遇,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有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壓力的促進作用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尤為明顯。
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是一家現代化合資制藥企業。自1987年10月建廠以來,年生產藥23億片(粒、支),其中康泰克為其支柱性產品,年銷售額6億元人民幣。康泰克是一種含有苯丙醇胺(PPA)成分的藥品制劑。200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吞服含有苯丙醇胺的藥品,會增加患出血性中風的危險。鑒于此,這年11月6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要求美國生產廠商主動停止銷售含PPA的產品。10天后,中國國家醫藥監督管理局也發布了《關于暫停使用和銷售含苯丙醇胺藥品制劑的通知》,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康泰克和康得兩種產品被暫停使用和銷售。
康泰克由于其顯著的療效,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國家醫藥監督管理局的通告一出,頓時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而通知發布正值11月感冒高發期,暫停使用和銷售康泰克這一公司支柱產品,對史克公司是致命的打擊。因此,史克公司對中國藥監局這一決定的態度無疑將會引起新聞媒體的密切關注,把握不好,便會引發更深層的危機,自己也可能被逼出中國醫藥市場。
面對生死存亡的壓力,中美史克公司迅速成立了危機處理小組,及時進行了媒體懇談會,主動闡述事實真相,表明史克公司從消費者健康利益出發,堅決支持中國國家藥監局的決定,并緊鑼密鼓地推出替代新藥。這樣,由于處理及時,中美史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與此同時,公司經過調查發現,由于前一階段的有效處理,消費者對康泰克品牌仍懷有情結,因此,“新藥”重返市場時仍取名康泰克,只是加上一個“新”字。為使新藥順利推向市場,中美史克公司利用已經培養起的良好媒體關系,在中國媒體間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為消費者利益和為中國人民健康著想的態度,讓消費者對新藥吃下定心丸。這樣,從2001年9月開始,新康泰克陸續在全國各大藥店順利上市,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銷售成績。
如何不被壓力壓倒,學會化解壓力也是生存的重要一課,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我們要認識到危機即是轉機。遇到困難,產生壓力,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整個問題處理過程,就成為增強自己能力、發展成長重要的機會;另外也可能是環境或他人的因素,則可以理性溝通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也可寬恕一切,盡量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每一件事。如同有人研究所謂樂觀系數,也就是說一個人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處理問題時,他就會比一般人多出20%的機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因此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僅會平息由壓力而帶來的紊亂情緒,也能使問題導向令人滿意的結果。
理性反思,要積極進行自我對話和反省。對于一個積極進取的人而言,面對壓力時可以自問:“如果沒做成又如何?”這樣的想法并非找借口,而是一種有效疏解壓力的方式。但如果本身個性較容易趨向于逃避,則應該要求自己以較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告訴自己,適度的壓力能夠幫助自我成長。
同時,記錄壓力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理性反思方法。它可以幫助你確定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壓力,通過檢查你的日記,你可以發現你是怎么應對壓力的。
我們要主動管理自己的情緒,注重業余生活,不要把工作上的壓力帶回家。留出休整的空間,可以與他人共享時光,交談、傾訴、閱讀、冥想、聽音樂、處理家務、參與體力勞動都是獲得內心安寧的絕好方式。選擇適宜的運動,鍛煉忍耐力、靈敏度或體力……持之以恒地交替應用你喜愛的方式并建立健康的習慣,逐漸體會它對你身心的裨益。
不要讓你的安排左右你,你要自己安排你的事,工作壓力的產生往往與時間的緊張感相生相伴,壓力讓你總是覺得很多事情十分緊迫,時間不夠用。解決這種緊迫感的有效方法是時間管理,關鍵是不要讓你的安排左右你,而是你要自己安排你的事。在進行時間安排時,應權衡各種事情的優先順序,要學會“彈鋼琴”。對工作要有前瞻能力,把重要但不一定緊急的事放到首位,防患于未然,如果總是在忙于救火,那將使我們的工作永遠處于被動之中。
不要試圖一個人把所有壓力承擔下來。平時要積極改善人際關系,特別是要加強與上級、同事及下屬的溝通,要隨時切記,壓力過大時要尋求主管的協助,不要試圖一個人就把所有壓力承擔下來。同時在壓力到來時,還可采取主動尋求心理援助,如與家人朋友傾訴交流、進行心理咨詢等方式來積極應對。
既然我們都知道壓力的來源是自身對事物的不熟悉、不確定感,或是對于目標的達成感到力不從心所致,那么,疏解壓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狀況,并且設法提升自身的能力。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等途徑,一旦“會了”、“熟悉了”、“清楚了”,壓力自然就會減低、消除,可見壓力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逃避之所以不能疏解壓力,是因為本身的能力并未提升,使得既有的壓力依舊存在,強度也并未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