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羊群效應(Sheep-flock Effect)——克服從眾心理
- 左右我們生活的28條潛規則
- 林閱海
- 4972字
- 2015-08-17 14:50:24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從眾與跟風心理。羊群本來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是一旦有一只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使人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羊群效應一般出現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模仿這只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吃草。
◎你是否缺乏長遠戰略眼光
你是不是一個缺乏長遠戰略眼光的人,決定了你是否有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一般情況下,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最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么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些項目,直到該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系失調。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熱衷于模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開始隨大流。
對于職場里的人而言,往往也會出現“羊群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干活,成為一個嘴里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于是大家都去學英語;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因此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
假如你具有長遠的眼光,你應該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適合你,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你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潛在危機,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危機意識之后,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么辦?在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吃光之前,就找到了新的生機。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這位后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笑過之后,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應。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
很多時候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于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盲目“隨大流”。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并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因為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羊群效應”在資本市場上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把蛉盒币部赡苡上到y機制所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至,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產生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為什么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要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羊群效應是證券市場的一種異象,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對稱、經理人之間名聲與報酬的競爭是羊群行為的主要原因。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行為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非理性地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對于市場的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爆發有密切的關系。
◎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克服“羊群效應”,應該用自己的腦子多思考,多衡量自己。盲目從眾有可能造成笑話。一位在物資短缺年代養成排隊習慣的人,撰文在一家報紙上發表一則笑話:一日閑逛街頭,忽見一長對綿延如龍,趕緊站到隊后排隊,唯恐錯過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墻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自覺貽笑大方,趕緊悄然退出隊伍。這就是盲目從眾鬧的笑話。
從眾就是指由于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從眾就是“隨大流”。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參至孝至仁,他的母親對兒子極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一個曾參殺了人,有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了?!逼淠覆恍?。過了一會,又跑來一個人,說:“曾參殺了人了?!逼淠笇⑿艑⒁?。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了?!痹捯粑绰?,曾母已經翻過墻頭避開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壓力是從眾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在一個團體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團體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定額,完成這些工作量后,就會明顯地松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眾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用自己的行為違反了規則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而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克服羊群效應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意識進行獨立性思考,客觀衡量自己,做不了領頭羊也絕不做隨大流的羊,人云亦云而沒有獨立的信息始終無法在職場落腳,更不要說獲得一席之地求發展了。
領頭羊是最有風險的一組人,風險與利益成正比,他們風險大,所以利益也大,而羊群中的人都是在刻意規避風險,當然利益也就小很多。況且跟著哪頭“頭羊”也是要經過分析的,盲從的其實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是貪婪在作怪,都是經過自己簡單分析而覺得有利可圖而投身羊群的,想從中分一杯羹。而萬事皆有飽和的時候,再大的蛋糕也有分完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泡沫了,換句話說,錢是流動的不是再生的,有人賺必然要同時有人賠。所以對于羊群,要謹慎分析風險與預期收益的比例是否合適,細化到理財上,還是應該多元化投資,一部分放在頭羊上,一部分放在羊群中,剩下的放在自己口袋里。
羊群里必然有兩種羊:一種從眾的,一種非常少見的出眾的。后者的發生可能是羊的主動努力,也有可能只是偶然脫離了羊群。無論如何,關鍵是討論出兩者的利弊。前者處于多數人之中,必然獲得的價值是“相對的安全”。舉個例子來說,A羊遇上了狼,如果它是在有X只羊的羊群中,那么被吃的可能性就是1/X;如果是自己,那么就是百分百被吃。
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羊群和一只羊的風險比較,即“絕對的安全”。羊群容易引起狼的注意,增大了絕對的風險;而且,羊群遇到狼并不能夠團結起來,而是四處逃散。相反,一只羊就不容易被發現,絕對風險相對較小。另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羊群所在地點的食物是否充足,狼的個數和突擊頻率,羊的自身素質等等。
后者的優點在哪里呢?得到非常豐富食物的可能性大,但是食物和安全又要進行權衡??傊晒Φ牡缆酚泻芏啵憧梢哉莆粘浞中畔ⅲ屑殰蚀_計算,然后得出科學的結論,最后做出抉擇?;蛘呗犔烀?,看性格。得出科學的結論對于深處紛繁世界的人來說很難,所以在自己認知之外的事情只能看運氣。有的羊就是愛闖、膽大、不安于現狀。對于這樣的羊,出走闖江湖可能是它必然的選擇。
社會雖然以整體形式出現,但歸根結底是人的組合,人是群居動物,所以羊群效應是我們生存的法則,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僅僅依賴于一只領頭羊,我們要采用民主集中的方式來強化領頭羊或一個領導集體以給我們一個正確的前進方向,這就是為什么大家一直在尋找組織的原因,而創建或尋找什么樣的組織就只能靠個人的判斷和選擇了。
◎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
避免成為追隨大流的羔羊你要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其實,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動物如此,人不見得更高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余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借助羊群效應。
由于“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影響:第一,“羊群行為”由于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對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凈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當基金凈買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第二,如果“羊群行為”是因為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為有效。
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地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地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時由“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回歸。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當然,羊群效應并不見得就一無是處,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這是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么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范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經驗: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才能出奇制勝,有時候往往跟隨者也有后發優勢,具體情況要結合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