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領導好別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1)
- 管理員工的36個絕招
- 許燕
- 3275字
- 2015-08-17 16:19:01
§§§第1節 尊重員工的想法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其意思就是說,把每個人微小的力量合起來,就是無窮大的能量。“眾人拾柴火焰高”也是這個道理。對于現代管理者來說,從中要汲取的智慧就是:重視每個人的能力,尊重每個員工的意見和想法。
1.吸收員工意見,可彌補自身不足
每個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性的,再聰明的人也會有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再無能的人也會有正確的時刻。“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管理者要善于吸收員工的意見,借此補充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最有效、最大化的管理。這是一種彌補自身不足的技巧,也是一種避免決策偏頗的好方法。
對于優秀員工的想法,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我們要承認,管理者所擁有的是杰出的管理才能,在具體事務上,他們不見得比員工出色。這時,善聽優秀員工的意見,便能幫助管理者作出正確的判斷。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能夠尊重賢臣意見的明君。有一次,朝廷征兵,有大臣建議:“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李世民連催幾次也不起作用。他大發雷霆,魏征卻不慌不忙說道:“把湖水放干捉魚,第二年湖中就會無魚可撈;把樹林燒光了打獵,第二年就會無獸可捉。如果連不滿十八歲的男子也征來當兵,以后的兵源怎么辦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良久,李世民承認:“這的確是我考慮不周全啊!”于是重新下詔,免征不滿十八歲的男子。
李世民非常尊重魏征的意見,他常說,礦石要經過匠人的鍛煉,才能成為有用之物,他自己就像是山中的一塊礦石,魏征就像是打磨他的匠人。當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還非常懷念:“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看出衣帽是否端正;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參照出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功過。現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啊!”
尊重賢臣到了這種程度,李世民也算得上是位前無古人的賢君,后無來者的賢君。在他統治的時期,政治非常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形成了對世界都影響巨大的大唐盛世。這一切都和他重視納諫、廣開言路是分不開的。連惟我獨尊的皇帝都懂得采納臣子的意見和想法,更何況是現代的管理者呢?
2.擦亮眼睛,發現每位員工閃光點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些管理者只重視優秀人才的想法,對那些普通員工的想法卻往往忽視,這也是錯誤的。即使不是公司最有價值的員工,他們的想法也會有可取之處,切不可厚此薄彼,要一視同仁,善于從中發現閃光點。
某公司的總經理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的公司已經成立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當初為他出力的老部下們一直兢兢業業地待在普通員工的位置上。現在,公司發展了,招進來很多年輕有為的新員工,他們才華橫溢,雄心勃勃,給公司帶來了無盡的活力。很快,其中的多數人就憑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主管、經理,管理著這些老部下們。
有一次,公司內部對于是不是應該開拓海外市場發生了爭議,雙方壁壘分明:年輕管理者們引經據典,說開拓海外市場是適應形勢,是公司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老部下們則覺得公司目前的情況不適合作這樣大的舉措,希望能穩妥地、逐漸地擴大規模。
顯然,年輕的管理者們占據著優勢。他們能力強,又富有開拓性,進入公司后做出的成績令大家有目共睹。而老部下們呢,則普遍被認為思想上有些僵化,做事放不開手腳,而且在公司的地位不如年輕管理者們重要。“他們創業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重用年輕人的時候。”公司管理層內部普遍都這么認為。
總經理明白年輕管理者們的話是有道理的,但他也沒有忽視老部下們的意見。在無法抉擇的情況下,他便把它作為一個實驗,讓主張得最激烈的那個年輕管理者負責的部門去開拓,而沒有把全公司的精力投入進去。很快,這個部門就接到了大量的海外訂單,這位年輕管理者十分得意,主張立即讓全公司開拓海外業務,老部下們依然反對。總經理出于對他們想法的尊重,盡管自己也動搖了,卻仍然沒有完全采納年輕管理者的意見。
沒過多久,該部門就因為生產的產品不合國際標準而被退了回來,緊接著又因為公司能力跟不上,無法按期完成海外訂單而遭到客戶投訴。事實證明,公司目前的確沒有發展海外業務的能力,老部下們的意見是正確的。年輕的管理者們沉默了,他們從此也學會了尊重這些“老家伙”的想法,知道了普通員工的想法也是有價值的。由于對總經理尊重普通員工的欽佩,公司上下齊心協力,團隊凝聚力也明顯增強了。
§§§第2節 敢作敢當,不諉過飾非
現代管理研究表明,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這五種基本品質:
一是向員工顯示出他們對公司和員工的關心;
二是他們能明確告訴員工,公司的目標是什么;
三是他們能讓員工明白,在公司內部人人平等,遵守制度和違反制度、努力和懈怠的后果是不一樣的;
四是善于抓住公司發展的時機;
五是能和公司一起承擔風險。
而其中最后的兩項,都需要有敢作敢當的管理魄力。
1.成功的管理者勇于嘗試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決不會是畏首畏尾的。他們會說:“可以,這樣做是可行的”,而不是說:“這樣不行,恐怕會引起不良后果”、“那樣不行,太冒險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就好比一個負責駕駛的教官,老是對學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對學員一點也不放心,因為怕出事而不敢放手,也不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學員早就對他失去信心,又怎么能學會駕駛、拿到駕照呢?管理者也是這樣,只有敢于帶頭,敢于做事,才能帶領一個團體進步。
人的思想有一定的惰性。人們已經習慣于從同一個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總是喜歡用現成的、熟悉的答案來解答形形色色、層出不窮的問題,自己給自己造成一種思維定勢,來禁錮自己的思想。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管理者面對不同的員工群體和工作心態,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如果不能突破思維定勢,大膽開拓,其后果就是管理方法陳舊落后,公司也得不到發展,管理者處境窘迫。
而且,現代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在商界尤其如此。機遇雖多,但稍縱即逝。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許多管理者只有等到機會溜走時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其實,機會來時他未必不知道,只是因為顧慮和猶豫,而沒有當機立斷地采取行動。與他們不同的是,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敢作敢為,捕捉到機會便立即抓住的人。他們不會由于害怕承擔風險而錯過任何時機,他們具有勇氣和極強的行動力。
美國的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管理者。有一次,他得知一位船長替人運送咖啡到了美國,可訂貨的商人卻已經破產了。只要能付現金,船長情愿半價將咖啡出售給任何人。盡管從來不做轉手買賣,但摩根認為這個風險值得冒。最終,他說服了自己商行內表示反對的員工,拿出大部分資金買進了所有船只上的咖啡。這是很大的一筆買賣,所有人都憂心忡忡,害怕商行因此而破產倒閉,就連摩根自己也不例外。幸運的是,沒多久巴西出現了嚴寒天氣,一下子使得咖啡大幅減產,咖啡的價格越漲越高,摩根商行的錢包也越來越鼓。事實證明,敢于冒風險是值得的。此后的百余年間,摩根家族的后代也都繼承發揚了“敢想敢作”的作風,不斷地積累財富,生意越做越大,終于打造成了后來的“摩根帝國”。
2.敢作又能敢當,是管理者領導力的重要表現
對于一名管理者來說,“敢作”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同時還應該“敢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員工都束手無策時能勇敢面對,使問題迎刃而解,是管理者領導力的重要表現。開拓往往伴隨著風險,“敢作”的結果不見得都是順順當當、風平浪靜,如果光是做事大膽,卻不能承擔失敗,也不能很好地處理善后,只能算“半截子”的管理者,達不到合格的要求。
秦國宰相范雎在位十年,在內政和外交上都為秦國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受秦昭王的信任。他的權勢不僅影響到國內事務,甚至還借著秦國的霸主地位,影響到其他國的諸侯。
本來,他是可以穩坐這個高位不動搖的,直到出現了令他害怕而不知所措的事情——因他的推薦而受重用的兩個人接連犯了重罪,其罪當誅。按秦國的法律,推薦者也要承擔同樣的責任,范雎也要被砍頭。他為此日夜憂慮,茶飯不思。
幸好,秦王念在他過去的功勞上,免了他的死罪,只作了警告和處罰便了事,也沒有降他的職。但范雎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來,最后還是托病辭官,并推薦了其他宰相的人選給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