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古史(2)
- 中國通史:雙色典藏版
- 呂思勉
- 4183字
- 2015-07-17 15:35:29
三皇五帝,既然得了一個勉強的算法,就可以進而考究第三個問題了。《補三皇本紀》“自人皇已后,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吳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斯蓋三皇已來有天下者之號;但載籍不紀,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處。而《韓詩》以為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余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首有無懷氏;案以上一段說法,系根據《莊子·胠篋篇》,《史記·封禪書》。
然則無懷之前,天皇已后,年紀悠邈,皇王何昇而告,但古書亡矣,不可各論,豈得謂無帝王耶?”案這一段議論,自極通達;然而《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故圣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九皇,下極其為民;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代宗”,所謂“宗于代宗”,似乎就是“封太山”,《周禮》“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于國”,《鄭注》“都,或有山川及因同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疏》按“《史記》,這《史記》不知道是什么書。
伏羲以前,九皇六十四民,并是上古無名號之君,絕世無后,今宜主祭之也”。“絕世無后”,就是董子所謂“絕地”;那么,六十四民,就是董子所謂下極其為民;然則管子所謂七十二家,正就是這些上古無名號之君了。所可疑惑的,周朝時候所記的古代的君主,何以能有如許之多,而且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恰合于九九八十一之數,恐怕是宗教上的理由,不能當他作歷史了。據《春秋繁露》所說,分明是隨意推算。就算不是如此,司馬貞所舉五龍氏……無懷氏一大篇君主的名號,也大概是無事跡可稽的;況且只有一個五龍氏在燧人以前,咱們現在也只得姑且截斷他,把古史的年代系統(tǒng),姑且推到燧人為止了。
《史記》確實的紀年,起于共和元年:從此以前的年代,都不可靠。咱們現在,姑且用《漢書·律歷志》所推,夏四百三十二年,殷六百二十九年,周八百六十七年計算。因為別種書所載數目,也差不多;這部書,究竟是以歷法推古代年代最古的。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在此以前,周朝還有一百二十二年,再加上殷朝的六百二十九,夏朝的四百三十二,共是一千一百八十三,就在公元前2024年。堯舜兩朝,用《史記》的堯九十八,舜三十九,加上居喪三年計算,共是一百四十年。其余帝嚳、顓頊、黃帝三代,用堯年代的平均數——七十年去算他,就加上二百一十年。從燧人到伏羲,姑且用榮伊說黃帝的例子,算他每人三百年,其間間代之主,就都包括在這三個人里頭。又加上九百年。那么,燧人氏的元年,就是公元前的3274年了。這種算法,固然極為可笑,然而現在實在沒有別的法子想,也只得姑且如此,總算是“慰情聊勝無”罷了。
【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節(jié)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既然知道中國可考的古史,起于三皇五帝,那么,咱們現在講歷史,就可以暫時從這里起了。
要曉得一個時代的歷史,總得先曉得這個時代的社會是什么狀況。三皇五帝的事跡,散見在古書里的很多,關于社會狀況的也不少,但是苦于沒有一個條理系統(tǒng),而且不盡可靠。且慢,我現在找著兩種書,說這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卻是很明白的。一種是《白虎通》的論三皇,他說: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后,《北堂書鈔》引《五經異義》:“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臥之詓詓,行之吁吁。饑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于是伏羲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yǎng)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三皇的次序,應當從《尚書大傳》,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農最后。
八卦是中國古代的宗教,見第十章第一節(jié)。燧人的時候還在“漁獵時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漁獵時代,還沒有“夫婦之倫”,一群的女子,都是一群的男子的妻,參看嚴復譯甄克思《社會通詮》。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漁獵時代,還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到畜牧時代,因為畜牧要花勞力氣的,也見《社會通詮》。所以“饑即求食,飽即棄余”。到伏羲時候,便進入“游牧社會”。游牧社會,人民便從山谷之中,分散到各處平地;“家族制度”,就從此發(fā)生,所以有“夫婦之倫”。從游牧時代,變到耕稼社會,總是因為人民眾多,地力不給,所以神農才要“教民農作”。《白虎通》這一段話,無一句不和現在社會學家所說相合的,可見得真古書的可貴。
一種是《易系辭》說伏羲以后的創(chuàng)作,他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義》自此已下,凡有九事,黃帝制其初,堯舜成其末,故連云黃帝堯舜也。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耕稼時代,人民四處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時代之“列帳而居”。一切需用的東西都不能取諸近處,所以“商業(yè)”就隨之而起。商業(yè)既興,“水陸交通”,就隨之便利。
農耕時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漸高,所以“衣服”、“住居”、“器用”、“葬埋”,都比古人講究。農耕時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儲蓄”,就要防人“掠奪”;所以“戰(zhàn)爭”、“守御”的事情,也就隨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發(fā)生了,所以就有“文字”。這一節(jié)所述,于社會進化情形也是很對的。
第二節(jié) 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
三皇時代,君主的傳統(tǒng),還不可考。到五帝時代就不然,就不是緊相承接也必相去不遠,可見得五帝時代的歷史,更比三皇時代明白。咱們現在,就得要提出幾件五帝時代的大事來講講。其第一件,便是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
這件事,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是:
黃帝者,少典之子,《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按《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氏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案,阪泉,《集解》引服虔,只說是地名;涿鹿,服虔說是山名,在涿郡;似乎是的。有許多人說在如今的涿鹿縣,恐怕是因漢朝在此置了一個涿鹿縣,所以附會上去的。
近來的人說,蚩尤是三苗的酋長;三苗,就是現在所謂苗族。他占據中國本部,在漢族之先,后來給漢族驅逐掉的。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就是其中的一事。這句話不很精細。三苗是古代的一個國名,不是種族之名;他的民族,卻喚做“黎”;黎族的君主,起初是蚩尤,后來才是三苗。《書·堯典》:“竄三苗于三危。”《釋文》:“馬王云:國名也;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蓋饕餮也。”《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三苗,蓋謂帝鴻氏之裔子渾敦,少昊氏之裔子窮奇,縉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謂之三苗。”又《書·呂刑》:“尤惟始作亂。釋文馬云少昊之末,九黎君名。”《禮記·緇衣》:“甫刑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正義》:“案鄭注《呂刑》云: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居于西裔者為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復九黎之惡;堯興,又誅之,堯末,又在期。舜時,又竄之。后王深惡此族三生兇惡,故著其氏而謂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見仁道。”據以上幾種說法,三苗究竟是饕餮,還是渾敦,窮奇、饕餮三族之后,雖不能定,然而的確是個國名——就是氏族之名。并不含有人民、種族的意思。
《高注》:“一曰:放三苗國民于三危也。”就是鄭注所謂著其氏而謂之民,也并不是指人民。蚩尤,馬融說:“少昊之末,九黎君名。”鄭玄說:“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上效蚩尤重刑。”則蚩尤還在少昊以前,似乎鄭說為是。這一族人君主雖是蚩尤三苗,人民卻是九黎。和漢族競爭,從黃帝時代起,直到堯舜時代止,看上文所引《呂刑》、鄭注,就可明白。不可謂不久。然而曾到黃河流域與否,毫無證據。《呂氏春秋》;堯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也只到今漢水流域。他的占據江域和漢族的占據河域,孰先孰后,也史無可征。怎能武斷說他占據中國本部在漢族之前呢?
這一族人,現在稱他為苗,乃是蠻字的轉音,和古代“三苗”的“苗”字無涉。試看古代“三苗之國”亡后,歷代都只有所謂蠻,并無所謂“苗”;從元明清以來方漸次改稱為“苗”,就更無所謂蠻可知。蠻是中國人通稱南方異族之名,他種族的本名,實在是“黎”字,后世都寫作“俚”或又寫作“里”。《后漢書·南蠻傳》:“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注》:“‘里’,蠻之別號,其實是本名。今呼為‘俚人’是也。”這一族人,似乎本來住在中央亞細亞高原,后來沿長江東徙的,何以知道呢?《后漢書·南蠻傳》: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萬鎰,邑萬家,又妻之以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長沙武陵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