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亨德爾的生平(2)

在寧靜清新的《朱斯蒂諾》結尾,有這樣一段歌詞,“平靜的歌聲,平和的內心,安寧的靈魂”,而此時亨德爾飽受憂慮的折磨,已經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那些反對心理學的人找到了慶賀的理由,宣稱了解藝術家的生活對理解他的作品毫無價值,不過他們最好不要匆忙下結論;因為亨德爾的音樂獨立于他的生活之外,這一點對理解他的音樂至關重要。內心痛苦、熱情四射的貝多芬能從表現苦難和激情的作品中找到靈魂的慰藉,人們對此很容易理解。然而,身患疾病、滿懷憂慮的亨德爾,能以體現歡快和寧靜的作品排遣苦悶,表明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平衡能力。貝多芬在創造《第九交響曲》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為亨德爾感到心醉神迷!他肯定用羨慕的眼光看待亨德爾對世間萬物和自我命運的掌控,這是他滿懷抱負,通過熱情洋溢的英雄主義而實現的目標。我們對貝多芬的努力感到欽佩:這的確是崇高的情懷。然而,亨德爾超凡脫俗的寧靜難道不高尚嗎·人們習慣把他的平靜看做英國人固有的無動于衷、不露聲色。

人們吞咽下鮮紅的牛肉,

亨德爾寫出充滿活力的圣歌。

——莫里斯·布歇(Maurice Boucher)

沒有人會懷疑,他必須以緊張的精神和過人的毅力,來保持內心的這種平靜。有時候,他的精神也會出現問題,他那無比健康的身體和意志從根本上受到動搖。在1737年,亨德爾的朋友曾經認為他永遠喪失了理智。但是這次危機在他的人生中并不是空前絕后的。1745年,倫敦社會對他恨之入骨,變本加厲地攻擊他的清唱劇《伯沙撒王》和《赫拉克勒斯》,導致他再度破產,使他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最近出版的亨德爾書信恰巧讓我們了解到這段往事[16]。沙夫茨伯里伯爵夫人(Countess of Shaftesbury)在1745年3月13日的信中寫道:

我懷著喜憂參半的心情去看了《亞歷山大的盛宴》。當我見到偉大而不幸的亨德爾時,不禁流下了痛苦的淚水,他垂頭喪氣,神情憂郁,兩頰下垂,黯然坐在無力彈奏的古鋼琴邊;看到這幅景象,我心里真是難過,他為了獻身音樂,窮盡了畢生精力。

在同年8月29日,威廉·哈里斯牧師(William Harris)在寄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我在街上遇見了亨德爾。我叫住他,提醒他我是誰,我敢說,你要是看見他這幅怪樣子,肯定覺得好笑。他滔滔不絕地提到自己糟糕的身體狀況。

這種情形持續了七八個月。同年10月24日,沙夫茨伯里伯爵夫人寫信給哈里斯。

可憐的亨德爾看起來有些好轉。盡管他已經完全精神錯亂,我還是希望他能徹底康復。

他果然徹底康復了,當年11月創作了《應時清唱劇》,不久后寫下了清唱劇《馬加布斯的猶大》。然而我們知道,痛苦的深淵隨時會把他吞噬。這位頭腦清醒的天才只有咬緊牙關才能勉強支撐,此時他已經差不多精神失常,這些書信恰好透露了他出現的器官病變。必然還有許多情形,是我們不得而知的。讓我們銘記這一點,亨德爾的平靜外表下掩蓋著情緒的劇烈波動,無動于衷和不露聲色不過是他的面具。

那些設想他無動于衷的人永遠不會理解他,永遠不會洞察他內心變幻的熱情、驕傲、喜怒哀樂;有時,他的內心幾乎到了癡狂恍惚的地步。但是對他來說,音樂是一片安靜平和的凈土,不容許紛亂無序的生活來侵擾;每當他臣服在音樂的腳下,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時進入如醉如癡的幻境,猶如摩西和先知的上帝出現在他的贊美詩和清唱劇中,有時因為悲天憫人而流露出他內心的情感,卻沒有絲毫的多愁善感。[17]

在藝術上,他和歌德(Goethe)是同一種人,站在偉大的高度,從很遠的地方審視自己的人生。我們現代人的多愁善感不免流露出自得意滿的輕率,和他們高傲的含蓄相比,顯得窘迫不安。這座藝術的王國,讓變幻無常的人生難以接近,在我們看來,藝術主流有時過于單調呆板。這里是極樂世界;這里的人們遠離塵世;有人會為此感到遺憾。在這位音樂大師平靜的外表下,在他經歷的磨難,緊縮的眉頭和無憂無慮的內心中,難道沒有什么東西影響他的輝煌成就嗎?

亨德爾這樣完全為藝術而活的人,并不打算討女人的歡心;他也很少為女性費心勞神。然而,女性依然是他最熱情的支持者和最惡毒的反對者。英國的小冊子作家總拿他的一位崇拜者打趣,此人化名為“奧菲莉婭”,在他的歌劇《朱里烏斯·凱撒》上演時,送給他一頂月桂花冠和一首熱情洋溢的詩,稱贊他為最偉大的音樂家和當時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我在前面提到過,有些上流社會的貴婦名媛心懷嫉恨,企圖把他打垮。亨德爾依然我行我素,對崇拜和仇恨都一概不理不睬。

他二十歲時在意大利有過幾段短暫的戀情,這在他寫的幾首意大利語康塔塔中有跡可循。有傳聞說,他在漢堡歌劇院擔任第二小提琴手的時候,曾經墜入愛河。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個學生,這是位門第高貴的小姐,亨德爾打算和她結婚;但是這位小姐的母親宣稱,絕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拉小提琴的樂手。后來這位母親黯然離世,亨德爾聲名鵲起,有人提醒他婚姻的障礙已經不復存在;他卻回答說,時光一去永不復返;他的朋友施密特(Schmidt)是個生性浪漫的德國人,樂于渲染歷史,據此人回憶,“那位年輕小姐身體日漸衰弱,最終郁郁而終。”此后在倫敦,他又和一位上流社會的大家閨秀談婚論嫁;這位貴族小姐也是他的學生,但是她希望亨德爾放棄自己的音樂事業。亨德爾一怒之下,“和這個禁錮他才能的女人斷絕了來往?!盵18]霍金斯告訴我們:“他的社交天賦并不突出;毫無疑問,他因此終身未婚;可以斷定他從未和女人有任何來往?!笔┟芴乇然艚鹚垢私夂嗟聽柕膫€性,他反駁了亨德爾不善交際的說法,認為他只是不顧一切地渴望獨立,“害怕自己受到輕視,擔心自己陷入不能解脫的關系”。

因為缺少愛情,他對友誼深信不疑。比如,他和施密特擁有一段真誠感人的友情,施密特在1726年去國離家,追隨他左右,對他不離不棄,直到去世。他的朋友當中有當時的知識分子精英:比如說,機智詼諧的阿巴斯諾特醫生(Dr.Arbuthnot),就在享樂主義的外表下掩藏著對人性的冷靜批判,他在最后給斯威夫特的信中寫下了這句至理名言:“為了世俗的緣故,遠離道德和榮譽的道路,這個世界不值得這樣去做?!焙嗟聽枌胰藨延猩詈耱\的感情,這種情感永難磨滅,在他塑造的感人角色身上有所體現,比如歌劇《所羅門》中的約瑟夫和慈愛的母親。

不過,他身上最高尚、最純潔的情感還是他的仁慈慷慨、熱情無私。在十八世紀,這個國度里見證了人類團結的繁盛浪潮[19],許多人真誠地投入了這項扶助貧弱的事業,亨德爾正是其中之一。他的慷慨不僅限于他熟悉的人士,比如說他的老師拉霍夫(Lachow)的遺孀;他還為了各種慈善事業的利益不斷慷慨解囊,尤其是兩個讓他倍感興趣的慈善組織:音樂家協會和育嬰堂。

音樂家協會始建于1738年,由倫敦一群主要的藝術家創辦,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旨在幫助貧困的音樂家及其家人。上了年紀的樂師每周能收到10先令的補貼;樂師的遺孀每周能收到7先令。音樂家協會還負責給樂師舉辦體面的葬禮。亨德爾盡管經濟窘迫,卻表現得比其他同行更慷慨大方。在1739年3月20日,他為了籌集音樂家協會的資金,承擔了演出《亞歷山大的盛宴》的全部花費,同時加演了一首特意為此次活動譜寫的管風琴協奏曲。在1740年3月28日,他身處人生低潮之際,排演了《阿喀斯與伽拉忒亞》和《圣塞西莉亞節日頌歌》。在1741年3月18日,他舉行了《文壇盛會》的盛大公演,對他來說這是個艱巨的任務,這部清唱劇布景輝煌、服裝華麗,還有五首知名演奏家表演的獨奏協奏曲。他把收到的大部分捐款留給了音樂家協會。

育嬰堂是老水手托馬斯·克拉姆(Thomas Coram)在1739年創辦的,“旨在救助和教育棄兒”,作家梅因沃林寫道,“可以說,育嬰堂的建立和繁榮要歸功于亨德爾?!痹?749年,亨德爾寫下了旋律優美的《育嬰堂贊美詩》[20]。在1750年,亨德爾被育嬰堂推選為負責人,后來他送了一架管風琴給育嬰堂。我們知道,他的清唱劇《彌賽亞》就是為了慈善事業籌款而首演,從此成為了保留曲目。1742年4月12日,《彌賽亞》在都柏林舉行了首演,目的就是給窮人募捐。這次音樂會的收益全部捐給了坐牢債務人救濟會、濟貧醫院[21]和布商公會醫院。1750年,《彌賽亞》歷經周折在倫敦成功上演,亨德爾決定每年為育嬰堂舉辦一次《彌賽亞》的演出。即使在他眼睛失明后,還依然堅持指導演出。從1750年到1759年亨德爾逝世前,《彌賽亞》為育嬰堂籌集了6955英鎊的資金。亨德爾曾經禁止自己的出版商沃爾什出版這部作品的章節,《彌賽亞》的首版樂譜直到1763年才面世;他把一份總譜捐贈給了育嬰堂。他還把另一份樂譜贈給了都柏林的坐牢債務人救濟會,允許這家機構用這份樂譜籌集善款。

對窮人的同情激發了亨德爾的靈感,譜寫了幾部獨具特色的作品,比如說《育嬰堂贊美詩》的某些樂章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仁慈,《葬禮贊美詩》無伴奏的勝利合唱中,孤兒們用純凈響亮的歌聲表達悲傷的呼喚,體現了過世女王的仁慈慷慨。

就在亨德爾去世的前一年,差不多是同一天,育嬰堂的花名冊上出現了一個小女孩的名字,她叫做瑪利亞·奧古斯塔·亨德爾,出生于1758年4月15日。是亨德爾把自己的姓氏給了這個可憐的棄嬰。

對他來說,行善才是真正的宗教。他熱愛窮人信仰的上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黄浦区| 临高县| 南城县| 贵南县| 南汇区| 广南县| 页游| 太谷县| 淮南市| 巨野县| 洛川县| 泾源县| 澄江县| 旺苍县| 都兰县| 梁河县| 定陶县| 石城县| 高碑店市| 神农架林区| 荣昌县| 祁门县| 苗栗市| 廉江市| 大田县| 新源县| 高州市| 玉屏| 淮滨县| 玉树县| 丹阳市| 宜良县| 信宜市| 且末县| 林州市| 化隆| 珠海市| 平凉市| 辽阳市|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