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教孩子從小懂得冬溫夏 晨昏定省,讓父母心安

培養孩子的孝心,的確應該從培養他對父母的恭敬心開始,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孩子在恭敬父母的同時,也應該懂得如何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孩子對父母的關懷往往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體現出來的。那么,為人子女者應該如何學習、落實侍奉父母的具體事項呢?希望我們和孩子能夠共同用行動去表達各自的至孝之心。

冬則溫,夏則凊

雖然幫孩子打理衣食起居是我們的責任,但這不影響孩子學習照顧父母。

尚未長大的孩子無疑需要我們的關懷與照顧,當冬天天氣寒冷時,我們會督促他穿上厚衣服,為他準備好棉被,生怕他凍感冒;當夏天天氣炎熱時,我們會給他準備好電扇、空調,鋪上涼席,煮好綠豆粥,生怕他中暑。我們對孩子的關愛哪里只是在這冬夏兩季,可以說是日日時時,每時每刻!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天然而又付出得心甘情愿。

我們如此細膩地付出沒有錯,孩子也會倍感溫暖。然而,孩子會不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如此體貼地照顧我們呢?有的孩子雖然看到了父母的需求,但覺得父母是成年人,自己會照顧自己,不需要小孩子照顧,于是就沒有做出任何反應;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冷暖需求,也就不可能表示關懷和照顧;也有的孩子會在口頭上表達一下問候和提醒,但卻沒有接下來的實際行動;也有少部分孩子不但會說關心父母的話,還會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

孩子的哪種表現會讓父母感到更欣慰呢?當然是最后一種。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然的、合乎倫常的,那么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也是自然的、理所應當的。這句“冬則溫,夏則”就是提醒為人子女者,當冬天來臨時,別讓父母挨冷受凍,要帶給父母溫暖;當夏天到來時,要讓父母感到清涼。延伸開來,就是當氣候或外界環境變化時,當父母有各種需求時,我們要及時關心父母、照顧父母、滿足父母的需要,讓父母身心輕安。

所以,我們照顧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學會照顧我們,這是他應該會的。而且,當他真心實意地關心、體貼我們時,我們的內心同樣會無比溫暖和幸福。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激發孩子孝順父母的心念,并把他孝順父母的權利還給他。

通過故事來激發孩子的孝心,幫助孩子理解“冬則溫,夏則凊”的道理。

作為父母,我們很難對孩子說:“你應該對我怎么樣,如果你沒有那樣做,就是不孝順。”所以講故事是一種很不錯的教育途徑。

《三字經》中有一句“香九齡,能溫席”,說的就是黃香溫席的故事。漢朝時,江夏(今湖北省境內)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9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但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親。在寒冷的冬天,家里沒有御寒工具。每天晚上,黃香都先鉆進被窩,把被窩捂暖和了,再請父親睡覺。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每天睡覺前,黃香都會拿扇子對著父親的床和蚊帳扇風,盡量讓席子和枕頭的溫度不太高,讓蚊子遠離床邊,以便讓父親睡個安心覺。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鄰里鄉親,人們稱贊道:“江夏黃香,天下無雙”,他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這樣的故事一定會對孩子有所啟發。孩子的心靈純潔而敏感,他會知道自己該如何向黃香學習。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搜集其他古今中外孝子照顧父母的故事,并常常講給孩子聽,或者讓他看類似的動畫片,時間一長,他的孝心就會被開啟。

除了講故事之外,榜樣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自己的言語行為。

如果我們只會給孩子講故事,但卻不懂得去體貼、關心、照顧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那么孩子聽過故事之后,即使效仿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時興起,而無法內化于心。因為,他從我們的行為中知道,故事和實際生活是兩回事。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自己的行為。孩子能不能通過落實“冬則溫,夏則”這句教誨表達對我們的孝敬,完全看我們有沒有把這句教誨的思想和精神落實在與父母和親人的相處中。

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哪還需要暖被窩、扇席子啊?”

沒錯,《弟子規》中的很多文字看似不符合當今時代的需求,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學習《弟子規》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我們不能把對《弟子規》的理解僅僅局限于文字上,更不能因為其中的事項不符合時代就說它是糟粕。

就以這句“冬則溫,夏則”為例來說吧。今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確不需要再暖被窩、扇席子了,完全可以借助暖氣、電熱毯、暖水袋等設備取暖,借助電風扇、空調來降溫,取暖降溫設備的確比古人先進了不少,但我們對父母的一顆孝心有沒有比古人更強呢?

所以,這句教誨不是讓我們放著暖氣、空調不用,而去效仿古人為父母暖被窩、扇席子,如果這樣,我們真的是學愚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提前為父母打開這些取暖、降溫設備,并告訴父母一些注意事項,讓父母感受到溫暖或清涼。

有一個女孩出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別人都以為這個女孩嬌生慣養。但是,她不但不嬌氣,還每天都對父母噓寒問暖。每次爸爸回家,她都會主動為爸爸拿出拖鞋,還給爸爸端上熱茶;每次爸爸出門前,她都會說:“爸爸,路上注意安全!”原來,媽媽平時就是這樣對待爸爸的,她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不僅如此,每到冬天,她都會在臨睡前半小時為父母打開電熱毯,好讓父母睡得舒服,睡覺時還會囑咐說:“爸爸媽媽,睡覺的時候就把電熱毯關掉,輻射對身體不好。”而夏天的晚上,她會像小大人一樣告訴父母說:“爸爸媽媽,別讓電扇直接吹著身體,會感冒的,對著天花板吹就行了。”每隔幾天,她還會拿抹布擦拭涼席,并說:“要把螨蟲和皮屑都擦掉。”她能這樣做,是因為和爺爺奶奶一起居住的日子里,媽媽就是這樣侍奉爺爺奶奶的。

由此看來,只有我們懂得孝順父母、關愛家人,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孝順我們的好孩子。也就是說,我們是否能夠享受人生的幸福,完全看我們愿不愿意落實《弟子規》的教誨。我們作出什么樣的選擇,決定著我們擁有什么樣的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和行為還將決定孩子是否會擁有幸福的人生,因為他會把從我們這里“繼承”的家風、德風“遺傳”給他的后世子孫。

如果孩子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怎么會有能力照顧我們呢?

自古至今,沒有哪個能照顧父母的孩子照顧不了自己。也就是說,孩子能關心、體貼、照顧父母的前提一定是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因此,孝順不僅僅需要有一顆孝心,也需要具備很多能力。

比如,父母特別想吃蛋炒飯,孩子卻不會做,那怎么辦?去外面訂餐?可是外面的食物既不衛生,又不合父母的口味。怎么辦?真正孝順的孩子,平時就會學著做飯、洗衣、打理家務,待到父母需要時,便不會因自己無能而為難了。所以,我們只有先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才有能力把“冬則溫,夏則”所代表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另外,當孩子學著打理日常事務的時候,他才能親身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才會懂得感恩父母。同時,他的觀察能力和行動力也會隨之增強。這樣一來,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自然能夠體察到,并迅速地提供幫助和關照。

反之,如果他沒有做慣各種家事,突然需要他去做的時候,他不但會力不從心,也會因無能為力而焦躁不安、生氣、發脾氣,進而帶著怨氣照顧父母,這樣父母怎么能高興和心安呢?所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孩子不是天生就能自理的,我們要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教給孩子刷牙、洗臉、洗澡、如廁的方法之外,隨著他年齡的增大,也要讓他學會掃地、擦桌子、洗碗、收拾房間等家務。慢慢地,我們還可以讓他學著買菜、切菜、做飯,如果孩子愿意,還可以讓他學習如何持家。

一開始,我們要手把手地教,漸漸地,就要放手讓孩子去練習,讓孩子真正把學到的自理方法變成自理能力。如此一來,無論孩子走到哪里,我們不但不用為他無法照顧自己而擔憂,反過來,他還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照顧我們。因此,我們一定要通過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出一個有能力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晨則省,昏則定

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子女都要恭敬地向父母請安,這樣做有必要嗎?

“晨則省,昏則定”的意思是:早上起來,孩子要向父母問安;天黑的時候,孩子也要到父母面前問候,服侍父母就寢。當我們看到這句教誨時,可能不禁要問:“孩子和我們住在一起,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用得著早晚專門來問候我們嗎?”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早上起來向我們問安,哪怕只說一句:“爸爸媽媽,早!”我們都能通過他的聲音和氣色判斷他的睡眠質量,我們聽他聲音洪亮,看他氣色不錯,說明他晚上睡得很好,我們自然會很安心。同時,聽到孩子的問候,我們的心情也會很好,帶著這份好心情去工作,一天都會好運連連,這是早上問安的好處。

晚上臨睡前,孩子若能對我們說:“爸爸媽媽,我睡覺了,晚安。”我們知道孩子要睡覺了,就不會總惦記:孩子怎么還不睡覺?是不是作業有難度?還是有什么其他事情?知道孩子入睡了,我們也就能安心睡覺了。

所以,孩子早晚問安,不僅是對我們的禮貌和關照,更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做父母的安心、放心。而且,通過孩子的問候,我們和孩子之間也會呈現出一種自然的互動,這會讓每個人都感到溫暖。因此,即便孩子和我們共住在一個屋檐下,他也非常有必要在早晚問候我們。

如今的孩子,在睡覺這件事上,似乎沒有讓我們這樣省心。

在當今社會的大多數家庭中,早晨都是父母叫孩子起床,而且是三催四請,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好不容易起來之后,我們會關切地問:“昨晚睡得怎么樣啊?有沒有踢被子啊?有沒有做噩夢?”很多孩子聽了不但不領情,還會說:“煩死了。”

晚上臨睡前,我們一遍遍地催孩子:“早點兒睡覺,不要再看電視了,早睡早起。”終于,孩子睡覺了,我們還不放心,一次又一次地過去看孩子的被子蓋好了沒有,甚至半夜還要去看兩三次。而孩子卻呼呼大睡,一無所知,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告訴孩子:“會睡覺,就是孝順父母。”盡管孩子年齡小需要我們的呵護與照顧,但我們別忘了,他也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即便不會,我們也要讓他學會。

有一位老師在軍訓期間和孩子們一起吃住。晚上睡覺前,老師對孩子們說:“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腹部蓋好,以免感冒。而且,大家不能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睡覺也要有規矩,睡覺姿勢要顯得有氣質,特別是女孩更要注意睡姿。老師晚上會看誰睡覺的姿勢最優美。”

半夜,老師會起來查看孩子們有沒有把被子蓋好。第二天,她會特意表揚幾個睡姿優美的學生,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夠再接再厲。一周軍訓下來,大部分孩子都不會亂踢被子了,也都知道把自己的腹部蓋好,以免感冒。

我們做父母的只知道半夜起來兩三次給孩子蓋被子,為什么不把“睡覺姿勢要優美”、“睡覺要蓋好身體”等概念傳遞給孩子?如果我們再能表揚孩子兩三次,那么他很快就會養成有規矩睡覺的習慣。那時,我們就不用半夜起來好幾遍,早晨也不用問幾遍:“你睡得怎么樣啊?有沒有感冒啊?”所以,我們與其早晚向孩子問安,不如把照顧自己的方法教給他,這樣不但他能自立,我們也不用太費心。

根據現今的居住環境,我們該如何通過身教使孩子學會晨昏定省呢?

在古代,人們大都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大家庭更是以家族的方式共同居住。到了早晨和晚上,父母就會帶著孩子去向老人請安,每天早晚如此,孩子自然就學會了向祖父母和父母請安。

而當今社會的很多家庭都是由爸爸、媽媽、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那么,是不是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就無法通過身教向孩子傳授“晨則省,昏則定”的教誨呢?當然不是,晨昏定省在形式上是早晚向父母請安,事實上是讓父母別為我們操心,我們的生活起居和言語行為都要使父母放心、安心。

如果一個孩子雖然每天早晚都能向父母問安,但是既不按時完成作業,又不聽父母的教誨,還動不動就闖禍,那么這種晨昏定省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無論我們是否與父母同住在一起,只要我們老實做人、謹慎做事,不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那我們就算抓住了晨昏定省的精髓所在。

當然,形式也不能被忽略。如果我們和父母住在同一個城市,就要常常去探望父母,幫父母打理一下家務,向父母匯報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況,好讓父母安心;如果我們和父母距離比較遠,就要定期定時給父母打電話,問候父母的身體狀況,同時把我們這邊的情況告訴父母。如果沒有什么重大事件,我們要報喜不報憂,免得讓父母為我們擔心。

如果有機會,我們也要和父母共同居住幾天,一來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二來也可以彌補我們平時不能給予的關心和照顧。只要我們把父母放在心上,無論身在何處,我們掛念父母的這顆心一定會使孩子感覺到。這樣,如果孩子有一天獨自生活了,便會學著我們問候父母的樣子來問候我們。

如果我們和老人一同居住,那就更好不過了。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教學機會”,當然,我們不是故意做樣子給孩子看,而是要發自內心地落實晨昏定省,給孩子做好榜樣。

早晨,我們可以鞠個躬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睡得怎么樣?”當然,也可以不鞠躬,但一定要真誠地跟父母打招呼,可以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你們起來了?”如果發現父母氣色不佳或者精神不好,就要關切地詢問緣由,看看是不是父母晚上沒睡好,還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晚上,如果父母比我們睡得早,他們臨睡前,我們就要主動看看他們有沒有什么需要,以及時提供幫助。如果我們先睡,就要到父母房間說:“爸爸媽媽,我睡覺了,你們也早點休息。”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句話,它代表了我們對父母的體貼和尊重。如果我們能做到“晨則省,昏則定”,不但父母高興,孩子也會從我們身上學會如何孝順父母,真是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教孩子廣泛而靈活地應用“晨則省,昏則定”這句教誨。

有一個孩子自從學了《弟子規》后,每天早晚都會主動向父母問安。暑假,孩子準備到外地的爺爺奶奶家居住一段時間。臨行前,他問媽媽:“媽媽,您和爸爸不在我身邊,我是不是要每天早晚打電話問候你們啊?”

媽媽說:“你能這樣牽掛我們,我們很欣慰,但不用每天打電話過來。只要你聽爺爺奶奶的話,對爺爺奶奶做到晨昏定省,然后在固定的時間打電話給我們,讓我們知道你安然無恙、玩得開心,就可以了。”

這位媽媽教導得對,落實這句教誨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父母少操心,讓父母安心。如果孩子一時不在我們身邊,只要定期打電話來,比如隔三五天打一次,讓我們知道他很好就行了。另外,如果孩子暫時住在親戚朋友家,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對主人做到晨昏定省,讓主人放心。

如果孩子能如此廣泛而靈活地應用這句教誨,他走到哪里,我們都不用為他太操心,那么他就真正抓住了這句教誨的精華。

出必告,反必面

“出必告,反必面”雖然是一個很小的舉動,但卻是孝順父母的體現。

指望年齡還小的孩子給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什么實質性的支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他對我們的孝心往往體現在讓我們少操心上。

其實,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就是讓我們放心、少操心的表現。

這句教誨的意思是,孩子在出門或外出之前,應該主動告訴我們他的去向。反,同“返”,即回來。也就是說,他回來之后,也應該走到我們面前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這樣,我們不會因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而擔憂,看到孩子平安歸來后,我們懸而未定的心也就會安定下來。

另外,當孩子回來跟我們打招呼時,我們能從他的聲音和神色中推測出他在外邊順不順利。如果他興高采烈地對我們打招呼,說明他今天在學校或外邊很愉快,應該沒有和同學發生矛盾,沒有被老師批評,也沒有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如果他雖然跟我們打了招呼,但情緒不高漲,我們自然要追問:“今天遇到什么事了嗎?”以便了解孩子心情不好的原因。

然而,當今社會的很多孩子,似乎不知道父母總是為他操心,更不知道落實“出必告,反必面”的重要性。

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后,沒有和父母家人打招呼就跑進自己的房間玩電子游戲。一個多小時之后,母親以為他沒有回家,就打電話給老師,看看是不是老師把他留下了。當得知老師沒有留下孩子后,母親很緊張,問老師要不要報警。老師讓母親在家里仔細找一找,再作決定。最后,母親才發現孩子早已回家,正躲在自己房間里玩電子游戲,真是虛驚一場。

其實,這個例子還不算特殊。

當今社會,很多孩子出門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去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一個4歲的小女孩一邊看媽媽炒菜,一邊和媽媽說話。媽媽給她講上學的好處,她越聽越心動,轉身跑開了。媽媽以為她去找奶奶了,也沒在意,沒想到小女孩自己背著小書包出了家門,準備去上學。十幾分鐘之后,媽媽和奶奶才發現小女孩不在家,兩人瘋了一樣在小區里尋找,也沒找到。幸好,小女孩走到半路正好遇到了下班回家的爸爸,才幸免走失。

可見,讓孩子懂得“出必告,反必面”是多么重要啊!小孩子如此,大孩子亦如此。有的青少年在網上認識了一些朋友之后,就計劃去見網友,如果他在出門之前能告訴我們去向,我們就能針對性地作出正確的引導,以防孩子發生意外。

因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但可以保護孩子的生命安全,更能讓我們放心。如果孩子能體諒到我們對他的牽掛而落實這句教誨,那么他就是孝順父母。

另外,讓孩子體會到我們的心,學會“未反,必告”。

如果孩子沒有按時回家,我們做父母的肯定會著急,等的時間越久,心就越急,而且還會胡思亂想。一旦孩子回來,我們的反應要么是關切地說:“哎呀,我的心肝,你去哪里了?媽媽快急死了。”要么是大發雷霆,并吼道:“干什么去了?這么晚才回來?你看幾點了?以后再這樣,就別出去玩!”

這兩種方式都無法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我們牽掛他的心。我們首先應該心平氣和地問他晚歸的原因,然后如實地描述我們擔憂的心情,讓他知道:他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牽掛著他,所以讓他務必按時回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未能按時返回,就要想辦法通知我們,好讓我們放心。我們這樣理智地告訴孩子,孩子就完全領悟我們的教誨,下次一定會注意。而且,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有手機,我們要提醒他充好電,以便互相聯系,避免因長時間關機而令我們擔憂。如果孩子這一條落實得很好的話,那么如果有一天他沒有回來,也沒有及時通知我們,則可能就是真的遇到了麻煩。這樣,我們就會心中有數,知道如何去做。

我們希望孩子養成“出告、反面”的習慣,但我們自己做得怎么樣呢?

一位父親出門前從來不對妻子說:“我上班去了。”回來也不說:“我回來了。”當然,妻子知道他去上班,也知道他下班回來,但是沒有問候,總顯得冷冰冰的。

周末,他有時會下樓買報紙,有時會出去買香煙,有時會出門約見朋友,不管去哪兒,去多長時間,都不跟妻子打招呼。妻子看到他穿外衣,才知道他要外出,趕忙詢問。但是,時間一長,妻子也懶得問了,所以家庭氣氛總是不夠溫暖。

另外,他如果不回來吃飯,也不知道打電話通知妻子,總是妻子做好了飯菜,等他不來,再打電話問他。所以,家里總會出現沒給他做飯他卻回來吃、給他做了飯他卻不回來吃的情況。說到底,就是他沒有通過落實“出必告,反必面”做好和妻子的溝通工作。

他自己不懂得“出必告,反必面”,自然不會引導兒子去做。兒子看他這樣,也不告訴他自己的去處,回來也不說:“爸爸,我回來了。”他也對兒子的做法沒什么意見。

但是,兒子對媽媽卻截然不同。因為兒子每次出門前媽媽都要關心地問他去哪里,和誰去,去多長時間,他都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慢慢就養成了主動匯報的習慣。而媽媽出門前也要告訴兒子,回來也會高興地喊:“我回來了。”所以,兒子回到家,總是第一時間找到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

如此一來,兒子和媽媽的關系很好,而和爸爸就很疏遠。

可見,一句“出必告,反必面”不但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更是維系親子之間感情的紐帶,有了這聲匯報和問候,家庭氛圍就溫暖多了。

不要小看這句教誨,它完全可以體現一個孩子的素養。

這句教誨應用范圍很廣,絕不限于孩子外出之前和回來之后。在學校里,準備離開老師辦公室時,不能悄無聲息地走,而是要說:“老師,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我先回教室了。”如果要提前離開學校,更要向老師請假,好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去向。

等上了大學,離開宿舍要跟室友說一聲,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去向,以保持聯絡。等到了工作崗位上,如果需要離開辦公室一會兒,就要告訴其他人,以免領導或同事找不到自己而著急,耽誤工作的進程。

另外,當出席朋友聚會、親人婚禮等場合時,如果需要提前離開,一定要禮貌地向主人打招呼,不能不聲不響地就走。在與人聊天期間,如果需要喝水或上洗手間,也不能突然轉身走開,而要跟對方說:“對不起,我去拿杯水。”“對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間。”

當然,還有更多細節有待于我們在生活中發現,只要我們和孩子都掌握了“出必告,反必面”這句教誨的精髓,就不會做出讓父母、親人、老師、朋友、領導、同事為我們擔心的事情,我們和孩子也會因此成為受歡迎的人。

居有常,業無變

孩子從小若能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他這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大自然中的萬物都有自己生長、運行的規律。我們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天的生活也應該是有規律的。俗語說:“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太陽升起來,預示著人們該起床勞作了;太陽落山,則預示著人們也該回家休息了。這句“居有常,業無變”正闡述了類似的道理。

“居”就是生活起居,“常”就是固定的、長久的、規律的,意思就是說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而“業”是指學業、事業和家業。對于孩子而言,在上學的階段,不要隨便中止學業,也不要什么都學,而什么都沒學好;等到孩子走向社會、選定職業后,也要一直做下去,不要經常改變;而擇偶也要慎重,成家后,千萬不能輕易離婚。這樣,父母才不會因孩子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穩定的學業、事業、家業而擔憂。

然而,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按時起床,按時上學,按時寫作業,按時洗漱,按時睡覺,一日三餐都有規律、很少出現饑一頓飽一頓或不按時吃飯的情況,平時還能夠定期參加體育鍛煉的話,這樣十幾年下來,他就會習慣這種有規律的生活,即便以后獨自居住也不會隨意打破這種規律,他的身體健康就有了保障,無論他身在何處,我們都能放心、安心。

另外,如果孩子在學業上或興趣愛好方面能夠專注地堅持學下去,時間一長,肯定會有所成就。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意志力也得到了鍛煉,以后做任何事都不會輕言放棄,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我們看到孩子這樣,怎么能不放心和開心呢?因此,孩子若能做到“居有常,業無變”,不但對自己有好處,也是孝順父母的體現。

當然,有些孩子在學習的初期,因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頻頻接觸不同的學習項目,此時,我們就不能用“業無變”來限制他,而應該給他時間和機會,等到他找到了、確定了,再讓他專注于一門科目,好好深入學習。

現今的孩子有沒有做到“居有常,業無變”呢?如果沒有,問題出在哪兒呢?

一個上初中的男孩,每天睡覺都很晚,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早晨自然無法按時起床,所以總是遲到,上課也無精打采,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更嚴重的是,他常常把父母給他用來買早餐的錢“節省”下來,有機會就去網吧上網。父母看他身體越來越差,學習也越來越差,卻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原來,他的父母就不能做到“居有常,業無變”。因為他們一起做生意,每天晚上都不會在固定的時間回家,有時會在晚飯前回家,有時過了午夜才回家。所以,男孩的一日三餐大都是在外面買著吃,偶爾去爺爺奶奶家吃飯。即便父母晚上早回家了,也很少早早休息,媽媽要看電視,爸爸要瀏覽網頁或者玩電腦游戲。男孩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也無法做到早睡早起。而早晨,男孩準備去上學了,父母還在呼呼大睡,哪里知道男孩有沒有吃早飯、吃得怎么樣。

由此可見,孩子無法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根本原因,要么是我們的作息習慣不好,要么是我們疏于對孩子的照顧與關愛,導致他無法按時吃飯、按時睡覺。

當然,當今社會的生存壓力比較大,父母若不努力為生計奔波,恐怕連孩子的教育費用都支付不了。我們如此辛苦,不就是為了孩子嗎?但是,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根本的需求——父母的愛、陪伴與關懷?

其實,只要我們有心關注孩子的成長,就一定能從百忙之中抽空照顧孩子,并盡量做到“居有常”。我們能不能改變,愿不愿意改變,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這顆心,是不是真的重視孩子的成長問題。想想看,孩子在長身體、培養習慣的時候,若沒有打好基礎,以后的身體狀況和行為習慣也會不容樂觀,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而孩子的身體不好,事業不順,人生不幸福,誰最擔憂?還是我們啊!所以,知道孰輕孰重,我們還會忽視自己的行為習慣嗎?

想要讓孩子有穩定的人生,我們就必須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穩定。

身為父母,我們肯定希望孩子的一生是穩定而順利的,如果他長大后三天兩頭換工作,今天結婚,明天離婚,我們怎么能安心?想到這兒,我們更理解了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期望,他們也希望子孫事業順利、家庭和美。

而對于他們的期望,我們做得如何?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跳槽,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辭職,再找新的崗位。這個過程中,他自己心力有多憔悴,只有他自己知道;而父母也跟著擔心,父母會想:“唉,怎么又失業了,這孩子怎么這么不順啊!”這樣擔心幾次,父母的白發會多長幾根,壽命也會縮短幾年。這是一個孝順孩子對父母的回報嗎?

而動不動換工作,也會導致家庭不穩定。如果經濟再不景氣,夫妻難免會生氣吵架,搞不好還會分居或離婚,我們的父母知道了,豈不是更加擔心?所以,作為成年人,無論是選職業,還是選對象,都要認真、謹慎,不能隨隨便便地選擇,更不能隨隨便便地放棄。既然通過認真思考選擇了,那么遇到困難,就要想著如何解決困難,而不是用放棄的態度選擇逃避。只要自己擺正心態,堅持下去,用心經營,工作自然會順順利利,家庭也會美滿幸福。如此一來,父母也會無憂無慮、高高興興地過好晚年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孩子看到我們的好樣子,今后遇到同樣的人生選擇時,也定會努力做到“業無變”,我們也就不會因孩子的人生過于動蕩而擔憂了。

教子箴言

無論是冬溫夏凊,還是晨昏定省,或是出告反面,其核心都是別讓父母為孩子擔心。孩子能不能做到,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做到。如果我們每天總是讓老人為我們操心、擔心,那么我們拿什么教育孩子?因此,以身作則永遠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法則,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弟子規》的好處,我們自己首先要通過落實親身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泾源县| 锦州市| 饶平县| 贵溪市| 邵东县| 磐石市| 广饶县| 江油市| 绥德县| 辽阳市| 长泰县| 丹棱县| 元阳县| 苍梧县| 红安县| 秦安县| 康定县| 新乐市| 科技| 江达县| 南澳县| 都安| 大关县| 鸡泽县| 琼结县| 崇明县| 错那县| 泸西县| 和田县| 宜兴市| 和静县| 睢宁县| 温州市| 成都市| 大安市| 卓尼县| 濮阳市| 松江区| 大悟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