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父母不是完人,有過錯也希望孩子指出來
書名: 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作者名: 張振鵬本章字數: 4922字更新時間: 2015-12-29 10:35:31
孩子應該孝順父母,但這絕不是明知父母有錯還順著父母的“愚孝”。那種助長父母不良習性的所謂“順從”,完全是害父母。就如同我們對孩子的愛,絕不應該是袒護式、包庇式的溺愛,孩子對我們的愛也應該本著這個原則。那么,當父母有錯時,孩子就要學會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和態度向父母進諫。這一點,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告訴孩子的。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孩子應當學會勸諫父母,但如今的孩子有這個能力嗎?
在《孝經·諫諍章》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里的“爭”通“諍”,就是直言規勸的意思。整句話的含義是:對父母而言,如果有敢于直言進諫的孩子,父母就不會陷于不義之中。因此,如果父母要做不義之事,孩子不可以不勸阻,如果只是盲目地遵從父母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
沒錯,做子女的如果明知父母有重大過失,卻睜只眼閉只眼地任由父母做錯事而不勸諫,那就是陷父母于不義之中。《孝經·諫諍章》的教誨與這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不謀而合,它告訴我們,當父母有過錯時,做子女的一定要勸諫,使父母改正。而“怡吾色,柔吾聲”就強調了勸諫的態度與方法,也就是說,子女勸說父母的時候,表情要和悅,說話的語氣要柔緩,不能怒氣沖沖地用指責、命令的口氣勸導,否則父母很難接受。
然而,在當今社會,很少聽說哪個孩子會苦口婆心地勸諫父母,無論父母吵架也好,鬧離婚也罷,或者和兄弟姐妹打官司,孩子似乎都不會勸諫父母。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現今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下來的,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孩子自然也不認為父母有什么過錯,看不出父母的錯,還怎么勸諫?
但是,古代就有很多孩子有能力勸諫父母,比如,明朝的楊秀貞見到母親求子心切,想要溺死剛出生的妹妹時,就趕忙跪在地上勸諫,講出了一席感人肺腑的道理,使母親放棄了溺死妹妹的念頭。再比如,西晉時的王覽看到母親總是百般刁難同父異母的哥哥,就常常規勸母親。后來,當他得知母親想用毒酒毒死哥哥時,奪過毒酒準備以死勸諫,好在母親打翻了酒杯,保全了他的性命。但從此,母親徹底悔悟,待他的哥哥如親生兒子一般。
看看這些古人,因為他們從小就讀圣賢書,書中明確闡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他們雖然年齡不大卻懂得很多道理,知道落實這些教誨才算“真讀書”,看到父母的行為與書中所說的行為規范不符合時,自然就知道父母的對錯,也知道為人子女應該上前勸諫,于是,就落實了“親有過,諫使更”的教誨。
由此可見,讓孩子通過讀書而明理,是具備勸諫能力的基礎。然而,今天的教科書教授的大都是知識和技能,很少有教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即使有,很多學校、老師也不太重視。其實,《弟子規》就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效補充(可喜的是,現在很多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展了《弟子規》課程),唯有讓孩子通過學習《弟子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才能在我們走錯路的時候提醒我們,幫助我們回到正途。
當然,如今的孩子也不是絕對不勸父母,只是勸說的態度不同。別小看這個態度,它往往決定了進諫的結局。
一個小女孩的爸爸非常愛抽煙,家人總是勸說,但效果不明顯。
一次,爸爸正要抽煙,奶奶說:“別抽了,身體都不好了。”
媽媽也說:“別抽了,抽得烏煙瘴氣的。”
但是,爸爸邊點煙,邊往陽臺走去,表示自己不在屋內抽煙。小女孩一看爸爸不聽勸,等爸爸剛坐在陽臺的椅子上,她就一把奪下爸爸的煙,嚴厲地說:“不許抽煙!”
平時溫和的爸爸見此情景,也毫不客氣地說:“拿過來!”
結局是小女孩哭著向媽媽告狀,爸爸則毫無反應地繼續抽著煙。
小女孩雖然是為爸爸好,但是勸說的方式錯了,這一錯,結局往往就會更糟。如果小女孩學過“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的話,可能就會輕柔地對爸爸說:“爸爸,您別抽煙了,抽煙不但對您身體不好,對大家的身體都不好。您的身體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們都會很擔心的,可謂‘身有傷,貽親憂’,爸爸,您少抽兩根,好嗎?”
相信任何一位父親聽到女兒如此懂事的勸導,都不忍點燃煙頭了吧?可見,“怡吾色,柔吾聲”的力量有多大!我們往往以為大聲說出的話最有震懾力,殊不知,作為規勸的語言,只有柔聲細語才能真正打動人心,讓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所以,能把《弟子規》的教誨應用在生活中,是多么可喜可賀的事情啊!我們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要想讓孩子學會“怡吾色,柔吾聲”,唯有我們做到才能實現。
作為父母長輩,我們很難接受孩子大聲吼叫、傲慢無禮的勸諫方式。所以,孩子用“怡吾色,柔吾聲”的方式說話,往往是對父母尊重與理解的體現。
然而,孩子能不能在勸說我們的時候保持溫和的態度,取決于他平時的語言習慣。如果孩子平時說話聲音很大、語速很快、我們說一句他頂三句的話,那么當他看到我們犯錯時就會更加激動,一激動,他說話的速度會更快,聲音會更大,臉色會更難看,還怎么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啊?
而孩子形成什么樣的語言習慣,往往和我們自己的語言習慣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平時講話溫文爾雅,孩子受到這種氣氛的影響,就不可能如掃射機關槍一樣說話;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若想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對父母、妻子(或丈夫)、孩子、朋友、同事等所有身邊的人講話時,都要努力做到“怡吾色,柔吾聲”。而且,當父母、親人、朋友出錯的時候,我們勸諫的態度也要柔和,因為孩子正在看著我們的樣子學習。我們現在所做的,往往是以后所受的,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時刻提醒自己用身教把這句教誨演繹出來了。
而面對孩子的進諫,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是什么樣的態度?如果當時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至少事后要認真思考和積極反省。當然,最好是當時就積極作出謙虛的回應。一個愿意接受他人勸諫的人,往往能得到很多好處,具體的將會在后面的“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教誨中作詳細解釋。
會用柔和態度勸諫的孩子,往往更易受到長輩的青睞和同齡人的信賴。
除了我們,孩子總會與其他親人、老師、同學等人相處,這些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比如,老師會在黑板上寫下錯別字,同學會拿錯別人的東西,面對類似的情況,孩子會怎么辦呢?
如果孩子大聲地、嚴肅地說:“老師,那個字你寫錯了。”老師可能會覺得顏面掃地,趕快掩飾說:“我是故意寫錯的,看看你們能不能看出來。”話雖如此,但心里卻對孩子有了一絲不好的印象。
如果孩子舉手,經過老師允許后輕柔地說:“老師,那個字好像不是這樣寫的。”那么,老師也會輕柔地回應:“嗯,謝謝你,請坐。”這樣,老師也不至于太尷尬。
又如果孩子能考慮到勸諫的時機問題,選擇在課后向老師提出建議,并做到“怡吾色,柔吾聲”的話,那么孩子的舉動一定會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以此類推,如果孩子對周圍的人都用恭敬的態度進諫,他們怎么能不器重他,不喜歡他呢?當孩子具備了敏銳的判斷力和適當的進諫能力時,他的威信往往會增加,也會因此成為團體的領導人物,從而發揮自己的才能,將團體帶上更好的發展方向。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除了簡簡單單地向父母提出意見,勸諫時還需要注意什么呢?
這句“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說的就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勸諫,孩子就要等到父母喜悅、高興的時候再勸,這里的“悅”特別強調了父母的心情。如果恰逢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卻向父母提出他們上次不能接受的建議,那父母這次能接受嗎?當然很難。那么,孩子的勸說不但是徒勞的,還會惹得父母更加不高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孩子就要“悅復諫”。
而“號泣隨,撻無怨”則顯示了孩子進諫的決心。如果父母的過失很大、會造成很嚴重的不良后果的話,子女的確要有“號泣隨,撻無怨”的精神。這里的“號”是大聲哭喊,“泣”是哭泣,“撻”就是打,意思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哪怕哭喊著勸說父母,即便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挨打,都不應該有怨言。當然,這也不是愚孝。與讓父母陷于不義相比,挨點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們別小看了勸諫這件事,其中包含著子女對父母深深的敬意和愛戴。為什么要用柔和的態度?為什么要選擇勸諫的時機和場合?當父母不接受時,為什么還要不顧一切地勸?因為,孩子真心為了父母好,真誠地希望父母不要有過失。如果不是這顆真心,又何必顧及那么多呢?
孩子若能真正領會這句教誨的含義并努力落實的話,他對我們的孝敬無疑就體現在其中了。
我們做父母的,很難直接教導孩子勸我們的方法,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個男孩在學校擔任宣傳委員的職務。一次團體活動之后,男孩覺得一位同學犯的錯誤實在不小,于是就當眾指責了那位同學,并勸他以后改正。那位同學覺得很丟人,就頂撞了男孩,兩人差點兒吵起來。
男孩回到家,把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說:“每個人都有面子,也就是尊嚴,當眾被指責、被勸說的滋味不好受,這就是他頂撞你的原因。如果你能考慮到這一層,就不會當眾指責他。即使你覺得他的問題值得大家警醒,也不該用勸導他個人的方式把問題說出來,而應對事不對人。所以,勸說別人一定要顧及對方的臉面,這樣對方才好接受。”
男孩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從此學會了選擇適合的時機提出意見。
俗話說“規過于私室”,男孩的爸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如果對方真的很煩,那就不要著急勸說,暫時先放一放。等到有機會,看對方心情比較好時再勸,這樣對方容易聽得進去。以免孩子好心勸說對方,結果彼此爭得面紅耳赤,對方沒領情,孩子也生了一肚子氣,最后兩人還老死不相往來,那還真不如不勸呢!
另外,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勸諫的方法應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我們總是當眾批評孩子,孩子的自尊被摧毀,他便很難顧及別人的自尊。如果我們因顧及他的尊嚴而常常單獨勸導他,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
讓孩子掌握“號泣隨,撻無怨”的內涵與精神,并靈活應用。
隋朝末年,李淵(唐高祖)帶著軍隊南征北伐時,其子李世民(唐太宗)一直都追隨在身邊。一次,李世民發現父親的一個軍事計劃呈現出明顯錯誤,如果不謹慎就會導致全軍覆沒。于是,李世民就多次向父親提建議,但是父親都沒有接受。
出兵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心想,如果這次不能勸阻父親,這些年的努力都將功虧一簣。他越想越難過,就坐在父親的帳外放聲大哭。父親看他如此傷心,便說愿意聽他細細分析戰事,他慢慢地給父親講解作戰方略。后來,父親改變了作戰計劃,那次戰役也贏得了勝利。
如果李世民沒有如此堅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父親,歷史上有沒有唐朝還說不定呢!
看來,在重大事件上,若有一個有遠見、善于勸說我們的孩子,那么家庭一定會很興盛。當然,孩子的能力是一點點積累的,但如果我們不給他勸我們的機會或者不采納他的意見,怎么知道他有遠見呢?
而對于“號泣隨,撻無怨”的理解,我們應該讓孩子領會這種真心勸人的精神,而不是一定要“號泣隨”。而且,看看李世民的例子我們就知道,在“號泣隨,撻無怨”之后,一定要能講出中肯的、切合實際的道理讓父母信服,若只是說“爸爸,您不要這樣做”或“媽媽,您不能那樣做”的話,父母也很難接受。
因此,孩子若沒有真實的智慧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僅僅抓住了“號泣隨”的形式,恐怕在勸說之后也毫無收獲。那么,真實的智慧往往要通過讀書明理來得到,由此看來,學習《弟子規》不可少,只有學會、做到的孩子才有足夠的智慧在關鍵時刻告訴父母為什么不能這樣做而要那樣做。
“號泣隨,撻無怨”的實質是說,在勸諫父母等至親的人時,不要因一時失敗而放棄,而要抱著堅定的態度、找準機會時時勸說,時間一長,父母自然會接納。孩子只要領會了這個思想,就不會死板地把這句教誨隨處應用,也避免了孩子被誤解、被怨恨的情況。
另外,勸諫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彼此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才能提出建議,所謂“君子信而后諫”。沒有信任做前提,勸諫往往會被以為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具體的內容會在“善相勸,德皆建”中為大家詳細闡述。
教子箴言
孩子在一生當中要扮演很多角色,為人子、為人兄(弟)、為人夫(妻)、為人父(母),還有為人友、為人領導(下屬)、為人婿(媳),等等。要想扮演好任何一個角色,都不可能不對他人提出諫言。勸諫的態度、選擇的時機和場合都會影響勸諫的結果,甚至會影響彼此間的情誼。我們要讓孩子通過學習這句教誨,懂得如何向他人進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