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教孩子用心應對父母生病,行好治喪的禮章
- 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 張振鵬
- 5631字
- 2015-12-29 10:35:31
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tài)。父母生病和離世,對孩子而言,是令人極度擔憂和悲痛的事情。正如孩子生病或生命垂危時,我們做父母的會特別擔憂和悲痛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教孩子用心應對父母生病,行好治喪的禮節(jié),非常有必要,因為其中盡顯了子女對父母的孝敬與懷念。不要以為這些內容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情,也不要以為這些內容很不吉利,其實,這些都是人生的常態(tài),又有什么好回避的呢?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人生在世,總有生病受災的時候,當父母身體欠佳時,孩子應該怎么做呢?
漢朝的漢文帝劉恒是個大孝子,他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母親患了重病,他非常擔憂。為了讓母親盡快好起來,他每天都親自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覺得溫度差不多了,才端給母親喝。
不僅如此,他還日夜守護在母親床前,看到母親入睡了,他才趴在母親床邊小憩一會兒。母親醒了,他就趕忙問母親有什么需要,哪里不舒服。母親這一病就是三年,劉恒也這樣服侍了三年。
當時,他孝順母親的事被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個仁孝之子。而后人為了頌揚他,把他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這句“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就出自于漢文帝孝順母親的故事。“疾”就是病,“藥先嘗”就是藥煎好了要先嘗一下,看看是不是太燙。因為過去只有中醫(yī),所以古人都喝中藥,倘若一煎好就給父母喝,可能就會燙到父母,所以子女要嘗一下,待溫度合適再給父母。接下來的“晝夜侍,不離床”則盡顯了孩子的一片孝心,意思是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時時刻刻都要守護在父母床邊,服侍生病的父母,讓父母盡快好起來。
當然,這句教誨放在今日應用,孩子要懂得適當變通。現(xiàn)在人們不是只喝中藥,倘若我們是吃西藥片,孩子要不要先嘗一嘗?當然不用了,但可以嘗一嘗服藥用的水是不是太燙或太涼。而且,孩子不能拿錯藥,還要確定藥物的名稱、有效期和用量,不出一點兒差錯,這關系到父母的生命安全。所以,這句“親有疾,藥先嘗”主要是說,孩子在侍奉生病的父母時,要謹慎,不要因用藥不慎而讓父母更加痛苦。
同理,“晝夜侍,不離床”也不是一定要不分晝夜地守在父母床邊,是否要這樣做,主要看父母的身體需要以及孩子的身體情況。但是,做子女的至少要盡心盡力照顧生病的父母,使父母早日康復,這才不枉為人子女。
我們無須刻意掩飾自己的病痛,應該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感受。
當今社會,很多孩子在父母生病時根本不懂得噓寒問暖,就更別說體貼照顧了。有的孩子雖然有心照顧父母,但卻不知道如何照顧。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感受,更沒有學過照顧父母的方法。
要想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感受,我們在身體不適時就不能刻意掩飾,而是把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告訴孩子。
一位媽媽很疲憊地回到家,頭疼得厲害,于是就在床上躺著。兒子見了,問:“媽媽,您怎么了?”
媽媽說:“我沒事,你自己玩一會兒,媽媽一會兒給你做飯。”
于是,聽話的兒子就去玩變形金剛了。
這樣幾次之后,兒子一看見媽媽非睡覺時間躺在床上,就自己去玩了。兒子長大之后,也不知道媽媽頭痛時該如何照顧媽媽,只知道干自己的事情。
而另外一位媽媽卻不是這樣做的。
如果她感覺身體不舒服,就會告訴女兒說:“媽媽今天很難受,一點兒力氣都沒有,只想躺一會兒。”不僅如此,她還會請女兒幫她端水、拿藥,并夸女兒懂事聽話。后來,只要媽媽身體不舒服,女兒就會主動照顧媽媽,媽媽覺得很溫暖。
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初步領會“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的道理,就不要刻意掩飾自己的病痛,要把不舒服的感受描述給孩子,并把我們的需要告訴他,讓他學會體會我們的心情,并慢慢學會照顧我們。
另外,我們要讓孩子了解一些急救常識。因為,我們有可能會遇到類似燙傷、燒傷、崴腳或突然暈倒的情況。此時,如果孩子了解一些急救常識或緊急應對方式,就會幫我們渡過難關,比如,孩子知道藥箱放在哪里,并認識簡單的藥物;懂得撥打120急救電話,并準確描述父母的癥狀和家庭住址;知道燙傷或燒傷的簡單處理方式;等等。這樣,我們的病情就不會因孩子幫不上忙而延誤了。
通過故事,讓孩子知道“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言論是錯誤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開始盛行,也成為很多子女棄父母不顧的借口。其實,“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謬論絕對不是真正的孝子說出來的,而是那些實際不孝而又想給自己留個“孝子”之名的人為自己不孝順父母而找的借口。
古今中外,很多人用行動擊破了這句錯誤的言論,并演繹出了“久病床前出孝子”的責任,也告訴人們當父母臥床不起的時候子女應該做到“晝夜侍,不離床”。
想想看,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yǎng)大,傾注了多少心血。等父母年老體衰時,當然需要孩子的照顧,特別是父母因病不得不臥床時,更希望孩子能陪伴在身邊。盡管父母會體諒孩子的難處,愿意接受保姆或護工的照料,但孩子能給父母的心理安慰是保姆和護工給不了的,這也是漢文帝不讓侍從、仆人照顧母親的原因,也是提倡“晝夜侍,不離床”的原因。
如果天下的子女都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認同“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不會對生病的父母不聞不問,而是想著如何盡心盡力服侍父母,送父母最后一程,不讓“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在自己身上上演。
我們不但要自己落實這句教誨,也要常常把一些感人的孝子故事講給孩子聽,久而久之,孩子的孝心便會被激發(fā)出來,從而用行動表達對我們的孝敬。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與其做到“喪三年,常悲咽”,不如做到“晝夜侍,不離床”。
當今社會,很多人往往對“喪三年,常悲咽”的感受深于“晝夜侍,不離床”。因為他們在父母在世時,沒有盡力照顧和侍奉父母,等父母去世、自己根本沒機會再盡孝了,才念及父母的恩德,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對待父母。
一位官員在父親在世時,認為父親在分割財產的問題上不公平,于是對父親心存記恨。父親得了尿毒癥,在床上躺了兩年,這位官員居然一次都沒探望過父親。直到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他對父親的恨意才消失,并感到深深的慚愧。于是,他動用自己的人脈、錢財、權力等所有力量為父親操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葬禮,以平他的慚愧之心。但是,這就對得起已經去世的父親了嗎?僅僅是讓這位官員自己在心理上有一點自我安慰罷了。
另有一個家庭,兩個女兒覺得母親未把財產分給她們,就認為,誰得財產,誰就有孝養(yǎng)母親的責任。于是,母親住院期間,她們毫不客氣地對得到財產的大姐說:“陪護本來就是你的本分,讓我們分擔什么?”等到母親去世,兩個女兒哭得死去活來,大姐卻默默流淚。殊不知,不是誰哭得大聲誰就是孝子!
類似的例子,在當今社會是不是比比皆是?在病床上期盼兒女的父母是不是也越來越多?人間悲劇啊!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凄慘的?若是這些子女學過《弟子規(guī)》,就不會把分得的財產與自己盡孝的責任等同,更不會等父母去世了才后悔。
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哭聲再大、祭祀得再豐厚,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歐陽修所說:“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薄也。”祭祀得再好,也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養(yǎng)。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給孩子做榜樣,免得孩子長大了對我們不好,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只是用你對待爺爺?shù)姆绞綄Υ恪!?
告訴孩子,要用真誠的哀悼表達對父母的敬重與思念。
這句“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的字面意思是,父母去世后的前三年,孩子要常常感到悲傷,“咽”是聲音因阻塞而低沉,也就是表示悲哀的意思;在守喪期間,子女的生活起居要有所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整天吃大魚大肉,好像毫無悲痛可言的樣子。
的確是這樣,父母去世后,孩子應該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感懷與思念。當然,表達的方式不是統(tǒng)一的,但為什么古人要守孝三年,而且三年期間要常懷念父母呢?
《論語》里記載,孔子有個學生對守孝三年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個時間太長了。而孔子告訴他,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真正學會走路、離開父母到處走之前,父母要把他在懷里抱三年,在三年里,生活起居都完全靠父母照顧,父母的辛苦可想而知,這還不算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所以,父母過世,孩子守三年孝,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為人子的本分。
但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思念絕不僅是三年,而是一生。但如果孩子過度悲哀,往往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那也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正如《孝經》所云:“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父母去世三天后,子女就要吃東西,不要因悲哀而損傷了身體。因此,孩子要領會“喪三年,常悲咽”的思想精髓,并不是這三年一直要哭哭啼啼,而是要時常感念父母的恩德,不忘父母的教誨,把父母留下的家風、德風傳下來,才不愧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有一次,我面試一位應聘者。這位應聘者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聽別人說用《弟子規(guī)》教孩子不錯,就買了一本“兒童易解版”的《弟子規(guī)》給三歲的孩子讀,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弟子規(guī)》在講些什么,文言也讀不太懂,于是就看“易解”,結果看到“喪三年,常悲咽”這句解釋:父母去世三年,要經常傷心哭泣。這位年輕的母親看不下去了,認為《弟子規(guī)》是糟粕,堅決不給孩子讀了。從那以后,她對這本小冊子排斥得不得了。
當時,我就告訴她,“喪三年,常悲咽”絕不是字面理解的這個意思,而是有深刻內涵的。在今天,我們應該學其中的精髓,領悟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學表面的形式,更不能因為這樣一個簡單的“易解”而全盤否定《弟子規(guī)》。經過溝通,她明白了,原來她自己看到的、認為的,其實還是表面的東西。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把《弟子規(guī)》這本小冊子跟家庭教育聯(lián)系起來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認識到這本小冊子的真正價值,而不是被表面的字義所誤導,甚至因此而排斥它,否則,將會錯過一部絕佳的、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智慧寶典。
好,再說回來。“居處變,酒肉絕”也是對父母哀思的表達。在古代,人們大都在遇到高興的事情時用飲酒食肉的方式作為慶賀。所以,遇到父母離世這種令人悲哀的事情,就不再喝酒,不再吃肉。在今天,這句教誨當然可以變通,但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會因父母離開而悲哀,是不可能有心情整日歌舞升平、飲酒食肉、盡情享樂的。因此,“居處變,酒肉絕”不是誰規(guī)定要如此對父母表達哀思,而是一個孝子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
因此,只有借助《弟子規(guī)》開啟孩子的孝心,他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實這句教誨。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子女應該如何辦喪禮呢?
“喪盡禮,祭盡誠”就是告訴孩子:操辦父母的喪事要盡力做到合乎禮節(jié);祭祀父母或祖宗時,要用百分百的誠心。父母去世后,孩子已無法通過照顧其衣食住行來盡孝了,只能通過舉辦合乎禮節(jié)的葬禮來表達孝心,所以葬禮和祭祀都是子女對父母表達孝心的體現(xiàn)。
而葬禮中往往有各種細致而煩瑣的儀式,為人子女者不可小看那些儀式,每一個儀式的舉行都有深刻的含義,其中包含著子女對父母的敬重和無盡的哀思。所以,操辦喪事絕不可馬虎大意,要按著風俗或父母的遺愿操辦,使葬禮辦得妥妥當當,合乎禮節(jié)。
當然,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葬禮不是用來炫耀權勢、金錢和地位的平臺,不是做出來給別人看的,更不要搞得聲勢浩大、鋪張浪費。如果父母生前非常節(jié)儉,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喪事如此奢華。所以,子女只要按著程序,盡心盡力地操辦,表達出自己的一片哀思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秉承父母之志,使父母的高尚品質因孩子的存在而發(fā)揚光大。
當然,對于辦喪事,我們不可能給孩子介紹得很詳細,但是我們可以帶他去參加親人、朋友的葬禮,讓他從葬禮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從逝者的子女身上體會“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從而更加明白“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薄”的道理。
讓孩子對祖先有所了解,以激發(fā)對祖先的感恩之心和敬仰之情。
《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祖宗雖然已經過世,但他們的德行還庇蔭著世代子孫,為此,子孫應該對祖宗懷有一份感恩,為了表達對祖宗的感恩、敬仰和緬懷,子孫當然要用祭祀的方式表示心意。
在《論語·學而》中,曾子也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人們如果謹慎地對待父母死亡,追念故去的祖先,那么人們就自然會歸于忠厚老實,民風也會變得淳樸。由此可見,祭祀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當今社會的孩子可能對“祖宗”這個概念不是很清楚,他們似乎不認為祖宗和他有什么關系,所以即使參加祭祀,也很難發(fā)自至誠之心。因此,我們要常常把已逝祖先的生平事跡(特別是善行善舉)講給孩子聽,即使我們不知道關于祖先的事跡,也要告訴孩子:“我們身上留著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鮮血,我們不可以對祖先不敬。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沒有我們,哪有你?祖先賦予我們生命的恩德都報答不完啊!”
這樣,孩子不但會對祖宗充滿敬意,也會懂得傳承祖宗的志向,不做出令祖宗蒙羞的事情。當孩子對祖宗有所了解、內心充滿崇敬和感恩時,就自然會用一顆真誠的心參加祭祀。
另外,我們操辦祭祀的儀式時,孩子就在學習。所以,祭祀的過程無須太復雜,但是態(tài)度要認真、誠敬,氣氛要莊嚴肅穆,不可嘻哈打鬧,否則祭祀只是一種儀式,毫無意義可言。
用心領會“事死者,如事生”的深刻含義。
一位兒子每到母親的祭日時,都要做母親生前最愛吃的餃子,還要陪母親喝點兒紅酒。他的母親是否真的能吃到餃子、喝到紅酒,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侍奉母親的態(tài)度,與母親生前沒有絲毫差別,這就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含義。
當然,這句教誨不僅指的是孩子對父母在衣食上的侍奉,更是志向上的遵從。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會勤儉持家,父母生前,孩子做得不錯,父母去世后,孩子覺得這下可沒人約束了,可以過享樂奢靡的日子了,那就完全違背了父母的意愿,也就違背了“事死者,如事生”的教誨。
而一個真正領會這句教誨含義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想想:如果父母在世,他們愿不愿意我這樣做?他們希望我怎么做?問過之后,孩子就不會做出令父母難過、擔心、蒙羞的事情了。如此一來,才是真正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教子箴言
對于如何認真、謹慎地照顧生病的父母,如何盡心竭力地操辦父母的喪事,如何莊嚴肅穆地祭祀祖宗等事情,我們很難用語言去教導孩子。因此,我們做父母的就要用身教的力量讓孩子懂得這些道理,并使他進一步理解孝道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