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2)
- 照著做,你就能掌控情緒
- 龍小云
- 4698字
- 2015-07-17 09:52:16
墻上草生于寸土之上,瓦礫之間,勢單力薄的它們為什么還能生存?那是因為它們能逆來順受,能隨風搖擺。我們很多人的生存環境與墻上草差不多,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完全是靠自己在打拼未來。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如果為一些小事情而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如此一來,哪來的機會實現遠大的志向與宏圖大業呢?
宋代蘇洵說:“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這就是忍讓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對待非原則性的問題,能忍則忍,能讓則讓,肯定會讓我們心態更平和,生活更美好。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氣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里,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能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么不松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但我們有時候也和猴子一樣,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為了得到職務而奴顏媚骨,失去了尊嚴;為了得到金錢而勞神傷身,失去了健康;為了成就事業而無暇顧家,失去了親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與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輪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沒有結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童話創作。當安徒生到了暮年,回憶自己人生得失的時候,他說:“我為童話付出了一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代價,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為了得到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擁有的愛情,失去了家庭的溫馨,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不可否認,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卻獲得了創作的快樂。
得與失,是一種心態。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貪得無厭;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壞事,“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得與失的轉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在對待得與失的時候,人們有這樣幾種態度。一種是得到了高興,失去了生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態度。一種是失去了生氣,得到了也不安心。這種人活得最累,因為他們沒得到時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會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呢?
有一位商業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嘆:5年前,我窮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飯,但胃口卻很好;穿的是很不結實的劣質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卻很結實;喝的是淡而無味的白水,但卻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簡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時雖然窮得要命,但我也快樂得要命。當時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錢的話,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掙錢,終于掙到了很多很多的錢。結果呢?我現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飯菜,但卻沒有一點食欲;穿的是光鮮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卻很虛弱;喝的是高檔飲料,但卻寡然無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里卻很不放心;睡的是軟綿綿的席夢思床,但卻夜不能寐。得到了財富卻失去了快樂,真是得不償失??!
還有一種態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氣的態度對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對于別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紅、不妒忌,借別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動力;對于別人之失,不旁觀、不譏諷、不消極,借別人之失,取教訓,振精神,創未來。這才是對待得失的正確態度。
獨木橋邊退一步
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只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相遇了。但因橋面太窄,誰也無法通過,這兩只山羊誰也不肯退讓,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拼,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被河水吞沒了。
《菜根譚》中說:“途經路窄處,要留一步讓別人先行,這才是涉世的安樂法。”上面這則寓言也正蘊含了“經路窄處,留一步讓別人先行”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面看,好像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兩敗俱傷,倒不如互相寬容,對大家都好。
凡事都應該學會讓一步,給別人留有余地,不要將其逼至絕處,否則也許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肮芳碧鴫Α薄巴米蛹绷艘惨恕敝惖乃渍Z,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對人對事都退讓一步呢?
以養魚作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種境界:初級境界是玻璃缸里賞魚,只讓它在一定的范圍存在和活動;中等境界是池塘養魚,水肥魚躍;最高境界是讓魚歸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游弋。
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為他沒有做到不生氣,要么自私狹隘,要么斤斤計較,要么得理不饒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許多糾葛、怨恨、偏見和不快,都會煙消云散,惡語中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反之,如果以情緒代替理智,讓憤怒主導行為,以牙還牙,睚眥必報,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現實中,因為一句話、一元錢的小矛盾而導致一場官司、一條人命的事不是經常發生嗎?
明代學者薛暄說:“讓步是一種喜悅,被別人寬容是一種幸福。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蓖艘徊狡鋵嵕褪欠彩虏簧鷼猓豢燎?,不極端,不任性,它有助于人際關系的融洽,有助于保持身體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養。所以,當對人對事可以退讓時,我們就應該盡量多一些寬容,學會獨木橋邊退一步。
遇事沖動是“發狂的野馬”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其迅速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么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事實上,害死野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他們自己。動物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導致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的性格。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如果我們遇事也如同發狂的野馬那樣,不能控制心態,不能理智、冷靜地面對一切,就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同生共死,齊心協力,從寄人籬下到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事業蒸蒸日上??墒?,這一份偉業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由盛轉衰——先是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被吳國生擒斬首;然后,張飛被部下暗殺;最后,劉備70萬大軍被東吳的一把火燒盡。這一連串的“倒霉事”,都是因為三兄弟的沖動。關羽的狂妄自大,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張飛為關羽報仇心切,情緒失控,以鞭打部下來發泄,導致被害;最后穩重的劉備也失去了理智,不顧孔明等人的苦苦規勸,執意伐吳,結果導致慘敗。
沖動是會受到懲罰的,西方有句民諺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情緒一旦失控,心態一旦浮躁,那就好比推倒了命運的多米諾骨牌,會壞事連著壞事,霉運接著霉運。
悲歡離合本是常理,我們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沒有遇到過讓人生氣、令人氣憤的事呢?然而,無論從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上講,遇到不順心的事動輒勃然大怒是有百弊而無一利的。因為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不僅會毀滅他人,還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林則徐自幼聰穎,但是他喜怒無常的性格讓他的父親林賓日憂心忡忡,為此,林賓日經常教育林則徐遇事不要沖動。有一天,林賓日給林則徐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稱,對不孝之子絕不輕饒,必加重處罰。一日,兩個賊人入戶盜得一頭耕牛,又把這家的兒子五花大綁押至縣衙,向縣官訴其打罵父母不孝之罪。該官一聽兒子竟然打罵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問青紅皂白喝令衙役杖責其50大棍。直到這家老母跌跌撞撞趕來說明真相,糊涂的縣官這才想起找兩個賊人算賬,可兩個賊人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故事給林則徐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后來林則徐做了高官,他的府衙里長年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制怒”兩個大字,以此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在任兩廣總督時,一次林則徐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制怒”兩字時,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親自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以示悔過。
“怒”是人的七情之一,但卻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這些淺顯的醫學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遇事要克制自己,盡量不要發怒,怒氣一旦出現,又要善于制怒。除了林則徐“懸聯”的方法外,古人還留下了很多制止沖動的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佩物?!俄n非子》中記載,春秋時,魏國鄴令西門豹為了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韋以緩氣”。“韋”是熟牛皮,西門豹取其質地柔軟的特性以自戒。據說每當他要發脾氣時,看到身上的佩物,氣就能消一半。
寫字。韓愈在《送高閑人序》中介紹,唐代的張說,寫字不是為了練習書法,而是以此排遣心中的怒氣。
下棋。明代鄭瑄在《昨非庵日纂》中寫道,李納性情急躁,易發脾氣,但每逢下棋,他的性情就趨于安詳、寬緩。所以凡是遇到使他心情躁怒的事,家人便悄悄將棋盤擺在他面前。李納見了棋盤,怒氣馬上就消失了。
面壁。晉朝有個人叫王述,脾氣很大。據說,他吃雞蛋,筷子夾不住,竟抓起雞蛋扔在地上,又拾起放在嘴里咬碎,再狠狠地吐出。如此乖戾的脾氣,但必要時也能出奇地克制住而不怒。有一次,他因事和謝奕鬧翻,謝奕氣勢洶洶罵上門來,說了許多非常難聽的話。而王述卻一聲不吭,只是默默地面對墻壁而立。謝奕離去很久,王述才轉過身來又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跑步。古時候,一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后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而一生氣,他仍然繞著房子和土地跑3圈。有人不理解他這種習慣,愛地巴解釋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么小,土地這么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人生氣呢?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家境;現在老了,我邊跑就邊想,我房子這么大,土地這么多,上天對我不錯了,又何必與人計較呢?一想到這里我的氣就消了?!扒榫w掌控術 與各種人相處的藝術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有的關系是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的,像父子、兄弟、姐妹這些血緣關系,是屬于命中注定的一種關系。而另外一些關系,比如同學、朋友、同事這些關系,卻是我們在學習工作中結交的。
人會做人,百事可為。怎么才算是會做人?就是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一個大家公認的說法是,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際關系與處世的技巧。因為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必須在群體活動和交往中得到發展。一個人所遇到的困難、危機,也必須得到他人的協助、支持才能解決。因此,為人處世必須要與他人和睦相處,要學習好如何與各種人相處的藝術。
1. 與老板相處:尊敬加學習
任何一個老板能夠干到這個職位上,至少有某些過人之處。其優秀業績、工作經驗、處世藝術、自身魅力等,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
2. 與朋友相處:真誠加聯絡
既然是朋友,就要以誠相見,以心換心,誰愿意與虛偽的人交朋友呢?此外,朋友雖好,如果不經常聯絡,也有可能慢慢變成陌生人。沒事打個電話、發條短信,向朋友噓寒問暖,是費不了多大勁的。
3. 與下屬相處:幫助加聆聽
幫助下屬,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下屬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而傾聽下屬的心聲,既能了解他們的想法,更能贏得他們對你的尊重。
4. 與合作伙伴相處:誠信加分享
對合作伙伴所作的承諾,一定說到就要做到。另外,有肉一塊吃,有酒一起喝,有錢大家賺,如果過于刻薄,失去了合作伙伴,那是得不償失的。
5. 與競爭對手相處:坦然加微笑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處處都有競爭對手,這是很平常的現象。所以要心懷坦然,不要耿耿于懷。同時,對他們要報以微笑,因為他們說不定哪天還會成為你的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