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本僻處蠻夷,服從于楚的。后來楚國的大夫巫臣,因事奔晉,為晉謀通吳以橈楚。于是巫臣于前五八四年適吳,教以射御戰陳之法。吳遂驟強,時時與楚爭斗。自今江蘇的鎮江,上至安徽的巢縣,水陸時有戰事,楚人不利時多。弭兵盟后,楚靈王因此大會北方的諸侯。向來服從于晉之國都去奔走朝會于楚,表面上看似極盛。然而靈王實是暴虐奢侈的,遂致釀成內亂,被弒。平王定亂自立,又因信讒之故,國勢不振。前五〇六年,楚相囊瓦因求賄之故,辱唐、蔡二國之君。蔡侯求援于晉,無效,遂轉而求援于吳。吳王闔廬乘之,攻楚,入其都城。楚昭王逃到隨國。幸賴其臣申包胥,求救于秦,殺敗吳兵,昭王乃得復國。闔廬雖破楚,伐越卻不利。敗于槜李,受傷而死。子夫差立,興兵伐越,敗之于夫椒。越王句踐,棲于會稽之山以請成,夫差許之。句踐歸,臥薪嘗膽,以謀報復。而夫差遽驕侈,北伐齊、魯,與晉爭長于黃池。前四七三年,遂為越所滅。句踐北會齊、晉于徐州,稱為霸王。然越雖滅吳,不能正江淮之土,其地皆入于楚,所以仍和北方的大局無關。其被滅于楚,在前三三四年,雖已是入戰國后一百四十七年,然而其國,則久在無足重輕之列了。宇內的強國,仍是晉、楚、齊、秦。而晉分為韓、趙、魏三國,河北的燕亦日強。天下遂分為戰國七,史稱為戰國時代。
戰國的七雄
戰國七雄,誰都知道以秦為最強。然而當其初年,實以秦為最弱。秦處關中,本雜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較東方諸國為低。而戰國初年,秦又時有內亂,魏人因之,攻奪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現在陜西南部的漢中,則本屬于楚。對于江、河兩流域,秦人都并無出路。前三六〇年,已是入戰國后一百十八年了。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定變法之令,一其民于農戰,秦遂驟強。前三四〇年,秦人出兵攻魏,取河西。魏棄安邑,徙都大梁。秦人又取上郡。于是關中之地,始全為秦人所有。
秦國的民風,本較六國為強悍,而其風氣亦較質樸。秦國的政令,又較六國為嚴肅。所以秦兵一出,而六國都不能敵。于是蘇秦說六國之君,合縱以擯秦。然六國心力不齊,縱約不久即解散。張儀又說六國連衡以事秦。然秦人并吞之心,未必以六國服從為滿足,而六國亦不能一致到底,六國相互之間,更不能無爭戰,所以橫約的不能持久,亦與縱約同。
秦人滅六國,其出兵的路共有三條:一出函谷關,劫韓包周,此即今日自陜西出潼關到洛陽,而亦即周武王觀兵孟津的路;一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黨,此即文王戡耆之路;一出武關,取南陽,又出漢中,取巴蜀,沿江漢而下,三道并會于湖北以攻楚。文王當日化行江、漢,亦就是這一條路。
秦既破魏,取河西,后又滅蜀。蜀是天府之國,其人民雖稍弱,而地方則極富饒,于秦人的經濟大有裨益。于是秦人的東方經略開始。前三一三年,秦人敗楚,取漢中。前三一一年,攻韓,拔宜陽。前二八〇年,秦又伐楚取黔中。于是江、漢兩流域,秦人皆據上游之勢。前二七五年,白起遂伐楚。取鄢、鄧、西陵。明年,又伐楚。拔郢,燒夷陵。楚東北徙都陳。后又徙都壽春。前二六〇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降趙,秦敗趙軍于長平,坑降卒四十萬。遂拔上黨,北定太原。于是韓、趙、魏三國,都在秦人控制之下。前二五七年,秦遂圍趙都邯鄲。當這六國都岌岌待亡之時,列國雖發兵以救趙,然多畏秦兵之強,不敢進。幸得魏公子無忌,竊其君之兵符,奪魏將晉鄙之軍以救趙,擊敗秦兵于邯鄲下。趙國乃得茍延殘喘。
然而六國的命運,終于不能久持。前二五六年,久已無聲無臭的周朝,其末主赧王,忽而謀合諸侯攻秦。秦人出兵攻周,周人不能抵抗。赧王只得跑到秦國,盡獻其地,周室于是滅亡。前二三一年,秦人滅韓。前二二八年,滅趙。這時候,趙人已拓境至代。于是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與燕合兵軍上谷。燕太子丹使荊軻入秦,謀刺秦王,不克。秦大發兵圍燕。燕王奔遼東。前二二五年,秦滅魏。前二二三年,滅楚。明年,大發兵攻遼東,滅燕,還滅代。又明年,自燕南襲齊,滅之。于是六國盡亡。其春秋時代較小的國:則許先滅于鄭。鄭亡于韓。曹滅于宋。宋在戰國時,其王偃曾一強盛,然不久即滅于齊。陳、蔡及魯,則均亡于楚。惟衛國最后亡。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二〇九年,才遷其君而絕其祀。然而偌大一個中國,區區一衛算得什么?所以當民國紀元前二一三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滅齊之歲,史家就算他是中國一統。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中國為什么會成為東方的大國?這個與其說是兵力的盛強,還不如說是文化的優越。
神州大陸之上,古代雜居的異族多著呢!為什么我國民族終成為神州大陸的主人翁?原來初民的開化,受地理的影響最大。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之北便是蒙古高原,地味較瘠薄,氣候亦較寒冷。其民久滯于游牧的境界,不能發生高度的文明。黃河流域之南便是長江流域,其地味過于腴沃,氣候亦太溫暖,其人受天惠太覺優厚,于人事未免有所不盡。而且平原較小,在古代,沿澤沮洳之地又特多,交通亦不十分便利。只有黃河流域,氣候寒暖適中,地味不過腴,亦不過瘠。懶惰便不能生存,而只要你肯勤勞,亦不怕自然界對你沒有酬報,而且平原廣大,易于指揮統馭。所以較高的文明、較大的國家都發生于此,而成為古代文化的中心。
從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農是在今山東的西部、河南的東部的。黃帝、堯、舜,則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從山西遷徙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兩朝都起于陜西的中部。商朝沿著黃河東進。周朝亦自長安跨據洛陽。所以從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豐、鎬以東,陽城以北,這黃河流域的中游,便是古代所謂中原之地。我國文化,即以此為中心而廣播于四方,而疆域亦即隨之而拓展。今以漢族以外各種民族做綱領,述其開化的次第,便可見得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古代漢族以外的民族,最強悍的要算獯鬻,亦稱狁,就是后世的匈奴,與漢族雜居于黃河流域。自黃帝以至周朝,歷代都和他有交涉。因其地居北方,所以古書上多稱為狄。到春秋時,狄人還很強盛。后又分為赤狄、白狄,大抵為秦、晉二國所征服。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各筑長城以防之。魏有河西、上郡,趙有云中、雁門、代郡,秦有隴西、北地,以與戎界邊。此諸郡以內,就都成為中國之地了。
次之則是山戎和貉。其居地,大約在今河北、遼寧、熱河三省之交。從燕開五郡而我國的文化廣播于東北。遼寧和熱河大體都入中國的版圖。
再次之則是氐、羌。這兩族很為接近。大約羌中最進化的一支為氐,居今嘉陵江流域,就是古所謂巴。其余,則蔓延于四川和甘肅一帶。秦人開拓今甘肅之地,直到渭水上源。在甘肅境內的羌人,就大都逃到湟水流域。
南方的種族,大別為三:一是后世的苗族,古人稱之為黎。古代的三苗,便是君臨此族的。此族的根據地是洞庭流系。戰國時,楚國開辟到湖南,這一族也漸次開化。一是現在的馬來人,古人稱之為越,亦作粵。此族的居地在亞洲沿海及地理上稱為亞洲大陸真沿邊的南洋群島。此族在古代,有斷發文身和食人的風俗。在歷史上,我國古代沿海一帶,大抵都有此俗的,所以知其為同族。其在江蘇、浙江的,因吳、越的興起而開化。在福建、兩廣的,則直到秦并天下后才開辟。山東半島的萊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大約亦屬此族。萊夷滅于齊。淮夷至秦有天下后,才悉散為人戶。一為濮,就是現在的猓玀。此族古代分布之地,亦到今楚、豫之交。所以韋昭《國語注》說:濮是南陽之國。杜預《左氏釋例》則謂其在建寧郡之南。自楚國強后,大抵都為所征服。戰國時,楚國的莊躋,又循牂牁江而上,直到滇國,都以兵威略屬楚。因巴、黔中為秦所奪,歸路斷絕。即以其眾王滇。
我國古代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大略如此。古代交通多乘車,即戰陣,亦以車戰為主力。戰國以后,則騎馬的漸多,戰陣上,亦漸用騎兵和步兵。這因古代交通只及于平地,而戰國時開拓漸及于山地之故。當時漢族多居平地,所謂夷、蠻、戎、狄,則多居山地。開拓漸及于山地,即是雜居的異族和我國民族同化的證據。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我國的學術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為發達,則在春秋戰國之世。因為西周以前,貴族平民的階級較為森嚴。平民都胼手胝足,從事于生產,沒有余閑去講求學問。即有少數天才高的人,偶有發明,而沒有徒黨為之授受傳播,一再傳后,也就湮沒不彰了。所以學術為貴族所專有。貴族之中,尤其是居官任職的,各有其特別的經驗,所以能各成為一家之學。東周以后,封建政體漸次破壞。居官任職的貴族,多有失其官守,降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學,一變而為私家之學。亦因時勢艱難,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時之弊,而其時社會階級,漸次動搖,人民能從事于學問的亦漸多,于是一個大師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學術之興遂如風起云涌了。
先秦學術,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其父談之論,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漢書·藝文志》,益以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是為諸子十家。其中除去小說家,謂之九流。《漢志》推原其始,以為都出于王官。此外兵書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數術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家;以及方技略之醫經、經方二家,推原其始,亦都是王官之一守,為古代專門之學。其與諸子各別為略,大約因校書者異其人之故。
諸家的學術,當分兩方面觀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種和宗教混合的哲學。其宇宙觀和人生觀,為各家所同本。如陰陽五行以及萬物之原質為氣等思想。其(二)則在社會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時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亂世,都有很大的變遷。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學以救世。其中最有關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復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堯、舜、三代為法。道家則主張徑復大同之治,所以要歸真反樸。法家可分法術兩方面:法所以整齊其民,術則所以監督當時的政治家,使其不能以私廢公的。墨家舍周而法夏。夏代生活程度較低,迷信亦較甚。其時代去古未遠,人與人間的競爭,不如后世之烈。所以墨子主張貴儉、兼愛;而以天志、明鬼為聳動社會的手段。此外,名家是專談名理的。雖然去實用較遠,然必先正名,乃能綜核名實,所以名法二字往往連稱。農家,《漢志》謂其“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指乃《孟子》書所載的許行。大約是欲以古代農業共產的小社會為法的,其宗旨與道家頗為相近。縱橫家只談外交,則與兵家同為一節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