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恨著恨著就愛上了:杜子建謬論集
- 杜子建
- 5450字
- 2019-01-09 15:50:52
好營銷,只賣一點不計其余
在人們看得見的地方做營銷
#好文案的高級標準# 1.有才華但含而不露;2.建信任但諾而不虛;3.給需求要驕而不躁;4.玩興趣要戲而不謔;5.說價值忌諱舍近求遠;6.講功能重在化繁為簡;7.配圖不要眼花繚亂。
做營銷時,要深入對自己洞察,我從來不需要客戶提供標準,我是客戶的消費者,標準在我這里。
你干掉了別人的多少個問號,就會收獲別人回饋的多少個感嘆號。你解決了別人的多少怕,就能收獲別人的多少愛。
佛教的五戒就是市場上消費者的漏洞,激活他們的漏洞,恐嚇營銷,百發百中。
微博上,那么多的“關鍵詞”在等你,你是否都用過?那么多的“求助”、“請教”、“請問”、“打聽”都在等你去回答、去互動,尤其是那些“關聯產品關鍵詞”,你用過么?沒用過,就別說自己懂營銷。
微博傳播的最重要的命脈是“七情六欲”。這中間,愛、恨、情、仇是人同此心天同此理的。請不要輕易觸及“我的惻隱”,惻隱和悲傷一樣是可以傳染的。一個帖子的聲名遠播,無外乎我愛、我恨、我要、我怕。誰敢牽動惻隱誰就將為此付出代價,無處可逃。
研究消費者“買什么”只是在研究“表”,研究消費者在“圖什么”才是研究了“本”。也就是說,從研究的角度,買什么不重要,圖什么才重要。
產品營銷,賣一賣二不賣三。最好連二都不賣,只賣一。哪怕你的產品包治百病,你最好也只賣個“包治包皮”。商業環境多元以后,每個產品只搞定消費者需求當中的“第一核心”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需求)交給其他企業會辦得更好。即使你的產品本身也能滿足,但次要的就不要吹牛了。
營銷的最大誤區,就是我們一直在研究消費者喜歡買什么,而忽略研究消費者“不買什么”。
于商家而言,免費,是一種武器。于用戶而言,免費,是一個陷阱。免費,才是最貴的!
#免費手機,大勢所趨# 我估計在2017年前后,絕大部分的智能手機(裝X的不算)都會免費送給消費者使用。硬件贏利的能力會越來越弱,功能差和技術差都會被拉平;制造商們將會把贏利重點放在軟件服務的收費上;因此,誰率先贈送、誰送的越多、誰的終端占領越大,誰就越賺錢(重點是,你將服務于何種主題)。
創意和精彩來自意外
創意和精彩來自什么?意外!意外怎么來,基于這個人的學識、認知文化、習慣、社會教養、個性等等。
經驗的粗暴定義就是祖傳秘方。祖傳秘方,是一切經驗的終極定義。
營銷最后只要落到一點:不要研究產品,不要研究消費群,不要研究消費者,只研究一個——人。研究人,研究需求,這才是營銷的根。
“把消費者還原到我熟悉的那個人,那類人。”只有做到這點,你所有的營銷才會對點對位對人。
數字邏輯思維:我們服從的是數字,學習使用1234的邏輯;“數字宗教”的力量;數字的天然條理具有天然影響力;威力在于人們喜歡聽被管理的結構化的語言模型;數字的代際管理體系是具有能量的,數字力量高于宗教力量(在市場中)。
我總覺得,明明是做營銷培訓的公司,自己卻使用推銷的方式拉客,這既是對自己的侮辱,也是對這個行業的侮辱,很扭曲。一切以推銷方式做營銷業務的培訓公司都是耍流氓!
對于平臺的營銷價值,我們要從傳播角度,而不是商業角度看。一個優秀的商人要懂傳播,而不是懂市場。你最好的東西要傳出去,營銷思維不是“賣”的思維,“賣”這個詞慢慢被服務化和關懷化,“賣”這個詞就不存在了。
最偉大的營銷,在于干擾情緒
一個營銷,做到了“擾民”的水平還算營銷么?那是在自殺,是呼叫更多的人來討厭你這個產品。從公關的角度看,這是花錢買罵,是賠本的、是危險的、是積累反面情緒的。尤其那些“送獎品加關注帶呼叫”的噪音類營銷,都是豬腦子營銷。微博營銷,有種讓大家都自覺參與,否則,是害了平臺。
最偉大的營銷是干擾別人的情緒,并在別人的情緒里構筑自己的文化思維范圍。
營銷的最高境界是“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再也不能忘記你容顏”;品牌的最高境界是“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我的夢里,我的心里,我的歌聲里”,最終極的影響是“盜夢空間”。
一個好的營銷一定是只賣一點不計其余,你如果恨不得講包治百病就完了,就成了大力丸。一旦涉及包治百病就是大力丸,就賣不掉。只記一點,我只賣一點,我這個酒就是法國的,我就賣法國的就可以了。單點就行,我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沒有一個產品不是多功能的,但如果你想把多功能說滿了就死了,聚焦擊穿即可。
我自己也知道,我在研究營銷的時候,僅僅研究人性還不足以支撐我的整個大營銷體系。我還要從政治的營銷學,宗教的營銷學和音樂、繪畫的營銷學來打通我的營銷理念。
做營銷的,從來都不是坦坦蕩蕩的,總是會去除所有臟的、見不得光的,對優點進行提高、夸大、補全,是自組織、有利益的加工。
當你們能跟我一樣學會在微博上坦然地做營銷廣告、推廣自己和自己的產品且三年不改其志的時候,你們的營銷就合格了——掙錢,謀生,不是罪;但要有節操。
營銷,把不住底線,就是邪神!所以我收人用人,第一就看人品,看心地。營銷本就在佛魔之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無底線營銷,就是禍害人間。
真懂政治的不談政治,真懂經濟的不談經濟,真懂文化的不談文化,真懂軍事的不談軍事,真懂哲學的不談哲學,真懂古玩的不談古玩,真懂佛教的不談佛教,真懂革命的不談革命,真懂營銷的談什么營銷。
一個總編勝過100個銷售
招營銷人員,找到“懂買”的人比找到“懂賣”的人更有用。比如招聘電商銷售人才,那些會在電商上面敗家的比在電商上面賣貨的更有銷售潛力。
一等一的營銷高手有四大使命:解決企業的市場糾結;激活消費群的產品興趣(審美);解決購買者的使用抱怨;創建消費者的記憶特區。
一個優秀的營銷人才,是能夠把抽象的“消費者(用戶)”準確地分解到“我所熟悉的那個人”為止的人。當你對消費者性別、年齡、收入、學歷、身份、文化、生活習慣、著裝、發型、色彩習慣進行細致分析以后,你的每一個消費者都會“清晰地呈現出來”。這樣,你的營銷目標就會更加準確有效了。
不會在微博上找工作的人,基本上不是營銷類人才。換句話說,營銷類人才,如果還不會在微博上找到工作,那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營銷人。
研究“我要”和“我怕”
偉大的營銷人員,都必須研究兩個關鍵詞:“我要”和“我怕”。先搞清自己的“要”和“怕”,再研究消費者的“他要”和“他怕”,把這兩個字吃透了,營銷就簡單到家了。
美國每年的“年度企業人物”有個調查,在他們的“十年人物”中,幾乎每一位都是營銷出身的CEO。換句話說,沒玩過營銷的CEO都算不上“人物”。此話或有偏頗,但玩過營銷的,或許更清楚市場和消費者的方向及其變遷。
#營銷人# 一腦子買賣的反而不能做營銷,一腦子銷售的反而不能做營銷,一腦子推銷的反而不能做營銷,一腦子產品的反而不能做營銷,一腦子市場的反而不能做營銷。一腦子的用戶關懷、一腦子的產品內容、一腦子的對方立場、一腦子的喜聞樂見、一腦子的賞心悅目、一腦子的誠實守信,就可以做了。
從事電話營銷的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他們為了必要的生活而無奈地選擇了這個職業,其次,他們每天放下電話的那種心情,是需要進行深度調適的。這是一個蒼涼的職業。
我建議每一個大公司都去挖一個雜志的總編當公司的網絡部總管,年薪100萬也在所不惜。因為“內容驅動產品”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相信我,一個優秀的總編足抵100個優秀的銷售代表。
忘掉“中介”,才是中介人最大的營銷哲學。
去報攤,掌握營銷精髓
#營銷人必看的九本書# 1.馬斯洛;2.勒龐;3.盧因;4.拉斯韋爾;5.拉扎斯菲爾德;6.霍夫蘭;7.麥克盧漢;8.科特勒;9.孫武。書名不詳,自己去找。
#營銷七法則# 1.不要耽誤消費者的時間(忙);2.不要消耗消費者的大腦(煩);3.不要婉拒消費者的授權(信);4.不要影響消費者的情緒(惱);5.不要受制于消費者的審美(審美權歸第三方);6.不要掏空消費者的口袋(宰);7.不要否定消費者的一級需求(次級需求可以否定)。
#iPhone營銷破譯# 分三層。1.審美營銷(形象審美、價值審美、時尚審美);2.屌(打死不降價、打死不聽消費者、堅決做屌師);3.代際營銷(果粉的需求并非被硬件管理,而是被數字管理,也就是1代2代3代4代,奧迪寶馬做得更好)。三招結合到一塊,就是“需求值管理營銷”,這是目前中國企業還不會的。
#營銷五段位# 1.一段的,一心落在產品;2.二段的,一心落在推廣;3.三段的,一心落在消費者上;4.四段的,一心落在人性探究上;5.五段的,從人性出發來研究消費者,然后找對推廣模式力推滿足人性某個需求的產品。你在幾段?別說是五段,少見。
#營銷十訣# 1.洞察抽象需求;2.歸納滿足區域;3.尋找隱形關聯;4.強化關聯邏輯;5.猜測提問模型;6.提供答案吻點;7.塑造需求具象;8.拉直答案路徑;9.做好期望值管理;10.完成信息直供。
每天都有人要我推薦營銷書籍。現在推薦一個最靠譜的:報攤。去報攤,我告訴你們,每一家雜志的主編都是營銷高手,絕對頂級的高手。你們只要看報攤上的封面,看封面主題就OK了(不要打開),天天去報攤看,看半年,神馬營銷學的精髓都會學到。
我重點推薦三位大家:格魯尼格、麥克盧漢、勒龐。
“知道得越少,以為明白的越多;而知道得越多,反而明白得越少。”如果前一句是對的,你可以繼續看微博;如果后一句話是對的,你可以看《怪誕心理學》;如果前后都是對的,推薦看看《認知心理學》。
世界讀書日,推薦三本好書:《信任代理》、《低智商社會》、《怪誕行為學》。另推薦一本好雜志《新周刊》。
#營銷奧秘# 淘寶賣的是商品么?抱歉,不是。淘寶只賣兩個東西:1.便宜;2.視覺。如果你在淘寶開店,只拼了老命“賣商品”,你就必輸了。依我看,目前淘寶店中“視覺及格”的不到三成。
做淘寶就是在賣PPT
#創業:做淘寶就是在賣PPT# 你要是創業去做淘寶,首先不要把產品和市場想得多樂觀,你首先做好PPT,就把自己定義成一個賣PPT的,當你覺得你這個PPT可以賣錢了,你才可以去思考產品和市場。否則,小店倒閉的可能性極大。先把自己定義成賣PPT的,路子就對了。
#那些賣PPT成功的公司# 其實很多人把事情想復雜了。如果往簡單里看、看本質,你就會發現,很多大的公司、甚至上市公司都只是賣PPT的,比如世紀佳緣、比如天貓、比如淘寶、比如58同城、比如各種團購網。這些公司的統一特色,就是沒有自家的產品(不生產),只有自家生產的PPT(我這話說狠了點,但這是本質)。
#語境霸占# 當你在超市里痛苦著:“送禮送什么好呢?”一個人跳出來說:“送腦白金啊!”;當你在飯店里驚詫:“吃火鍋?會上火的!”那個人又跳出來說:“喝加多寶啊!”;當你疲憊地說:“腰酸背痛腿抽筋了!”這個人再次跳出:“買蓋中蓋啊!”——特定語境的“消費首選”是營銷的最高境界。
#營銷基礎# 1.要了解中國現有的各種媒介;2.要懂得并善于運用各種傳播工具;3.對商業大環境有粗略的了解;4.找到該產品受眾中的“大多數”;5.洞察這個“大多數”的各種習慣和喜好;6.策劃出迎合這群“大多數”的各種賣點;7.找對媒介,把這些賣點釋放給他們;8.維護(互動)賣點信息。
所有試圖學營銷的,我都不建議你們學營銷,應該把更多的業余時間花在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研究上。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緣木求魚,扎扎實實去翻閱心理學和傳播學典籍。
你缺不缺鈣?沒有辦法靠自己證明。蓋中蓋用七年做了一件事:思維的自我暗示。腰酸、背疼、腿抽筋,有誰去醫院真正查一下呢?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去醫院意味著花錢呀。
SEO,線索比流量更重要
做SEO,到底是流量重要,還是線索重要?我堅信SEO的從業者都是“線索專家”,但很多的SEO都只是完成了流量。從營銷上講,流量極其重要,但我認為提高轉化率更為重要。因此,我覺得SEO專家可以思考一下“線索的力量”,因為線索是可以高效拉升轉化率的。SEO不是到流量為止,而是到抵達為止。
#要、不要、還要# 做營銷必須要弄懂這三個詞。一、要,誰要?誰會要?為什么要?憑什么要?在哪里要?怎么要?二、不要,誰不要?為什么不要?本來要不要?價格的不要?功能的不要?款式的不要?三、還要,為什么還要?怎么讓他還要?如果不要的能不能讓他還要?還要了以后還要不要?
如果“百年老店”是個偽命題,那么“品牌”就不能算企業經營中的“道”。并且,就目前的中國商界而言,“品牌”二字僅僅是“術”的概念,甚至有些企業花錢買個“馳名”、“著名”的虛名,活生生把“品牌”淪落為“器”。因此我建議,企業家應該把“營銷”作為“商道”的根本。
品牌的八個要素:1.消費信譽高;2.心智占領廣;3.社會責任強;4.行業領袖范;5.需求差異化(略有排他性);6.視覺識別準;7.消費首選化;8.購買榮譽感。說自己是品牌的人,看看缺幾個?
品牌是自己長出來的
“品牌”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如果你一心琢磨著想做一個品牌,可能就會做成有牌無品;如果你誠信經營、踏實做人,這個品牌就會自動長成。再說,目前的自媒體環境,人就是品牌,你“人”不行,再怎么構思品牌都是狗屎。自媒體,做的是生意、修的是人格、養的是品性。
構成“影響力”的五大要素:1.互惠;2.承諾和一致性;3.社會認同;4.喜好;5.稀缺。這也是構建品牌的基本要素。
品牌,必須具備兩大市場要素:記憶深度;信任深度。中高端購買行為正是基于這兩個指向。
關懷,就像親人一樣,是人到人。放棄產品、市場理念,放棄消費者和品牌,人和人,是一輩子。
可口可樂我記不住你,你算什么品牌啊?喬布斯的蘋果我記不住你,你算什么品牌啊?所以,“記住”是一個品牌存在的根。
流行終將褪去,唯有風格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這句話,是“品牌”的靈魂!
名字是構成品牌的根。微博上最偉大的營銷是先領袖營銷后產品營銷,這叫雙品牌共進,名字與品牌要掛鉤。
收藏是品牌生命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