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境之旅:一位記者的行走筆記
- 張濤 王燕
- 3555字
- 2018-12-26 14:50:36
固原城———斑斕的記憶之城
大巴穿行于高速公路上,兩邊的風景是那樣的單調,前往固原的旅途同樣也是寂寞的。在路上,沉默就是開始,當我們即將進入城市,一些沉睡的旅客此時從夢中醒來,我恍惚看見車窗旁突然掠過巨大的、明黃色的丘陵。或許,那就是秦長城?
高平第一城
記憶里的固原,仿佛一直是在旅途中的固原,甚至是十多年前的固原,詩人楊建虎和單永珍詩歌里流淌出的固原。印象中最早的固原,也是1993年的固原。2004年的固原,而那只是路過,在飯館里,暴吃燴肉和餅子的固原。因此,一直對朋友們說,我不曾去過固原。
現在我們終于抵達固原,在城墻下的汽車站,隨著擁擠的人流,我們走在固原的大街上,看來往的出租車和行人,看街頭各色各樣的廣告牌,看那些依城墻而修建的房屋,天有些陰,但并沒有阻擋我們在這座位于寧夏南部的城市漫步的心情。原州——當我們走近這個詞語,固原,這座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的長河里,在現實的塵土里,悄然浮現它的魅力。

在史書中,古人特別形象地評價固原的地理位置,“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作為戰略要地,固原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在固原的街巷穿行,發現很多待拆房子的大門飾都是猛獸的浮雕,這與固原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應該有著內在的聯系吧。
固原名稱的來歷,應該始于明景泰三年(1452)。至于為何稱固原,一說是固原唐末陷于吐蕃后,原州先后僑治于甘肅的平涼、鎮原,固原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故原州”,諱故改固,因名固原;二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險固因名”。從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建城至今,固原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由于固原在軍事上有著“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鋪”的重大作用,所以,固原是歷代帝王到寧夏去得最多的地方。翻開歷史這本厚重的大書,他們在線裝書的漢字里豐富著我們等待已久的記憶之城。
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第二年,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北巡途經此地,發現這里氣候清爽宜人,就停駕固原避暑熱,逗留期間,他還曾去過平涼與涇源之間的雞頭山。
“秦皇漢武,誰遜風騷”,后來的漢武大帝也不甘寂寞,將雄才大略的目光定格于此。在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收復大漠南北之后,漢武帝為了鞏固西北邊防,在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間,竟然前后6次巡視北部邊防來到固原地區,史載的“行幸安定”就是今固原。公元32年,東漢光武帝劉秀也親率大軍,從都城洛陽經長安,到達“高平第一城”,即今固原城,討伐叛亂,旌旗招展,鐵馬兵戈,一時間,“隗囂十余萬眾皆降”。
赫連勃勃大王、李賢及其他
金戈之聲,不絕于耳,戰旗獵獵,遮天蔽日,在固原的歷史里,有多少戰爭的硝煙在這里彌漫?也許,我們腳下的黃土就浸染和承載著鮮血與慘烈的殺伐之痕。
曾經,匈奴族鐵弗部,十六國時期夏國創建者赫連勃勃在這里殺死羌族破多里部首領設奔于,吞并高平(固原),后自稱“大夏天王”,并建都于固原,然而,就是這位躊躇滿志,曾稱雄漠北,修建統萬城的赫連勃勃大王,卻生性殘暴,草菅人命,殺戮無度。

史書里這樣描寫他:赫連勃勃凡造兵器完成后必殺工匠,死者數千;經常自立城頭,手執弓箭,見不順眼者,輒殺之,臣下進諫,視為誹謗,先割舌頭而后殺頭。于是,他建立的夏國也因此曇花一現,僅存在了24年。有趣的是,今天的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位善寫歷史的文章高手赫連勃勃大王,用他那生花妙筆為我們娓娓講述著濃烈而又有刺激感的歷史故事,在國內諸多大型網站被成百上千萬的讀者點擊、閱讀和追捧。
在固原,我們也矚目于這樣的傳說,也許它們就是真實的故事。只是因為在這樣一座渾身充滿傳奇的歷史名城里,這些故事因此更加讓我們充滿了想象。那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534年,北魏的實際掌權者和西魏的創立人字文泰(即北周的先祖,后被北周追尊為文帝),為討伐侯莫陳悅,從都城洛陽進軍原州(今固原),后揮師大破敵軍。
宇文泰之子宇文邕,小時就同其弟宇文寬一起被寄養在北周的原州(今固原)刺史、名將李陵之后,也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先祖李賢家中,長達6年之久。李賢后來官至大將軍,字文邕后來做了北周的皇帝,為周武帝。雖然做了皇帝,他卻經常到原州來,到李賢家“歡宴終日”,并且還不分君臣,而按年齡大小排次序坐。宇文泰甚至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寄養在李賢家中,交由李賢的妻子吳輝照管多年。其中一個兒子就是后來北周的皇帝宇文邕,另一個是北周齊王宇文憲。
由于與北周皇室的特殊關系,李賢受到格外重用,被授予重權,曾擔任使持節、河州總管、洮州(今甘肅臨潭)總管,統領三州七防軍諸軍事、河州刺史、洮州刺史等要職,成為北周政權西陲的守護神。“虜遂震懾,不敢犯塞”,全仗李賢的威名。李賢也因屢立戰功,被封為河西郡公,職高位尊,顯赫一時。
但歷史有溫情的一面,更有殘酷的一面。君臣關系即便是如此親密,李賢還是因侄兒李植謀殺宇文獲而受株連,被免職。不久又恢復了爵位,并升河州總管。我想,在此后的歲月里,他還是不免有些郁悶的。
李賢卒后賜柱國大將軍。其子李端繼承爵位,后死于戰事,追封襄國公。1983年,也就是1400年后,李賢夫婦合葬墓在固原縣南郊鄉被發現,墓志里分別記載了李賢夫婦的身世及主要事跡。
游走古城墻
塵世滄桑,風云變幻,追溯固原古城的修建年代,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那些塵封的往事,就這樣靜靜地在我們的尋覓里,在我們仰望的高大的城墻上,一頁頁展開。
從西湖公園,我們登上一段城墻。兩邊是叢生的樹木,中間是修筑的小路,在這樣的路上行走,其實,我們并沒有感受到那些更加遙遠的歷史,或者是感懷,都沒有。在高大的城墻上,看著城墻下冰封的“小西湖”湖面,在湖邊玩耍的孩童,還有依城墻而建的居民院落,生活的味道,在我們的凝視里緩緩升起。
站在城墻上向遠處遙望,戰爭的硝煙早在千年之外了。我們只是在史書里,咀嚼著那些生僻的文字,感受著從歷史深處而來的秘密與傳奇。
“鬼方”“北狄”“獫狁”“義渠戎”……當這些游牧的北方少數民族以文字的形式進入我們的視野,今天的我們是否能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他們在千年以前的游走,他們在馬背上的雄姿,他們在北方大地上的奔馳,使今天的我們怦然心動,并且神往。也許,這就是那種暢游大地的自由,當這種自由成為莫大的威脅,城市出現了,明亮的彎刀,高大的城墻,就成為一種對抗,并且延續著,在歷史的煙云里,彌漫和制造出了一段漫長的、滄桑的、冗長的、豐富的畫卷。
固原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已有了人類的繁衍和生息。是的,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更早的夏、商時代,那時的固原還屬“鬼方”,為“北狄”“獫狁”等古部落族游牧地。據記載,西周屬雍州大原,為義渠戎方國。春秋戰國時期“逐水草而遷徙”的戎族率先從漠北來到六盤山區、清水河畔,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在這里交會融合。后來戰國時,秦昭王滅義渠,設置烏氏縣,為固原的行政建制之始。秦始皇時屬北地郡,境內設義渠、烏氏二縣。雖然平定了這些游牧部落,但中國歷史仿佛就是中原與北方游牧部落對抗的歷史,固原古城就是明顯的縮影。
關于固原古城最早的記載,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御,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一城,以后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正月,新筑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筑后的一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筑城的內城。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
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9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陜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筑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筑外關城。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固原城擴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由磚包,高大雄偉。自此,固原城的最后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清朝以后,因戰爭和地震的破壞,固原山城才逐漸衰落。
從古城墻下來,我們又到靖朔門,這段城墻保存得比較完好。城墻下,孩子們在高興地玩耍,我們也許應該羨慕他們,因為他們的童年,與一座巍峨的古城有關。仰望高高矗立的城墻,在蒼穹下安然屹立,一塊塊青磚排列有序,猶如一隊隊當年的邊關將士,在墻上青苔的絲絲綠意里,將往事繼續塵封。
當我們回首,靖朔門下,出租車飛馳而過,騎自行車的女孩在夕陽里飄揚著棕色的長發,一輛堆滿康師傅方便面字樣的紙箱子的三輪車緩緩進入城市,“生汆面”、“油活店”的招牌從我們的相機鏡頭里匆匆而過,不遠處,建筑工地上的樓群正在向上生長,超市前的促銷會在寒冷里熱烈地進行著……生活的意味就是這樣在固原洋溢著。